孔氏家族全传





斐傻牟普嘧帧!?br />   时过不久,宋子文发现他又被蒋介石耍了。他为了支持抗日而发行的公债受到蒋介石的阻挠,对热河省的国民党军队原准备抵抗日军进攻,也被蒋一个命令撤了回来。不久汪精卫从海外回国,蒋介石为了拉拢汪,遂让他登上了行政院长的宝座。 
  宦海沉浮,蒋介石心狠手辣,使宋子文心灰意懒。他决心辞去中央银行总裁职务,借参加世界经济会议的理由,到美国散散心。这正中蒋介石下怀,他当然不会阻拦,反而劝来去美国安心开会,南京的事不用操心。 
  于是,孔祥熙的主要竞争对手就这样轻易地被蒋介石缴了械。所以,当孔祥熙得知宋子文要辞去中央银行总裁之后,宋蔼龄说:“这下你可如愿了。” 
  的确,孔祥熙和宋子文有许多相同之处。他们都留洋受过美国教育,都是基督教徒,都和孙中山、蒋介石有姻亲关系,都通过家族关系在政界发迹,在商界也都是出了名的大亨。自蒋宋联姻之后,就有人说如今的中国是“蒋家天下陈家党,宋氏姐妹孔家财”。但是,他们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如孔祥熙虽受的是西方教育,但却热衷于儒学,崇尚中庸,为人随和,被认为是中国政界的老好人,对蒋介石从来是唯命是从。而宋子文虽有学子风度,注重礼仪但却为人耿直,在官场不善于见风使舵,说话态度也直来直去,因此为政期间在南京树敌较多。在一段时间内,他甚至对蒋介石都表现出一种傲慢的态度,认为蒋介石出身卑微,不过是一个政治投机家、一个在乱世中靠手腕混迹于政坛的暴发户。他曾私下对好友说:“给蒋介石当财政部长,就跟当他一条狗差不多。” 
  正是在这种时候,蒋介石召见孔祥熙,向他透露了准备接班中央银行总裁的信息,孔祥熙怎能不感恩涕零呢。 
  宋子文走后不久,孔祥熙便走马上任。为报知遇之恩,孔祥熙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蒋介石“围剿”工农红军筹措经费。 
  当时,国内的经济形势极为严峻。由于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和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源的掠夺,加上蒋介石不顾人民死活又发动了一系列不得人心的内战,使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滞缓,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当时政府的财政赤字连年增长,到1933年孔祥熙上任时,每月的赤字就达1200万元。 
  为筹齐对工农红军“围剿”反需经费,孔祥照专程赶到江西,同正在那里坐镇指挥的蒋介石进行了讨论。最后两人商定,以关税为担保,向国内外发行1亿元新公债。不过,发行的名义是支援国家建设。 
  孔祥熙从江西再到上海后,立即紧锣密鼓地进行发行公债的准备。没过几天,上海的各大报纸上都在显著位置上刊登了发行新公债的消息,还把这次购买公债说成是国民爱国的具体表现。 
  善良的人民当然不知道这是蒋介石和孔祥熙玩的把戏,于是1亿元公债很快销完。孔祥熙为此十分得意。只是1亿元公债一分一毫也未用于改善国计民生,而是全部被用于蒋介石购买军火,进而去攻打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去了。 
  第一、二、三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恼羞成怒,又紧接着组织了第四次“围剿”。当时他动用了四十万军队,下决心要把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为配合蒋介石,孔祥熙又发行了第二期“关税库券”,并通过越来越多的银行借款透支来支持这些军费开支。 
  孔祥熙的“锦囊妙计”,实际上是高利率夺走了本来应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当时国家经济困难,农村经济萧条,民族工业也因资金紧缺困难重重,银根奇紧。在各行各业急需资金振兴的时候,孔祥熙却把资金都用来给蒋介石购买军火以支持内战,这对国计民生无疑是杀鸡取卵。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萧条之风愈刮愈烈,日益影响到中国大陆。1933年美国为了缓和经济危机对本国生产和金融业造成的打击,决定放弃金本位,开始储备白银做为财政准备,并宣布银价是每盎司50美分。这对上海的金融家极具吸引力。他们觉得,把白银运到美国而不是去买孔祥熙发的债券,就能大赚一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白银大量流人国外,债券销售一落千丈,蒋介石的内战经费频频告急。于是银行和贷款利率急剧上升,南京政府的财政面临破产的境地。 
  孔祥熙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为了防止白银外流,他开始对白银出口征收10%的关税。同时他又采取高压手段,颁布了《储蓄银行法》,迫使私人银行家必须购买国家公债,并强行规定每家银行都必须以四分之一的资金购买国家公债或证券,将此做为中央银行的总储备金。 
  在这一系列高压政策下,原来许多不准备购买公债的企业家银行家们不得不参与购买公债,但他们对孔祥熙的这种做法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四个月后,宋子文从美国出访归来。本来,他这次出去就是公费旅游,参加一些不痛不痒听起来口号大得吓人、做起来却无实质性意义的会议,然后北上加拿大观看尼亚加拉大瀑布,南到巴西漫步在布满珍禽异兽的热带雨林,晚上要么会友闲谈要么舞厅酒吧,真真悠哉悠哉!不料回国后,看他的生意场上的朋友一个个怨声载道,多年呕心沥血积累起来的家当被蒋介石、孔祥熙一纸文件就剥夺了四分之一。宋子文又得知自己做中央银行总裁时为蒋家政权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几十亿元的积累,也被挥霍一空,就越发对孔祥熙恼怒,对蒋介石不满。于是这种不满的日积月累,终于酿成了后来路人皆知的“耳光风波”。而这场风波的最大受益者,仍旧还是孔祥熙。可以说,尽管孔祥熙和宋子文是朋友又是亲戚,但孔祥熙是踩着宋子文的肩膀一步一步爬上去的,最终成为国民党财经领域的“皇帝”。当然,宋子文也非等闲之辈,“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抗战后,宋子文又复掌大权,并对孔祥熙狠狠地报了当初那一箭之仇。当然这是后话了。 
  此次宋子文回国又和蒋介石发生公开争执,是因为实行并坚持年终预算审计制引发的。 
  “预算审计制”,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制定规划、投拨经费时都必须遵守的制度,也是国际惯例。但在中国却不那么吃香。几千年来的皇族统治,对当权者影响极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一言九鼎,需要用什么就要满足什么,想要什么就必须拿来什么。到了蒋介石这辈上,就叫经济必须服从政治,必须为满足他的欲望、巩固他的统治服务,怎么能让一个“预算审计制”捆住手脚呢。预算是给老百姓看的,谁还当他真的要实行?! 
  宋子文留学西洋,对中国封建主义这套东西当然反对,他认为,建国的根本在于法,经济的根本在于制度。作为财政部长,他为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财务制度,国家收支都要有计划,花销需有预算,预算要经过审计部门审核,不允许随意突破。这在宋子文看来无疑是天经地义的。 
  哪知蒋介石也和封建皇帝及当年的北洋军阀不无两样。对国民预算之类的东西毫不关心,“围剿”屡屡受挫使他心烦意乱。他不相信堂堂几十万国军且装备精良,给养充分,竟会屡次败在一直在山沟里土生土长的红军。因此他正在和将军们筹划对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准备动员百万大军参加,这样一来必然耗费无度。于是蒋、宋矛盾由此引发了。 
  本来,国民政府并无专门的预算机构,是宋子文再三进谏蒋才勉强同意的。这次宋子文把1934年的年度预算反复核实,精心修改,怕蒋介石通不过,还故意为军费多增加了几个百分点。谁知送到蒋那里,被蒋划改得乱七八糟。最主要的是,蒋修改过的预算根本文理不通,牛头不对马嘴,因此也根本无法实行。因为蒋对这个预算的要求只有一条,必须保证第五次“围剿”。 
  在蒋介石看来,宋子文简直幼稚可笑。国民党当前最大的敌人是谁,主要的威胁在哪儿?是共产党,是工农红军。不消灭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再严密科学的预算也没用。 
  而宋子文对蒋的反感此时也达到极点。他认为。连年的军阀混战,百姓民不聊生,急需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资金本来就不足,应用在最需扶持的项目和国家急需的交通、能源建设上。“国家经济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国富民强,谁还会拥护共产党?!” 
  蒋介石和宋子文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预算,因制订的不同出发点,引发了他们的公开对抗。 
  宋子文主持制定的预算因久通不过,心中着急,就打电话向蒋介石询问,蒋便要宋到他的住处来。 
  宋子文到了蒋的住处,在客厅刚坐下,蒋介石便从书房走了出来。 
  蒋介石说:“子文,今天叫你来,是和你商量一下预算的事。” 
  宋子文见蒋介石态度诚恳,就开城布公地谈了自己的看法,最后特别提出要减少军费、平衡预算、停止内战和积极抗日的问题。 
  哪知蒋介石还没等他把话说完就火了,指着宋子文大声吵道:“停战停战停止内战,你就知道停战。共产党要推翻我们,我们却要停战!” 
  “可现在国库空虚,我虽然是财政部长也没办法。”瞧蒋氏那副没教养的样子,宋子文只好无奈的说。 
  “没办法要你这个财政部长干什么?” 
  “干什么?我要对全国的财政预算负责。”宋子文忍不住顶了蒋介石一句。 
  “你负什么责,南京政府谁说了算,中央谁当家?你应该向我负责!” 
  “我是向你负责,更要对党国负责!” 
  “就是你们这些人不积极剿共,后方补给不足,才造成剿共的失利!” 
  “岂有此理!仗没打胜,你这个总司令没责任,倒怪起我们来了?!” 
  宋子文的这句话一下触到了蒋介石的痛处,蒋介石满脸通红,“啪”地一声手掌拍到桌子上。 
  “娘希皮,你不想剿共,给我滚出去……” 
  “你骂人,你敢骂人广宋子文火气也被逼了上来,用手指着蒋介石的脸质问到。 
  “骂你,老子还要打人呢!”蒋介石怒不可遏,上前就是一巴掌,打在了宋子文的左脸上。 
  宋子文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弄懵了,一屁股坐在了沙发上,当他反应过来正想发作时,侍从们已从两侧跑了进来。 
  当时蒋介石额头的青筋突突直跳。 
  宋子文坐在沙发上,用手捂着脸气喘嘘嘘,半晌说不出话来。 
  据说宋子文挨打之后,宋美龄对蒋介石不依不饶,非要蒋对宋子文认错。其实,蒋介石也明白,他和宋子文已是一根绳上拴的两只蚂炸,谁也离不开谁。也正因为如此,他更不能容忍宋子文公开对他的权威挑战。所以,蒋介石虽然把宋子文赶出了财政部,却并不想和他摊牌。在不久的一次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上,虽然接受了宋子文的辞呈,但蒋却当着众人的面一再为宋子文评功摆好,说他为了国家作出了如何的贡献,并让他出任全国经济委员会主席,兼任中国银行董事长等职。 
  在宋正式提出辞呈之前,蒋介石曾约孔祥熙密谈,实际上是对孔交底。当时蒋介石对孔祥熙说:“财政部长没有别的人选,非你莫属。你也不要推辞,早点进入情况作点准备,早点就职,以稳定大局。” 
  当下孔祥熙自然表面上谦虚一番,说自己“才疏学浅,怕不能胜任”之类的套话,心里却乐此不疲,恨不能马上就走马上任。 
  于是1933年11月,孔祥熙正式担任了国民党中央政府的财政部长和行政院副院长,开始走向了他政治生涯的巅峰。这一年,他刚好53岁。 
  不过另据资料透露,宋子文因“耳光风波”辞去财政部长后,南京政府内部立刻有人活动,想得到这个肥缺。宋蔼龄得知后,当即赶赴南京找蒋介石。由于当年的特殊沿革及其姻亲关系,宋蔼龄见蒋是不用客气的。她只一个“介兄”,便开门见山步人正题。当时,蒋介石尚火气未消,当着宋蔼龄仍指斥宋子文,甚至讲子文有私下搞武力欲谋不轨之举。当下宋蔼龄听了,不禁淡淡一笑说:“子文究竟是自己人,我想事情实在不实在,要留一着,人家离间计要留神。我看叫子文下来也很好,换哪一个要慎重一点。万一不听你的话,军费发生问题,后悔也来不及了。” 
  蒋介石闻听宋蔼龄如此一说,当时气也消了大半,并且也明白了宋蔼龄此来的意图,便问“庸之为什么没来?” 
  宋蔼龄忙答说:“明天来。” 
  蒋介石说:“庸之来了,请他谈谈。” 
  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