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锦绣 作者:吱吱(起点高推vip2012-12-04完结)
平还好说,如果有个风吹草动,或是惊涛骇浪,西平侯肯定会丢卒保帅,冯家为西平侯背黑锅还好说,怕就怕到时候成为弃子,几代人苦心经营,好不容易洗白的身家就此灰飞烟灭也不过是顷刻间的事。冯老三是个聪明人,多半是看清楚了其中的厉害关系,这才铤而走险和我联系的。不管怎么说,当初和我有恩怨的冯老三已经死在了我的手里,我们逃难的是时候,他虽然是为了自己,可放了我们一马却是不争的事实,和我们还有点香火缘。我要是他,也会拼力一试的。”
傅庭筠抿了嘴笑:“九爷还有一个缘由没有说吧?”
赵凌微愣,笑道:“什么缘由?”
“九爷义薄云天,诚信守诺,胸襟坦荡,”傅庭筠笑道,“这才是冯老三决定和你和解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赵凌很是意外,继而神色微赧,道:“一个好汉三个帮。我和那冯家不同,冯家家大势大,我一个人,想立足。自然要信诚守诺,这也是为人之本嘛!”
傅庭筠抿了嘴直笑。
赵凌捉了傅庭筠坐到自己的怀里:“帮着压着信笺。”
傅庭筠就坐在他膝上看他给肁先生、从前在金吾卫的几个下属写信。
蔻儿端了茶水进来,见着“哎呀”一声,红着脸退了出去。
傅庭筠就娇嗔嘟了嘴:“看你!”
赵凌呵呵地笑,索性放了笔。若有所指地低声问:“呦呦他们在干什么?”
傅庭筠面如朝霞,喃声道:“童妈妈领着,在屋里翻绳玩呢!”
“那我们也虽闲着。”赵凌嬉笑着。丢下笔,抱着傅庭筠就往西边耳房去。
傅庭筠想到早上赵凌的窘样,心里一软。半推半就地道:“这还没用午膳呢?”
“谁规定了就一定要用了午膳才能……”赵凌说着。用脚带了耳房的槅扇。
蔻儿端着茶水去找雨微:“老爷和太太在书房……这茶水可怎么办?”
雨微笑着端起茶盅喝了一口,道:“你别管茶点了,忙你自己的去吧!”
蔻儿如蒙大赦,一溜烟的跑了。
雨微看着失笑,去了呦呦那里,和童妈妈一起,带了孩子们玩耍。
眼看到了晌午,书房都没有动静。
雨微笑着吩咐珍珠:“让周妈妈拣了大小姐和大少爷爱吃的菜肴端过来。免得饿着大小爷和大少爷了。”
珍珠脸色绯红的去了厨房传话。
直到过了未初,傅庭筠才叫了雨微进去服侍。
郑三娘忙将热在灶上的饭菜端了进去。
下午,赵凌带着孩子在后院荡秋千。晚上又早早的歇了。
郑三娘晚上回去和郑三道:“这么多年过去了,老爷和太太却一直这样的好。”语气中很是欣慰。
郑三不以为意。道:“他们是患难夫妻嘛!”
郑三娘想了想,笑道:“也对!”然后瞥了郑三一眼,“我们也是患难夫妻。”
或者是逃难的时候伤了身子,郑三娘之后再也没有添喜,他们只有临春一个孩子。
郑三脸色脸色微红,不自在地咳了一声,左顾右盼地道:“月川这个小兔崽子腿上到屁股上去了,不过是让他去通州给阿森报个信,他怎么这个时候还没有回来?”
郑三娘掩了嘴笑:“通州一去一来得七、八个时辰,月川就是腿长到脑袋上也赶不回来啊!”然后坐到郑三旁边,用手肘拐了拐郑三,道:“喂!你说,让临春跟着老爷去贵州,怎么?”
临春今年也有十岁了,虽然跟着阿森读了几年的书,可他静不下心来,到今天也不过只是认识几个字,郑三娘寻思着儿子比曦哥儿大六岁,做随身的小厮是不成了,不如跟着赵凌去贵州见识见识,以后或做赵家的管事,或求赵凌开恩,给儿子谋个出身。
这何尝不是郑三的想法。
只是他们一家受赵凌大恩,再提出这样的要求,有些越僭。粗声说了句“你让我想一想”,倒头蒙着被子睡了。
郑三娘叹了口气,吹了灯。
老婆的话像落在心上的草籽,在郑三心里疯长。
他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有人叩门,并轻声喊着“郑三”。
郑三竖了耳朵一听,竟然是阿森的声音。
他忙披衣摸了枕下的钥匙下了炕,开了大门。
天空还满是星子,璀璨而耀眼。
阿森喘着粗气,一面快步往里走,一面道:“你快去让三娘跟九爷禀一声,就说我回来了。”
郑三想到赵凌回来之后干的事,咧着嘴笑了几声,道:“你还是到屋里歇会,等天亮了再说吧!”然后朝他身后望了望,见空无一人,笑道,“把月川丢在了通州?你自己一个人回来的?”
阿森点着点,道:“九爷这个时候叫我回来,肯定是有要紧的事……”
郑三就捏了阿森的后颈往自己屋里拽,道:“再要紧的事,也等天亮了再说。你听我的,没错的。”接着叫了郑三娘,“去,给阿森做点好吃的。我估计他连晚饭都没顾得上吃就赶了回来。”
阿森还要说什么,郑三娘也笑道:“你就听我当家的。难道我们还会害你不成。”
※
O(n_n)O~
第二百七十七章 寿礼
阿森见到赵凌的时候,已过了辰初,一家人坐在一起用了早膳,然后阿森跟着赵凌去了书房,一个时辰之后出来。
傅庭筠问他:“可曾好好地跟王夫人打招呼?”
阿森的神色有奇怪,喃喃地道:“就是月川不带信给我,我今天也会回来的!”
傅庭筠不解。
阿森喃喃地道:“老夫人是和程姨母一起过来的……倒并不是专程为了我和靖潼的婚事……好像是想让岳母回去一趟,为程姨母主持公道……程姨母还拉了靖潼说道这事……岳母就让我早些回来,免得把我也给牵扯进去。”
“怎么会这样?”傅庭筠皱眉。
原先还以为是王夫人这些年来事母至孝,王夫人的母亲有所感动,所以才会不顾年事已高,迁里迢迢的来参加阿森和靖潼的婚礼。她听说的时候还为王夫人高兴呢。不曾想转眼间就成了这样。
傅庭筠不免有些感慨,道:“你回来也好。九爷怎么说?”
“让我去蒲城见几个人。”那些事傅庭筠不懂,解释起来话太长,阿森决定以后有机会再向傅庭筠解释,因此语言简明扼要,“我今天晚上就走。可能立冬之后才能回来。”
时间虽然长,但也不耽搁婚事。
“我给你收拾箱笼去。”傅庭筠盘算着,和阿森一边往外走,一面道,“你是怎么跟你岳父岳母说的?”
“说是西安那边产业出了点问题,您让我回去看看。”阿森笑道,“岳父听了,给了我几张名帖,说不是大事就不要找吴昕了。他老人家还有几个相熟的在那边卫所任指挥使,让我有事可以找他们。”
傅庭筠听着也笑了起来。道:“县官不如现管。你岳父的话有道理。”
“我也是这么想的,”阿森笑道,“除了名帖,我还让岳父帮着我写了几封信——既是他老人家相熟的,到时候我看情况去拜访拜访也是应当的。”
“阿森真长大了!”傅庭筠不禁停下脚步,笑着上下打量阿森,“做起事来滴水不漏,越来越像九爷了。”
“那是!”阿森在傅庭筠面前就像孩子在母亲面前,始终保持着赤子的心性,听到傅庭筠夸奖。得意洋洋地道。“您也不看我是跟着谁长大的。”逗得傅庭筠大笑。
过了两天,赵凌也走了。
给太皇太后办七十大寿的圣旨也正式颁布下来。
一时间,京城里议论的都是这件事。
陌毅的夫人甚至专程来拜访傅庭筠:“你说,送什么东西好?”
给太皇太后祝寿,外命妇最低也要是四品的恭人。通常这种情况之下。除了些日常用品、四季的衣裳之外,为了出彩,多会想办法置办一、两件表达自己心意的东西夹在其中。傅庭筠没有品阶,前两次进品给太皇太后、皇后娘娘恭贺新春,也是因为赵凌打了胜仗的特例,太皇太后的寿诞会不会受邀参加,现在还说不准,赵凌和傅庭筠商量,也是分两步走。若是不参加,就只照常例送些贵重的东西,若是参加,傅庭筠的字写得好,太皇太后又信佛,到时候抄本法华经。
因为事情没有定下来。傅庭筠不好跟陌夫人讨论,就事论事,帮着陌夫人出主意:“要不,绣幅插屏。蟠桃献寿图、万年松溪图、八仙庆寿图……都很吉祥。”
太皇太后七十寿诞在明年的二月二十一日,时间上还来得及。
陌夫人愁道:“若只是请了江南的绣娘帮着绣,还不如送些汉铜花尊、长生香盘这样的前朝古物。若是我自己绣,一来我年纪大了,眼神没年轻的时候好,二来我的绣工相比针工局而言,只怕不及十分之一。送进宫去了,让人嗤笑是小,如果有人鸡蛋里挑骨头,弹劾我们家将军一个‘大不敬’,反弄巧成拙。还是想想别的东西吧!”
这倒也是。
傅庭筠点头,笑道:“要不,我陪着您到街上转转?说不能找到合适的物件。”
陌夫人自然应允。
两人由丫鬟婆子护着先是去了鼓楼大街,后去了西大街和东大街。
各家银楼、绣楼、古董店都人头攒头,而且男客少女眷多。
陌夫人看着和傅庭筠叹道:“可见人人都在为这寿礼发愁。”
傅庭筠安慰陌夫人:“万一不行,就只能先顾着大面上不出错了。”
两人正说着话,迎面碰到了吴夫人和郝太太。
大家意外之余都有些惊喜,在一旁寒暄了半晌,知道她们也是为了太皇太后的寿诞来街上看看的,众人契阔了一阵,这才各自散了。
那边陌夫人回家翻箱倒柜,甚至写了信回巨鹿,让家里的人帮着在库房里找合适的寿礼不说,傅庭筠这边准备好了笔墨,开始抄录法华经。
叶掌柜却突然登门拜访。
傅庭筠有些意外。
为了避嫌,平时有什么事他都会让自己的长媳帮着传话。
她去南房的厅堂见了叶掌柜。
原来叶掌柜是来给她送东西。
“麻姑献寿玻璃插屏,早先有人提前定制了准备送给庄王的,最后不知道为什么没来拿。在宝庆楼的库房里放了七、八年了。”他说着,又搬出个锦盒,“天色灵芝献寿仙桃盘……平时不算是什么好东西,可这当头,嘿嘿,却是有钱也难得买到。”说着,打开了锦盒,“太太您看,像不像灵芝献寿?”
那是块用石头做成的桃盘,盘面有天色的花纹,乍眼一看,就像并放着一对灵芝似的。玻璃插屏就更不用说了。玻璃易碎,家里的陈设又要按四季更换,大家多用紫檀、鸡翅木、梨花木,玻璃的屏风,很少见。
“我寻思着九爷也要送寿礼,又不能送些古董,就找了这两个物件。”赵家的家底单薄,若是送些古董,不免让人起疑这些银子从哪里来。叶掌柜含蓄地道,“就想办法找了这两个物件,虽说不值什么钱,却胜在兆头好。太太您看用不用得上?”
“用得上,用得上。”傅庭筠喜出望外,摩挲着那石头桃盘笑道,“我和九爷正为给太皇太后的寿礼发愁呢!还好有叶掌柜,不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然后又把陪陌夫人上街的事说给了叶掌柜听,“难道叶掌柜能坐大通号第三把交椅,就这份高瞻远瞩的目光,已非常人可比。我们要多跟叶掌柜学学才是。”满脸的感激。
雪中送炭,接受的人固然欢喜,送的人想着自己帮着别人解了燃眉之急,心里也会有种满足感。
叶掌柜笑容满面,谦虚道:“太太不觉得我多事就好。”然后和傅庭筠说了些闲话,起身告辞了,连两件东西的银子都没有要。
傅庭筠觉得过意不去,估算着到宝庆楼打了两套银头面,一套送给了叶掌柜的太太,一套送给了叶掌柜的长媳,这都是后话了。
落实了寿礼的事,她的心也定下来,每天早上洗手焚香,抄三百个字的法华经。
这样过了几天,王夫人来访。
她神色有些黯淡,委婉向傅庭筠说起了母亲的来意,并道:“还好你有事让阿森去了西安府,不然阿森只怕也要跟着我受气。”眉宇间少见地流露出些许的伤心和无奈。
傅庭筠不好多言,只笑着问她是什么时候回来的,老夫人和程太太一般上可好。并定下日子,过两天去拜访老太太和程太太。
王夫人见傅庭筠没有追问,松了口气,客气了一番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