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阳草
四十四荷溏一段哀情史(1)
四十四隐宁封祠仗义挺身代探刺
荷溏一段哀情史都因两情难自持
一
不平道人假作化缘,一瘸一颠的往东平府城而来。过运河东岸四、五里处有座娘娘庙,因为庙小,所以没有尼姑住持。不平道人来往路过这里总是喝喝咧咧的唱着道情歌儿,随手烧一炷香;这倒不是他崇敬庙中的神祗,只是让地方上人们看着他肯做傻事,多多熟悉他,遇到事情头儿上,都会说个:“瘸老道半疯半癫的,能有什么事!”这样,纵有点什么不慎之处,人们也不把他当回事。这天他来到这里,早见那庙侧莲溏边的老枊下坐着四、五个老汉在聊闲天;一群娃娃在水溏边捉鱼、戏水。道人望着这些,远远就开始摇头摆脑的唱起歌儿来:“三月里来三月三,王母娘在西天,西天开了橎桃会,请来天宫众神仙。琼浆玉液琉璃盏,龙肝凤髓玛瑙盘。我老道受邀去赴会,喝了七十二大盏,一醉长眠一千年,醒来成了活神仙。瘸又瘸癫又癫,山东道上走几遍,啊弥佗佛!拜谢娘娘接引缘。啊伊呀哟;啊伊呀哟!多结尘缘是好神仙——”
树下的人远远听着他唱了过来,便有一人打招呼:“瘸老道,又往哪去呀?是进城吗?”
道人听到招呼走近树下,一面应道:“是啊,要进城化些香、烛钱哪!”
几个老汉都摇头摆手,齐说:“那你就拉倒吧!夜里官府抓了伙乱党,怕再有乱党来闹事,这阵城门关口都加了兵把守着呢。进出行人都搜身摸腰的盘查,说不好打的打抓的抓,你去化缘什么要紧?就别去讨那个麻烦了吧!”
还有一个说:“不光是抓了乱党一宗哪,湖上的那伙人,昨晚杀官兵后,乘黑儿逃走了;还一把火烧了水套大苇荡,官兵给烧死无其数这场祸闹大了!官府正在红眼发疯的时候,人们都躲的远远的,你倒还往前凑上去呀!”
不平道人听了后,哈哈笑道:“无量天尊,善哉、善哉!难道说我老道还能成个乱党吗?它乱也乱不到我瘸道士身上来呀!我怕的什么?好吧,多谢您众位关照。贫道还是得去走走。要不,菩萨断了香烛,我就罪过不起啦!”说着,打个稽首,一面摇摇摆摆,口里唱着往城关而来。好一会儿来到关前。这里果然盘查甚严,一些进出城的人被兵丁堵在那里,吵吵嚷嚷,一派喧哗。道人挨到跟前,兵丁们素日常见他瘸来瘸去的,问了问便放他进去了。
不平道人进得城来便向那衙门左近处挨去,走走看看、站站听听,只见今天这一带人脚甚是稀少,处处显现着一派肃杀气象。蹒跚一回见街上是寻觅不出什么消息了,便走进一家茶楼,寻座儿坐了,要了一壶茶慢慢喝着,注意听着各座上的人们谈话。不过都是窃声私语谈那昨晚湖上捻党抗兵起反的。也没有什么更详尽消息,觉得这里也无甚意味,便想要走。就在这时,忽见几个兵丁走了进来几个兵一面走一面骂骂咧咧的发怨气:“妈的,老子跑了一宿,不说让回去歇歇,还叫去那里加岗!人是官的,肚子可是私的,觉不让睡,连吃饭的工夫都不给,这叫什么事!他们官老爷敢情是的,都骑马坐轿的,回来就躲进后堂吃、喝、抽;都是肉长的,就不体量一点儿人!”
另一个拦他说:“大虎头,你是个搠嘴骡子不值驴价钱——贱就贱在这个嘴上;宿半天的累都挨过了,这会儿换下岗来就算了,还这么牢牢骚骚有什么用?再说这又是一时的紧急忙乱,安置不周,何必这么乱嚷嚷,万一让人听见,不抽你皮鞭子才怪呢!”
不平道见此情景便放慢了喝茶,沉住气,不在意的样子,暗自观察动静儿。
“什么?一时的?你说的轻快!这伙乱党不收拾了,那大狱能含糊吗?不得天天加人加岗防守吗?”大虎头的火气虽是稍减了一点,可还是忿忿的。
“嘘,小声一点好不好!”他们一边入座的时候,其中一个老鼠眼、骡子腚样儿的兵丁扫瞄周围一眼,制止大虎头说。
道人明白,这是加派去守大牢的营兵。从这不是可以断定韦通一伙遭捕的人肯定是被打入大牢了。这时那几个兵丁都不再扬声吵骂,只管喝茶低语着。又喝了一盏茶,道人就离开茶楼,在街上绕了一遭就往南街口“德善号”香蜡铺来。
德善号香蜡铺有个伙计姓张,叫张志国,是捻党的人,他被安排在城里做耳目。平时不平道人常来这儿买香纸蜡烛等供品,混得很熟;有时捻党有什么事求不平道人帮忙,就往往通过这人联系。这回道人来到德善号,和张志国一打招呼,他也就明白道人的来意了。让进里面坐下后,趁旁面没有他人的时候,道人问了夜里抓人的事,並说明了来意。张志国说是“抓人的事听说了,但一时还听不到详情。这么着吧:量他们也不至于到手就怎么处置了,你这三天内常来这里,等我探听准了就说给你,那时咱们再想法子,你看可行吗?”
“这救人事大。你就上上心,越早弄明白越好。”
张志国道:“这还用说吗”
这天道人离开德善号后,就又连连几天来听消息。第三天午后又来时,张志国向他说了所得的讯息。说在知府衙门里有个幕宾,一向和捻党暗中有来往,他从那人那里探听来消息是这样:
“东平知府高厚天在接到捉获湖上起反捻匪的报告时十分高兴,因为他总算有了交代的了。如果不是这样,官兵在他这地面征剿受挫,他这地方官能不遭谴责吗?现在他拿到了匪人,就可塞责罪行了。以此高知府大为欢喜。
“人带到后,立即升堂审理,审的确实了,当堂吩咐:钉重镣重铐,打入死囚牢,加人加哨严加看管,不得疏失。一面具呈文报省,听候处置。至于这一干人将来是解送去省,还是就地处置,一时也还说不定。不过近些天有消息: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已分派数路人马四出征讨,以扩大地盘、发展势力;其它也还于此无关,也罢了;唯独北路征进大军,打下扬州后,将五万人马大举北进,声言“要直捣京师,捉拿咸丰皇帝,驱除满清,统一太平山河”。消息传报京师,朝廷里为此十分恐慌。消息虽是这样,但用兵多诈,现在这股人马究竟怎样北来,一时还指向不明。故此,朝廷敕令僧格林沁所部,务必相机行事,迎头堵截此路人马的北上;并令山东、河南、直隶各州府县严守地方,急整军备,器械粮草,随时听候调遣。因为军事防务事属重大,所以这会党骚乱的零星小事上面多半顾不上来,大约就要交与当地审度裁处了。这样,像湖上被捉的一干人的事有几成就要由本府处理了事。所以要报省,听候批复,也只是个公事程序而已;此外,再也有报功,表忠的意思。这一务二为,乃是做官的伎俩。”
不平道人听了这些之后,沉吟一煞,然后才说道:“照这么说,咱们就得按照在本地救人的打算准备了?”
“是啊。除了才说过的缘故之外,为防路上出以外,他们大约也不大能够移送往哪里去吧?”张志国慢慢点着头说。
道人又问了些大牢方位、防守布置等情形;然后又拿出五十两银子交给张志国,让他设法打通牢中上下,令其好生看视在押几人。倘能通上信息就更好。末了说声“回去设法营救”便出来了。
第 7 部分
四十四荷溏一段哀情史(2)
二
道人来到街上已是近申时候了,他假作化缘,围着牢城一带前街后巷的周围转悠一回,天晚以前才出了城,回到宁封祠已是定更以后了。
窑洞里明凯等人早已等得坐立不安了,见道人回来便都围上来听消息。道人坐在草铺上向大家讲述了今天所得的情形之后,便停住口,意思是要听听众人对此是怎么说法儿。大家就此空儿纷纷议论起来,郑鹄跳起来,挥手踢腿,又连拍脑门子,在紧琢磨主意。
沉闷一会之后,有个捻子打破闷局,说:“依我看没有别法,咱们就赶紧去追上大队,把人拉回来,打进城去砸了大牢,把人救出来就完了。”接着又一个说:“大队现在大概已到了淮北,要去人,就简直去邀请龚老乐带领人马来破城劫牢,更有拿手些”。
不平道人听着这些,便去看着燕明凯,又看看燕明杰;见二人都只默默听着,不表示意见,便探问道:“二位燕义士对此怎么看呢?”
明凯见问,便说道:“周大捻子所带一班人众能够顺利闯出去已是不易了,若再让他带回众人来破城,这不是驱羊入虎口吗?因为龙头寨聚首的众弟兄,人数虽有几百号,可是打过仗的又有几个呢?而东平府的官兵,再怎么不济也是平时教练过的,又有洋枪火炮,还有城池的依靠。再说,咱们是从人家手里往回救人,不是两下里平等争夺呀!另一说呢,去淮北请兵,路远迢迢,人吵马叫,大声大嚷的,路上处处都在防守,是那么容易到来的吗!还不知请得来请不来?所以,我的意思还是以咱们这些人,和他们斗巧斗智方好,不知道长以为如何?”
“我也是这么想着来的;但是,这得好好筹划筹划,咱们力量太单薄了。”道人看看围坐身旁的人,手理胡须思谋着说“人在官府手里,随时都会有不测,不救出他们,大家也都睡不下。所以咱们今晚就辛苦些,连夜来一起谋划办法,大家看可以不?”
众人哪里有不依之理,便都各自分散去沉思默想着。燕明杰此刻一直没有言动。当又过一盏茶之后时,他才向道人郑鹄两个说道:“你们的看这么办能行不?”众人听他说有了办法,便都盯着他,他低声说道:“方才大哥说到‘驱羊群入虎口’的话,我从这联想到一个办法,你们说可行不?那东平府营兵若是‘虎’,我们给他来个‘调虎离山’不就成了吗?”
“那么你说怎么个‘调’法儿呢?”郑鹄询问道。
燕明杰就大略说道:“通常,一城一府的军粮军草都是放在城外的草料场上。但不知这东平府是不是也在城外设有草料场?倘若有,咱们在他草料场上放上一把火,城内的军兵必定来救火,那时咱去上几个人乘乱入城劫牢不就可以得手了吗?”
大家听了这话都很赞成,说:“这个办法太妙了!”唯有不平道人摇头,说:“法子是不错;但官府就能不明白草场失火是意在救牢里的人吗?往往事情就坏在小小的疏漏上。咱们还是再仔细想想吧!”燕明凯也附合道:“是啊,再好好想想吧。”这时郑鹄突然一拍巴掌,凑到道人跟前说:“有了。我说这么办如此这般……你看可行吗?”众人又围拢来听他说计,听完之后齐说:“这样可是最好了!难为你是怎么想出为的!”说着,大家又你言人语的把各个步数完善了一番,直到五更才议就了全部行动计划。当下又分拨了各个人都要做些什么,並先后次序、轻重缓急,着手办理去。
东平城西一带,近日忽然生出一种异象;人们都传说娘娘庙的泥像连连显圣。有人夜里看到娘娘从庙里出来去到庙旁的荷溏里洗浴。人们疑惑,便于日间约集三五人众去庙里察看形跡,果然那娘娘塑像从头到脚洗浴一新。于是,这话一传十、十传百,人人称奇,个个道怪。一时间传得满城风雨。于是一家一户上了年纪的人就叮嘱自家后生子弟,说是:“那里的娘娘可不同平常,几百年来她的案前一直香火不断,要没有些灵圣谁还能这么敬俸她?你们可千万别冒冒失失的去乱说乱动;不然她怪罪下来可是要遭殃的呀!”经这么一说道,人们便不由的产生了畏惧,于是由公然哄嚷而转入窃窃私语,又越是私语就越显得神秘。岂不知,人都有一种好奇心理,愈是隐秘,越是要传扬,于是,不上两天,连城里也家家户户都知道了娘娘显圣的事。並且还愈传愈奇,凭空里又添上些蹊跷事蹟。
要说人们对于这么个小庙里的神道娘娘为何这么敬畏呢?原来这里有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传说,並在这东平地方流传甚广。椐说:北宋末年,宣和年间,在这娘娘庙所在地的荷溏村里住着一位老先生,姓严名左之。人们因他性情仆拙,就谐音称他“拙直”。他是个老秀才,虽然学问好,只因不太随和,所以一辈子没得什么功名富贵,只在乡里教个村学。他有一个儿子,名唤仕俊,自糼在老父身边学文习字,管教严谨;到了二十岁上,长成个丰神秀美仪表堂堂的白面书生;又是满腹诗书,一手文章;但只因老父管教严谨,所以虽已成年却是个目不斜视的书呆子。严老先生想到自己一生穷困潦倒,便一心想让儿子读了书将来考取个功名,得个一官半职,也为家门添添光彩,替他做父亲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