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枕美人 作者:独钓长江雪(起点vip2013.06.19完结,重生)
笳剑鹗Р恍。匆廊槐3肿判酆竦奈淞Γ怨舷陆杂泄シソ≈摹?br />
可想而知,那两座大河以东的城池对于赵国而言是一个跳板,国势强大之后凭之可轻易攻入齐境。大河以西的两座城池对只图和平的齐国而言却是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能用这两座城池换取大河以西的两座城池,简直就是齐国君臣的福音。只要换得那两座城池,大河以东便都是齐国的国土,齐国可以凭大河之险建立防线,御敌于国门之外,安全xìng大增。
赵国群臣对此自是反对,这年头没有哪个大臣不想开疆扩土的,因为疆土便代表着人口,人口便代表着国力的强盛。怎奈赵王以交好齐国、退诸国联军为由定了下来,平原君诸位握有真正大权的贵族对此沉默,也让这个决定施行下去。
“赵穆,田单。”
听到交换城池的谕令之后,李御念叨着两个名字,嘴边露出一个玩味的笑容。
不同于那些大臣,李御知道的东西要多得多。赵王丹之所以同意交换城池,其一确是为了交好齐国,以取得齐国在高都石涅之事上的支持,另一个重要缘由便是小白脸赵穆的暗中推动。李御可是得到情报,齐相田单亲自出手,下令大军亲自护送了一大批珍贵货物至齐赵边界,接到赵王丹谕令的中牟守将庞煖也派兵接送。没有李御的插手,赵穆因此大发了一笔,所赚虽不能和他损失的相比,却也不下三万金。
这个年代,权势之人赚钱就是便利,只要能在诸国之间运送货物,便能轻松赚取数成乃至数倍之利。这是一个交通基本靠走的时代,这是一个通信基本靠马的时代,只要有权有势,钱都会乖乖跑到口袋里。
至于平原君诸位大臣没有反对两座城池的交换,却是因为赵国需要休养生息,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图谋齐国之地,还不如将两座并不算重要的城池换取齐国的支持,也好让齐国安心,省得齐国对此念念不忘。毕竟齐国头上还有一个盟主的头衔,虽然没有人真正鸟他,但也是有一定作用的,那位周天子可还躲在临淄城中享乐呢。甚至于,李御还猜测,平原君等人是想让齐国更加安逸,彻底熄了齐国君臣的进取之心,如今的齐国中上窜下跳地想要强国的唯有相国田单一系。
这两件大事,李御都没有参与,他的父亲此时距离人臣之极仅一步之遥,他也踏上了普通贵族难以企及的地位,手中握有赵国最jīng锐的骑兵,还掌控着邯郸城上下的护卫。若是他再不沉寂一下,保不齐就有些嫉妒的人跳出来找他麻烦。
在这一月之中,李御唯一花了点时间办的正事便是在邯郸城卫军中招收了六百骁骑。当初就任邯郸城尉之后,李御便有了想法,两万城卫军兵士的体格虽比之各常备军中的兵士差了一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不乏真正的勇武之士,毕竟两万城卫军的数量摆在那里。
因而李御在城卫军改制之时,便言明若是城卫军战力提升,符合晋升标准,便从中选拔一部分勇武之士充入骁骑。这样的举措得到了所有城卫军底层兵士的支持,方才让城卫军的改制顺利推行,连那些贵族之室也没有反对。
真正让李御决定在城卫军中选拔骁骑的缘由还有一个,便是城卫军兵士皆是土生土长的赵人。在长平之战后,真正由赵人兵士组成的军团已是寥寥无几,除了中牟一部,便只剩下城卫军和黑衣宫卫。黑衣宫卫乃是王宫最后的屏障,李御自然不能动,但是城卫军却是在他的直接统领下。
无可否认的是,土生土长的赵人有着异国兵士难有的荣誉感,还有对赵国的归属感,以及那潜藏在骨子里的勇武无畏,乃是可与秦军甲士比拟的兵源,甚至尤甚秦军甲士一筹。艰难建国的赵国之所以在数百诸侯国中脱颖而出,与赵人的勇武是分不开的,赵国之所以能在长平之战中逼得秦国倾尽全国之力,也是因为那时的赵军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赵人军团,勇猛冠绝诸国。可惜,长平之败直接葬送了将近三十万赵人兵士,几乎将赵国打击到亡国边缘,这也是赵王丹在长平战败后意志消极、生活颓废的缘故。
虽说此时赵国拥兵近五十万,但大部分都是靠优厚的待遇征收起来的异国之人,包括其余六国逃亡之人和迁入赵国的胡人,真正属于赵人的不过十五万。
当然,那些新征收的兵士战力也是不弱,毕竟赵国常备军征兵的标准课可是高的,虽在邯郸之战后降低了一点标准,却也不弱于山东五国。只是异国之民终究是异国之民,赵国以无比宽容的姿态收纳了他们,却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他们脑海里的故国观念,和赵人兵士比起来有着很大的差别。
可以说,赵国兵士数量并没有削减多少,整个国家的战力较之长平之战前却有着巨大的差别。长平之战前,赵国武力位于诸国的巅峰,以一国之力独抗强秦而不落下风,而今秦国若是再次倾力来攻,赵国凭一己之力,绝对撑不住,除非不顾北疆的胡人,调动李牧的十多万边军,但秦国防御胡人的军队也是不下十万。因而,赵国现在虽然看着强大,实则国力整整降了一个档次。
“将军,骁骑营已集结完毕。”
“嗯。”
听得荀克敌的禀报,李御从沉思中回过神来,走到主将台边缘,看着笔直站在寒风中的上万甲士,心中豪情顿生。
被李御的眼神扫过,站着的兵士都不觉挺了挺身子,一种莫名的荣誉感在心中升起。
“本将仅此一言,望尔等不负骁骑之名。”环视一眼,李御神情肃穆地说了一句。
“骁骑骁骑,所向披靡。”
“骁骑骁骑,所向披靡。”
“骁骑骁骑,所向披靡。”
……
虽然李御只说了一句,但是上万甲士都激动地喊了起来。骁骑之名早已在毂山之战后便传遍整个赵国,甚至在诸国君臣心中也有了一定地位,即便那时的数万秦军因周鼎之困,加上战后疲累,但是以不过寥寥数千轻骑便打乱了秦军大阵,让秦国老将王龁黯然归国,足以使天下人看出骁骑营的武勇。
从此,他们便是这骁骑营的一员,是赵国乃至天下最强的军队,一种难言的感觉渗透进他们的骨子里。
“演武开始。”
骁骑营刚刚扩军完毕,李御便进行了一场演武,这次上场的乃是原先的五名骁骑营都尉,他们竞争的乃是骁骑营统领一职。
第二百九十章变法之初(一)
()为了让新入骁骑营的兵士快速形成归属感,李御直接将骁骑营统领之职扔了出来,相信这样的震撼力足以让新进骁骑兵士激发起无穷的热情。他就是要让所有的骁骑营兵士知道,在这骁骑营中,只要敢想,便是骁骑营统领也能凭自身的能力获得,没有资历和权势的参杂,一切公平公正。
不过李御也不是草率地决定骁骑营统领的人选,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定下了,他还征取了王缭等人的意见,几位先生一致支持他的决定。不说几名久经战场的都尉对骁骑营有着深刻的认识,没有比他们更好的人选,就是这开创先河的竞争军例也要有更强大的凝聚力,骁骑营统领的竞夺便是最好的刺激。
此次演武,分为骑shè、统御、兵法推演三项。
对于几名都尉来说,骑shè自然是轻松至极,关键是对麾下千人队的指挥,以及在沙盘上的兵法推演。
在军营中呆了整整一rì,几名都尉终于决出了胜负。让李御有些意外的是,几名都尉中最为年轻的陈劲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在兵法推演中,陈劲以迅猛和犀利的战法战胜了其余几名都尉,却在原可取得压倒xìng胜利的时候停手罢战,博得了邰进等人的赞服,让李御见了都点头不已。
一个合格的统领,不仅要让麾下兵士感受到其强大的威严,也要顾及麾下将领的感受,毕竟一个统领不可能真正管理上万骁骑,直接领兵的还是那些都尉。无疑,陈劲在这个方面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也说明了讲武堂的成效。
“本将特令,都尉陈劲接任骁骑营统领之职。”在万众瞩目中,李御将象征着骁骑营统领的盔甲和长剑授予陈劲。
“谢将军,属下必不辜负将军之赐。”
换上铠甲,陈劲转身看向台下的万余甲士,用力地抬起了手中的长剑。
“见过统领。”
与此同时。上万骁骑兵士同时半跪在地,轰然应和。
观战了整整一rì,万余骁骑兵士没有一丝疲惫,反而充满了斗志。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每一个人都相信。只要握紧手中的兵器。有朝一rì也能登上那主将台,被将军授予升将的盔甲,未来握在他们自己手中。
“将军,荀先生和两位小先生已回府。”
刚刚回到府中。李御便听到门房淳于利禀报,荀况带着两位弟子回来了。
在担任太子傅的第三rì,得知太子启从未离开过邯郸的荀况便上书赵王,yù带太子启前往赵国境内的城池游历,以增长太子启的见识。了解百姓疾苦。
对于这种寓教于行的教学方式,李御那是相当地支持,在赵王丹面前表示了强烈的支持。原本李御还真怕太子启成为一个笼中的君王,不知百姓疾苦,将来处理政事都会有所偏差,还会被下面的官员蒙蔽,误国误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荀况的这个寓教于行实在是教导君王的最好方式。
出于对荀况的尊重和对李御的信任。赵王丹虽有担忧,却也同意了荀况的请求,毕竟他也知道一直呆在王宫中的太子启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君王,当初尚未继承王位的他也曾游历诸国。不过,赵王丹还是派出了两百黑衣随行护卫。另让李御暗中派人保护太子启,以免出现任何意外。
对于太子启的安全,李御自然极为上心,虽然赵国境内不算乱。几乎没有聚众的盗匪,有两百黑衣随行已无大碍。但李御依然派出了一百虎贲暗中保护,另有潜龙卫秘密跟随。
这一个月里,李御每隔两rì便会收到潜龙卫的密报,对太子启的进步知之甚详。
“韩兄,不知老先生是否在里屋?”看到拿着竹简在院中走动的韩觉,李御笑着问了一句。他也发现经过这一个月,这位韩王室公子的气质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看来号称帝王之师的荀老夫子果然有些能耐。
“老师已前去将军庭院,难道将军没有看到?”见李御前来,韩觉笑着回道。跟在老师身边一个月,他便感到自己之前学到的东西是那么地肤浅,很多想法都太过天真,也难怪当初的韩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言。现在回头看看他自己写下的变法之事,韩觉都觉着有些天真而不切实际,得百姓遵从的法才是真正的法。
“哦,我刚从外头回来,劳烦韩兄了。”听到荀况去他的府院,李御也知道是什么事,没想到那位老先生比啊他还急了点。原本他是想讨好一下这未来的祖父,哪里料到荀况念孙心切,丝毫没有在意旅途的劳累,一回府便去看孙女。
“无妨,将军唤我韩非即可。”对这位少年得志却谦逊有礼的将军,韩觉的感官不错。之前是李御推荐他入了老师名下,以后还有可能借助这位赵国未来的权臣,开始懂得变通的他自然要交好李御。
“韩非?”听得公子觉的自称,李御惊愕地看向眼前的贵公子。明明是叫韩觉的,怎么出去游历了一趟就变成了韩非,这个世界也太搞了吧,传闻中不是说韩非有口吃的毛病,这位韩觉可是一点口吃都没有。
“觉自入老师名下,老师便为觉赐名,此后吾名便是韩非。”自老师赐名之后,韩觉便兴奋地知道,韩非这个名字会伴随他终生。儒家传统,得老师赐名的弟子才是真正的亲传弟子,也是诸国君王权臣真正关注的对象。
“哦。”听了公子觉的解释,李御也将这位公子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韩非子对上了号。他也确实听闻一些儒家名士收了弟子之后,都会帮弟子改名,以示入儒家门墙,他还调查过,李斯原名李通,乃是跟随荀况之后才改名李斯。而一旦弟子受老师改名,那么原先的名字便会消失于人前,从此,老师赐予的名字将会伴随弟子一生。
李御这时才想起他当初引荐公子觉之后走神了一点时间,那时候他也没听清楚荀老夫子讲了什么,想来便是为公子觉赐名之事。
苦苦寻觅的大才便在眼前,李御确实是被这样的惊喜给砸晕了。要知道,韩非可是秦律的修改者,正式因为他的改正,让严苛的秦律为六国之民所接受,秦国才能在一统**之后迅速平定天下。不然,秦始皇在世之时,受不了律法严苛的六国遗民也早就暴动了。
相对于有辅国之才的李斯,李御更想得到的乃是jīng研律法的韩非,因为他们赵国最为迫切需要的便是这种人才。毕竟李御现在的地位需要相邦之才的门客有些为时过早,而可推动变法的他迫切地需要能?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