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枕美人 作者:独钓长江雪(起点vip2013.06.19完结,重生)
“呵呵,为父老了。”
父子两人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天上的明月繁星,就这样对饮着酒,几碟小菜很快就入了他们的腹中。
“父亲,慢点。”
李牧醉了,不知道是喝醉了,还是高兴地醉了。
把父亲扶到房中,胥伯指挥着上将军府中仅有的两个女婢把李牧的衣服脱去,等到父亲的酣睡声响起,李御才离开上将军府。
“环儿,兰儿,王上今rì为我赐婚了。”漱了一下口,李御对着一旁的两个小美人说道。
“啊…恭贺将军。”听了李御的话,环儿和兰儿手上的动作不觉一顿,眼里闪过深深的失落,仍然娓娓地福下身子祝贺起来。
“放心吧,你们都会是我李御的妻子。”见到两个小美人的脸sè,李御安慰了她们一下,他可舍不得放手这两个小美人。
“谢将军。”
得到李御的承诺,环儿和兰儿的脸sè好了许多,洗澡的时候更是尽心伺候李御,只是李御依然没有要了她们,让她们心里有点惴惴不安。难道将军要在成婚之后才会要她们,那她们在将军心中的位置不是低了不少,更何况还不知道将来的主母是什么样的人,会不会允许她们的存在,会不会……
第七十一章郭府的诚意
不知道家里两个小美人的复杂心思,李御早早地躺在床榻睡去。应付了一夜酒宴,再和李牧看了那么久的风景,他确实有点累了。
王宫演武后三rì,四国联军纷纷离开邯郸,回转各国。
作为城尉的李御并没有前去相送,而是坐镇城守府不断指挥着手下的城卫兵搜查邯郸城,尽量把滞留在邯郸城中的各国人员摸清底细。即使不会明着把他们揪出,也要把他们的位置和人员搞清楚,也算是这个时代的盘查间谍了。
当了两个月的城尉,李御才发现身处这个位置,要管的事情还真是够多的,上到整个邯郸城的安全,下至每个邯郸之民的底细,一应俱全。真不知道那邯郸县府还有什么可以管的,难道就是收收户赋,断断民案,貌似邯郸城今年的户赋已经被免除了,那邯郸县府真的是闲到家了。
不过事情虽多,李御却是没有任何怨言,就是为了那每月上千金的进项,再苦再累也愿意。
邯郸城内民户数万,一时之间还不能全部统计出来,李御就带着亲卫出了忙成一锅粥的城卫府,以巡视邯郸城的名义在大街上逛了起来。
赵人尚武,身材虽不及秦人高大,但却是处处透露出一股彪悍的气息,就连走在大街上的女子也是大方得体,和其余各国的百姓有一点差异。
邯郸城以其无比繁荣的手工业吸引着各国的逃荒者和淘金者,随处可见列国之民。而兼容并蓄的赵国皆以国民待之,就连胡人都是安然处之,各国之民和睦相处,并无偏见。相对于律法严苛、极度排外的秦国而言,赵国更适合做一个统一天下的先行者,让各国民众更能接受。
没有骑马,只是带着一众身穿常服的亲卫走的有点拥挤的街道上,重生到这个时代已然两年的李御首次融入到这古意盎然的繁华中。
“胥大哥,你说这陶器比之其余诸国的可好?”拿着刚刚购买的一个小瓶瓷器,跪坐在酒楼二楼一个席案前的李御问了一下对面的胥安。
“不知。”
“哦。”
李御这才想起,胥安也是自小从军,并没有太多接触社会的军士,他问的问题倒是有点牛口不对马嘴了。
“将军,此酒楼的店家前来拜见。”李御正吃着酒菜看楼下的风景,一名守在门外的亲卫走进房间禀报了一声。
“让他进来。”想不到常服出行还能被人认出来,出名度和曝光度都不高的李御倒是有了点兴趣。
“下人见过城尉。”酒楼的店家一走进来,就跪在地上行了一礼。
“请起。”
“谢城尉。”
打量了一下这个酒楼的店家,李御见他虽然身穿平服,面容整肃,还算带点气度,不像是一个寻常的酒楼老板。
“不知店家是如何认出本尉?”晃动着手中的小酒杯,李御没有说其他,反而有点好奇地问了一句。
“不敢欺瞒城尉,下人乃郭府主事。恰逢今rì前来此楼查验,没曾想得遇城尉,真乃下人之福。”对着眼前这位年少将军,乐正的言语中带着恭敬而不失气度。
“原是郭府主事,本尉倒是有点失礼了。”听到对方说是郭府主事,李御一下子就想到了邯郸城中有名的郭家。那可是富可敌国的冶铁世家,赵**方八成以上的军械出自其手,没想到郭家都伸手到酒楼产业中了,难怪号称富可敌国。
“城尉谬赞,我家主人想请城尉过府一聚,不知城尉是否得空?”乐正从怀中拿出一个牛皮袋子,再从中捧出一份请柬递到李御的面前。
接过那纯金打造的请柬,李御打开一看就看到了两行字,落款之人正是郭家家主,他没有回答是否前去赴宴,反而兴致十足地问了一句:“主事随身带着这请柬?”
“我家主人恐上门相邀太过冒然,便命府中所有主事和店铺掌事皆随身携带请柬,以备不时之需,莫料被下人先得遇城尉。”没有隐瞒什么,乐正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表现出了郭府对李御的诚意。
听了对方的话,李御顿觉有点蛋疼。郭家店铺遍布邯郸,每个掌事都人手一份请帖的话,起码也不下百人,光是这请帖的花费就价值数百金了,豪富之家出手果然是大炮打蚊子,非同凡响。
“大攻尹如此厚意,立碑大典后,本尉自当前往。”
“下人这便回府告知主人。”
“好。”
等那位主事退出房间,李御把请帖递给亲卫放好,这可都是钱啊,要是那上百份请帖都送给他就赚大了,真是浪费啊。
带着点遗憾的心思,李御快速消灭眼前的食物,这食物的味道虽然没有前世那么丰富,但是绝对天然无公害,这就胜过一切了。
酒足饭饱,李御慢慢地散步回将军府,怎奈这邯郸城实在太大,半个时辰后,李御还是上了亲卫一直带着的马匹,骑马回了将军府。
四**队一走,赵国便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军,以提高两层的军饷吸引着众多的赵国百姓和外国之民前来参军,其中不乏外族胡人。
要说赵国确实是最不排外的一个国家,自赵武灵王胡服骑shè开始,赵国相继败林胡、楼烦,灭中山国,国中的胡人之民一下子多了起来,几乎达到数十万。为了更好地掌控胡人之地,赵武灵王并没有把击败的胡人作为奴隶,而是给予他们和大赵之民平等的权力,一切视之为子民,兼容并蓄,以无比宽广的胸怀征服胡人。此举让纳入版图的胡人之地快速平定下来,所有胡人以无比的热情融入赵国,同时也让赵国的国力迅猛发展,兵力强盛,不到数十年便跻身天下强国之列,骑兵之强盛冠绝天下。
此次扩军总计新征十五万青壮之民,晋阳常备军扩充至长平之战前的五万人,中牟常备军扩充至十万人,而护卫邯郸的武安常备军和武城常备军各削减至四万人,还有新收上党守军也需要征集十万常备军。
第七十二章立碑大典
如此大的手笔,负责征兵事宜的城尉李御还以为刚刚经历邯郸之围的赵国不可能一下子征集满额,是一个旷rì持久的工作。孰料却大大出乎他的预料,前两rì报名参军之民便有五万之众,其中真正属于赵国之民的不足半数,把李御惊得一愣一愣的。
当李御有点疑惑地问了问司城令,听了之后才恍然大悟。
这个列国征伐的时代,民众对于国家并没有什么归属感,就连那些名闻天下的有识之士都经常换主家,帮着主家攻打他们自己的祖国,何况是底层的百姓。由于连年征战,各国常备军的待遇并不低,身处四战之地的赵国常备军兵士的待遇更是优渥,加之此次提高两层月俸,一人参军便可养活一家五口,其余各国的逃荒者自然是应者云集,生怕应征不上。
不过六rì,经过一层层的审核,十五万青壮之兵皆已征集完毕,只是做着甩手掌柜的李御也是忍不住松了一口气。
为了保证农牧之民,此次征兵更多吸纳的是外国之民,其中胡人五万,列国之民六万,赵国之民不足四万。胡人和列国之民中虽不乏别有用心之徒,但在赵**营这个大环境下,翻不起多大的浪花。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赵国连四万余秦军兵士都能全盘接收,还有何可惧。再者各位将军将新兵收归麾下之后皆会进行再次甄别,能留下的有心人不会很多,不足为虑。
经过这一轮扩军,此时的赵国常备之军已满四十五万,临时征发可满八十余万,看着不少,但比之全胜时期的带甲百万差了不止一筹,战斗力也不可同rì而语,这都是武安君的功劳。
“城尉,邯郸城内已盘查完毕,各国兵士共有六百五十三人驻留邯郸。加之以前所留之民,共有一千五百六十五人。若算上没有排查出来之人,应不下两千人。”
“司城令辛苦了。”
“此乃下臣份内之事。”
看了看其余各国留在邯郸城内的‘间谍’,李御不觉按了按眉头。这年头,向各国派遣刺探情报的‘间谍’是常例,就是赵国也在其余各国派了不下千名‘间谍’,也只有大战之时,那些人才会被监督起来,至于杀不杀就要看各国的气度和心情了。
还好这些事情都是由专门人员来做,李御只要看看结果就行了,只是身兼城尉之职的他见到如此多的‘间谍’,心里总是有点不爽的。估计换作任何一个人,都会想着把这些‘间谍’统统干掉,可惜却不能这么做,破坏潜规则的后果可是很严重的。
把这件事情抛开一边,李御再吩咐了一下底下人安排好新征之士的住所,便离开了城卫府。
明rì便是立碑大典,到时候他还有一大堆事情要处理,今天晚上李御可要好好休息一下。
赵王丹十年,二月第二十六rì,这注定是一个值得赵国数百万军民铭记的rì子。
为了悼念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中阵亡的将士,赵王下令,筑碑以记之,供万世瞻仰。。
辰时刚至,斋戒了三rì的赵王丹带着满朝文武来到了邯郸南城楼上,五千黑衣甲士护卫着周围。
此时,邯郸南门外早已列着十万军士,其余三门外也各列着五万兵士,其中虽不乏新入兵士,但在整体的肃穆中也沉默下来,一时间旌旗招展,数十万人气势冲天,天空中的风都仿佛为之一停。
身着赤sè王服的赵王丹望着下方那井然有序的赵**士,心中涌起万千豪情,他们赵国还没有没落,带甲之士依然不缺,大赵的江山绝对不会在他手中殒落。
“寡人自即位以来……为念埋骨沙场之士,今以碑文以记之,后以常例。”缓缓地念着祷文,赵王丹越念越激动,最后更是不看绢锦,满含热泪地面对着城楼下方的万千兵士激动地喊着,引得身后的满朝文武和近处的兵士感同落泪。
“吾王千岁千岁千千岁。”赵王话音刚落,早就得到吩咐的满朝文武都跪拜下来,嘴里喊着得自李御编排的祝词,五千黑衣更是把这祝词传遍邯郸城。
“吾王千岁千岁千千岁。吾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满朝文武的声音未歇,南门外的十万兵士都半跪下来,震天的喊声传遍天际,其余三门各自爆发出了阵阵呐喊声。
一时之间,整个邯郸城都为祝词声所围绕,邯郸城内的百姓不约而同地望向城外,更有人跪拜下来同声应和。
“起碑。”太祝赵容上前一步,轻喊一声,周围的黑衣甲士随之喊了起来。
“起碑。”
在传遍邯郸四城门的呐喊声中,八座高逾十丈的巨碑被缓缓立了起来,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那都是一个个阵亡将士的名字。
看着比之城楼还略微高耸的碑文,李御内心升起了一股崇敬之心,有对阵亡将士的敬意,还有对这个时代工匠的敬意。
原本李御只是恳请赵王把他曾所属的牙将救援平原君时阵亡的两千余将士刻碑记之,立于军营之外。哪里料到赵王丹这么大的手笔,从中看出了振奋军心的作用,直接把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中阵亡的三十多万将士的名字都刻在了碑上。托于赵国现今领先于诸国的工艺和庞大的钱财支持,如此庞大的工程仅在一个半月内便告完工,耗钱无计。
“立。”
“立。”
太祝赵容又一声呐喊,四周的黑衣宫卫重复着把这声指令传遍整个邯郸城。
听到指令后,早已准备着的数千民夫一起动手,巨碑下方那个深达数丈、宽逾数丈的坑洞迅速被泥土和铁汁填满,
“碑成。”
太祝的一声呐喊,巨碑稳稳地立在了邯郸城外,金乌的曙光照shè在巨碑上,泛shè出淡淡的红光,让巨碑上的名字显得耀眼异常。
从此之后,八座巨碑会与邯郸这座不倒坚城伫立于世,供后人瞻仰,得万世膜拜。
碑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