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投影






每一个企业家都有一两件刻骨铭心的事,正是这些事已经而且还将影响他的一生。

一个王朝的投影(1)


一份神奇的皇家档案:

姓名:朱元璋

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1398年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

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 农民

母亲:陈氏 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1344年 放牛

1344~1347年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

1347~1352年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1368年 造反(这个猛)

1368~1398年 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引自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版。)

就是这个朱元璋,以其低微的出身和无学历的头脑,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汉人当政的王朝(以277年的历史跨度排名第二,仅次于289年的唐朝)。这个让许许多多最愚蠢的高贵者无比汗颜、让许许多多最聪明的卑贱者热血沸腾的人物,成为对中华民族产生重大影响的不可多得的杰出帝王之一。清朝的两位极为自负的皇帝康熙和乾隆也对朱元璋尊敬有加。满清在集中了大批饱学之士,花了几十年编纂而成的《明史》中,对明代的疆域是这样描写的:“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康熙下江南时,经过明孝陵,他让抬辇的人从侧门进,路过坟茔时,他亲自下辇,步行而过,并给出了“治隆唐宋”的评价。乾隆南巡时亲自祭拜明孝陵,并行三拜九叩的大礼。是不是爱新觉罗的后人,对自己的祖上夺了朱家的天下,多少有一点儿心怀愧意呢?不得而知。但如果朱元璋没有出类拔萃的才干和能力,没有惊人的成就,康熙和乾隆肯定是不会对一个前朝皇帝如此尊崇的。

当然,朱元璋不会想到,他领导的那场反抗元朝统治并为朱家带来无比荣耀的辉煌革命,以及他亲手创立的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些重要制度,经历17帝,在他死后246年(公元1644年)时会走到尽头,被他那个时代一点儿都不起眼的女真人后代取而代之,一个拥有一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竟被一个只有一百万人口的游牧民族打得落花流水,害得全国的老百姓都受到牵连:“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样的事,不要说朱元璋不答应,就是朱棣也不答应啊!中国的儒教传统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动。满人前额不留发,为的是在纵马奔驰和射箭时避免散发遮住视线,而粗大的辫子,野外露宿时可做枕头。而汉人被满人剃发,则纯粹是亡国、亡种的象征。满人的这一手,比历史上所有的入侵者都来得高明,因为外表的变化,对一个人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对一个汉族男人来说,被逼剃发近乎于阉割,这种心理的征服和精神的凌迟,是远甚于身体死亡的最彻底的征服。

2004年,刘亚洲《再祭甲申》一文的开篇是这样写的:“三百六十年前,公元1644年,农历甲申年,中国天地大变。一个旧王朝死了。一个新王朝刚从母胎里生出来也死了。一个更新的王朝跃上了历史舞台。这个王朝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他们自己。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这个王朝有关。”

明朝灭亡了,但一部明朝的历史,却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无穷的启示。因为,明朝的历史是汉人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历史,是离现代最近的纯粹汉文化的历史。这样一部长达277年的历史,有着足够长的时间,演义出了封建专制制度由开国皇帝(执政30年)从零开始建立,再传到后世的十七代具有各种禀赋的子孙手中,历经了各种国际、国内矛盾的考验,充分展示一个大国的政治冲突、经济发展、文化变迁,最后由盛而衰的完整过程。对明史的研究,一直是顺治帝之后的清朝历代皇帝的必修课。在清朝覆灭之后,明史也一直被中国的许多领导者看作是借鉴价值最高的一部断代史。刘亚洲在他的那篇《再祭甲申》中还写道:“明朝是个大国,但汉民族是个弱势民族。清国是个小国,但满族是个强势民族。强势民族最醒目的标志是,它的心胸非常开阔,什么好的东西都可以接受。因为开阔而虚心,又因为虚心而开阔。”他认为这是明朝必亡于清朝的根本原因。

一个王朝的投影(2)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开始潜心于明史研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是顺从蒋介石让他多读书,少问政治的旨意;二是因与王阳明几乎有相同的遭遇,引发了对王阳明“姚江之学”的兴趣;三是张学良生长在中国现代史上最动荡的时代,他很想通过研究历史,找出中国社会不安定的根源。

1944年,郭沫若在延安写了《甲申三百年祭》,那时已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这篇文章对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毛泽东相当看重这篇文章,把它奉为党内整风文件。

据有关资料介绍,毛泽东一生都在研究二十四史,而在断代史研究方面,尤以对明史的研究花的精力和时间最多,其中对朱元璋和朱厚?械难芯孔钗?钊搿?/p》
由刘和平编剧并担任总制片人的《大明王朝1566》,2007年春节在湖南卫视热播之后,在史学界和文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市场反应异常火爆。台湾首富郭台铭在认认真真看了三遍该剧后,决定买下该片在台湾的播映权。

根据《大明王朝1566》文学剧本改编的四册本小说,最近由台湾人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一、二册上市一周,紧急再版加印,荣登诚品书店畅销排行榜。据说,历史类小说在台湾已经很久没有上畅销书的排行榜了。小说的腰封上写着这样的广告语:

明代贪腐官场,重现台湾政坛?

最贪腐的时代,最清廉的官吏!

看清官海瑞,如何不惜性命向贪腐势力宣战!

谁是台湾政坛的海青天?

2008大选前,一本你必读的小说。

光明与黑暗并行的时代,清廉与贪腐的激烈对决,赤裸复杂的政治斗争,尽在大明王朝。

想了解中国潜规则的人、关心台湾政治的人,

不能不看《大明王朝1566》。

关于这部电视连续剧,刘和平一再声称:“剧本尽管有所虚构,但符合历史精神。”什么是历史的精神呢?历史精神就是人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执著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以时间为函数而变化,它可以长久地为这个星球上任何族群和任何时代的人所景仰。你可能不愿意这样去做人,你也可能永远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你从心里认为人应该这样做。这种东西就是历史的精神。他存在于历史,但不一定存在于历史的故纸堆里,他需要后人根据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去整理和发掘。

《京华时报》记者李星文认为,历史上并没有“改稻为桑”,这部电视剧却不能没有“改稻为桑”。不是说发生过的历史不精彩,而是流传在史书中的记载太干巴,而电视剧需要翻滚缠斗、活色生香。于是,莫须有的“改稻为桑”成了国策,张居正先于历史加入了内阁。海瑞不但公义私德无愧神明,而且辩才无碍、律法精通,更是堪用的国之栋梁,和历史上那个处处碰壁的道德楷模拉开了距离。嘉靖不出门,遍知天下闻,蜗居深宫跟臣下们玩文字和心理游戏。胡宗宪完美化了,李时珍传奇化了,李妃的智商神奇化了。严嵩的忠君之道和谋国之忱有了几分名臣的意味。其实,我们不必用真实与否的尺子去衡量历史剧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只是乔装打扮之后的历史,只要能准确到位地反映一种时代精神,对今人有所启示,就算成功了。

应该客观地说,《大明王朝1566》通过文学的形式,的确从一个角度解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在后人心中的问题:严党为什么20多年不倒?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所作所为都跟嘉靖的开销无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也只有海瑞这样的奇人,才敢于当着天下人的面说出“皇帝的新衣”。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毛泽东评《水浒传》语),永远也解决不了问题。这一主题是通过个性鲜活的人物形象、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和准确生动的细节刻画,在观众的脑海里逐渐呈现出来的。

能够做到从浩瀚的史料中找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必然逻辑,并能够敏锐地发现隐藏在史料后面的与一般结论相反的更具可能性的结论,就是一部好的“历史”著作(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展现那个已经发生过的历史)。可以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不同经历和阅历、不同职业和岗位的人,都能从中看到当下生活的影子,从中获得某种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思路,就是一部好的历史剧。
 

一个王朝的投影(3)


凡是能用心看完《大明王朝1566》的中国企业家,或许都能联想到,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后面有一座五间大殿,康熙帝曾题名“依清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又增题“四知书屋”。“四知”取自《周易?系辞》“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物之望”。

不论是历史著作还是历史剧,都需要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逻辑判断力,因为,任何经过了艺术加工的历史都是浓缩的“历史”,而“浓缩的历史”就是一种创新,历史的真实如何与逻辑判断统一,永远都是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所要面对的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大明王朝1566》成功地把四百多年前的那段历史,以一种全新的逻辑推演方式展示了出来,并投影在了今天的屏幕上,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发展观与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看到了中国的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那些必须绕过而又暂时无法绕过的矛盾,看到了人文力量与物质力量相比较时,是如何地更具历史穿透力和震撼力……


做百年企业的理想,并不等于王朝之梦。历史只能靠后人去延续,而企业家只需做好当下的事,也只能去做当下的事。

未来是历史与现在的延长线。企业家要学会让历史告诉自己:现在站在哪里,未来将会怎样?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刘和平

作为一部小说的作者,作为以这部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的编剧和制片人,最好的状态,就是当小说出版了,电视剧播出了,便坐到一棵大树下去看天上的云。可我还没达到这种境界,总是在关注读者和观众的反应和看法。倒也还没有俗到看见颂扬的话便喜,批评的话便恼,可还是希望多一些人说出些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话。终于忍不住了,自己跳了出来,接受一些媒体的采访,偏又说出些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话,因此屡屡后悔。终于有一天我不再说话。我发现,自己来说自己的作品,真有些像一个人在太阳底下抓自己的影子。退回到荫处,竟发现那影子仍然被太阳留在地上,这才明白,这个影子不是我的,那就任受众去扔鲜花或者石头。然而,这个影子既不是我的,那又是谁的?

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看见了一篇名为《王朝投影》的评论文章,才霍然憬悟,影子的主人终于出现了。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一个姓郭名梓林的人。他从另一个方向走到影子的旁边,居然毫不理睬我原来所站的位置,在那里自弹自唱,大谈企业管理和经营之道。在他的文中,嘉靖成了现代企业的董事长,严嵩成了总经理,而偌大的中国俨然一个正在运作中的企业,并且言之凿凿,环环入扣,让我惊叹。此后,我便天天在电脑前等着看他一篇篇连续载出的《王朝投影》。这个时候,我反倒成了一个读者。丝毫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女儿”竟成了他的“媳妇”。

正是因为他(当然也不只是他),《大明王朝1566》破天荒地被《中国企业家》杂志作为主题,在北京饭店召开了一次《从大明王朝看领导艺术》的企业家研讨会。赴会前,我向主办方提出了一个唯一的请求,《王朝投影》的作者郭梓林一定要与会。对方答道,当然。在会上我们谋面了。三言两语,使我领会到了什么叫做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长期从事历史题材的小说和剧本的创作,我很早就知道历史是过去和现在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但是,把现在和过去对话得如此贴切精彩,我只能说一句:不是我写的《大明王朝1566》,而是郭梓林写的《王朝投影——〈大明王朝1566〉对中国企业家的启示》。

看山还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