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第一卷 风云紧急
嗣窈捅驹旱男湃巍?br /> 自由党领袖也找出种种理由来反对这个步骤。这两个政党的领袖对于他们根据党的立场而不得不采取的这种态度,颇为苦恼。但是他们还是采取了这种立场,并且提出了一大堆理由。在表决时,他们各自根据自己政党的路线投票。投票结果,保守党以三百八十票对一百四十三票通过了他们的政策。我在发言中曾尽力劝告反对党要拥护这个必不可少的措施;可是我的努力没有产生效果。我完全了解他们的困难,尤其是在对付他们所反对的政府的时候。我必须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因为这件事使自由党和工党以后再也没有权利来批评当时的政府了。他们极其明白地表明他们对当前局势所采取的手段。不久他们就表明采取了一种更为真实的手段。
※ ※ ※
虽然张伯伦先生仍然希望避免战争,可是一旦爆发战争,他显然是不害怕战争的。他的传记作者法伊林先生说,首相在日记中写道:〃战争可能性越大,丘吉尔〔参加政府〕的机会就越多,反之亦然。〃①这句话不免带点蔑视的口气。我除了想再度入阁当大臣之外,我心里还有许多别的思想。可是,我还是很了解首相的见解。他很明白,如果爆发战争,他就会找我帮忙,而且他也准确地相信我一定会答应的。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又怕希特勒见我参加政府就认为是一种敌对的表示,因而会使仅存的和平机会也消失了。这是一种自然的、然而是错误的看法。虽然如此,张伯伦先生不愿因为下院某一议员加入政府致使那么严重而微妙的局面更恶化,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①法伊林,前引书,第406页。
三月间,我曾联合艾登先生和三十个保守党议员提出成立联合政府的议案。在夏季,国内掀起一阵风,要求成立联合政府。有的主张至少要我和艾登先生入阁。站在独立的立场的克里普斯爵士对这次国内危机非常担忧。他曾访问我和各位大臣,极力主张组织他所说的〃举国一致政府〃。我是无能为力的。但贸易大臣斯坦利先生却十分赞同。他写信给首相说,如果他的去职有助于政府的改组,他就愿意辞职。
斯坦利先生致首相1939年6月30日在这个时候,当你不胜焦思烦虑之际写信给你,我很犹豫,但鉴于事情紧急,请你原谅。我想我们都认为,唯一可能避免今秋爆发战争的机会,就是让希特勒确实知道我们必定履行我们对波兰的义务,而他的侵略就势必引起大战。至于我们所有的人,一定都在思索:我们是不是可以采取某种行动,一方面不会具有引起对方报复的威胁性,但却具有引人注意的戏剧性。除了现在就成立一个在战争爆发时必须成立的那种政府之外,我自己也实在想不出别的更有效的办法来。组织这样的政府,就是举国一致、协力同心的戏剧性证明。我设想,这不但对于德国,而且对于美国,都会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如果在最后的时刻,还有可能获致满意的解决的话,那么,由这样一个政府来进行和解,也会容易得多。
你一定考虑过这个可能性的,而且对于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也一定比我知道得多。但是我想,我还是要写信给你,使你知道我的想法,并且向你保证,如果你确实曾考虑成立这种政府的可能性,我我相信我们所有的同僚和我一样一定很乐意担任任何职位,不管职位怎么小,不管是在政府之内或在政府之外。
首相只表示正式收到这封信。
过了几个星期,差不多所有的报纸,由《每日电讯报》(7月3日)开头,《曼彻斯特卫报》加以强调,纷纷响应这个意见。我看到这种舆论的日日提出和一再表达,至为惊讶。写着〃要丘吉尔回到政府去〃的海报多得不得了,贴在首都招贴板上,一直持续了几个星期。许多自愿参加的青年男女,在身前身后挂着贴有同样标语的广告板,在下议院门前走来走去。这种宣传鼓动的方法与我无关,但是,如果政府向我提出邀请,我当然是会加入政府的。这次我个人又走运了。其他一切事情都按照逻辑的、自然的而又可怕的顺序演变下去。
第二十章 苏联之谜
希特勒废除英德海军协定希特勒废除德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建议成立三国同盟边境国家左右为难苏德接触增加了李维诺夫的免职莫洛托夫英苏谈判5月19日的辩论劳合·乔治先生的发言我对欧洲局势的发言联俄的必要太迟了德意〃钢铁公约〃苏联的外交策略。
英国和德国之间所有的关系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现在我们当然都知道,自从希特勒上台以来,英德两国之间从来没有真正的友好关系。希特勒所希望的,只是对英国进行劝说或加以恐吓,要英国任由他在东欧自由行动。张伯伦先生则满心想安抚他,感化他,教他温文知礼。可是现在,已到了英国政府的最后幻想破灭的时候了。内阁终于相信纳粹德国是要打仗的。于是,首相向四面八方的国家,只要不予拒绝的,都提供保证和订立盟约,也不管我们对这些国家能否给予有效的援助。除了向波兰提供保证之外,还向希腊和罗马尼亚提供保证,接着又同土耳其结盟。
现在我们要回过头来提到张伯伦先生在慕尼黑获得希特勒签名并在赫斯顿下飞机时拿在手里得意洋洋地向群众挥舞的那张倒霉的纸片。在这张纸上,他曾求得了他认为存在于他与希特勒之间、在英国与德国之间的两个保证,即慕尼黑协定和英德海军条约。捷克斯洛伐克的被征服已把前一个保证破坏无遗了;希特勒现在又要刷掉第二个保证了。
4月28日,希特勒在国会发表演说道:
今天,既然英国的报纸和英国官方都主张在任何情况下都非反对德国不可这样的观点,为证实这个观点还推行我们所知道的包围德国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海军条约的基础就不复存在了。因此,我决定在今天给英国政府一个牒文,说明这项决定。对我们来说,这还不是一个重要的实质性问题因为我还希望我们与英国之间能够避免军备竞赛这只是一种出于自尊心的行动。不过如果英国愿意在这个问题上同德国再度进行谈判,要是还有可能在我们之间达成明白而坦率的谅解的话,那我就再高兴也没有了。①
①《希特勒讲演集》,第二卷,第1626页。
在希特勒推行他的政策的重要的关键时刻,英德海军协定显然使他获得很大的好处;而现在他却把这个条约说成是对英国的一种恩惠,为表示德国的不悦,就可以撤回这种恩典。希特勒向英国政府表示,他愿意同英国政府进一步讨论海军问题,也许他甚至希望以前上过他的当的人还会坚持绥靖政策。现在这个海军条约对他已是无关重要的了。他有意大利同他合作,他有空中优势;他还占有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以及这两个国家所拥有的一切。他已经有了〃西墙〃。仅就海军方面来说,他早就把任何协定置诸不理,尽可能地加快速度来建造潜水艇了。他形式上早就援用条约规定的权利,建造与英国数目相等的潜艇了,但这丝毫不曾限制德国建造潜艇的计划。至于较大的舰只,海军协定对他虽给予慷慨的许诺,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全部消受。因此,他就厚颜无耻地巧妙表演,把条约向着制造这个条约的傻瓜,劈头盖脑地扔回去。
在同一篇演说中,希特勒也宣布废除德波互不侵犯条约。
他把英国对波兰的保证作为直接的理由。他说〃在某种情况下,如果德国与任何其他国家发生冲突而使英国卷入战争的话,这个保证将使波兰对德国采取军事行动。这种条约义务与我在不久之前同毕苏德斯基元帅所订立的协定是不相容的……所以,我认为波兰已单方面违反了这个协定,因此这个协定已不复存在了。我已经给波兰政府发出一个说明这种意见的牒文……
当时我对这篇演说词加以研究之后在一篇论文中写道:
现在纳粹德国的目光非常可能转到波兰身上。希特勒先生的演说,不管能不能说明他内心的用意,但上星期五那一幕戏的主要目标,显然在于孤立波兰。他说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对波兰展开猛烈的攻击,对它施加强大的压力。德国的独裁者似乎认为,只要他所提出的要求是限于但泽和走廊地带,就可以使英波协定不能实行。他显然希望英国那些过去惯常叫喊〃谁会为捷克斯洛伐克打仗?〃的人现在也会叫喊〃谁会为但泽和走廊地带打仗?〃看来他没有意识到,由于他对慕尼黑协定的背信弃义,已经使英国舆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他的暴行,已经使英国政府尤其是首相在政策上完全改变了。
1934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的废除,是一个极其严重和具有极大威胁性的步骤。直到本年1月当里宾特洛甫访问华沙时,他还对这个条约一再加以肯定。这个条约和英德海军条约一样,是按照希特勒的愿望经谈判订立的。它也和海军条约一样,对德国显然是有利的。这两个协定都曾在德国还是弱国的时候使德国地位好转。海军协定事实上等于英国宽恕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的军事条款,因而使斯特雷扎阵线的决定和国联行政院的决定都归于无效。德波协定则使德国的注意力得以集中于奥地利,其后集中于捷克斯洛伐克,使这两个不幸的国家惨遭蹂躏毁灭。德波协定在一定时期内削弱了波兰与法国之间的关系,并使东欧各国之间不能发展利益休戚相关的团结。现在,当这个协定已为德国效过劳之后,就被单方面的行动所抛弃了。波兰得到了暗示,使它知道它现在正处在可能遭受侵略的范围之内。
※ ※ ※
英国政府对于它给波兰和罗马尼亚的保证究竟牵涉到什么实际问题,急须加以考虑。这两个保证除非纳入英国同他国达成一个全面的协议的体制之内,否则无一具有军事上的价值。正是为了这个目的,英国驻苏大使和李维诺夫终于在4月15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谈。由于苏联政府过去一直受到那种对待,现在就不能对他们抱有多大的期望了。然而,他们还是在4月16日提出了一个正式建议,主张英、法、苏三国结成相互支援的联合阵线。这个建议的全文没有公开。苏联的建议还主张这三个国家,如果可能的话还加上波兰,要对中欧和东欧受德国侵略威胁的国家提出保证。成立这个协定的障碍,就是这些和苏联同一边界的国家深恐接受了苏联的援助,苏联就将以大军入境的形式来保护它们和抵抗德的侵略,这样一来,苏联就会顺手把它们并入它们所深恶痛绝的苏维埃共产主义体制之内。波兰、罗马尼亚、芬兰和三个波罗的海国家都不知道自己所最害怕的究竟是被德国侵略还是接受苏联的援助。正是这种可怕的抉择,使英法两国的政策陷于瘫痪。
不管怎样,即使在事后看来,英法两国无疑地应该早就接受苏联的建议,宣布成立〃三国同盟〃;至于一旦发生战争时如何进行援助的方法问题,则可留待对共同的敌人作战的盟国之间加以解决。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情绪就大不相同了。
战时的盟国,相互之间总会倾向于听从对方的愿望;前线上一打响,战斗激烈,在和平时所不能接受的权宜之计,也将大受欢迎。在这种本来可能已建立的大联盟之中,一个盟国如果没有得到邀请,要把军队开进另一个盟国境内,这恐怕是很不容易的。
可是,张伯伦先生和外交部却被这个难解的难题弄得茫然失措了。在这种紧要关头,时局以这样的速度和这样大的规模急剧地发展的时候,最聪明的办法就是随机应变,走一步是一步。英法苏三国的联盟一定会使1939年的德国大为惶恐不安。即使在那个时候,谁也不能肯定战争就一定不能避免。同盟国方面还可以运用优势的力量采取第二个步骤。它们可以在外交上重新把主动权夺回来。希特勒一方面经不起发动他曾极力反对的东西两线同时进行的战争,另一方面又不能半途而止。那时我们没有使他处在这种尴尬的境地,说起来实在可惜。这种境地很可能送掉他的生命的。政治家的任务,不仅仅是解决容易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自然而然得到解决的。只是当均势发生动摇、力量的对比像在大雾中难以认清的时候,才会出现为挽救世界作出决定的机会。
我们既然已使自己置身于1939年的可怕困境,那我们就要抓住较好的希望,这是最关重要的。即使到了现在,我们还不可能确定斯大林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才决定放弃同西方民主国家合作的念头而考虑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