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第一卷 风云紧急
※ ※ ※
当西方国家为了建立抵抗德国的防御阵线而作出种种努力的时候,对方也在进行同样的活动。里宾特洛甫与齐亚诺于五月初在科莫举行会谈,获得了所谓〃钢铁盟约〃的正式的和公开的结果,并在5月22日由两国外交部长在柏林签字。这是对英国给东欧各国提供脆弱的保证的挑战性的答复。
在齐亚诺的日记中,记录了在签订这个盟约时和希特勒的一段谈话:
希特勒说他对这个盟约非常满意,而且确认地中海政策将由意大利主持。他对阿尔巴尼亚很感兴趣,对我们要把阿尔巴尼亚变成控制巴尔干的坚强要塞的计划,表示热烈的赞成。①
①《齐亚诺日记》,第90页。
在签订〃钢铁盟约〃的第二天,即5月23日,希特勒同参谋长们举行会议。他在会上更明显地表露出洋洋自得的情绪。这次谈话的秘密纪要记录在这里:
我们现在正处于爱国主义的热潮之中,另外有两个国家也是一样,这就是意大利和日本。我们对自己过去那段时期的确是很好地加以利用了。我们所采取的步骤,都是按照目标有条不紊地进行的。波兰不是一个〃候补敌人〃。波兰将总是站在我们的敌人一边的。虽然订立过友好协定,但波兰却总是暗中存心想利用每一个机会来害我们。但泽根本不是争论的主题。这是一个我们在东方扩大生存空间和保障粮食供应的问题。因此,毫无问题我们绝对不能饶了波兰,我们不得不决定,一遇适当的机会就进攻波兰。我们不能期望捷克事件的重演。仗是一定要打的。我们的任务是孤立波兰。成功地孤立波兰将是决定性的一着。
如果不能断定德波冲突不至于引起西线的战争,那么战争将主要是对付法国和英国。如果法国、英国、俄国成立反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联盟,那我就不得不对英法两国给予几次歼灭性的打击。我对于同英国达成和平解决的可能性表示怀疑。我们必须准备打仗。英国把我们的发展看成是将会削弱它的地位的一种霸权的基础,所以英国是我们的敌人。
和英国的冲突,将是生死存亡的战争。荷兰和比利时的空军基地,必须由武装部队加以占领。对他们的中立宣言,可以不予理会。
如果英国有干涉波兰战争的意向,我们就必须以闪电的速度来占领荷兰。我们必须致力于夺取从荷兰到须德海的新防线。以为我们可以顺顺当当取得成功,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根本不存在这种可能性。我们必须破釜沉舟。现在已不是正义与不正义的问题,而是八千万人民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每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或政府,都必须以速战速决为目标。不过政府也必须准备打十年或十五年的战争。
英国知道,战争的失败就是它的世界霸权的结束。英国是反对德国的推动力量。
英国人是骄傲的、勇敢的、顽强的,有坚强的抵抗力和具有组织才能。他们知道怎么去利用每一个新的进展。他们具有爱好冒险和北欧种族的勇敢精神,但一般德国人比他们高出一筹。我们在第一次大战中,如果我们拥有多两艘战列舰和两艘巡洋舰,又如果日德兰的海战在早上开始,英国舰队就会被击败,①而英国也就屈膝投降了。我们除了准备进行突然袭击之外,也必须作长期战争的准备。同时,我们必须排除英国在欧洲大陆上的机会。陆军必须坚守我们的海军和空军所必需的基地。如果成功地占领并守住了荷兰和比利时,如果击败了法国,那么打败英国的基本条件也就具备了。②5月30日,德国外交部发给驻莫斯科大使如下训令:〃与我们过去计划的政策相反,现在我们已经决定和苏联进行明确的谈判。〃在轴心国家的军队集结和进行军事部署的同时,西方国家和苏联的重要联系已经完结了。5月30日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发表演说,对张伯伦先生5月19日在下院的演说给予答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两方见解的根本分歧。
〔他说〕远在四月中旬,苏维埃政府与英法政府进行谈判,讨论要采取的必要措施。那时开始的谈判,至今尚未结束。事情早就很清楚,如果对成立一条由和平国家组成的强有力的反侵略阵线具有任何真诚的愿望,则下列最低限度的条件是必需的:
①《纽伦堡文件》第一编,第167…168页。希特勒显然对日德兰海战的事实一无所知。在这次海战中,英国舰队从头到尾都想把德国舰队引出来进行大决战而未成,如果进行了大决战,则英国舰队的压倒优势的火力,一定会很快就发生决定性作用。
②《纳粹…苏联的关系》,第15页。
由英法苏三国缔结一个纯粹是防御性的、强有力的反侵略互助公约。
由英法苏方面,向中欧和东欧国家,毫无例外地包括苏联近邻的一切欧洲国家提出保证,抵抗侵略者的进攻。
英法苏三国缔结明确的协定,规定一旦侵略者发动进攻,三国彼此之间互相进行直接的有力的支援以及规定对被保证国家提供直接的和有力的援助的方式和范围。
谈判到了一个看来已无法打开的僵局。波兰和罗马尼亚政府虽然接受英国的保证,却不打算接受俄国政府同样方式的保证。在另一个有着重要战略价值的地区波罗的海各国,也抱有同样的态度。苏联政府明白表示,苏联所主张的互助公约,必须是把芬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包括在全面保证之内。现在这四个国家都拒绝了这个条件,也许它们由于害怕早就会拒绝这个条件的。芬兰和爱沙尼亚甚至声明,如果没有得到他们的同意而向它们提出保证,它们将把它看作侵略行为。6月7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样,希特勒就轻易地把那条反对他的迟延不决的联盟的最后防线突破了。
第二十一章 到了战争边缘
对但泽的威胁甘默林将军邀我参观莱茵河战线和乔治将军同行一些印象法国采取守势原子能研究的情况我关于防空工作的信为了同苏联达成协议所作的新努力波兰的阻挠莫斯科军事谈判1942年斯大林对我的说明欺诈行为的记录里宾特洛甫应邀前往莫斯科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轰动世界的消息希特勒的军令〃诚实是最好的政策〃英国的预防措施首相给希特勒的信傲慢的答复希特勒推迟进攻日期希特勒给墨索里尼的信意大利领袖的答复最后的几天。
夏季一天天过去,全欧洲都不停地进行备战,外交家的态度、政治家的演说、人类的意愿越来越不被重视。德国的军事调动,似乎预示着它要用武力的方法来解决它同波兰在但泽问题上的纠纷,以此作为进犯波兰的第一步。6月10日,张伯伦先生在议会表示他对时局感到焦虑,并且一再表明,如果波兰独立受到威胁,英国一定给予援助。基本上在国王影响下的比利时政府,以超然的精神,在6月23日宣布他们反对同英法举行参谋会议,并表示比利时决意保持严格的中立。
事态的发展趋势使英法两国的军队以及两国内部日益靠紧。
在整个7月份里,巴黎和伦敦之间往返频繁。7月14日法国国庆节,是一个显示英法团结的大好机会。我应法国政府邀请参加了这次盛典。
在游行后,我正要离开布尔歇时,甘默林将军建议我应该去参观法国前线。他说:〃你从来没看过莱茵河扇形战区,8月里请你再来,我们什么都让你参观。〃于是,我们拟定了一个计划。8月15日斯皮尔斯将军和我受到了他的密友乔治将军的欢迎。乔治将军是法国东北战线陆军总司令,也是最高统帅的可能的继承人。我很高兴能会见这位和蔼可亲而又极其能干的军官。我们在十天里一直在一起,互相研讨军事问题。我和甘默林随时有接触,这时他也正在考察这一部分前线的另外几个地方。
从劳特堡附近莱茵河的拐角那里起,我们遍历全部防区,直达瑞士的边境。在英国,像在1914年的情形一样,无忧无虑的人们这时正在享受他们的假期,同他们的孩子一起在沙滩上玩乐。可是在这里,沿着莱茵河一带,则又是另一番景象。所有的临时桥梁都移到了河的这一边或那一边。永久的桥梁都有重兵驻守,而且都埋有地雷。忠实可靠的军官日夜驻守着,一有信号,即可按动电钮把桥梁炸毁。这条巨大的河流,由于阿尔卑斯山积雪溶化,河水高涨,汹涌向前流去。
法军前哨中队蹲伏在丛林中的哨兵坑里。他们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三三两两地走到河边,但不能成群结队,以免露出目标。在河那一边约三百码之外,可以看到德国人在丛林之间悠闲地用大镐和铁铣构筑防御工事。在斯特拉斯堡所有河边住宅区里的居民,早就全部撤退了。我在桥上站了一会儿,看见一两辆汽车开过。在桥的两端,双方都详细验查护照,盘诘身分。在这里,德国哨所距离法国哨所约有一百米左右。他们之间没有往来。然而当时欧洲还是平静的,德法之间也没有发生纠纷。莱茵河不断以每小时六七哩的速度,滔滔滚流,波涛起伏。一两只载着孩子们的小游船在水面上掠过。在这次以后,一直过了五年多,我才再次看到莱茵河。1945年3月,我和蒙哥马利元帅乘小船横渡莱茵河,但那时是远在北部靠近韦塞尔的地方。
我回国后,我把我收集的札记送给陆军大臣,也许还送给同我有往来的其他大臣。我写道:
奇袭法国的前线是不可能的。不论在任何一点,都无法加以突破,除非付出极大的生命代价,花费许多时间,而在战斗进行的时间内,整个局势就会发生变化。在德国方面,情形也是如此,虽然程度略差一些。
但这一防线的两翼,是以两个中立的小国为依托的。比利时的态度,一般认为非常令人不满意。现在法国和比利时之间,没有任何军事的关系。
在我能详细参观的防线的另一端,法国已竭尽全力进行准备,防范经由瑞士而来的侵袭。如果德国采取这种军事行动,它将沿阿勒河前进,并以一部分兵力开入或开向贝尔福山峡,以保护进攻主力的右翼。我个人认为,在战争开始时,德国对法国前线或对在其两翼的两个小国,绝不至于有任何重大的企图。
德国在攻击波兰之前,不必进行军队动员。他们按战时编制的现有的军队,已足够供东线作战之用了。即使在开始猛攻波兰的同时才开始动员,仍可有充分的时间来增援齐格菲防线。所以,如果认为德国的动员才是警告的信号,这在战争爆发之前是不会出现的。另一方面,法国在现在处在这种极端紧张的时期,似乎有采取非常措施的必要。
※ ※ ※止,一般认为,希特勒似应等到阿尔卑斯山地区降雪,使墨索里尼可以利用冬季的掩护时才会有所行动。在9月初的两星期中,甚至早些时候,这些条件就会具备。10月底或11月初的泥泞时期,会使德国发动攻势有所妨碍,但在这时期来临之前,希特勒仍然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对波兰加以沉重的打击。所以9月的上半月,看来是最危急的时期。现在德国准备在纽伦堡实行的示威行动宣传之类似乎和上述的结论相吻合。
※ ※ ※
在我这次访问所看到的事情,我认为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大多数负有重大责任的我的法国东道主,都一致认为必须采取守势,并不容反驳地向我灌输。同这些非常有能力的法国军官们谈话时,不禁使人有这样一种感觉:他们认为德国比他们强,而法国又已不复有发动大规模的攻势的生气勃勃的魄力了。法国将为其自身生存而战只此而已!对面就是坚强的齐格菲防线,配备着增强了火力的新式武器。我想起上次大战时在松姆和帕森达勒的攻势还有余悸哩。现在德国当然比慕尼黑事件时要强大得多。我们也不知道德国最高统帅部当时所感到的深切焦虑。我们在物质方面和心理方面都已落到如此地步,以致没有一个负起责任的人(到这时为止,我还是在野的人,无责可负)敢于根据符合实际的推测来采取行动。这个推测就是,德国在从北海到瑞士的漫长防线上,只有配备不全、训练不够的四十二个师。而在慕尼黑时期,德国在这条防线上则只有十三个师罢了。
※ ※ ※
在这最后的几个星期中,我最担心的是英国政府也许会不顾我们的保证,在德国攻击波兰时畏缩不前,不敢对德开战。这时的张伯伦先生无疑已毅然改变了方针,虽然这对他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我当时对他的认识,并没?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