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战神刘封 作者:谢王堂燕(起点中文网2012-6-1vip作品完结)
按照庞统原先为刘封拟定的计划,夺取荆州之后,下一步就是率军入川,趁着刘备和刘璋纠缠之际,趁乱将他二人一并灭之,全取巴蜀,兼有荆益二州,然后再图霸业。
但是,曹仁这招意外之棋,打乱了庞统的全盘布局,导致荆州面临曹操十几万大军的进攻,使得刘封不得不集中大部分兵力北御曹操,又如何能抽出兵力来西征。
而今,黄权的到来,让刘封将西征的念头,重新又提上了日程,只是,时机对于他而言,仍然未到。
对视一眼后,庞统叹道:“如果可以,我家将军当然愿意和刘益州协手,除去刘备这个患祸。只是荆州方定,倘若让将士们千里迢迢,远离家乡入蜀作战,将士们必然思乡情切,不肯用命。况且,我家将军也需要给文武诸吏一个出兵人蜀的合理解释才行。”
庞统这是在替刘封讨价还价。
黄权早有所料,沉吟半晌后,郑重道:
“我家主公说了,只要将军肯西进攻打刘备,事成之后,我主愿将巴东、涪陵、巴郡三郡作为谢礼相赠,而且还会尽取成都库府之钱粮,犒赏荆州将士,未知将军意下如何。”
听得黄权这番开价,刘封的心头着实的为之一动。
巴东、涪陵、巴郡三郡,地处群山之间,虽然人口不多,经济不富,但战略意义却非常重用,乃是拱卫成都平原东面的屏障。
一旦得到此三郡,那便意味着成都平原以东将无险可守,刘封兵马顺江而上,几天之内便可直抵成都城下。
刘璋竟然肯割这么重要的三个郡给自己,看来真是被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下血本。
不过,刘璋这小子也很聪明,巴东与涪陵二郡,目前已经在刘备的掌握之中,而巴郡治所江州目下也在刘备的包围之中,同样危在旦昔。名义上,此三郡仍属益州,但实际上却已不受刘璋所控制。
这刘璋用已经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作为让刘封出兵的报酬,这盘算珠子打得也真是划算。
想到这一节,刘封便心有不悦,正待讨价还价时,庞统却给他连使眼色,暗示他可以答应。
自己所能想到的,庞统不可能想不到,既然他劝自己答应,那就必有其理。
刘封不及多想,当下便应诺黄权出兵,只是如今刹州虽被曹操攻打,在菖军未退之下,他也不敢擅自出兵西征,以此之前,还需要刘璋坚定信心,尽全力抵抗刘备的进攻。
益州危机,人心不稳,黄权在得到了刘封的承诺后,自然是大喜,也不敢在荆州稍作逗留,当天便起程走小路回往成都。
刘封亲自将黄权送出襄阳十里方归。
回到府中时,刘封便对庞统道:“先生,刘璋所承诺割让的那三郡,如今部在刘备的掌握之中,还得咱们将士用命才能换回来,至于钱粮什么的,根本都是小事,到头来,刘璋等于是空手让咱们出兵出力替他解围,这岂不太便宜了他。”
似乎是早就知道刘封心中所想,庞统只是捋着短须,诡秘的笑道:“主公,其实对于咱们而言,刘璋割几个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了一个西征人蜀,名正言顺的理由。”
“名正言顺的理由……”刘封沉顿了一下,猛然间恍然而悟。
庞统说得没错,这个名正言顺的理由,远比拿到几个郡要划算得多。
刘备攻打益州,完全是15取豪夺,他虽然屡战屡胜,夺得了不少地盘,投降的益州官员也颇多,但这些投降之辈,大部分都是以法正为代表的不得志一派,而诸如张任、严颜等顽强抵抗之士也不乏其人,这便是刘备为何始终攻不下雒城的重要原因。
刘封倘若入蜀,虽然可以打进攻刘备的旗号,但就算攻灭刘备,攻城掠地,但这些城池名义上都是属于刘璋的,到时候若不归还,则在益州人眼中,自己跟刘备都是一路货色,若是归还,岂不白忙一场。
但现在不同了,刘璋主动宣布割让土地,那刘封打入益州之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接管三郡,而不用担心背上一个趁火打劫之名,遭到益州士吏的抵制。
“巴郡一地,乃是成都东面最后一道屏障,一过此郡,便是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如果不是万不得一,刘璋绝不会把此一郡拱手相让,不过我猜测,一旦灭了刘备,解除危势之后,刘璋多半会心生反悔,到时候,咱们便可以以此来借机再做文章。”
庞统的口气充满了言外之意,刘封思索之下,旋即领悟其意,一瞬间,整个人的心思变得前所未有的开阔。
“先生所言极是,现在万事俱备,咱们就只等着周郎给咱们解围了。”
合肥,逍遥津。
天空就如一块打翻的砚台,浓重醇厚的夜色掩盖了一切发光的东西,一片了无生气的死黑。
原野上,无数的火把晃动,一闪一闪的,就象是星星跑到了地上,仿佛天与地掉换了位置一般。
夜风湿润而沉闷,虽然轻微却并不柔和,吹在脸上很不舒服,周瑜能够感觉得到,一股子肃杀之气正在天地间弥漫,漂浮在这夜风之中,时隐时现。
周瑜驻马于津口,南望肥河,只见江上火星密布,一眼望去,如同一般火鳞巨龙,伏卧于肥水之上。
武猛校尉潘璋、奋武将军贺齐、平贼中郎将徐盛所统的两万先锋军已于黄昏之前登上河岸,在合肥城西南面处扎下营盘。现在,周瑜所统的中军已在陆续的离船上岸,借着夜色的掩护进抵大营。
后军讨越中郎将蒋钦、五校督陈武的兵马的两万兵马尚在水军中,周瑜的意图是趁夜将五万兵马尽数登岸,至天明时分,对合肥城形成大军压城之势,在精神上对合肥守敌形威打击。
时隔数年,再一次统领这般大军,此时此刻,周瑜的心情隐隐有一种莫名的悸动。
恍惚之中,又回到了当年那叱咤风云的时代,那种久违了的雄心壮志,此时静静的品味起来,实在是让人欲罢不能。
这一次,我绝不能重蹈覆辙。
周瑜暗暗发誓之际,一员将官飞奔而至,正是承烈都尉凌统,这个年轻的将领,当年在江陵之战时,曾受周瑜独守大营之重托,时至如今,已成为周瑜最信任器重的将领之一。
凌统勒马于前,拱手叫道:“都督,合肥城方面没有任何出城交战的迹象,看来敌人打算依城死守。”
周瑜目光远望合肥方面,黑漆漆的夜中虽什么也看不到,但周瑜却能感觉得到,此刻,曹操所留下的那三员敌将,同样正在夜色的城头中向他望来。
“曹操此人,的确是深谋远虑,早年还在和袁绍争锋之时,就派了个刘馥,把合肥城偷偷摸摸的建成了一座坚固的要塞,看来他早就提防着我们江东。只可惜呀,这些年江东多事,错过了大好的时机。”
尽管当年曾大败曹操,但周瑜对这个手下败将却从来不曾有过轻视,相反,当他兵临合肥,头一次见识到合肥城坚固的城防体系时,对曹操更多了几分敬佩之情。
“合肥城守军不过七千,根本不足为虑,有都督统帅我等,此战必胜无疑。”凌统对周瑜十分的相信。
周瑜却淡淡道:”据闻曹操此番安排的合肥守将,乃是张辽、乐进和李典三人,关于这三人的情况,你可详知?”
“这……不瞒都督,我只知张辽乃是吕布故将,素来勇猛,那乐进则是曹操起珍的元功宿将,也是个勇者,至于这李典,倒是不太清楚。”凌统答得含含糊糊,显然没有经过详细的调查。
周瑜轻叹了一声:“两军交战,不深入了解敌将,又岂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曹操用这三人守合肥,是别有用意呀。”
“别有用意?”凌统目露奇光。
周瑜遂是洋洋洒洒的将自己一番见解道与了凌统。
那张辽身怀大勇,早年归降曹操后,曾不避大险,只身人敌营威劝青州豪霸昌郗投降,又在败袁绍、攻袁谭、征柳城中屡建功勋,是所有降将当中,最受曹操器重的将领。
至于这乐进,除了远功宿将的身份外,每临攻战,常常身先士卒,奋强突固,无坚不摧,曹操为此还特封他一个雅号叫做“冲折将军”。
而这李典,则是曹操已故IB将李乾之侄,出身于豪强之家,喜好学问,情情儒雅,且敬贤士大夫,军中皆称其为长者。
说到这里,凌统忽然想起一件事,忙道:
“据我所闻,那李典乃兖州李氏大族出身,其叔李乾早年之时,曾被吕布所害,而张辽又是吕布1日将的身份,听闻因是这一层关系,这李典素来与张辽不和。而那乐进又是元功宿将,眼下却与张辽一个降将官职平起平坐,心中定然也会怀有不服,曹操用这样三个人守合肥,岂非自取其乱?”
凌统果然是聪明,一点就通。
周瑜哈哈一笑:“曹操这么做,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啊。”
“都督,我真的糊涂了,还请明示。”凌统一脸的茫然不解。
“合肥一城,虽地处要害,城池坚固,但却深入淮南,远离后方,可以说是孤城一座。
而且此城离水太近,正适合发挥我方水军的优势。这样一座城池,想要守住他,要么得留有重兵,要么就得曹操亲自回军。
周瑜点拨至此,凌统似乎有所开悟,喃喃道:“而今曹操屡屡增兵荆州,看样子是不拿下荆州誓不罢休,而合肥城兵不过七千,这样看来,都督所说的两点部不成立,以曹操的作风,他并不像是会把合肥这般要害,置之于险境而不顾的人口网。”
话及于此,周瑜俊美的脸庞蓦然涌上一股杀气,他目视着夜色中的合肥,冷笑一声:
“依我看,曹操他根本就没打算死守!”
合肥城。
城头上,那三张冷峻的面孔,正在齐齐的面对着城外铺天盖地般的火光,三双锋利如刀的限眸中,各自闪烁着不同的神色。
那是连绵十余里的吴军营盘,逼城而下,无数的火把,把夜晚照耀得如白昼一般,他们很清楚,吴人这是在向他们示威。
“曹丞相有令,贼军一至,张将军和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三位将军,你们打算怎么办?”
说话的是护军薛悌,手中还向那三将展示着曹操的亲笔密令,那是曹操临行之前留给护军薛悌的,吩咐他“贼至乃发”。
说实话,薛悌对于曹操在合肥的人事安排也有些不理解,眼前这三将的官职平级,互不隶属,而且曹操也未指定谁为主将,自己这个护军,也仅仅有监视三将是否忠诚的职权,而无干涉他们用兵的权力。
也就是说,整个合肥的守军,可以说是群龙无首,唯一能够作为最高权威的,便是曹操所留的这道“遗计”。
而且,还是一道让他们出战的遗计。
李典没说话,乐进也不吱声。
敌我双方兵力悬殊,以少击众,这二人对曹操的这条计策都感到不太理解。
这时,沉默的张辽却高声道:“曹公远征在外,若等他率领援军到达时,贼军必定已攻破了我们,这一道密令,乃是让我们在敌军未能集结完毕之前给予突然一击,先挫敌人锐气,振奋我军军心,然后才能顺利守城。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位还有何疑惑。”
(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九章先见之明
先挫敌锐气!
兵法之道,以弱胜强,正当如此。乐进与李典皆乃熟知兵法之将,这般道理又如何能不懂。
见得张辽如此慷慨,李典心中不由为之所动。
李典因为叔父李乾之死,对张辽这员降将本就抱有忌恨之心,平素之时二人不和之事,军中上下也都知道。若是在平常,李典碰上合适的理由,都会给张辽使个绊子,以出一口恶气。
但是现在,曹公将合肥重地的守备担子放在自己的肩上,而且还命他与张辽一齐出战,张辽明知与自己不和,还毫无迟疑,慷慨求战,若是自己还念着个人恩怨,岂非误了国家大事,辜负了曹公对自己的一片信任之心。
思及于此,李典慨然道:“好,那我就与文远兄齐肩出战,好好挫一挫吴人的锐气。”
乐进其实对张辽也有不满,他不满的原因跟李典不一样,前者为暗,后者为明。
原因很简单,乐进可是自酸枣会盟,伐董时代就追随曹操的元功宿将,而张辽,不过是降将而已,这么多年来却是风头越来越盛,到如今官职竟与自己平起平坐。
乐进从不认为这是曹操赏罚不公,也不否认张辽的将才和功绩,但作为元功宿将,难免总是有那么一点自恃,正是这种自恃,使他对张辽暗中存有一种隔阂。
但是现在,一向明着跟张辽有隙的李典,竟然也能放下个人恩怨,以曹公之命,以国事为重,他乐进,又有什么理由放不下。
眼见李典表态,乐进亦深吸一口气,转过身来,面对着那二人,郑重道:“既是曹公有命,二位放心出战便是,我乐进必竭尽全力,做好你们的后盾。”
张辽见他们皆能以大局为重,心中感动不已,双臂展开,重重一拍那二人肩头,豪然道?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