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战神刘封 作者:谢王堂燕(起点中文网2012-6-1vip作品完结)
赵云脸上浮现出赞许的之色,负手而立,缓缓道:“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无不可超越的差距,先天的身体资质固然很重要,但后期的勤修苦练与对武道的领悟,同样不可获缺。你所说的气势,只是修习武道三字要诀之一罢了。”
赵云的话,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灯塔,让思绪漂泊不定的刘封寻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他立刻肃然道:“请云叔明示。”
“武道的三字要诀,分别是‘力’、‘技’,还有‘势’。所谓力,即是一个人所能使出的力量,如我方才的那一刀,虽然气势如虹,但若所赋的力道软绵无力,碰上力量强于己的敌人,一刀下去非但伤不到对方,还有可能被反震之力反伤。这力,正是武道的根基。似许褚那种人,天生雄武有力固然可喜,但若能长期磨练身体,通过后期的努力增强身体的力量,同样可以达到力的巅峰。”
赵云这一番对力的解释,刘封并不难懂,这就像拳击一样,轻量级选手对阵重量级选手,连中十拳,却因力量不够撼不动对手,而重量级选手只需一击,便可轻易的将轻量级选手击倒在地。
“假若一人空有一身的神力,一刀下去重若千斤,但如果只是凭着蛮力乱砍乱劈,毫无章法招式。如此一来,对手只需避而不战,任你耗尽力气,轻松一击便能致命。所以,有了力量之后,就必须要有正确运用这力量的技巧,这就是所谓的‘技’字诀。然而真正的技,并非是纯粹的花巧,而是速度与眼力的完美结合。以眼力发现敌人的破绽,以速度抢在敌人回防之前攻破破绽。当然,这同样需要长久的苦练。”
刘封细细咀嚼着赵云所说的每一个字,再与他前些天战场上的实战相互印证,渐渐有种受益匪浅的感觉。
在阐述过力与技的理念之后,赵云接着道:“最后的一字诀,就是你方才所说的‘势’了。那是一种由内而发的必胜的信念,藐视一切的决心。如果力与技是对敌人**的打击,那么强大的势,就是一种对敌人精神上的攻击。十数年前官渡之战时,袁绍手下曾有一名叫做颜良的当世名将,但却在一招之间,被你二叔云长在万军之中取了首级,云长他一击毙敌的关键,靠的就是令天地为之肃然的神威之势。”
赵云的话深深的震撼刘封的同时,也为他解开了一直困惑于心的疑团。
刘封闭上眼仔细回想当日与许褚的交战,在那个人出手之前,自己完全的就被对方的肃杀之势所震慑,眼中所见,只有许褚那杀意弥漫的眼神,一颗心尽被那种畏惧与紧张所笼罩。
这也就是说,自己的精神力已被许褚所扰动,根本无暇过多的去留意许褚那强大的杀势下面隐藏的本质:譬如出刀的方式,攻击的方向。甚至许褚的刀砍来时,自己握着兵器的手都在不自觉的打抖。
刘封深吸了一口气:“云叔,我明白了,所谓的‘势’,其实就是兵法上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吧。”
赵云眼眸一亮:“大公子果然聪慧,你这个兵法的比喻很贴切。其实‘力’就像是一支军队中士兵的数量、战斗力以及军纪等等,一支强大的军队,力是其根本。而‘技’,则像是为将者的用兵之道,若为将者无谋无略,再强大的军队也必败无疑。至于势,则更像是一个国家的实力,当你的国力足够强大之时,根本无需用兵,只需一纸的威吓之书,就足以令敌人降服。”
刘封只是将自己对势的理解跟兵法稍稍挂钩,却没想到赵云顺势而为,更形象的做了一番比喻,此时,刘封的心中忽然间一片开朗,原先对武道的那种茫然无头绪,如今顷刻间迎刃而解。
看着眼前的赵云,刘封既是感激又是钦佩,感激的是他不吝唇舌对自己的这番点拨,钦佩的则是他对武道与兵法的那番剖析,能将战争的本质认识到国家层面,赵子龙果然不愧一代名将。
“多谢云叔的指点。”刘封抱拳答谢,却又叹道:“只是以我的资质,不知要用多久才能把武道那三字诀练到云叔这样的巅峰水平。”
赵云淡淡笑道:“以大公子的质资,只要肯吃苦,肯用心,超越赵云只是早晚的事。不过要说把三字诀练都练至巅峰水平,只怕连我也尚未达到。”
“云叔自谦了,你的实力可是天下人共知,连你都不能将三字诀练至巅峰,恐怕当世再无一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了。”
赵云抬头仰望浩瀚星空,轻叹道:“人毕竟只是血肉之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和反应都会不可逆转的衰退,绝大多数人,穷尽一生,或许也只能将三字诀中的一二练至巅峰境界,能在有生之年将三诀都修至巅峰者,可谓之战神,这种人,我一生只到过一个。”
“是何人?”刘封眉宇间涌动着好奇。
赵云来至兵器架前,信手拿起一柄长戟,道出了那个人的名字:“吕布。”
‘我倒把他给忘了,这个时代的名将们都有几分谁都不服谁的傲气,但却没人敢自称当世第一,人中吕布,果然没错。’
短暂的沉默中,刘封在贪婪的消化着赵云的指点,而赵云则在回忆着当年的风起云涌。
二人正各自神思时,忽然一名刘备的亲兵走入院中,拱手道:“大公子,子龙将军,主公有要事,请两位速去商议。”
“这么晚了,主公还没有休息吗?”赵云回望刘封,目光流露出些许疑惑。
正时月上眉梢,已经快到睡觉休息的时候了,刘备选择在这个时候召见他们,显然是不想太过声张,刘封隐隐觉得,刘备那所谓的要事,很有可能跟针对刘琦有关。
念及此,刘封的心情顿时又警觉起来:“既是父亲有要事相商,那我们就赶快去见他吧。”
第二十三章你又要溜吗?
刘封和赵云一齐赶至了刘备的房中。
一进门,刘备的装束就让他们吃了一惊。此时的刘备正渡步于大堂中,青色的衣袍外紧紧包裹着沉重的铁甲,他右手扶着腰间佩剑,左手抄着豹纹铁盔,两撇胡须微微上翘,眉心凝成了一结,看起来似乎心怀着焦虑。
徐庶已先行他二人一步抵达,正刻正坐在下座,闲清逸志的品着杯中之茶,那副气定神闲的样子,倒与刘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父亲。”
“主公。”
二人先后上前行礼,刘封盯着刘备这副带甲装束,不解道:“父亲,这么晚了你还身披盔甲,莫非是有紧急军情不成?”
刘备见他二人到了,回到了主位上,将铁盔放案上一放,目光转向徐庶:“元直,你来解释吧。”
徐庶站了起来,溢着茶香的嘴巴简洁明了的说了六个字:“主公要去樊口。”
刘封和赵云的目光不约而同的转向了大堂左侧,在那面墙上悬挂着一张巨幅的荆州地图。
樊口是樊水进入长江的水口,此地位于长江以北,夏口以东,原本是隶属于江夏郡。但前几年孙氏吴军大举进攻荆州,破沙羡,杀黄祖之后,顺势侵占了江夏东部数县。后来刘琦就任江夏太守,只能自保,不敢向东用兵收还失地,故而此时的樊口,实际上一直处于孙权的势力范围之内。
“父亲,孔明先生尚在去柴桑的路上,与江东联手之事尚未尘埃落定,理论上我们跟孙氏还处于敌对状态,父亲这个时候退往樊口,会不会有点冒险了。”刘封也不清楚刘备这个决定的真正用意,但这并不影响他及时的表现对父亲安危的关心。
“为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刘备的口气有些无奈。
徐庶接着道:“是这样的,刚刚接到斥候情报,曹操所委任的伪江夏太守文聘已率五千兵马抵达安陆,大有南下进攻夏口之势,所以主公才临时决定星夜起程率一部分兵马退往樊口,构建第二道防线,以备不时之需。”
刘封未曾见过文聘其中,但也听说过他的声名,此人久居荆州,是刘表手下的一员宿将。当年刘表在时,一直利用刘备所部来抵御北面的入侵,这个文聘则长年未受重用。此次曹操收降荆州之后,果断的起用此人,并令其参与了长坂坡一役,现在又令其担任江夏太守,还委以重兵,摆明了是想利用他在对江夏的了解和人望,来打击刘备。
只是,文聘虽然是员宿将,但手下兵马不过五千,又无水军支援,以夏口目前的兵力配置,完全没有必要畏惧。看来,刘备退往樊口的原因,绝非畏惧那么简单。
“主公,夏口有兵一万,战舰数百余艘,区区一个文聘,何必忌惮?”赵云替刘封道出了心中所惑。
徐庶叹道:“先前主公与子德公子几次相商,子德公子虽然答应跟江东联手,允许吴军进入江夏,但却只允许吴军在江南活动,而且坚决不许吴军入驻夏口。而曹操下一步的用兵,必然是襄阳和江陵两路大军齐发,会攻夏口,如果不让吴军进驻夏口,光凭我们手中现有的兵力,能否抵达得住顺汉水而来的北路敌兵,实在是个未知之数。”
徐庶这么一解释,刘封二人恍然而悟,但刘封却疑心又起:如果按照历史的轨迹来发展,孙刘联军应该在赤壁跟曹操交手,但听徐元直这么一分析,似乎交战的地点极有可能发生改变,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战争的结果莫不是也有改变的可能了吗?
刘封并不希望历史发生太大的变动,至少在赤壁之战发生之前,只有那样他才能躲过曹军南侵的这场眼前劫难,否则一切对将来的设想和努力,都将是空谈。
“主公,云有一句话不知当问不当问?”赵云的表情忽然变得沉重起来。
“子龙但说无妨。”
赵云走到大堂的中央,昏黄的烛火在他眼中闪烁,刚毅的目光正视着刘备:“主公在樊口设下第二道防线,那是否意味着,如果夏口之战不幸兵败,主公是否准备率我等托往孙氏篱下避难。”
两条瞄成一线的眼眸中,流露出几分无奈的之色,刘备走下座来,负手驻立在墙壁的大地图前。诺大的地图上,黑色的星星点点代表着曹操占领的地域,放眼扫去,整个天下几乎已被黑色所占据。
“万不得已时,只好再走从前的老路了。”
从那一句“从前的老路”中,刘封隐约听出了几分发自内心的辛酸。青州附公孙瓒,徐州附陶谦,冀州附袁绍,荆州附刘表,这就是他的父亲刘备十数年来走过的老路。多少年过去了,那些曾经他所依附过的一方之雄均已陨命,只有他却仍然顽强的活着。
赵云的嘴角微微抽动,刀锋似的目光中涌动着几分决毅,沉默了片刻,忽然厉声道:“主公放心,夏口之战,云必死战以报主公。”
赵云突如其来的表态,看似是在向刘备表决心,但在刘封看来,却更像是压抑已久的愤怒在爆发。看来这一回他是报了必死的决心,打算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宁愿在这一场大战中战死,也不愿流落江东,再过那种寄人篱下的日子了。
赵云这个外人一表态,刘封这当儿子当然不能没反应,他立刻也换上一副慷慨决然的表情,正色道:“儿与云叔一样,此战必赴汤蹈火,以报父亲的恩情。”
看着两个亲信的人大表慷慨忠心,刘备紧凝的眉头微微舒展,嘴角斜扬,流露出几分欣慰的笑意,他走上前来,双手轻抚着二人的肩头,欣然道:“有子龙和封儿坐镇夏口,这一战我就放心了。”
一听刘备这话,刘封的心头不由一震。
他嘴上虽然慷慨,一副为父赴死的激昂,其实哪里会甘心为刘备卖命。他原以为刘备此番撤往樊口,会带着他这个儿子一同上路,到时候就算夏口之战失利,自己保住性命依然不成问题。
可是眼下听刘备这话,竟然是打算独自撤往樊口,别说是赵云,就算是他这个关系更亲密的儿子都不打算带走。
第二十四章未来的钥匙
三更第一更奉上,冲榜求票,拜谢。
“父亲打算何时起程去樊口?”看着刘备的这身装束,刘封觉得这句话问得有点多余。
“事不宜迟,为父打算今夜就和你三叔起程东行。”刘备的回答果然如刘封所料,没想到他这么心急,连一晚都等不了就要急着撤到安全地带。
刘备拿起了豹纹盔,环视在场的三人,压低声音道:“你三叔已经在码头待候,我这就走了。夏口之事,暂由云长与元直商量着作主,遇有大事千万要记得派人来樊口向我请示。还有,先前密议之事,你们就听凭元直的分派行事。”
刘备又叮嘱了几句就匆匆起程,当天夜里随他一同前往樊口的,除了张飞和一千兵马外,还有甘氏阿斗等高层的家眷。
送别过刘备之后,已经是深夜,在回城的路上,眼见周围全是自己人,刘封忍不住问道:“听父亲先前所言,似乎尚有密令交待给元直先生,不知方不方便透露一下。”
徐庶斜眼瞄了一眼左右,确定身边无耳目时,才低声道:“主公的密令,其实是叫我们借着入驻夏口之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