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战神刘封 作者:谢王堂燕(起点中文网2012-6-1vip作品完结)
他这算是承认了。
徐庶奉刘备之命行事,初衷无可厚非,手段也确实高明,不露声色的就让刘琦主动出让兵权,他这计策刘封其实还真是挺佩服的,但让刘封恼火的是,这样重大的事,事先他却没有通知自己。
刘封表情平淡,冷哼一声:“先生计谋确实高明,不过下次再有这样的事,是不是能事先支会我一声,就算我帮不让什么忙,也不至于像今天这样帮倒忙,若是一不小心坏了先生的布局,这个责任我可担不起。”
徐庶觉察出了刘封的不悦,却仍然一脸的笑意:“大公子有所不知,计策实施前,我本是打算跟大公子通报一声,可是我派人寻遍了夏口城都没能找到公子,事出无奈,还请大公子见谅才是。”
徐庶的解释令刘封心头一震,他猛想间想起,今天一天自己可都是躲在刘琦的别院里吃喝玩乐,也难怪徐庶会找不他,这样看来,这件事还是自己的问题了。
刘封的不悦之色顿时烟销云散,如刃的剑眉舒展开来,摆手道:“其实也没什么了,我也只是怕误了父亲的大计而已,又岂会怪元直先生。”
刘封表现出大度无谓时,徐庶的眼瞄却忽然眯了起来,眼神中流露着几分狐疑。他拨马凑近刘封,脸伸了过来,高挺的鼻子使劲的嗅了几嗅。
“元直先生,你干什么?鼻子不舒服吗?”刘封一脸茫然。
又猛吸了几口空气,徐庶的神色转为几分诡秘,嘿嘿的干笑了几声:“公子,如果我没有猜错,公子这一整天的时间,都在跟子德公子花天酒地去了吧。”
刘封心头一震,猛的想起刺杀刘琦一事,既然徐庶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难不成他早就派人暗中跟踪刘琦,莫非刺杀之事真是他所指使不成?
“先生何出此言?”刘封暂不点破,平静的反问一句。
“我见到子德公子时,闻到他身上有很重的酒气,还有脂粉味,我早听闻他嗜好酒色,今日兵变之后才一身酒气的赶到现场,多半又是去花天酒地去了。而公子你身上的味道,跟子德公子一模一样,你们两个又年纪相仿,脾气相投,所以我才敢有此猜测。”
徐庶的观察力果然敏锐,他的分析倒也缜密合理,令刘封无可否认,或者说,刘封压根就不想去否认。
“还是瞒不过徐先生的鼻子呀,这个嘛,难得子德兄长有雅兴,我只好陪他喝了几杯。”刘封坦然的承认了事实,接着口锋却又一转:“不过,今天我与子德吃酒时撞上一个刺客欲要刺杀子德,而那个刺客身上,竟然还带有刻着父亲名号的令牌。”
刘封并没有直截了当的询问,而是委婉的加以暗示。
徐庶先是一怔,接着哈哈大笑:“大公子,如果你认为如此拙劣的刺杀计划也是我所安排的话,那你可真是小看我徐庶的智谋了。”
徐庶虽然机谋鬼变,但在自己面前根本没有矢口否认的必要,刘封先前的担心,此刻自是彻底释然,遂是笑道:“我当然知道以先生的谋略,不可能行此拙计,不过我又觉得这么低级的离间计,也不大可能是曹操指使。若非如此,又是谁既想要子德的命,又想离计他们叔侄间的关系呢?”
徐庶的表情渐渐凝重起来,抚须道:“大公子虽是江夏太守,但我想江夏郡中,想要归顺曹操的人不在少数。今日的刺杀,很有可能是那些降曹派的人自作主张,想要向曹操邀功请赏。”
刘封面露忧色:“子德这个人性情随意,平时对自己的安全疏于防范,若真是降曹派想杀他,我只怕他躲得了这一次,躲不了下一次。”
徐庶沉思了片刻:“子德公子这面旗帜,对主公将来掌控荆州至关重要,在此之前,他绝不能够死,看来今后我们要暗中加强对他的保护才是。”
徐庶的话刘封的心头微微一凛,在他那口气言辞中,刘琦似乎根本就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只是一枚可供利用的棋子罢了。
这一份冷漠,忽然让刘封有种感同身受的寒意。
第三十一章两路大敌
在北营兵变发生后不久,刘琦就主动的让出了大部分兵权,将麾下大约七千人的兵马直接指挥权让出来,这就意味着,本来兵力占多数的刘琦,目下能够直接统率的兵力不足三千。
在身处樊口的刘备遥控指挥下,徐庶又借机向刘琦提出了调整夏口的防御,以牙门将军赵云统率四千刘备军接管夏口各门,而以防备东吴为名,将刘琦的两千兵马调往夏口城南水寨。
刘琦原本就对东吴深有戒心,如今徐庶以这样的理由提出换防,反而是合了他的胃口,于是,在一番调动之后,夏口城中属于刘琦的嫡系人马只余下不到一千,这也就意味着,夏口城实际控制权已经掌握在刘备的手里。
时间进入九月,平静了不到一个月的夏口城,再度被一个惊人的消息所震动:
建安十三年八月末,曹操亲率号称四十万西路大军,战船千艘,由江陵出发,顺江东进,浩浩荡荡的杀向夏口。同时,曹仁统帅的号称三十万北路军,战舰五百余艘,从汉水上游重镇襄阳开拔,沿江汹汹南下。两路曹军对夏口形成了夹击之势。
曹操对夏口发起进攻是迟早的事,这一点江夏将士们都早有心理准备,但人们没有料到的是,曹操七月中旬逼降刘琮,八月初占领江陵,仅仅在不到一个月的休整之后,就迅速的向江夏杀来,这个时间比大多数人预料的都提前了许多。
收到曹军出兵情报的当天,关羽和徐庶就即刻派人报知身在樊口的刘备,请他尽快催促去往柴桑的诸葛亮,劝说吴军赶快出兵支援江夏。
与此同时,关羽率所部一万多水军,深入汉水,在夏口上游预定的防线就位,准备抵御襄阳而来的北路曹军进攻。而由于东吴的援军未到,徐庶只能令部署在夏口的水陆兵马昼夜加固营垒,如果东吴援军不能及时到达,他只能依靠这区区万余兵马来抵御西路曹军主力的进攻。
瑟瑟秋风中,整个夏口都笼罩在即将到了的战争阴云中,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都心怀着忐忑,毕竟,强大的曹军来势凶猛,即使信念最坚强的战士,面对着实力有着巨大悬殊的敌人,此刻他们的信心也不得不为之动摇。
天色将晚,半壁斜阳慵懒的躺在天与水的一线之间,波光鳞鳞的江水铺了一层金黄色的薄纱,江水有节奏的拍打着栈桥上的乱石。
每当日落之时,刘封就会站在栈桥上,远望着长江东去的方向,那里是东吴的所在,和大多数一人,刘封一样在翘首以盼着吴军的出现。
尽管刘封知道他对历史的改变看似很轻微,但他却不敢肯定,自己这只小小的蝴蝶一挥翅之间,所掀起的连锁效应,到底能影响有多深远。所以他才会担忧,倘若赤壁之战不能按他所料想的那样进行,他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渡过眼前的这场劫难。
身后传来马蹄声,回头看去,徐庶正策马而来。
那张五官分明,堂堂正正的脸庞,此刻也多了几分疲惫,深陷的眼眶内侧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青黑,看得出来,日夜对着一份份急报冥思苦想着对策,让这个曾经精神饱满的男人憔悴了不少。
“元直先生,你不在营中思索应敌之策,怎么也有雅兴来江边欣赏落日了。”刘封笑问道。
徐庶翻身下马,走到栈桥边上,自嘲道:“头昏脑胀得不行,来江边透口气,顺便和你一样瞧瞧东吴的兵马到了没有。”
刘封摇头叹道:“恐怕你又要失望了,连半个帆影也没见着。”
深陷的眼眶中流露出几分焦虑,徐庶深吸了一口气:“以孔明的口才,不可能说不动孙权,为何到现在还不见吴军的影子,这样下去形式会越来越不乐观呀。”
刘封从徐庶的话中听出了什么,忙问:“元直先生,是不是又有什么不好的情报了?”
徐庶无奈的点了点头:“刚刚收到的最新情报,曹操水军的前驱已经过了巴丘。”
“这么快!”刘封有点吃惊。
长江将荆州一分为二,湘水又将荆南四郡一分为二,湘水则通过洞庭湖与长江相接,这巴丘位于洞庭湖东岸的长沙郡,是南控湘水,北连长江的重要港口。
曹军舰队已过巴丘,这就意味着不出两天就将进入江夏郡的范围
“不快才怪,曹操做梦都想把主公赶尽杀绝,我猜想他占领江陵不到一月就发兵东进,极有可能是害怕主公和东吴联手,所以想赶在东吴出兵之前灭了主公。”
“人心未附就仓促出兵,这可是兵家之忌,看来曹操这一回是骄傲过头了。”
刘封的喃喃自语令徐庶神色一奇,显然刘封念叨的那句“人心未附”,让徐庶感到有点意外,能在十六岁的年纪就有这样广阔的看待事情的视野,岂能不引起徐庶的注意。
觉察到徐庶的异样眼光,刘封装作不觉,又喃喃道:“不过曹贼有八十万的兵马,骄傲也是有本钱的,八十万人啊,一人吐口唾沫都能把我们淹死了。”
听到这里,徐庶惊奇的表情才消失,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刘封当然知道他在笑什么,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但却佯装茫然:“元直先生,你笑什么,我担心的不对么?”
“大公子开头说曹操人心未附,这个我赞同。不过大公子又担心曹操那八十万大军,这个恐怕就实在是多虑了。”徐庶抚着淡须,一副机谋在胸的样子。
刘封愈加的困惑:“八十万大军有什么不对,大家不都这么说的么。”
徐庶笑道:“自董卓之乱以来,军阀乱战十数年,天下丁口死伤无数,曹操所据的北方各州,加起来登记在册的总人口也不会超过三百万,减去老弱妇幼之后,青壮丁口怕是最多才有八十万。曹贼要是一下就把所有的青壮都拉来当兵,咱们也不用跟他交战,光那八十万张嘴巴就足够把曹贼给吃死啦。”
第三十二章真正的实力
感谢过往龙空客的打赏,呵呵。
刘封当然知道曹操那八十万大军是在吹牛,实际上这个数字可能要打很大的折扣,但真实的数字是多少,刘封却不得而知。
“原来如此,那依元直先生之见,曹贼此番南下,到底带了多少人马呢?”刘封佯装恍然大悟之状。
“其实别看曹操占据了大半个天下,但其总兵马数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究其原因,却是因为曹操此人用兵一向有其独到之处。”
徐庶本来正为军机之事而烦恼,这时正好有刘封这个的年轻人,如此“虚心”的求教,徐庶的兴趣一起,自然就侃侃而谈起来。
“兵在精而不在多?”刘封忽然想到了这一句兵法要诀,随口喃喃而出。
徐庶目露奇光:“大公子,看来你平时对曹操的用兵之道,花了不少心思琢磨呀。”
刘封一怔,赶紧讪讪笑道:“这倒没有,只是以前的时候,听到过父亲他谈论过曹操,记得有这么一句话。”
其实真正让刘封联想到这句要诀的,是刘琦书房的那份神秘笔记。笔记中写道,早年的曹操也曾一度与其他军阀一样,广招兵马,后来其后三次失败之后,才让曹操改变了用兵的态度。
一次是伐董时,曹操以五千新蓦之军与董卓部将徐荣交战,兵力数倍于敌却一战即溃。第二次则是在兖州之战时,三万青州兵对抗吕布一万骑兵,结果同样被一冲而溃。最后一次则更为惨痛,那是宛城征张绣时,兖州之战余下的青州兵,再度被远少于己方的张绣军偷袭打得溃不成军,不仅损失了两名孩子,还致使猛将典韦战死,自己更是差一点完蛋。
笔记的神秘作者注意到,曹操在经历过这三次失败之后,就意识到兵员素质的重要性,此后一直坚持使用数量少但非常精锐的部队。而在经历过多年战火考验后,这样的精锐曹军,即使遇到像主将临阵阵亡的情况,部队也不会溃散。
那个神秘的作者,正是以曹操的这个例子,来佐证了兵法中兵贵精而不贵多的要诀。
想到此,刘封对那个神秘的作者,有了更强的好奇心,迫切的想知道到底是何方神圣,便想找个机会一定得向刘琦问出此人是谁。
徐庶对刘封的解释信以为真,接着道:“曹操的兵确实都是精兵,而精兵的训练又颇不易,所以我估计,自曹操灭袁氏之后,他总计的兵马数量应该在三十万人左右。这些人马,除了要监视关中诸侯,北方边境的胡人,还要驻扎在北方各州,绝不可能一次性带到南方。如此一估算,此番曹操南侵的兵马,应该不超过十五万。”
十五万兵马,虽然听起来没有演义里动不动七八十万大军听起来有气势,但亲身处在这个时代,刘封很清楚这个数字有多么的可怕。
“再加上刘琮的**万左右的降军,曹操在荆州的兵力马,应该有二十五万左右。当然,抛开粮草运输,新降各郡的驻军,再排除一部分降军战斗力低下,不宜作战的原因。保守估计,曹操的西路军应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