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战神刘封 作者:谢王堂燕(起点中文网2012-6-1vip作品完结)
见。“刘封这才满意,当即便命自己的亲军统帅陈到,以及老将张任,率军两万前往朝歌“迎驾”,同时,又命司马懿等“护驾有功”的众臣,先行一步回往洛阳,以准备迎驾还都的诸般事宜。
司马懿到底是老谋深算,尽管眼下自己大权在握,但谨慎考虑之下,刘封还是决定先把司马懿等大族名臣们和汉帝分割开来,直接将这批人纲入自己监视之下。
“子翼先生,当年长沙一别,没想到今日还有再会之时,真是造物弄人,世事难料呀。”大事定下之后,刘封心情甚好,便与蒋干这位故人叙起了旧。
蒋干淡淡一笑道:“自大司马据湘东二郡起事以来,世事便皆在大司马的掌握之中,何来难料之说?”
蒋干的这一句反问,似乎是在暗示,他在长沙之时,早就看出刘封怀有雄心壮志,所以才会一步一步的谋图至今。
“哈哈一一”
刘封欣然大笑,举杯豪饮。
几杯酒下肚,刘封忽然将左右不相干的人屏去,目中流露着几分诡秘,问道:“子翼,你和那司马仲达也算有些交情,我倒想问你一句,你觉得此人如何?”
蒋干心中飞快的揣测着刘封的言外之意,旋即答道:“曹操虽乃奸雄,不过我觉得,他对司马仲达的评价倒是中肯。”
曹操曾评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必然是心怀不凡之辈。
蒋干这话,似乎是在暗示司马懿眼光敏锐,手段狠毒。
刘封佯装没听明白,笑道:“司马懿护驾有功,又这般识时务,他立下这般大功,待陛下还都洛阳之后,我打算重用于他,不知子翼以为如何?”
史上司马家篡曹,尽管现下历史已然改变,但刘封对司马懿依然有顾虑。
而今蒋干是作为司马懿一伙的代表前来,刘封此言,自然是在试探蒋干。
倘若蒋干出言环护司马懿,这也就意味着蒋干选择了站在哪一队。
在和谐的气氛中,蒋干轻咳了一声,低声道:“大司马英明神武,莫非忘了曹操的前车之鉴了吗?”
(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章“人生赢家”
“曹操之先例?”
刘封微微一怔,旋即省悟。
先前曹操虽然对司马懿那“狼顾鹰视”之相颇有些疑心,但为了拉拢土族,也为了证明自己求贤之心,终究还是重用了司马懿,令其做到相府的主簿。
正是曹操对司马懿这份看似微不足道的信任,最终却给了此人可趁之机。
本来乐嘉之战的那场大败,并不足以令曹操彻底失败,但洛阳之叛,却给了曹操致命的打击,并且断了曹操北归之路。
曹操对司马懿的“信任”,所酿成的苦果近在眼前,蒋干所指,应当正是如此。
这般前车之鉴,其实不用蒋干提醒,刘封也一样心中有数。
蒋干的这一番话,则是向刘封表明,他跟司马懿并不是同一阵营,之前的联手,只不过是权宜之策而已。
“子翼,你这一番话,却似乎是有负仲达对你所托呀?”刘封笑道。
蒋干一派自若,欣然道:“司马仲达等辈,皆乃中原名门望族,对我这等江淮之士,本就心怀不屑,若非是他知道当年我与大司马有过一面之缘,也不会让我来走这一趟,所以嘛,我与仲达他们,根本就不是同一路人。”
原来如此。
刘封沉吟半晌,问道:“而今中原已定,天下一统在即,最迫切要做的,就是聚集天下的贤士,共治太平,但不知子翼有何见解。”
蒋干亦不避讳,坦然道:“两汉以来,外戚、宦官和士人相互争斗,虽然对国家祸害不浅,但换而言之,三方制约也避免了一方独大,祸及皇权旁落。而今外戚和宦官已灭,土族独霸天下,诚若大司马只为匡扶汉室,自可与士人共治天下,但若大司马另有雄心,只怕就要有所提防,免得辛苦所创之基业,最终却为他人做嫁衣。”
蒋干这一番话,却是说到了刘封的心坎上。
早先他刚刚来到这个时代时,其实对这个时代的背景必不深知,但这么多年来,他的见识早已远非当年可比。
诚如蒋干所言,自己辛辛苦苦的打下这片大好的江山,若是最终落得个曹魏的下场,岂非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刘封笑了一笑:“那依子翼之计,我若不用士人治天下,又能用谁?”
蒋干忙道:“治天下要用贤才,而贤才又多出于士人,这一点是回避不了的,我的意思是,大司马可以换一种用人的手段。”
“什么手段?”刘封顿生好奇。
蒋干不紧不慢道:”中原土人势力庞大,根基深厚,若用他们这些人治理朝政,将来必会为祸,我以为,大司马当重用荆扬士人来治天下。”
拐来拐去,终于拐到了这里。
刘封呷了口酒,问道:“子翼此言又有何道理?”
蒋干兴致勃勃道:“大司马崛起于荆楚,荆楚士人对大司马自然更要忠心。而大司马又曾与孙氏有联姻的关系,这一节,又令扬州士人对大司马倾心归附。再者,荆扬地处南方,土族们的实力远不如中原土族强大,大司马重用荆扬士人,便不用担心大权旁落。有此两大好处,不知大司马以为如何?”
蒋干这计策倒也不无道理,但刘封很快就看出,蒋干此语,可并非全是为他刘封所设想,恐怕这其中也颇有些私心。
蒋干此人,乃是九江人氏,他本身就是扬州名士。而今他又建议刘封重用扬州士人,很明显,他这是在为自己家乡的士人们争取利益。
刘封不傻,蒋干的这份私心,他可是看得清清楚楚。
“子翼所言固然有理,但我倒要问一句,若是我重用荆扬士人以治天下,百年之后,荆扬土族的势力膨胀到无可制约的地步,那岂不是与今日所面临的局面一模一样吗,子冀所顾虑之事,依然无解。”
蒋干怔了一怔,欣然道:“天下之事,周而复始,此乃常道。大司马能定下百年之计已属不易,至于百年之后的事,谁又能预料呢。”
百年之后的事,谁又能预料……沉吟许久,刘封忽然哈哈大笑起来。
卓≠####撑####三天之后。
根据刘封的命令,司马懿如约解散了朝歌一线的一万多杂牌军,顺利的将汉帝移交给了陈到等将的手中。
司马懿、蒋济、王朗等参与洛阳之变的一千名±大臣们,同样乖乖的先行赶到了刘封的大营,以向新主展现他们的效忠之心。
同样在中军大帐中,刘封盛情的招见,并摆下大宴招待了这一千“有功之臣”。
刘封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人生赢家”司马懿。
从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个并不怎么出众的普通男人。
司马懿的一言一行,都是那么的恭谦,从这个人的身上,几乎看不到半点的锋芒。
而且,司马懿在与刘封的对话中,由始至终都在盛赞着刘封的英明神武,全然不提自己半点功劳,俨其在刘封灭曹操,得汉帝的过程中,根本没起过半点的影响力。
一个谦逊、低调的人,这就是刘封对司马懿的最初印象。
不过,刘封却很清楚,这一切都是表面的伪装,在那张恭谦的脸下,隐藏着的则是一颗谁也揣测不透的城府之心。
刘封自从见到司马懿的第一刻起,他就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己,绝不能被这个人的表面假象所欺骗。
几番客套之后,刘封笑着问道:“久闻仲达足智多谋,眼下天下一统在即,负隅顽抗者,只余下一个刘备,我很想听听仲达有何高见。”
司马懿忙拱手道:“大司马过奖了,下官哪有什么高见,一些愚见倒是有的,只怕说出来让大司马见笑。”
刘封摆手笑道:“仲达过谦了,但说无妨。”
司马懿这才道:“下官以为,大司马现在当做的,应是一面迎奉陛下还都洛阳,一面派兵北上,收取冀、幽二州,北慑胡虏,南抚夷越,内安士民。休养个一年半载,待将士斗志恢复,粮草聚足已足,再出兵七路讨伐刘备,必可一举攘定天下。”
“七路讨伐刘备?”刘封的兴致忽然大起,“不知是哪五路?”
司马懿站了起来,走到悬挂的地图之前抬手指点。
“这第一路,当由幽州发兵,南下雁门,从北面对并州发起进攻。第二路,则当由冀州发兵,由井陉一线直插并州心脏太原郡。第三路,当由河内西进,攻取河东郡,此三路大军夺取并州之后,再会于河东,由蒲坂津从北面向关中挺进。”
司马懿顿了一顿,接着道:“第四路兵马,应由弘农攻打潼关,从大道向关中发进正面进攻。第五路从宛城而发,由武关攻打关中。这两路兵马是为中路军,应是灭刘的主力军。”
他洋洋洒洒一番,渐渐说得兴奋起来。
缓过一口气,又道:”至于这第六路兵马,则由汉中而发,或经斜谷,或走陈仓故道,北攻关中。第七路军,则走祁山大道,攻取陇右,切断关中与凉州的联系,令其首尾不得相顾。这两路兵马是为南路军,因是蜀地山势险恶,攻之不易,当属牵制敌军兵力的偏师。这七路大军,从北中南三面,以弧形之阵对刘备发动进攻,相信以刘备区区三州之兵,根本无法抵抗,大司马一统天下,当不在话下。”
刘封被他这一番战略所感染,忍不住也站了起来,在地图面前端倪半晌,不禁拍手叫好:“好一个七路伐刘备,实乃绝妙之计,仲达你这哪里是什么愚见,分明是不可多得的高见才是。“司马懿淡淡笑道:“下官只是信口妄言,其中必有疏漏之处,让大司马和诸位同仁见笑了。”
司马懿虽然谦逊,但却又不失时机的在刘封面前“秀”了一把,以此来展现自己的才华。
这也难怪,做臣子可是低调,但你不能表现的没用,倘若司马懿闭口不言,一味的装愚卖傻,非但不会让刘封时他安心,反而会让刘封认为他是在故意隐藏。
毕竟,倘若是一个愚鲁之辈,又怎会在那么关键的时刻,做出背叛曹操,劫持汉帝之事呢。
司马懿的七路出兵之计,刘封记在了心里,于是,当场便许诺委以司马懿光禄卿之职。
这光禄卿乃九卿之一,原则上是掌握着京城的守备部队,刘封这一委任,允分的表明了他对司马懿的器重。
除了司马懿之外,诸如蒋济等“有功之臣”,刘封同样也大行封赏,当天便派人草拟了圣旨,飞骑送去给汉帝刘协盖章。
司马懿等人投奔刘封,为的自然利益,刘封的这番封赏,自是令他们心满意足。
尽管这帮人先是谦逊的推辞,但在刘封坚辞之下,众人还是“恭敬不如从命”的谢恩接受。
大宴两日之后,刘封亲自送司马懿等人出营,令他们先行回洛阳,与庞统准备迎接汉帝还都的诸般事宜。
临别之时,诸臣均已上路,蒋干也欲上路,却被人暗中留了下来,说是刘封尚有话要与他讲。
蒋干止步于营门,驻马片刻之后,刘封策马徐徐而归,蒋干迎上前去,问道:“不知大司马还有何吩咐?”
刘封冲他诡秘一笑,淡淡道:“子翼,你莫非忘了前日你我的那番谈话了吗?”
(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一章为什么
“这个……”蒋干怔了一下,”我当然记得,其实我见大司马对那些人大肆封赏,心中还有些奇怪,只是不知该开口。
蒋干先前提醒刘封要提防着司马懿等一干中原士人,而刘封却对这些人大加重用,无不委以高官,故是蒋干误以为刘封把自己的那番话当作了“耳旁风”。
刘封笑道:“子翼的真知灼见,我岂能忘记。我把你留下,正是为了奖励你的那番直言进谏。”
刘封话中似有玄机,但任凭蒋干如何聪明,却总是悟不透其中含义。
“大司马,恕我愚鲁,我有点听不明……”
未等蒋干说完,刘封摆手道:”子翼无需多问,就当是多留几日,我们再好好叙一叙1日吧。”
蒋干深深的感觉到,眼前这刘封的城府,已与当年大不相比,他摸不透刘封的想法,只得拱手道:“但凭大司马吩咐便是。”
##########当蒋干被不引入注意的留下来时,司马懿等一干名士大臣,却已意气风发的上路。
几天之后,这一行几十号人,在刘封亲军的护送上,浩浩荡荡的抵达了孟津。
大河的对岸,即是洛阳北郊的小平津渡口。
司马懿驻足于河岸,不由得想起了不久之前发生的旧事。
就在几个月前,他和一班“志同道合”之土,凭借着天衣无缝的计谋,给予了老谋深算的曹操沉重一击。
司马懿很清楚,正是自己这一击,才提前了曹操的灭亡。
他打心眼里觉得,自己为刘封立下的功劳,当今之世无人可比。
当初离开洛阳时,自己只是一名小小的相府主簿,而今回归,却已是九卿之一的光禄卿。
如此年轻便威为九9即,我也算是给司马家族争光了吧。
码头上,来自于江南的战舰井然有序的进出,司马懿等人被安排乘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