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战神刘封 作者:谢王堂燕(起点中文网2012-6-1vip作品完结)
票涔兀岜朗兀揖共皇且谎岩杂庠健!?br />
刘封道出了他的顾虑,倘若能瞒过刘备的耳目的话,他早就用了贾诩此策。
贾诩微微而笑,捋须道:“原来国公是担心此事,其实我倒有一计,或许可以助国公瞒过刘备的耳目。”
贾诩有计!
刘封素知位“毒士”,除了前次那场失策之外,几乎是算无遗策,眼见他似乎满面自信,刘封的精神顿时为之振。
“文和果有良策,愿闻其详。”
、贾诩当下便不紧不慢的将自己的计策道出,刘封静静的听罢,眉色之间,不禁流露出几分狰狞的笑意。
##########潼关。
关城之上,面色苍苍的刘备,正自翘首远望着关下敌营。
尽管如今他已自称关中王,但此时的他,却并没有多少荣升王爵的自信与得意。
并州已失,大敌当前,宿将损失几尽,这一切的损失,都是区区一个关中王的头衔无法换回的。
如果让刘备选择,他宁愿用这关中王的名号去换回曾经失去的一切。
城外是刘封十五万的水陆大军,而他手中仅仅有兵不到五万,但对刘备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打了这么多年的仗,若是连这天下第一雄关都守不住,他刘备可以直接抹脖子上吊了。
这一点微不足道的自信,刘备还是有的。
两军交战二十余天,他亲自指挥打退了刘封数度强攻,杀伤敌兵多达七八千之众。
刘备的自信,正在随着刘封军的一次次退却而与日俱益。
现下,距离上一次敌人的进攻,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天。
三天以来,刘封没有再敢派兵来攻,而是分兵四处伐木,逐次的将各营的帐篷改建威了木屋。
似乎,刘封打算扎根于此,准备打一场旷日持久的鏖战。
“哼,你想耗,那就我跟你耗下去。“刘备冷笑了一声,苍老的脸上,闪过一丝不屑。
说实话,其实刘备最希望之事,就是刘封久攻不下,恼羞成怒,将主力大军死皮赖脸的纠缠在潼关这里。
反正我有险关在手,只要不出松懈,就算你再攻上个一年半载又能奈我何?
相反,刘封起倾国之兵而来,久攻不下,国内人心浮动,久而久之,必然生变,这却正好就给了刘备趁势反击的机会。
所以,眼下刘封伐木建屋的举动,正中刘备下怀。
“大王,南阳方面有新的变化。“口不知何时,法正上得关城,将一道武关方面发来的情报奉上。
刘备展开一看,神色间略有几分疑惑。
情报中称,原本进攻武关的文聘所部,近日来忽然后撤三十里,削弱了进攻的力度,而根据细作的侦察,发现部分的文聘军,似乎正在向东三郡方面运动。
、“刘封这小子分南阳之兵入东三郡,莫非他想增兵汉中,妄想从南线攻入关中不成?
“这是刘备第一时间的反应。
法正先未回答,却将另一道情报奉上:”祁山方面亦有战报,言是近几日来,汉中敌军变换战法,将大部分的兵力部调往祁山,正自日夜不停的攻打我祁山大营。“口刘备狐疑道:“敌军强攻祁山,想来是想攻人陇右,只是这一条进军路线虽然道路平坦,但却太长。况且汉中之敌乏马,就算他攻陇右,我军只消派一支骑兵前去,断其粮道,便能逼其不战自退。刘封这小子到底是在想些什么?”
刘备有点猜不透对手的用意。
法正却冷笑一声:“刘封在潼关伐木建屋,明显是想扎根于此,将我军主力尽数拖在潼关无法抽身。汉中之敌,转而猛攻祁山,多半又是想将我南线兵马吸引往陇右。如此一来,汉中通往关中的三条谷道便守备空虚,这个时候,南阳之敌又进抵汉中,自……’
法正尚未说完,刘备神色猛然一震:“孝直,你莫非是说,刘封此乃声东击西之计,明着是想攻取祁山,暗中却是想从秦岭谷道突击关中不成?”
“正是如此,我军兵少,此乃我们致命的劣势,南线防备汉中之敌的兵马,只有一万余众,倘若尽数调往祁山,则守备三条谷道的兵马便将寥寥无几,这个时候敌军突然袭至,后果将不堪设想。”
法正的一席话,令刘备恍然惊悟,不禁感慨道:“原来刘封这小子又施诡计,若非有孝直在,我险些中了他的阴谋诡计。既是如此,那立刻就抽调潼关之兵,前往增援三条谷口的守备之军。”
、当刘备抽调兵马,不动声色的南援时,关外的十余万刘封军,却仍在忙不停的伐木建屋。
无数的木屋取代了帐篷,十几万的大军,如同在潼关一线新建了一座城池一般,站在关城上远望,一眼望之不尽的皆是房屋。
扎根已毕,每日更有百余辆粮车运抵,为了保证后勤运输,此次的西征,仅在潼关一线,刘封就征调了近五万民夫。
这些来自于南阳、洛阳一带的民夫,源源不断的将两地的粮食运往潼关,以维持这支十五万大军的供给。
五天之后,叶城。
此地距南阳郡治所宛城仅有三百余里,早先魏延攻克此地之后,便利用颍水在此间大兴屯田,待到刘封发兵西征时,这里便威继许昌之后,另一个向前线供给的重要粮食产地。
、时天色将晚,又一批从潼关返回的民夫抵达。
混迹于民夫之中的,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物,这个人,正是刘封。
他并未入城,而是低调的进入了叶城以南的一座军营,当他走进大帐之时,早已等候的那几人,立刻兴奋起来。
张嶷、严颜、陈到、马忠,诸多本该呆在潼关大营的将领,皆聚于此。
刘封环视了众将,目光中亦是涌动着一种兴奋。
他向着众将微微点头,走入上座,深吸一口气,朗声道:“各军既是皆已进入南阳,传我之命,今夜就轻装起程,备军直奔武关。”
(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六章识时务者
聚集在叶县一带的刘封军,总数约有七万余人。
先前在潼关大营的伐木建屋,只不过是疑兵之计而已。
木屋取代帐篷,一方面可以向关城上的敌人示以久战之意,另一方面,当夜幕降临之时,木屋便可以有效的掩饰住里边的情况。
因为,那看似密密麻麻的木屋之内,其实根本早已空无一人。
刘封的这七万人,其实是混杂在运粮的民夫之中,瞒过了刘备的斥候与细作,大摇大摆的回到了南阳。
现在,刘封跟随着最后一批五千人的运粮队,顺利的抵达了叶城,所有的兵力都已经集结完毕,自然便是计策发动之时。
这才是贾诩真正的计策,正如法正所料,确实是声东击西,但击的却并非是汉中,而是武关。
当天傍晚,刘封以老将严颜率军两万为先锋,自己三万兵马为中军,令张嶷与马忠领兵两万为后军,轻装出发,只带十日之粮,由叶县而发,经西鄂、郦县、丹水数县,直奔武关而去。
经过三天的急行军,严颜的两万先锋,与驻军于丹水的文聘及其两万南阳军队会合,按照刘封的命令,严颜所部只经过半日的休息,于次日清晨,两军五万余众,抢先对武关发进了进攻。
两天后,后续部队陆续抵达,近十万大军,以压倒性的优势对武关展开空前的猛攻。
南阳郡与关中京兆尹之间,由一条长达数百里的丹水河连通,沿河两岸多为群山峻岭。
这武关便位于丹水北岸,关城建于峡谷间的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之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东西备开一门。
此关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至南阳郡一段,延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此关与函谷关、萧关和大散关,并称为秦之四塞。
武关虽险,但跟潼关相比显然不是一个数量级。
武关一线的军事统帅是李严,刘备配给他的军队有将近一万左右,李严这个人也确实有几分能耐,先前以一万之众,轻轻松松的顶住了文聘五万’兵马的进攻。
只是,贾诩的这条声东击西之计,使得刘备误判了刘封的意图,故而在不久之前,从武关抽调了近五千兵马赶往秦岭备谷口。
这也就是说,眼下武关一线的兵力,仅仅只有五千余众,而刘封的进攻兵马,却有十万。
二十对一的比例,绝对的优势。
十万大军,以两万为一队,不分昼夜的轮番对武关城发进了猛攻。
刘封已经笃定了决心,就算拿人命来耗,也要把武关的守军给耗光。
猛攻只进行了不到两天,刘封就付出了一万多人的代价,而李严方面损失仅仅只有不到两千。
虽然只是两千,但对于兵力捉襟见肘的李严来说,这已经是非常致命的了。
焦头烂额的李严,只能一面告苦的支撑,一面派人前往潼关向刘备求救。
战斗至第三夭,刘封军忽然停止了进攻。
城头上的李严,长出了一口气,这三天以来,他几乎只睡了不到三个时辰,此时的他,和所有的将士一样,都已经疲惫之极。
正当李严准备趁此时机,抓紧宝贵的时间休息一下时,只见关外一骑孤身而来。
那人并未披甲,更未挟带兵器,策马踏着遍地的尸骸徐徐而来,片刻之后,驻马于关城壕前。
当李严看清楚那人的相貌之时,心中不禁微微一震。”汉平西将军孟达,特来与故人一见。”
驻马关前,大声说话之人,正是孟达。
当年刘璋时代,孟达、李严、法正等人,均属东州集团,而且彼此之间都十分相善,志同道合。
可惜的时,法正与李严追随了刘备,孟达则在宜都归降了刘封,从此分属两个阵营。
刘封知道孟达与李严是故交,而且李严此人,当年有又临阵背叛刘璋的“案底”,故而刘封在发兵武关之前,就考虑到利用孟达这一层关系,劝降李严。
两夭的猛攻之后,刘封相信他已经给了李严足够的威慑压力,现在正是软硬兼施,利用孟达这一招棋的时候了。
李严见是孟达,心中已知这位故友为何而来,他沉吟了片刻,还是下令放孟达入关。
吊桥放下,城门大开,孟达一人一骑徐徐而入。
李严倒也没装什么“各为其主”的场面戏,满面笑容的亲自迎接了这位故友,并且携手入得自己的大帐。
“正方,你我多年之谊,彼此以诚相诚,我也不拐弯抹角,此番我来见你,乃是奉了宋公所托,前来劝你归顺朝廷。”
二人宾主尚未坐定时,孟达便开门见山的挑明了自己的来意。
李严用湿巾拭去了脸上的血迹,对于孟达的坦白直言,他倒也没有感到奇怪。
饮过一口水,人疲惫中稍稍缓过些劲来,李严苦笑一声,叹道:“当初你与孝直合谋迎奉关中王人川,也不曾与我先打个召呼,使我仓促之间被迫降了关中王。后来你又是自作主张,降了宋公,险些使我和孝直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现在子度你又来劝我归降宋公,我可是真有点怕了你了。”
李严的口气中,似乎有点埋怨的意思。
孟达却一脸的坦然:”正所谓世事难料,当年关羽毁败,荆州已失,刘玄德的大军又远在益州,我若不降宋公,此刻If甘已是一坯黄土。我只记得孝直曾与我们说,识时务者方为俊杰,正方你不也深以为然的么。”
李严道:“好一个识时务者为俊杰,那么,子度是坚信,那位宋公会是最后的胜利者了吧。”
孟达站起身来,指着关外方向,大声道:
“方今宋公,三分天下已有其二,麾下猛将如云,智谋之士不计其数,人心皆欲归附,天时、地利、人和已尽握于手,大势已定,我不相信以正方你的见识,会看明白。”
孟达这一语,真正刺中了李严的心怀,他的神色分明为之一变。
“我以一降将身份,如今官至平西将军,君不见,诸如文聘、甘宁、徐庶等降将,无不身居显要,宋公礼贤用能之术,由此可见。以正方你的才华,若能归顺宋公,我敢保证,你的官职必不会在我之下。”
孟达这是在以得相诱,而且他敢这般信誓旦旦的做保证,很显然之前已经是得到了刘封的首肯。
“此事事关重大,我必须要好好想想,还请子度转告宋公,再容我几天时间。”李严心有所动,一时间却又下不了决心。
这时,孟达的表情却突然肃厉起来,他直视着李严,冷冷道:“刘备听闻武关有失,岂能不派兵前来,宋公说了,正方是战是降,午后之前必须有一个答复。”
按照刘封的估算,此时李严的发出的求援信,多半已然发到刘备手中,大批的援军此刻应该已经在赶往武关的路上,最多两天之内必会抵达,所以,他自然不会给李严太多的考虑时间。
李严看着孟达,默默道:”如若我不肯归顺,又当如何?”
孟达也不犹豫,当即答道:“午后一过,正方你若还没有回复,十万大军即刻攻城,宋公会将武关城夷为平地。”
孟达这赤裸裸的威胁,并非是危言悚听,以刘封?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