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战神刘封 作者:谢王堂燕(起点中文网2012-6-1vip作品完结)
原来如此。
看着赵云怀有期许的目光,看着他手中那柄银光流转的兵器,此刻的刘封,心头不由的涌上一股暖流,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似乎这感动也将之前的阴霾冲淡了不少。
真男儿间,又何需虚假的推辞!
“多谢云叔了。”
刘封欣然将那重枪接过,轻抚着那已铭刻了丝丝缕缕岁月痕迹的枪身,心中的豪迈之情油然而生:“子龙,有你相赠的神兵,我发誓会变得更强。不过,我不会为刘备卖命,我是在为自己而战!”
第四十七章征途
赵云又说了几句祝他凯旋而归之类的话就告辞,送别了赵云,夜已至深。
刘封掂量着赵云所赠的这柄重枪,重量足有普通枪的两三倍左右,平常的士卒绝对舞动。不过刘封应该感谢他这具身体的“原主人”,本身练就了一身坚实的肌肉,再加上刘封这些日来有意的训练,以他现原在的力量,要舞动这柄重枪,虽然不及赵云那般得心应手,但只要稍加训练,也不是什么难事。
噗!
刘封将手中的重枪狠狠向下插去,沉重的力道之下,枪锋入地竟有三尺之深。
他站在帐门外,仰望着乌云遮月的苍穹,赵云所带给他的那份感动散去,平静下来之后,种种心事再度袭卷脑海。
‘要脱离刘备,却又不背负着叛父的恶名,嗯,那便必须要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最好是能让世人知道,是刘备不仁,而非我不义。’
刘封思索到了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但却暂时无法找到进入那条道路的入口,毕竟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以刘封现下初窥权谋兵法的境界,尚不足以为自己解开这个死结。
他首先想到了马谡,这个智谋之士,或许胸有奇策,能够帮到自己也说不定。但他转念又一想,马谡才刚刚调入自己麾下,想培养他成为自己的亲信,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个时候就向他和盘托出心事,显然是不太明智的。
猛然间,刘封又想到了一个人,就是那份《孙子注解》的神秘作者,以那个人绝顶的智慧,帮自己想出条一箭双雕的奇策来定然不在话下。
“只可惜,一直不查不出此人是谁呀。”
感叹之际,忽然感觉到脸庞的一丝凉意,用手一摸,指尖沾了几点水渍。他手往帐外伸去,丝丝细雨零落而下,借着营中的微光抬头望去,暗如深渊的苍穹中,雨迹如蚕丝一般坠下,片刻之间,便在大地上空织出一张忽明忽暗的蛛网。
秋末冬初的第一场雨,在万籁俱静中悄然降临。
“糜竺只是刚刚开始怀疑,在现在的局势下,应该不敢给刘备添乱,而且现在也不是我脱离刘备的时机,还是蛰伏而待,肆机找到脱离刘备的‘大义’理由再说吧。”
当天晚上,刘封笃定了脱离刘备自立的决心,这决心一下,心里边的那块石头一落地,心境反而平静了不少,倒头上床,这一觉倒是睡得相当的踏实。
一天之后,刘封率领着他这两百名部曲,搭乘着五艘走舸离开夏口水寨,西渡汉水,在长江北岸登陆。
船行江中之时,乌沉沉的天空突然裂开一条缝,细细的云缝,仿佛刚刚睁开的睡眼,射出一缕缕朦胧的金色阳光。
“出太阳了。”身后传来士卒们兴奋的叫声。
屹立船头,正面对着滚滚汉水出神的刘封,从神游中清醒,回头看去,眼睛猛的被一道道眩目的光线所刺,不得不抬起胳膊来阻挡光线。
让他感到刺目的,并不是柔光的阳光,而是来自于士卒们铁铠的反射光。
这两百士卒所穿戴的,乃是刘琦所赠的两百具明光铠,这种近些年才出现的新型铠,其胸前和背后各装有圆形的甲板,经过打磨之后,在阳光下耀眼反光,仿佛是一面镜子。
因为这个时代的镜子上常刻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套话,因此,便有人以明光铠为这种新型铠命名。
这种铠造价昂贵,一般只有军官阶层才配备,就连刘琦也仅仅有不到三百具。当时刘封向他开口,说想要几领上等的铠具,刘琦想也没想,极干脆的就送给他两百具明光铠,另外还附送两百把精炼的环首刀,外加三百张良弓硬弩。
可以说,在刘琦的慷慨赞助下,刘封这两百人马的装备已经相当的豪华,用刘封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武装到了牙齿”。
刘封率领着两百装备精良的兵马,顺利的渡过汉水,这时雨势虽停,但地还相当泥泞,从此间通往鲁山一带,不乏沼泽泥地,刘封所部花了整整两天才顺利抵达鲁山。
此时收到情报,溯江而上的吴军,抢先于曹军一天占领赤壁安营下寨。而在得知吴军突然出现在赤壁的消息后,曹军依然继续东进,两军在次日清晨于赤壁一带江面展开水战。
正如刘封事先推想的那样,新降的荆州水军不敌精锐的吴军,一场水战下来,损失战舰上百,水军近三千之众。在初战失利的情况下,曹操不得不选择暂时退却,在北岸的乌林地面下寨,与吴军形成隔江的对峙。
赤壁方面的激战刚刚结束,作为佯攻一路的刘封就要轻松的多,刘封和他的两百兵马抵达鲁山之后,根据马谡的建议,本部兵马在鲁山与长江之间的狭长地带当道下寨。同时,在主营附近,分别设置了十一座广插旗帜的空营,给整个鲁山一带营造出兵马声势浩大的假象。
在安营已毕后,刘封便开始了他的练兵计划。
先前在夏口时,马谡经过两轮筛选,刷去了三百名耐力气力不合格者,而留下的这两百人,离精兵的水平依然很远,充其量只是具备了成为精兵的先决条件而已。
安营后的第四天,深更半夜,刘封已经睡下时,却忽然被马谡叫醒。
“发生了什么事,有敌情吗?”刘封以为是有什么紧急军情,边披挂铠甲边奔出了帐门。
马谡气定神闲的看着他,微微笑道:“大公子不必紧张,一切安好,并没有什么敌情。”
刘封松了口气,放慢了穿戴的动作。既无军情,却被他这么晚叫醒,刘封不免有点小小的抱怨,便道:“既然没有紧急军情,有什么事何不等明早再说。”
马谡淡淡道:“大公子不是急着想开始练兵么,就从今夜开始。”
“现在?”刘封稍有吃惊,四下看了一眼,目露困惑,那意思是这大晚上练个哪门子的兵。
“好吧,怎么个练法?”
刘封虽然心中狐疑,但还是耐着性子的尊重马谡的意思,跟随着马谡来到了辕门前的点兵台上。放眼望去,整个大营一片沉寂,只隐隐的听到士兵们打呼噜声,还有不知在说些什么的梦噫。
刘封深吸了口气,强行压制住一身的困意,负手而立,打算瞧瞧马谡到底又能折腾出什么新鲜的手段来。
马谡抬头看了一眼繁星如斗的夜空,嘴角微微一斜,忽然沉声喝道:“来人啊,给我擂鼓。”
第四十八章亲附
几名待令的士卒面面相觑,不约而同的望向了刘封。
‘原来只是玩紧急集合的老把戏啊。’
刘封终于弄明白了马谡的用意,有点索然无味的感觉,但为了不扫马谡的积极性,便眼睛一瞪,喝道:“军司马命你们擂鼓,耳朵都聋了吗!”
刘封一发威,士卒们哪敢再迟滞,赶紧抡起胳膊,抄起木槌,拼了命的冲着那七面牛皮大鼓敲击起来。
黑夜仿佛一面镜子,沉寂瞬间被击碎,隆隆的鼓点声四野回荡,近在咫尺的刘封耳朵都被震得隐隐生痛。
尚在睡梦中的士卒们立时被鼓声惊醒,各营各帐喧声四起,一个个顾不得睡眼朦胧,猴急的穿衣披甲,寻找到兵器,奔出帐来。
根据《步战令》,夜间就寝时,士卒们听到第一通鼓,就当立刻起来披甲执锐,二通鼓后就必须出帐向着旗幡指向集结,三通鼓结束时,就得完成集结。
点兵台的中央树立着一面数丈高长杆,四角铁盆中熊熊燃烧的烈火,将杆顶所悬的巨大旗幡照得清晰可见,根据军法,此处就是士卒集结的方位。
转眼之间,第三通鼓响起,刘封站在点兵台下凝目冷视,仅仅只有不到五十人赶到集结地,其余人稍慢者已经出帐,正往这边狂奔,动作慢的不是在帐中摸衣服,就是连兵器在哪儿都还没找到。
刘封微微摇头,脸上流露出几分失望:“连按时集合都做不到,这要到战场上,军令瞬息万变,恐怕他们更加跟不上,看来想把他们训练成精兵,要走的路还远着呢。”
马谡的表情倒并未太难看:“大公子说得是,不过依属下之见,他们的反应能力,跟我所料想的相差还不是太远。而且,我们今晚训练的内容,并非只是为了练他们的反应能力。”
刘封先前只以为他是想训练紧急集合,但听他此时所言,似乎还有别的用意,刘封顿时又起了兴趣。
说话之间,三通鼓罢。
刘封粗粗一扫,按时赶来集合的只有一百三十多号人,尚有七八十人还在往这边奔来。
这时,马谡忙叫道:“没有按时到达的人统统止步,都给我站到那一边去,两拨人不许混在一起。”
忽然间,刘封看出了马谡的用意。
所谓军法如山,他有意的将迟到的士卒区分开来,多半是想对这些未能按令赶到的士卒予以处罚,通过刑罚来树立军威,给这些散慢惯了的士卒们灌输严守军纪的思想。
想明白了这些,刘封心里的那点小小的期待感便又销声匿迹。马谡的这一招,刘封自然也会,看起来也没什么新鲜的,如果仅仅依靠这种手段,就想训练出一支精兵的话,刘觉他对马谡的期许值恐怕是有点高了。
“大公子,接下来就请你发号施令吧。”
马谡这小子,还真是聪明得紧呢,耀武扬威的时候自己亲自操刀,现在打算惩罚人了,就把这唱黑脸的位置让给了他。
刘封略有不悦,但也没有表现出来,嘴角勉强挤出一点笑容:“依你之见,我该如何惩罚那些不合格者。”
“属下好像没说过要惩罚他们吧。”马谡有点莫名其妙。
刘封这下就有点糊涂了,疑道:“他们没有按照军令,在三通鼓内集合完毕,显然是违背了军令,不惩罚他们难道还要奖赏他们不成?”
马谡嘴角微微一扬,嘿嘿的笑了一声:“属下正是这个意思。”
“我没听错吧,你要我奖赏他们!”刘封面露惊色。
马谡轻咳了几声:“大公子可能误会了,属下的意思是让大公子奖赏那些按时集结完毕的人。”
马谡的话着实出乎刘封的意料之外,他一时难以理解这种离奇的做法,正所谓军令如山,士卒依令行事是他们的本份,既是本份又何需奖励?
如果照马谡的思路,士卒们单只是服从军令就可以获得赏赐,那想要驱驶他们在战场上杀敌获胜,岂不得更需天文数字般的赏赐才够,古往今来,哪里有这般治军的。
“马军司,你确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刘封这一次没有毫不犹豫的照做,他可不是刘琦那么好糊弄的,做任何事,都必须要符命逻辑,这是他行事的准则。
马谡的表情则是相当的平静,面对着刘封的质问,他只是淡淡道:“大公子,这些士卒原本都是子德公子的兵,虽然如今在名义上已经成为你的部曲,但想让他们甘心为你卖命,仅仅依靠严明的军法是远远不够的。”
听此一席话,蓦然间,刘封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当日在北营兵变时的情景。
还记得那时,在北营混乱的情况下,刘封果断的以杀立威,那时刘琦还抱怨不该未加审询,就对那名可疑的士卒狠下杀手。
那个时候,刘封的脑子里本能的浮现出一段《孙子》中的话: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
刘琦的士卒对其已然亲附,正是因此,才更要用严厉的军法约束他们。当时刘封的做法,正是符合后一句的“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那么现在,马谡的做法岂非……
“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猛然省悟的刘封,脱口而出。
马谡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所惊讶的并非刘封能体会到他的苦心,而是眼前这位大公子,竟然能以《孙子》中的法则来与他的所为相互印证,这对一个才十六岁的年轻人来说,已是相当的不容易。
“看来大公子对兵法也深有研究,既然大公子已明白属下的用意,那我就什么也不说了。”
如果说先前刘封对马谡的能力还保有“怀疑”态度的话,那么现在,刘封才真正的认识了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年轻人,手里边到底有几把刷子。
想明白用意,心中顿时通透如镜,刘封哈哈一笑,当即宣布,对于那些按时集结的士卒,明日中午一餐统统加肉。
这奖赏一下,点将台下顿时欢声雷动。按时完成集合的那一堆士卒,自然是乐开了花,另一拨的不合格者,尽管受罚的担忧可以暂时放下,但要想着明天别人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