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历史小说] 曹贼 作者:庚新(起点vip2012-06-19 完结)
不可能吧!
邓稷闻听,大吃一惊。
他做了一个手势,示意夏侯兰不要出声,而后轻手轻脚,就靠了上去。
早就听说,阿福曾舌辩司马徽与庞季;早就听说,阿福大局观超强。可说句实话,邓稷对曹朋的学问,并不是太了解。在他看来,曹朋时常会有奇思妙想不假,但学问……”恐怕也不见得如何。一个十四岁的小孩子!邓稷十四岁的时候,似乎还是什么都不懂的普通少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以为,其真意是在“朋”,与“远”。这个朋友,不一定是身边的朋友,而这个远,也不一定是地域上的远近。
邓稷激灵灵打了个寒蝉!
他听清楚了曹朋的话语,不禁大惊失色。
我的今天,阿福这孩子也太胆大了吧……”听他这口吻,分明是在讲解《论》。说严重一点,这家伙是在注《论》,你才多大一点,竟然敢讲解论语?若传扬出去,岂不被人骂死吗?
在邓稷看来,濮阳辏Фㄈ换岵淮笈?br /> 哪知道,濮阳辏钦趴贪逖峡恋牧成希辞娜桓∠殖鲆荒ü殴值男θ荩坝蜒В肝牌湎辏 ?br /> 差距越来越大,又一次惨遭爆菊。
求月票,求拉荐票”
卷一 第114章 马贼胡班(1/2)
曹朋必须要有感恩之心!
感谢上苍不是让他生在明清时代,而是重生于时局动荡,但文化相对开明的东汉末年……
事实上,如果按照儒家学术的发展,大致上分为四个阶段。
有汉以来,虽有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这个阶段,儒学上处于一个摸索和完善的阶段。儒,形成了一个派系,可是还没有达到学术的巅峰。儒者们正在完善儒学的各种经典,于是各种思想,各种注释,在这个时代也就层出不穷。你说的有道理,大家就会赞同。这与出身名气无关,颇有一些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气象……这是儒家学派的百家争鸣。
历经五胡乱华,南北对峙。
玄学兴起,佛学渐盛。
儒家文化中,有增添了许多别样的内容。
世家大族玄儒并修,佛儒并修……历经数百年,终于形成了儒家学派的独特体系,而后又经历盛唐时代,将儒学发扬光大。如果说,汉代的儒者是在一种焦虑中探索创新,那么盛唐时期的儒学,则鸟瞰天下,令万国来朝。那时候的儒者,是用一种骄傲和自傲,来看待这个世界。
盛唐之后,则是两宋。
宋代儒者的心态,与盛唐和汉时的儒者有不一样。
他们在彷徨,在矛盾。一方面在文化上极端的高明,一方面在国力和军事上,受到异族打压。
苦闷与自豪交织一处,也就逐渐造成了程朱理学的兴盛。
元以后,有明。
明代的儒者,同样是一个矛盾体。
极端的狭隘和极端的自负,孕育出所谓的清流。
至于清……儒,已经变得奴性,失去了最初儒文化的本质。
如果曹朋生于盛唐,他的言论会遭受鄙薄,甚至根本无人理睬;若生于宋,则会被人耻笑。如果是生于明,他会被冠以大不敬,败类之名。因为他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士大夫的权益。一个连字都不认识的人,也敢妄称学问?那又置那些饱读诗书的大儒于何处?
所以,他必须庆幸!
他生逢东汉末年,这个时局动荡,可学术气氛又很开明的时代。
各种思想正在交汇融合,以至于曹朋勿论说什么,只要他说的有道理,就被世人所看重,敬重。
此时,濮阳辏б巡辉偈怯靡恢挚夹5奶龋囱什芘蟆?br /> 他甚至是在用请教的语气,和曹朋在平等的层面上,进行交流……
也许曹朋并不知道,他这一番言论,会给他的未来,造成多么巨大的影响,产生何等变数。
曹朋正在享受,濮阳辏а壑械哪且荒ü刈ⅰ?br /> “做学问的人,必须要做好准备。准备什么?小子以为,是准备好享受寂寞。”
濮阳辏с读艘幌拢苫蟮目醋挪芘螅却龀鼋馐汀?br /> 曹朋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义之所至,义所当然。仲尼一声寂寞,虽有三千弟子,却不为富贵所动。可以说,他一辈子所做,又有多少人能过理解?就好像他说的那样,三千弟子中,可能只有颜回能够理解他。除此之外,即便是曾参、子贡,谁又这能明白?
可是他还能谨守贫穷,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所以小子以为,仲尼做的学问,是为家国天下,为千秋万代所做。没有人理解,焉不寂寞?
仲尼在著春秋之后,曾说: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
五百年,直至五百年后,太公撰写史记,将仲尼列入世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先生,仲尼享受了五百年的寂寞而被人认可。人常说,得一知己,死而无憾。若仲尼有灵,知五百年后有人理解他,推崇他,算不算知己?算不算朋友?想必他九泉之下,也会开怀。”
濮阳辏В萘耍?br /> 邓稷也为之动容……
知己啊!
濮阳辏蝗谎鎏煲惶荆叭糁倌嵊兄税倌旰竽苡心阏庋闹海ㄈ换岣痈咝税伞!?br /> 心里面,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情绪。
濮阳辏匾匀逭叨院溃泻喽林芾瘢匀衔谴呵锎蠹摇?br /> 哪知道,他读了几十年的春秋,才知道春秋和《论》,竟然要这样研读,才能够真正理解。
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
这又是一种何等的寂寞……孔仲尼,即便你有三千弟子,谁又能真真正正的了解你呢?
至少,我没有做到。
“这‘人不知而不愠’……”
“够了!”
濮阳辏蝗淮蚨狭瞬芘蟮幕埃酒鹕砝础?br /> 他朝着曹朋拱手一揖,长出一口气道:“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时至今日,我方真正明白。”
“先生……”
“友学,我有些累了,想回去休息一下。有什么事情,明天再说吧。”
说完,濮阳辏ё砭妥吡恕?br /> 灯光下,那清癯的背影,显得有些佝偻。
濮阳辏Ш孟褚幌伦颖涞貌岳闲矶啵酝媒〉牟椒ィ谡庖豢蹋脖涞糜行珲牵孟袷チ嘶昶恰?br /> 研读了一辈子,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根本就不了解孔仲尼。
如果说出这番话的人,是孔融、是钟繇,是郑玄,是……哪怕是邓稷,濮阳辏Ф蓟峋醯煤檬芤恍F庑┗俺鲎杂谝桓鍪乃晟倌曛冢馊舨凰阃ǘ粒垢页浦ǘ痢妒贰堵邸罚?br /> 其实,放在后世那种文化爆炸,猫狗都敢跑到电视上大方厥词的时代,曹朋这番言语并无出奇之处。
说不定,他说完这些,还会被人一顿臭骂,一顿狂喷。
警校毕业时,曹朋在书摊上买了一本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
一开始只是读着有趣,后来发现,每一次读罢,便会有一点感悟。为此,他翻烂了三本论语别裁,对里面的内
容,印象深刻。东汉末年,书籍并不发达。雕版印刷还没才出现,更不要说是活宇印刷术……
许多人读书,靠的是拓本。
如那些士大夫家中,会珍藏孤本,大都是一卷卷沉甸甸的竹简。
很多人可熊是读了《诗》,却看不到《论》。学过了《春秋》,却不知从何处找《尚书》。
虽然有人专门注书,但也都是在小范围内流传。
比如大家都知道,一代经学大师郑玄,注过《汉书》,注过《尚书》,但又有几个人,能够阅读?书籍被垄断者士大夫手中,信息的极端落后,也就造成了很多时候,人们读书,甚至于钻研,只能片面的进行。好像曹朋这种经历过信息爆炸时代的重生者,他的感官,绝非这个时代的人可以明白。
曹朋在谈《论》的时候,可以引经据典的说出一些《春秋》《尚书》的内容。
但濮阳辏疵挥姓庋奶跫?br /> 与其说他是被曹朋的论点所击败,倒不如说,他输给了一个知识
爆炸时代的重生者……
所以,濮阳辏д庵中那椋芘笪薹ㄌ寤帷?br /> 他刚要开口喊住濮阳辏В幢灰恢徊园椎拇笫掷棺 ?br /> “姐夫?哦,邓海西。”
“呸,学得哪门子毛病?”
邓稷有点脸发烫,恶狠狠的说道。
如果说,此前他对曹朋那些奇思妙想,以及他对时局的把握而有些看重的话,也仅止于此。
事实上,邓稷并不看重曹朋的学问。
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再聪明又能聪明到哪儿去呢?
学问,可不是凭着聪明就能得来。而刚才,从曹朋一番话中,邓稷也感受到了深深的挫败感。好在是濮阳辏ё谀抢铮∪绻詹攀堑损⒆谀牵兰普饣岫儒а絷',强不了多少。
曹朋对他改换了称呼,让他感觉很不适应。
“濮阳光生说,需循礼法。”
邓稷露出苦涩笑容,揉了揉曹朋的脑袋,轻声道:“阿福,你不需要去听他人言语,做自己就好。”
能说出这番话来的人,又何需在意别人的言辞?
换句话说,曹朋今天能说出这些话来,已经有了和那些名士叫板的资本。这就是实力!你没实力,就叫不知礼法,肆意妄为;你有实力,那就是清俊通脱,风流自赏,乃真性情……
反正好坏都是一张嘴。
你有真才实学,那怎么都是好;如果没本事,那就要倒霉。
至少邓稷这一会儿,可不敢自诩什么’邓海西‘。从别人嘴巴里说出来还好,从曹朋口中出来,邓稷觉得脸发烫!
“濮阳先生怎么了?”
“呃……没事,可能是一下子被你吓到了。明天就没事了!”
被吓到的何止是濮阳辏В损⑼灿行┦艽蚧鳌?br /> “阿福,夜了,早点歇息吧!”
“好吧,那我去睡了。”
曹朋看得出,邓稷似乎兴致不高,也就没有再追问下去。
和夏侯兰才交代了一下,就回屋歇息。而邓稷呢,更无心再看公文,进屋之后,便熄灯卧下。
曹朋躺在榻上,耳边回响着王买近乎轰鸣的呼噜声。
他睡不着,不过不是因为王买,而是因为他和濮阳辏Ц詹诺哪且环啊R荚迹坪醪蹲降搅艘恍┒鳎皇奔溆钟行┫氩惶靼住W约焊詹拍欠埃烤乖毯旁跹哪熈Γ?br /> 曹朋也不是傻子,如何能看不出濮阳辏Ш偷损⒌氖洹?br /> 只是当时迷茫,有些想不清楚。
可冷静下来以后,他便知道,濮阳辏Ш偷损ⅲ飨允潜凰蚧髁恕?br /> 为什么会被打击?
难道说,是他那番言纶?
曹朋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他那些言论,会对这个时代的儒者,产生怎样的影响。一直以来,他并没有太多穿越者的优越感。事实上,除了一身武艺,就剩下对于这个时代的先知先觉。
随着他知道的东西一件件流出,他的优势,也在一点点消失。
这一点,曹朋非常清楚。
所以他才会迫不及待的想要把邓稷和曹汲推到台面上去,将来当他的优势完全消失,至少也能才一个屏障。除此之外,就是勤练武艺。等优势没有了,他这一身武艺,至少能自保。
但现在,他似乎找到了另外一条道路……
著书!
曹朋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另一个优势。
在信息极度爆炸的时代,书籍已变得极为普通。也许,我可以在这方面下一些功夫?毕竟前世看了那么多书,虽说记不得太多,却总有能用的东西。比如《论语》!后世不是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吗?由此可见,这论语的重要性……如果,如果我能创出一个流派,也许对日后,会才更大的作用。脑海中开始回忆前世看过的那本《论语别裁》,虽说记不太完整,但还能才一个大概的印象。也不是说《论语别裁》有多么好,至少里面参杂有极强的个人痕迹。在这个极度宣扬个性的时代里,能拥有浓重的个人烙印,一定会有不俗的效果。
曹朋越想,越觉得兴奋。
呼的从床榻上坐起来,整个人也随之变得格外亢奋。
不过,说是这么说,要操作起来,却没那么容易。且不说曹朋能不能回忆起《论语别裁》的全部内容,就算回忆出来,又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呢?东汉时期的汉语言,和后世的语言截然不同。特别是建安文风即将兴起的时代,文字的风骨,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曹朋识字!
却不代表他能够把那些文字组合出一种风骨来。
那需要太高的文学修养……
曹朋很清楚自己的水平,想写出让别人信服,并且还要有鲜明的个人色彩,以及所谓的建安风骨来……如今显然是不太可能。这不是妄自菲薄,而是清醒的认识自己。
建安风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