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历史小说] 曹贼 作者:庚新(起点vip2012-06-19 完结)
錾淼图欢美褚恰!?br /> 诸如此类的话,不断传入陈登耳中。
陈登立刻意识到,这是有人刻意为之。
只是,这谣言出来后,广陵人卫旌便立刻站出来,证明此事。这卫旌虽说贫寒,但在广陵…也小有名气。他这一出现,立刻使得许多广陵人,生出同仇敌忾之心,劝阻陈登不要征辟曹朋。
陈登也很头疼,于走向陈珪请教。
陈姥则认为:既然广陵人都在反对曹朋,那么这个时候任用曹朋,就显得有些不妥。可人家已经来了,也不好让曹朋再回去。不如让他去东陵亭循行,暂时避一避风头,而后再说。
同时,陈珪认为,曹朋友东陵亭,也正好可以静下心,好好读一读书样
毕竟他这今年纪,正是读书的好时候。
陈群对此非常不满,据理力争。
可陈珪主意已定,想要让他改变,也不容易。
况且,陈珪也是为曹朋好。陈群见无力回天,也只好沉默………
只不过,在平时和好友相聚时,他总会有意无意的,与大家说起曹朋,慢慢为他洗去冤屈。
两个月下来,倒也有些成效。
特别是在步骘登门责问卫旌之后,与卫旌绝交,以示曹朋清白。
步骘,在广陵也小有名气。他既然站出来替曹朋说话,自然让不少人,也生出了动摇之心。
加之曹朋来到广陵后,很低调。
让我去东陵亭循行走吗?
那我就去!
他在东陵亭搭建了一座茅室,习武读书,倒也悠然自得。
只这一份宠辱不惊的胸怀,便足以让人为之赞叹。而随后又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有人传出,卫旌收取了盱眙周家的钱,特意抹黑曹朋样消息一传出,广陵县顿时哗然,卫旌连夜离开广陵,往江东遁走。如此一来,更坐实了此事,广陵人开始怀疑,他们是否错怪了曹朋?
陈登好奇道:“长文才学出众,能得你如此称赞,想必是一篇妙文样”
“妙,绝妙文章。”
陈群笑道:“我得此文,可三日不食肉味。”
“是吗?”
陈登表示怀疑样
陈群正色道:“若不然,我为你试记之?”
“愿闻其详。”
陈群深吸一口,站在门厅下。
他闭上眼睛,沉吟许久,缓缓而诵之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
阳城元礼居,平舆仲举亭。
孔子曰:何陋之有?
卷一 第168章 东陵亭
当陈登从那阴阳顿挫,极具韵丆律的吟诵中清丆醒过来时,陈群已不知去向。
他倒是能明白陈群的心情,因为在这篇《陋室铭》里面,提到了陈群的祖父。阳城元礼居,平舆仲举亭,所指的是东汉末年,两位极富盛名的名士,李膺和陈蕃。而陈蕃,正是陈群的祖父。
李膺表字元礼,因打击宦官,谪居阳城。
时有“天下楷模李丆元礼,的说法,就是李膺。而陈蕃更是因试图铲除宦官,而最终惨遭迫丆害。
可以说,中国的士大夫与宦官之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后世很多人都认为,明朝才是士大夫和宦官相争最激烈的时代。然实际上,真正开唐武力斗丆争模式的,却起源于汉代。东汉末年的士大夫、外戚和宦官三者间争斗的惨烈,甚于明代。
陈登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
突然间,他也生出了想去看一看曹朋的念头。
曹朋来到广陵两个月,除了最初见过一面之后,陈登就再也没有和曹朋见过。连带曹朋那二百武卒,也被一同安排去了东陵亭。此时想想,自己之前的行为,似乎有怠慢的嫌疑……
如果没有这篇《陋室铭》,陈登还不会有这种念头。
但这篇《陋室铭》一出,立刻使曹朋的层次提升许多。东汉末年,讲求才能与德行并修。才学好,而德行不好,始终无法丆令人敬服。所以很多人,在才能和德行之间,首选便是德行。
看起来,我还是小觑了曹友学,应该走一趟东陵亭才是。
陈登想到这里,立刻更换衣裳。
可是,当他刚把衣裳换罢,却得到消息:许都派遣使者出使江东,如今队伍已经抵达广陵城外。
许都的使者吗?
陈登立刻意识到,也许用不了多久,曹操定会有大动作!
东陵亭,本名东原,青草福。
时有女杰杜姜抗击海贼,并葬于此地。
汉明帝五年,当地人在杜姜墓旁筑祠,又因东原地处东方…毗邻大江之畔,故而易名东陵。
而后,有筑亭筑兵,从此便有了东陵亭的名号样东陵亭,亦即后世江都宜陵镇。
曹朋被派驻东陵亭,倒也并没有什么怨言。早在海西的时候,他就知道想在广陵立足,并非一件易事。所以当进入广陵,听到那些谣言之后,曹朋便有了心理准备。此前,他对广陵的认识非常模糊。等到了广陵,看到了盛开于烟雨中的琼花时,曹朋才知道,广陵县,就是扬州。
扬州琼花嘛……………
来到东陵亭后,曹朋的心态倒是很平和。
这东陵亭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海贼和水贼,在广陵登陆。
由于东陵亭位于江水的入海口,从海上,从江水上游,水贼海贼都能轻丆松的在此登陆,袭扰当地之后,迅速撤离,很难捉捕。所以,曹朋觉得他被派到东陵亭,也算不上是谪居。
事实上,曹朋认为驻防东陵亭,对广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他也是这么告诉夏侯兰王买和郝昭。
本来这三人心里,还怀着一股子怨气,可听曹朋这么一说,倒也释怀不少。
手是,曹朋命夏侯兰和王买,在东陵亭分兵驻守,各领一队兵马;而郝昭则独领一屯,驻扎于江边。
曹朋自己呢,则在江边修筑了一座简单的房舍,权作为临时住所。
一间正厅,两排厢房。
后院毗邻江水,可以泛丹于江上。
整个宅院,一共住了四个人。
除了曹朋之外,步骘也住在这里。同时步鸾和郭寰,作为女婢,住在旁边的厢房里,负责照顾曹朋的饮食和起居。
而步骘的婶丆婶,在到达广陵县之后,就被曹朋托付陈群,派人送往海西。
老太太临走的时候,坚决要求步鸾留下来。
她的理由很充分“我受曹公子大恩,焉能不报?偏偏我一个孤老婆子,还瞎了眼睛,没办法报恩。就让步鸾留在公子的身边,虽然她粗手粗脚的,却也能照顾一下公子的起居。”
曹朋,可是帮她还了一贯大钱呢。
步骘对此也没有意见,老太太的态度,也非常坚决。
本来,曹朋连郭寰都不想留下,可现在倒好,身边有了两个婢女,也着实感到有些无茶……………
不得不说,有人伺候的感觉,真好!
步鸾继承了江浙女子的温婉良淑,能键锤补补,还会做的一手好菜;而郭寰呢,为人机灵,眼力价很好,和步鸾倒也相得益彰。两个小婢女留在身边,着实让曹朋省却了许多麻烦。
一来二去,曹朋也渐渐的习惯了被人伺候的感觉。
陈群来到东陵亭的时候,已经过了辰时。
还没有走进曹朋的那所陋室,就闻到了一股沁人肺腑的香味。
“宝坚,闻到了没有,闻到了没有。”
陈群的眼睛一下子锃亮,咽了。唾沫,颇有些急切的问道。
天上又下起了蒙蒙的细雨,江面上有一层如缕缕般的轻雾。远远看去,只见在江畔一簇盛开的桃林后,有一座小小的宅院,显得格外清幽。从马车上走下两个青年,年纪大约三十上下,举止优雅,颇有气度。
看了一眼手持竹答的陈群,其中一个青年,忍不住笑了。
“长文老饕,果然不假。”
“你管我老饕与否,只闻这气味…啧啧啧,我突然有些羡慕友学了!”
“哦?”
“你看这江畔轻雾,细雨蒙蒙。身处桃红杏白之中,有佳人相伴,有良友相陪,怎一个惬意了得。”
两个青年闻听,忍不住哈哈大笑。
“听长文这么一说,我与季弼倒觉得自己俗气了!”
“既然如此何不快马入桃林?恩,这香气颇有些怪异着实令人有些垂涎。”
三人说罢,命马车停下,迈步走向桃林。
穿过林中小径,踏踩调落在小径上的桃红杏白,浮躁的心情,一下子变得平静许多。待穿过桃林之后,便看到一座低矮的院墙。墙面敷一层粉丆白在朦朦轻雾中透出几分轻灵之气。
一排茅庐,呈现在三人面前。
“友学,友学!”陈群快走几步,大声叫嚷道:“今日又有什么新鲜美味?”
他迈步走进洞丆开的院门,就见步鸾身着一件发白的布衫,腰系布裙,从厨房里走了出来…………
“陈先生您怎么来了?”
“嘿嘿,我有神通,掐指一算,知友学今日烹煮美食,故而与人前来。”
两个青年跟在陈群身后,看到步鸾,也不禁眼睛一亮。
好俊俏的美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两个青年不由得暗自感慨:这曹友学,果然雅人。
听说他的两个女婢,生得倾城动人。只看眼前这小婢就知道传言不假,不知另一个,又是怎生模样?
两人此刻,到真的有些羡慕起来。
“公子和堂兄一早带着小寰打渔去了……嗯差不多也该回来了。
陈先生可到后堂廊上,应该能看到他们。小婢这边还有事情,所以就不招呼贵客请先生自便。”
“小鸾啊,友学又搞出了什么美味?”
“嘻嘻公子前些日子,教了小婢一个三套鸭的菜肴。贵客既然来了,正好可以品尝一番。
昨日公子还让人采摘了梅子,说是要用来煮酒。
他和堂兄坐船打渣,不晓得能有什么收获。酒在后廊已经备好,陈先生自便。”
“三套鸭?”
陈群看了一眼步鸾,又扭头看了看两个青年。
“这上套鸭,又有什么讲究?,,
所谓君子远庖厨,陈群三人进厨房,那是万万不可能。
不过心里又有些好奇,所以忍不住开口询问。
“昨曰夏侯大哥猎来了几只鸽子,伯道大哥捉了两只野鸭,堂兄买来了一只家鸭。将鸽子藏于野鸭腹中,再将野鸭藏于家鸭腹中,这就是三套鸭的来历………………嘻嘻,一会儿您就知道了。”
陈群的眼睛,更亮了!
而两个青年则是面面相觑,同时摇摇头,表示没有听说过这道菜肴。
步鸾又跑进厨房忙碌,陈群则带着两个青年,脱丆下脚上木屐,迈步走进正堂。正堂里的摆设很简单,一副坐榻,一张书案。旁边摆放着几张蒲席,是用来待客,商议事情的地方。
正对着大门的墙上,挂着一片漆屏。
黑底白字,写的正是那篇《陋室铭》。看文字,飞白轻扫,丝缕浑然,甚得蔡邕飞白书之神韵。
“这是……………”
“文章是友学所做,字却是子山所书。”
说到这里,陈群不禁摇了摇头,ii友学的学问倒是不错,只是他那字四平八稳,实在是………”
两个青年闻听,顿时笑了。
站在漆屏前,又品头论足一番。
三人便穿过小门,来到了后廊之上。
所谓的后院,其实就是一片空地。没有任何装饰,只用鹅卵石,铺成了一各小径,一直延续到江边。
江畔,用青竹搭建成了一座简易的码头。
后廊上,一个红泥小火炉映入三人眼帘,那火炉中盛着火炭,上面还摆放着一个陶制的水盆,水盆中有一个酒壶。还没等坐下来,那沁人肺腑的酒香就飘过来,令三人不由得垂涎。
坐在后廊上的圆桌旁,向江水眺望。
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叶扁丹,正停泊在江中。
隔着那一层轻雾,所以也无法看清楚船上的情形。但从那轻雾中传来似有若无的少丆女歌声,却让陈群三人又不禁一阵感慨。
“宝坚、季弼,有何感受?”
两个青年相视,不由得笑了起来。
“长文,你又何必明知故问?若我二人对曹友学怀有恶意,断然不会随你前来。
当初谣言四起时,我与季弼也未出声你又何苦为难我二人呢?不过,观此景曹友学当非庸俗之人。我记得他今年不过十五,小小年纪能有此宠辱不惊之胸怀,他日前程不可估量。”
宝坚笑着回答。
而季弼则点点头:“观其住所,当知其人心性。曹友学,雅人也!”
在东汉末年,能被冠以“雅,之名,那已经是很高的评价了。两人这一番话出口…陈群也不由得笑了。
三人坐在后廊上,喝着温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