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君忆解密三国真实历史:千里走三





万多人的规模。在一场东南风的帮助下,孙刘联军居然能够以四万多人打败曹操的百万大军,真是匪夷所思啊!

有学者考证说,曹操投入赤壁大战的兵力,其实只有二十六万人。可是,就算是二十六万人,跟孙刘联军的四万多人相比,也无异于庞然大物啊!更何况他还有留守在许昌大本营的军队,还有派遣在各个占领区的驻军,其势力之雄壮可想而知!因此,兵员上的数目,不是关键问题。

曹操为什么会惨遭赤壁大战的失败呢?《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有一段很隐约的记述,只有23个字:“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卒多死者,乃引军还。”现代的学者们根据这个信息推断,曹操虽然兵员庞大,却因为瘟疫丧失战斗力,最终不得不引军退去。可是,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瘟疫呢?

有些学者认为是发生了大面积的流行性感冒。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就提出过这个说法。我感到奇怪,曹操的军队来自北方,在北方不感冒,跑到南方来感什么冒呢?这个说法明显不靠谱。

也有些学者认为是血吸虫病。这些学者可能不了解血吸虫病的基本情况。我是湖北人,有的亲戚就患有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一种病原体为血吸虫的寄生虫病,通常在每年四月到十月这段时间感染人体致病。这种病有很长时间的潜伏期,人与人之间、人与牲畜之间不会互相传染。赤壁大战发生在冬天,曹操的军队不可能突然地、大面积地发作血吸虫病。

还有,这场瘟疫来得也实在奇怪——既然曹操的军队出现了大面积的感染,为什么孙刘联军却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呢?莫非,孙刘联军有什么良医妙药,从而使得全体将士具有了某种神奇的免疫能力吗?

那究竟是一场什么瘟疫呢?为什么对于这样重要的细节,《三国志》竟然没有具体的记述呢?大家再仔细看看这23个字:“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卒多死者,乃引军还。”这里面有内容,很有嚼头的。意思是说,赤壁之战在前,瘟疫在后,不是瘟疫导致了曹操在赤壁大战的失利,恰恰相反,是曹操在赤壁大战的失利造成了瘟疫的大面积发作。“于是大疫……”,于是二字,可谓是意味深长,说明赤壁大战与这场奇怪的瘟疫之间有一种关联性。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记述这件事的时候,之所以如此闪烁其词,一定有什么难言之隐。瘟疫之说,不过是为尊者讳的隐语罢了。

我们可以把赤壁之战当作一个管理学的案例进行研究。我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那场瘟疫的真相。在我看来,势力强大的曹操,就像我们现在的一些大公司一样,看上去规模很大,其实暗藏着许多令人头痛的疑难杂症。一旦病情发作,就会像天崩地裂一样,出现不堪设想的结局。
一倒百倒的多米诺效应
 

许多研究三国的学者,穷其一生也找不到那场瘟疫的蛛丝马迹。我却以为,所谓瘟疫,用管理学的话讲,其实指的是曹操的员工忠诚度危机。诸葛亮舌战群儒,有论述曰: “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此中细节,似乎并不被学者们注意。

汉朝原有的组织结构,上级对下级充分授权,下级对上级整体性地接受命令和报告信息,每一级都是一个完全的整体,每一级都有一个明确的责任人。可是,由于员工忠诚度的严重缺失,曹操越来越感到自己的脆弱,他在猜疑自己的员工,他的员工们也在互相猜疑,在管理上出现了许多难以设想的不确定性,使得他只好设法采用新的组织结构设计。

新的管理模式是:把整个组织按照职能划分,每一个职能任命一个主管,在一个部门里面出现几位主管,每一位主管都直接听命于曹操,形成一种集权式管理。庞统在《三国演义》中所献连环计,似乎就是这种管理模式。它的好处是,能够有效降低组织在人事管理上的风险,维持组织的稳定性,一如长江上用铁环连锁的船只。事实上,曹操后来一直都在采用这种管理模式。

当然,这种管理模式也有弊端。由于主管与主管、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互相牵制,使得组织在运营上的效率极为低下。每一位主管都得直接听命于曹操,也使得每一个部门、或者每一支部队都丧失了独立作战的能力。

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二十日深夜至二十一日凌晨,周瑜帐前先锋黄盖趁着东南风的势头,放火烧着了长江北岸的曹军水寨。风高物燥,顿时烧成一片火海。曹军猝不及防,在惊慌失措之中四散逃命。孙刘联军趁势掩杀,杀得曹操落荒而逃。所谓赤壁大战,原本只是一次军事袭击。当火烧乌林的消息传到曹军的其它各个营寨,他的那些员工第一反应是:啊?怎么?曹老板被打垮啦?由于每一位主管都无法独立地承担起领导职能,造成所有的人都在惊慌失措。有些人在收拾行李,为了自己的利益各奔东西。有些人结伙上山当了土匪。有些人则索性投降了孙刘联军的各部。周瑜部、程普部、黄盖部、韩当部、甘宁部……都收获了大量的降卒。有一位名叫雷绪的将领,竟然带领几万人归降了刘备。在冲天的火光中,曹操狼狈不堪地穿过华容道(今湖北省监利县),向襄阳方向撤退,然后一溜烟地跑回了许昌。

这就是管理学上的多米诺效应:火烧乌林,就像放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骨牌似的,曹操的二十六万大军就像二十六万张骨牌一样,哗啦啦地倒得一塌糊涂。就像我们现在的某些企业,例如三株,例如秦池,例如爱多,一次看似偶然的危机,引发了山崩海啸,诺大一个企业在顷刻间土崩瓦解,化作了尘埃。

我们所能设想的另一种战争结局是:火烧乌林之后,曹操回到地面上来收拾队伍,站稳脚跟,回头再战。曹军虽然不善于水战,但在陆地上却有很多丰富的实战经验。虽然遭遇了一场大火,但他们却依然占有兵员上的优势,依然有可能挽救败局。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曹操这种几乎是落荒而逃的五百里大撤退呢?答案依然与他的员工忠诚度危机有关。

首先,他从刘琮手中接管荆州还不到三个月,人心还很不稳定,他害怕荆州的降军和地主武装趁机叛乱,切断他北去的归路,使得他陷入重围。因此,他不敢恋战,只能赶紧撤退,以巩固后方。

其次,如果战败的消息传回许昌,汉献帝也会联络那些忠诚于大汉王朝的军官,趁此机会肃清曹操的势力。西北的马腾、韩遂,也很可能会响应汉献帝的号召,率领大军南下。因此,他必须赶在情况还没有恶化之前回到许昌,稳定大本营的局势。

赤壁大战之后,周瑜占领江陵。刘备则收降了荆州南部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兵员也迅速增长到好几万人的规模。荆州的七个郡,被分成三个部分,曹操占有一个半郡:南阳郡和南郡的襄阳部分;孙权占有一个半郡:江夏郡和南郡的江陵部分;刘备占有四个郡。三分天下的故事,其实是从三分荆州开始的。直到此时,刘备才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以及与曹操抗衡的实力。
长江边的感叹
 

“万人坑”旁边有一座小山,名曰香山。山上有一座道观,名曰香山宫。我们在当地农妇的指引下,自山脚下拾级而上,在苍松翠竹间找到香山宫。虽以宫名,却不过是一座红砖瓦舍,中间是大厅,两侧是厢房。大厅的神台上供奉着真武祖师、玉皇大帝、观音菩萨、披麻祖师、天火菩萨、关圣大帝、包公等道教诸神。我们上前向诸神稽首叩拜,各自抽了一支签。我抽到第四十九签,说是可以求官得官、求财得财,是一支上吉的好签。我有些欢喜,也很有些迷惑,心想:“我既未求官,也未求财,不知道这支签是什么意思?”

起来回顾四周,却是一片寂静。宫中原有道人,道号台顺,可能外出云游去了。想要捐一点香火钱,冯金平先生却说:“此处空无一人,却要捐给何人?先把钱寄存在你的腰包里,日后见到穷苦残疾人等,捐给他们去吧!”他说得对,我也连连称是。看看天色已近黄昏,便忙着下了山,驱车前往渡口。就在关上车门的一刹那,我听见一声乌鸦的鸣叫。

我们来到渡口,等待轮渡起航。太阳刚刚在我们身后落山,月亮却已在长江对岸高高升起。忽然想起赤壁大战前夕,曹操横槊赋诗的那个晚上,月光也是这么明亮,夜色也是这么静谧。到了第二个晚上,夜色依然静谧,景色依然美好,可就在此时,忽然有火光冲天而起,著名的赤壁大战爆发了。在这一静一动之间,暗藏着多少历史的玄机啊!于是触景生情,吟唱起一首《赤壁之歌》:

那天晚上,有一轮月亮。月亮的下面,是一道长江。月光如水,水波荡漾,梦幻人生费思量。喔……战火冲天起,映红长江浪。曹操梦中犹未醒,醒来吓得心慌慌,一路逃跑没主张……喔喔喔,喔喔喔喔喔!

人心如水,不可测量。谁是曹操?谁又是周郎?斗智斗勇,剑拔弩张,数黑论白争短长。喔……商场如战场,翻起千层浪。你为名来我为利往,编成一张互联网,爱你骗你没商量……喔喔喔,喔喔喔喔喔!

对酒且当歌,歌声多悲壮。曹操的歌声,穿过了千年的时空,掀起我心中的巨浪……喔喔喔,喔喔喔喔喔!

从乌林回来之后,我便四处查找这个地方的文史资料。据说,此处原来有九十九座山头,与长江对岸的赤壁山合称百人山。山峦相连,树木葱翠,有许多乌鸦栖息于其间,黑压压的一片,甚是壮观,故有乌林之名。曹操横槊赋诗,即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感慨。乌鸦善于衔树枝做窝,并且喜欢在自己的窝边盘旋,曹操所云“绕树三匝”,即是乌鹊绕树而飞的情景。1950年代以后,由于山林被砍伐得厉害,乌鸦们真的到了“无枝可依”的境地,加上农田里使用剧毒农药,许多乌鸦因为误食中毒的昆虫而丧生,当年乌鸦群起而飞的壮观景象遂不复得见。

至于那座香山,也是百人山之中的一座。赤壁大战之后此处即有庙宇,可能是为了超度那些惨死于异乡的亡灵吧?其后则屡毁屡建,初为二仙庙,后为钟灵庵,后又为香山宫。1995年复建香山宫,虽然规模有限,但每逢农闲季节,却也颇有些香火。

还是元朝散曲作家张小山的《卖花声》唱得好:“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百人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三国大事年表
 

公元155年:孙坚出世。同年,曹操出世。

公元161年:刘备出世。

公元168年:宦官专权,太傅陈蕃和大将军窦武被诛杀。

公元175年:蔡邕用古文、篆、隶三体书写《五经》,并刻石于洛阳太学门前。

公元178年:汉灵帝开西邸,公开卖官。

公元179年:司马懿出世。

公元181年:汉献帝刘协出世。同年,诸葛亮出世。

公元182年:孙权出世。

公元184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

公元185年: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

公元187年:曹丕出世。

公元188年:各地黄巾军死灰复燃。各州刺史晋升为州牧,开始形成军阀割据态势。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董卓进京,废少帝,改立献帝,独断朝政。

公元190年:关东诸侯于酸枣会盟,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烧毁洛阳,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直隶地面,二百里荒芜人烟。无数难民,或死于战祸,或东迁徐州苟全性命。

公元191年:袁绍阴谋夺取冀州,冀州牧韩馥被迫出走,袁绍遂领冀州。

公元192年:王允与吕布谋杀董卓,董卓旧部复杀王允。同年,曹操于青州大破黄巾军,编组青州军团。

公元193年:袁绍与公孙瓒争夺青州。同年,曹操屠杀徐州,造成大面积的人口灭绝。徐州刺史陶谦临死以刘备为继承者,主持徐州军政。

公元194年:曹操与吕布对峙于濮阳。

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迁都许昌,开始挟天子而令诸侯。同年,吕布占据徐州。刘备逃奔许昌,投靠曹操。

公元198年:曹操大破徐州,缢杀吕布。

公元199年:刘备接受汉献帝的衣带诏,成为反曹集团的成员之一。而后占据徐州,树起反抗曹操的义旗。不久,衣带诏事件发作,密谋反曹的董承等人俱被曹操诛灭。

公元200年:曹操大破刘备,俘虏关羽,刘备只身投奔袁绍。同年,曹操与袁绍相峙于官渡,大破之。同年,关羽千里走单骑,与刘备相会于古城。同年,孙权继承父兄遗志,据有江东。

公元201年:刘备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