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顺口熘





 (1912…1913) 独裁胁迫唐辞职②,北洋扩军裁南军。 
 反对组阁杀教仁,罢免都督达三省③。 
 “二次革命”遭镇压,统一南方势强盛。 
2、复辟帝制 强迫选举正总统,政党国会④遭查禁。 
 (1913…1916) 废除约法颁约法⑤,总统独裁似帝君。 
民主制度全践踏,“中华帝国”国体兴。 
 倒行逆施逼民反,护国声中见鬼魂。 
二、革命派维护民主,反对独裁 
1、“二次革命“(1913) 教仁改建国民党,国会选举获全胜。 
 ①起因 议会斗争图组阁,限制独裁党抗争。 
 “宋案”惊破组阁梦,袁免都督达三省。 
 ②概况 赣苏皖粤皆独立,湖口讨袁李烈钧。 
 ③结果 敌强我弱党涣散,“二次革命“事未成。 
2、护国运动(1915…1916)政党国会遭查禁,革命党⑥人又抗争。 
 ①起因 维护民主反复辟,参加护国各阶层。 
 ②概况 革命派 《讨袁宣言》反独裁,参加护国李烈钧。 
 立宪派 国体问题有梁文⑦,反对复辟若地震。 
 实力派 蔡锷组织护国军,进军南方⑧民响应。 
 ③结果 各省独立似春笋,护国运动初获胜。 
 民主共和烙民心,复辟倒退难得逞。 
三、日本侵华(1914…1918) 
1、侵华格局 一战侵华格局新,战前六国⑨今日本。 
 对德宣战侵山东,独霸中华露野心。 
2、《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⑩略说明,控制山东三顾问'11'。 
 (1915、5) 南满内蒙有特权,沿海港岛想独吞。 
 中日合办冶萍'12',合办军械及警政。 
3、皖系卖国 皖系执政借款兴,同意日本鲁驻军。 
'注释' 
①“热衙门”:指袁世凯安排亲信把持军事、财政、内政、外交等要害部门。②唐辞职:指为反对袁世凯独裁,唐绍仪等同盟会员纷纷辞职。③三省:1913年袁世凯罢免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④政党国会:指1913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初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⑤约法:指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独裁的《中华民国约法》。⑥革命党: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1919年中华革命党改为中国国民党。⑦梁文:指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⑧南方:指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宣布云南独立,进军四川、贵州、两广。⑨战前六国:指英、俄、美、法、德、日。⑩“二十一条”: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作为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条件,从此形成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11'顾问: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顾问。'12'汉冶萍:指武汉,大冶,萍乡。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19…1923)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1915…1919) 
一、背景 
1、经济因素 一战民资新跃进,民资壮大又抗争。 
 民主政治要实现,思想解放是根本。 
2、思想因素 新式学堂留学兴,启蒙思想又动进。 
 西方思想传中华,民主共和深民心。 
3、政治因素 辛亥失败列强侵,扶植工具战乱兴。 
4、直接因素 封建思想根基深,尊孔复古逆流兴。 
 宣传儒学图复辟,知识分子①难容忍。 
二、概况(1915…1919) 
1、兴 起 上海创办《新青年》,抨击尊孔反帝君。 
 民主科学新口号,运动中心转北京。 
 “兼容并包” ②招贤能,北京大学聚群英③。 
2、前期内容(1915…1917)三大提倡三反对④,文化运动内容新。 
 ①提倡民主科学 民主科学两先生,反对封建治病症。 
 ②提倡新道德 口号“打倒孔家店”,揭批礼教说“狂人” ⑤。 
 ③提倡新文学 文学革命有两文⑥,形式自由内容新。 
3、新 发 展 十月革命⑦传中国,思想宣传有变更。 
 (1918…1919) 大钊文章⑧说革命,社会主义旗帜明。 
三、影响 
1、性 质 前期民资反封建,后期马列初飘扬。 
2、功绩 ①重创儒学 封建思想受重创,人民思想大解放。 
 ②传播西学 自然科学得发展,民主科学初弘扬。 
 ③宣传马列 社会主义新思想,中国革命新方向。 
 五四运动初动员,运动功绩永难忘。 
'注释' 
①知识分子:指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后来他们中间有些人转变为共产主义者。②“兼容并包”:新文化运动期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招能纳贤,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③群英:指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④三大提倡三反对:指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⑤“狂人”:指鲁迅的《狂人日记》。⑥两文:指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⑦十月革命:1917年11月(俄历10月),俄国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⑧大钊文章:指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第二节 五四爱国运动(1919、5…6) 
一、背景 
1、政治因素 
①列强侵略 一战侵华数日本,人民反帝高潮兴。 
②封建统治 军阀统治危机深,独裁混战民难忍。 
 卖国列强代理人,阶级矛盾为根本。 
2、阶级因素 民族工业又发展,工人壮大罢工频。 
3、思想因素 民主科学新文化,思想解放民觉醒。 
 十月革命传中华,指明革命道路新。 
4、直接因素 巴黎①列强欺国人,正义要求②全否定。 
废除特权不承认,激发国人爱国心。 
二、概况 
1、第一阶段 五四北京起风云,学生游行口号频。 
 (1919、5) 废除特权拒签约,内除国贼主权争。 
 火烧曹宅③总罢课,全国学生皆响应。 
2、第二阶段 上海声援罢工兴,运动中心转申城。 
 (1919、6) 工人阶级初登台,五四运动初获胜。 
 罢免国贼④释学生,和约拒签民欢欣。 
三、影响 
1、性 质 五四反帝反封建,革命彻底超前人。 
2、各阶层作用 爱国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军。 
 知识分子⑤来领导,席卷全国各阶层。 
3、思想方面 启导觉悟促团结,席卷全国一百城。 
促进马列广传播,中共成立有理论。 
4、革命范畴 中国革命方向新,世界工运一部分。 
 五四工人领导新,民主革命新里程。 
'注释' 
①巴黎:1919年,协约国在巴黎召开一战后分赃会议,由英法等国操纵会议。②正义要求: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废除列强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一战中日本夺取的山东特权等要求。③曹宅: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④罢免国贼:指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⑤知识分子:指李大钊、陈独秀等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 7) 
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 件 
 ①阶级基础 中共成立多原因,阶级基础早奠定。 
 民资发展多工人,五四登台领导新。 
 ②组织基础 早期组织①沪首建,中外建立纷纷兴。 
长沙武汉京济南,广州巴黎与东京。 
 ③思想基础 五四马列传播频,宣传马列到基层。 
 马列工运相结合,成立政党顺民心。 
 ④国际指导 国际②代表来中华,政党成立有促进。 
2、成 立 中共一大定纲领,名称中共说革命③。 
 (1921、7) 共产主义为目标,成立机构④有核心。 
 中心任务亦确定,组织工人领工运。 
3.意 义 中共诞生意义深,革命面貌焕然新。 
①性质 工人阶级新政党,领导人民闹革命。 
②领导新 中国革命新统领。代表中华各阶层。 
 ③理论新 马列主义来指导,新型政党为人民。 
 ④目标新 共产主义为目标,领导人民奔光明。 
二、“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2) 
1、政治因素 战后列强又侵华,扶植军阀再瓜分⑤。 
 军阀混战⑥民难忍,两大统治压人民。 
2、制 定 中共“二大”沪举行,分析国情定纲领。 
 ①分析国情 社会革命两性质⑦,对象动力⑧两分明。 
 ②制定纲领 共产主义为高纲,反帝反封低纲领。 
 ③加入国际 加入国际为支部,二大召开意义深。 
3、意 义 民主革命定纲领,中国革命方向明。 
三、工人运动首次高潮(1921…1923) 
1、概 况 “一大”确定党中心,组织工人为工运。 
 百次罢工多取胜,二七罢工达峰顶。 
京汉铁路总工会,同盟罢工敌人惊。 
直系镇压成惨案。工运失败教训深。 
2、教 训 封建列强势强盛,单枪匹马难取胜。 
 革命阶级要联合,统一战线须建成。 
'注释' 
①早期组织:1920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建立于上海、北京、济南、武昌、长沙、广州以及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②国际:指共产国际(1919—1943年)③革命:1921年党的“一大”提出党的奋斗目标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④机构:指中共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⑤再瓜分:1922年初,英美日等国在华盛顿会议上,达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协议。⑥军阀混战:1920年直皖战争,皖系失败;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取胜。⑦两性质: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⑧对象动力: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民主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1924) 
一、背景 
1、必要性 列强封建势强盛,单枪匹马难取胜。 
2、可能性 统一战线能建成,有利条件略说明。 
①中共“三大”(1923) 二七罢工教训深,中共“三大”穗举行。 
 a内容 决定合作建统战,合作方针初确定。 
 党内合作①三独立②,四大阶级③结同盟。 
 b评价 “三大”召开促合作,大会局限略说明。 
革命领导未确定,右倾错误埋祸根。 
②国 民 党 合作对象国民党,有利革命略说明 
真正革命民主派,建立根地有威信。 
二次护法④又未成,孙文转变改组兴。 
③共产国际 首倡合作起马林,建议改组劝孙文。 
 国共合作办军校,共产国际指导合作兴。 
二、国民党“一大”(1924、1) 
1、内 容 二四“一大”穗举行,改组问题共讨论。 
①组织合作 公布宣言⑤定纲领,合作局面喜形成。 
 个人身份全入党,党内合作同革命。 
 ②三民主义 与时俱进新三民⑥,反帝侵略民平等。 
 一般平民有民权,节制资本地平均。 
 联俄联共助农工,三大政策⑦为核心。 
2、纲领异同 国共民革目标明,纲领异同略说明。 
①相似处 两党合作有基础,纲领相似反帝封。 
 三民主义低纲领,任务相近共抗争。 
②不同处 两党纲领有区别,阶级不同为根本。 
 人民民主分田地,共产主义要实行。 
3、意 义 国共合作统战兴,开展国民大革命⑧。 
三、黄埔军校的建立(1924、5) 
 1、目 的 国民革命武装兴,黄埔军校⑨为革命。 
 2、特 征 政教军训皆重要,培养爱国新精神。 
 3、作 用 建立军队有基础,军人摇篮育贤能。 
'注释' 
①党内合作:指共产党员以个人加入国民党。②独立: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仍保持共产党员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的独立性。③四大阶级: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④二次护法:1921…1922年,孙中山在广州再次举起护法旗帜,准备北伐,后因陈炯明叛变而失败。⑤宣言:指1924年《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⑥新三民:指新三民主义。⑦三大政策: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⑧大革命:1924…1927年间,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⑨军校:1924年在广州黄埔建立的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第三节 国民革命的发展(1926、7…1927、3) 
一、背景 
1.组织条件 北伐条件已奠定,国共合作齐抗争。 
2.群众基础 五卅运动群奋起,思想宣传①民觉醒,。 
3.后方基地 广东根地又巩固,建立国民革命军。 
4.军阀分化 玉祥政变后革命,军阀分化②利人民。 
5.直接因素 国民革命敌人惊,直奉勾结③反革命。 
 国民政府受威胁,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