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漫画中的日本历史





诸兄手里。
  橘诸兄执政时期,圣武天皇重用遣唐使玄肪、吉备真备等人,想要摆脱藤原氏的束缚。740年,藤原宇合之子,当时任大宰少贰的藤原广嗣在九州举兵反叛。此次反叛虽然很快被镇压下去,但橘诸兄因此失势,藤原武智麻吕之子仲麻吕又爬了上来。
  藤原仲麻吕最大的功绩就是宣布实施已经搁置了39年的《养老律令》,但他同样逃不过覆亡的命运。757年,橘诸兄之子橘奈良麻吕举兵反叛被镇压,七年后,失势的藤原仲麻吕也步了他敌人的后尘。
  继藤原仲麻吕被干掉的,还有受称德(女)天皇宠信,被任命为太政大臣禅师、法王的道镜和尚(怎么总让人想起武则天身边的白马寺主持薛怀义)。
  从大化改新直到迁都奈良,日本史上还称之为白凤文化;而整个奈良时代的文化,被称为天平文化(中日两国曾经合拍了一部根据井上靖小说改编的电影《天平之甇》,就是以此时期为背景的)。这两个时期的日本文化,可以说基本上是唐文化的翻版。
  【桓武朝改革与庄园制的产生】
  八世纪以后,日本的班田制和公地公民制日益动摇,封建的庄园领主制度开始产生。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的需要,781年桓武天皇即位后,在藤原种继等人的支持下,发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784年,离开守旧势力盘根错节的平城京,迁都长冈(今天的长冈京市,在京都市西南方向约15公里处);延历13年(794年),都城又从长冈迁到葛野,称平安京。平安京就是现在的京都,从此直到明治维新,它一直是日本的都城。而从本年直到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史称平安时代。
  班田制逐渐崩溃,国家为了保证财源,于是不得不出台了新的赋税征刻方式——田堵制(负名制)。内容是让较殷实的农民与国家签订契约,承包一定耕地,这种承包人就被称为〃田堵〃。刚开始的时候,田堵占有的土地很不稳定,每年春季都必须签订新的契约,到十世纪前后,土地的私人占有逐渐固定下来。这种土地称为“名田”,拥有“名田”者称为“名主”。日本中心地区的名主,一般拥有田地不多,一至三町而已,故名为“小名主”,而边疆地区某些名主则拥有相当多的田地,故名为“大名主”——大家明白后世“大名”的称呼是怎么来的了吧。
  于是,部分名田逐渐成长为庄园。从九世纪初开始,贵族庄园开始争取“不输”,即利用种种借口,取得免租的权力;十世纪以后,又争取到了“不入”的特权,即不承认国家在庄园内部的司法权和警察权。“不输不入”化的庄园,是以后割据封建领主的滥觞。
  小庄园主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往往将自己的庄园名义上进献给中央贵族和大的寺社,每年缴纳一定贡赋,奉之为领主(“领家”),而自称“下司”或“预所”。领家们也有可能将名下庄园再名义上进献给更有权势的贵族,每年缴纳一定贡赋,奉之为“本家”。这种寄进的庄园领主土地等级所有制,也是日后武家领主等级所有制的滥觞。
  【藤原氏的摄关政治】
  日本中世纪四大姓氏(源、平、藤、橘)中的藤原氏,考其祖上,出自掌管祭祀的神祗官。在大化改新和以后多次的政权交叠中,这一家子时沉时浮,始终不倒。到了九世纪下半期,这株毒苗终于破土而出,创立了对当时和后世都影响深远的“摄关政治”。
  所谓〃摄〃,是指在天皇年幼时代其主政的“摄政”一职,此职向来由皇室成员充当。而到了藤原良房(804~872)因为外戚关系成为第一个非皇族的太政大臣以后,进而得到清和天皇(良房的外孙)“总摄庶政”的诏命,正式开始了人臣摄政。良房死后,其养子藤原基经继任太政大臣和摄政,并于887年使宇多天皇下诏说:“其万机巨细,已统百官,皆先关白太政大臣,然后奏下。”“关白”一词本来是汉语,指告诉、禀报。自此,日本的摄关政治开始了(即外戚在天皇年幼时摄政,在天皇成年后关白的政体)。
  藤原氏有四个分支,而以北家最贵。摄关政治对以后的影响是,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传统,太政大臣和摄政关白世代都必须以藤原北家的子弟来充任。大家这下明白700年以后的丰臣秀吉,挖空心思要当藤原家的干儿子,其中有何奥妙了吧。
  摄关政治完全架空了天皇,皇室当然不肯顺从,还要最后挣扎一下。藤原基经死后不久,醍醐天皇即位,取消摄关,实行亲政。这位天皇似乎是位明君,在位时整顿吏治,关注民生,还完成了《延喜格》和《延喜式》的编撰(醍醐天皇的年号为延喜)。这两本书,和之前的《弘仁格》、《弘仁式》、《贞观格》、《贞观式》(当然不是中国的贞观),总称《三代格式》。《三代格式》和《大宝律令》、《养老律令》,形成了日本早期封建国家一套完备的法典制度。
  醍醐天皇以后,比较英明的君主还有村上天皇。村上天皇年号“天历”,这段时期,即被称为“延喜、天历”之治。这恐怕是古代史上天皇掌握实权的最后一个太平盛世。此后,藤原氏重掌政权,再开摄关,到了著名的藤原道长时代,他竟然吟诗说:“此世即我世,如月满无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日本国王。日本公家政权(朝臣执政的政权)日益腐朽,虽然并非藤原氏一家之过,但现在再回想摄关政治,总给人一种蝉眉公卿吟花弄月、奢糜无度的联想。武家政权(武士执政的政权)就此应运而生,一步步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花边旧闻·日本人的姓和名
  说到日本人的姓名,首先要从中国谈起。古代日本从中华文明中吸收了大量的营养,姓名文化也不例外。随便找几个日本名字来,用日文发音读一读,简直怪异拗嘴到了极点,但写成汉字,则大多什么“秀树”啊、“由美”啊,都是漂亮字眼。由此可见一斑。
  先说中国人的姓氏,请问,商鞅姓什么?姓商?错。姓卫?错。姓公孙?更错!因为中国上古,姓和氏是分开的,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所谓姓,指的是一个人的血统(当然只有贵族才有闲空研究或者附会自己的血统),而氏,则代表此人的身份地位。商鞅是卫国的公族,卫是周朝的同姓诸侯,所以商鞅的姓,应该是周的国姓——姬。他是卫国人,所以以国名卫为氏,称之为卫鞅;他是卫的公族,所以也称为公孙鞅;仕秦被封在商於,所以也称商鞅。这卫、公孙、商,正是他的氏。再如,姜子牙姓姜,但是吕氏(大概是出生地)、太公氏(被周武王尊为太公);秦始皇姓嬴,但是赵氏(生在赵国)、秦氏(秦的国君)。诸如此类。
  因此,中国古代有同姓不婚的习俗,也就是说,同一个祖宗的男女不可以婚配(比起古日本和古埃及的皇室,往往兄弟姊妹结婚,号称保持血统纯正,要科学和进步了数万倍)。而同氏则没有关系,今天张三当司马,以官名司马为氏,称司马三;明天司马三给踢走,八辈子打不着的李四上台,称司马四——你可千万别以为那哥俩是亲兄弟。当然,这一姓、氏分开的制度,汉以后就逐渐被大家遗忘了。
  日本也差不多,如“藤原朝臣九条兼实”,藤原是姓,朝臣是氏(大化改新以后赐的)九条是苗字(苗裔之意),兼实是名。后来氏逐渐很少使用了,咱们看到的平安以后大部分日本人名,冠在名字前面的,基本上都是苗字,不是姓,只是象中国变成以氏为姓一样,日本也变成了以苗字为姓。在本系列的后面许多篇幅中,大家都会看到诸如“源的义元”、“橘的正成”,或者“平的北条”、“藤的菊亭”,等等称呼,这源平藤橘,才是真正的姓。
  比如,武田氏出于源的新罗三郎义光,其后裔一支任甲斐守护,如武田信玄,一支任若狭守护,如武田元光。再比如,战国名将中,有不少号称北条氏,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一个是真正名门平的北条之后裔:北条早云祖孙三代,原姓源流不清不楚的伊势氏,为了名正言顺称霸关东,而冒姓北条;大将北条纲成,本是今川家臣福岛正成之子,因为娶了北条氏纲的女儿,而赐姓北条,是冒姓之冒姓;上杉谦信麾下名将北条高广,其实本姓毛利(他的家徽也是一文字三星),只是以住处为姓,才变成了显赫的北条氏……
  姓氏谈完,再说名字。日本的贵族和武士(农民一直只有小名和绰号,商人再加个商号,要到明治维新以后才有姓和大名,不在咱们讨论之列),一般有两个名字(改名啊、被赐以苗字啊,姑且不算):小名和大名。部分人出仕而有官位,部分人出家而有法名、院号,部分人仰慕汉学而有表字——为了表示尊敬,这些东西也往往随名字一起带出来,形成长长的一串。一般规律,是有官位以官位代替小名;有法名、院号的,在家修行称法名,前加“入道”二字,在寺修行或死后称院号。
  比如,武田晴信,因为很年青就做了大名,有了官位,所以小名知道的人很少,一般称为“武田大膳大夫晴信〃。他出家入道后(在家修行),法名信玄,因此再加四个字,成为〃武田大膳大夫晴信入道信玄”(武田信玄是不那么恭敬的简称)。死后,则多以院号称呼他,为“武田德荣轩”。同类的还有“长尾喜平二景虎”,最后称为“上杉近卫少将辉虎入道谦信”,简称上杉谦信;“伊势新九郎盛时”,最后称为“北条相模守盛时入道宗瑞”,因为院号早云庵,简称北条早云。再如,信玄的军师叫“山本勘介晴幸入道道鬼”,有蝮蛇之称的美浓领主叫“斋藤山城守秀龙入道道三”,等等。
  再看看咱们最熟悉的丰臣秀吉吧。他是农民出身,小名日吉丸,混上武士以后,改了个高雅点的小名,叫藤吉郎,冒木下姓,并起大名秀吉,称为“木下藤吉郎秀吉”。当织田信长给了他近江半国以后,赐以羽柴姓,以显【yixia】仪(木下,谁都知道不是高贵出身,羽柴嘛,反正新造的,也无从考证,听着好象有点古朴味道),则称为“羽柴藤吉郎秀吉”。这时候,他已经是堂堂诸侯了,没有官位终究不象话,于是赐以筑前守之官职,称“羽柴筑前守秀吉”。等秀吉取了天下,官高位显,可惜不是源、平二姓出身,无法开幕当征夷大将军(他曾一度冒充源氏,又散布谣言说自己是天皇的私生子,结果反造成很坏影响,只好收手)。正好藤原北家穷得叮当响,他就凑上去叫声干爹,弄成“藤原右大臣秀吉”,想往关白位子上爬,然而还是满地的嘘声。天皇无奈,赐姓“丰臣”(这是源、平、藤、橘以后,第五个天皇赐姓)——这就是“丰臣关白秀吉”的由来。简称〃丰关白〃,退位后简称“丰太阁”。
  在读日本人姓名的时候,还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多于两个字的小名、官位、院号等,往往简省成两个字。如木下藤吉(藤吉郎)、柴田权六(权兵卫六郎)、前田又左(又左卫门)、武田典厩(左马助这一官位的相对应唐朝官名)、马场美浓(美浓守)、织田上总(上总介)、高阪弹正(弹正忠),等等。这最后两个,省略一字就正副不分,好比现在咱们见了不是正职的领导,也最好把“副”字省了,肯定皆大欢喜。
  第二点要注意的,是日本人对汉字,不象咱们用得这么严谨,许多意思和发音,从中国找了两个甚至更多的字去对应。因此后世的人名和官名,发音相同,却往往有数种写法——千万别以为那是不同的两人。如宇佐美定满(或写作定行)、山本勘介(或写作勘助),等等。倒楣的是,还要和被赐以苗字或自己找个理由改名的家伙区分开来,实在是累人。大家还记得《るろうに剑心》中有个相乐左之助吧,许多读者写信写成“左马助”、“左之介”,闹得作者很不开心。但其实,“左马助”是误写,“左之介”的写法,却并不算错误。
  
  
●四章、源平合战(上)'加入书签'
(更新时间:2006…10…275:15:14)
  ●四章、源平合战(上)
  风花雪月的平安时代是少女漫画家们的最爱,因为只有在这个平和的时期,身份高贵的公卿家的少爷小姐们才能优雅地偷情。但是当武士形成阶级,并且夺取了政权之后,形势就大不一样了,铠甲、肥马、大刀和粗鲁的吆喝声响彻了全国,连这个时代的小说体裁也从过去无病呻吟的贵族偷情戏变成了现在豪放的军记。按照我所喜爱的漫画家皇明月老师在一部漫画中所说的就是:“平安时代……烂熟颓废的贵族,还有在广阔山野中纵马奔驰的东国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