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传说
哟ス摹渡;罚矶郈AP后来沿用惯了的积分系统和商店系统在这一代里依然没有出现,不过已经有了一些雏形,杀死敌人将获得一种点数奖励,用来购买隐藏要素。
SCE在北美地区也把《生物恐惧》作为主打软件,NAMCO年底才能发售他们的《山脊赛车 革命》,之前的真空期全靠太阳电子几个游戏来撑。欧美人比较认动作冒险游戏,《生物恐惧》的血腥和暴力成分相当高,在老美那里人见人爱。
水口的音乐游戏风头不如三上,不过好在有街机可以弥补宣传的不足。我让刘明耀在日本把所有音乐游戏类型都注册一遍,堵了其他日本公司跟风的路。从电子键盘到跳舞毯到吉他打鼓一样不剩。
跳舞机的街机早于家用机版一个月已经有试玩,10月底随着家用机版的推出,全球要货,大卖两万台,按照长期销售规律来看,都快赶上世界上最好的街机游戏销量了。
日本杂志都疯了,《生化恐惧》首发日销量26万,太阳电子宣布的预计销量是80万到90万,这个数字在日本人看来完全不可能,但单单看第一天的销售趋势,三上原公司的高层已经在开检讨会了……
中国游戏杂志也疯了,完全中文版的超大作出现了,全国人民奔走相告。
刘明耀在记者招待会上得意洋洋,我看电视转播的同时笑坏着给他打了个电话,只见电视上这人瞧见手机号码后顿如惊慌失措的兔子,满脸可怜,刚才的威风全无。
“小样,让你得意!”
坐在客厅无聊打发时间的鲁倩看我恶狠狠地按电话号码,然后又看见刘明耀在电视上的失态,顿时明白怎么回事,也笑了。
这是最近两个星期来她第一次笑。
第六十二章
鲁倩在这里住了两个星期,吃饭睡觉看电视听歌关起门来看书,除了偶尔跟鲁薇说两句话,对我视若透明。这种情况我以前也不是没见过,同一屋檐下住着的人互相漠视,以前的家庭经历,后来跟别人同住的寄居生涯,都曾经有过,鲁倩给我的这点小脸色我还受得了。
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是鲁薇在榆林买的公寓,所谓大隐于世,她在榆林新买的一套四房两厅成了我的新居所,我和张小桐赖在这里干脆不走了,一人霸占一个房间,也幸亏是四房的高档小区,给了最后一个入住的鲁倩一个单独房间。我没事就跟鲁薇感叹,他妈的我们这些搞房地产都已经搞到沿海地区的人还要买房子,让人知道还不笑掉大牙?
鲁倩知道我从身份上来讲不算蹭吃蹭喝的,尽管很不爽她姐姐经常下厨给我们做饭,也没法对我发什么脾气。我估计鲁薇从中也说了不少有用的话,使得鲁倩对我的态度不是那么敌视。张小桐倒是因为经常笑呵呵站在众人当中调解气氛,已经慢慢被鲁倩接受。
鲁薇私下里对我说,她觉得还是我的办法比较有效,只要互相沟通的机会多一些,见面多一些,大家都有时间冷静地审视对方和自己,就算什么都不做,亲情也会自然而然地增加上来。这种东西长期存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怎么也不会变。
尽管我们两个星期来什么都没对鲁倩说,她那种故作出来的姿态也慢慢松懈,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眼见一天天的小美女从冷若冰霜变成淡如清茶,我觉得心中还是满欣慰的——至少这孩子还知道总板着个脸这种事除了卖唱的歌星之外,一般人是做不来的。
鲁倩到了这里也恢复了比较普通的打扮,只是发型还很有创造性,朝天辫告别后改成了鸡窝和鸡毛掸子的合体。脸上妆也淡了,慢慢露出脸上本色。
我私下里曾经跟张小桐说:“伊那张脸还是很有潜质的,可惜路走的不对。”
张小桐小狐狸一样笑眯眯看着我:“怎么?心动了?”
我摇头:“没没没,我才没,就是看着觉得欣慰,一个迷途少女的改变,都能写报告文学了。”
我对着电视实况转播捉弄刘明耀的时候,鲁倩正在离我几米远的另一张沙发上喝果汁。自从于春荣改行做果汁之后,我们公司大部分人都改喝果汁了,余下一小拨还在喝红茶。正在喝果汁的鲁倩看见电视上刘明耀狼狈地扭头打算走出摄像机范围,边走边拿手机回短信,笑得差点呛到。
我回头看了她一眼。鲁倩见我注意到她的失态,表情又变得很冷,扬着下巴斜眼看了我一眼。
嘿,小姑娘而已,我也不可能为了她动多少心思,但肯笑就是个好开端,交流总要有好情绪作为大前提来保障嘛。
我又对电视里的刘明耀再拨一次电话,看见这厮气急败坏地把手机关了,惊慌失措地四处寻找我的踪迹,我自己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正巧鲁薇从房间里出来,看见电视上没头苍蝇一样的刘明耀,好奇地问:“怎么了?刘明耀状态好象很差?”
我吹口哨,口哨声极难听,宛如当日张小桐吹得我想上厕所那种:“谁知道,也许是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紧张得想上厕所吧……”
鲁薇知道我在瞎说,顺着自己妹妹的目光一看,看见我手上拿着的新时代通讯设备,顿时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美女掩嘴一笑:“刘明耀都快成条件反射了吧?”
我满脸不好意思地把手机收起来:“哪里哪里,照比那条留口水的狗还差点。”
这种邪恶的对话之后,我问了鲁薇一下最近的安排,如果有时间,我想做两件事。
确切的说,是想见两个人。一个中国人,一个美国人。我觉得我见他们的时机已经比较成熟了。
我想见王小波和詹姆斯·卡麦隆,一个用文字感动中国,一个用电影打动世界。当然,如果两个人当中让我选择只能见一个,我会选择王小波。
我记得自己曾经在说服别人的时候多次引用王小波的话,其中一段出现的频率尤其高,那是《工作与人生》当中的著名段子:
“人从工作中可以得到乐趣,这是一种巨大的好处。相比之下,从金钱、权力、生育子女方面可以得到的快乐,总要受到制约。举例来说,现在把生育作为生活的主题,首先是不合时宜;其次,人在生育力方面比兔子大为不如,更不要说和黄花鱼相比较;在这方面很难取得无穷无尽的成就。”
还有之后那段:
“人活在世上,不但有身体,还有头脑和心胸——对此请勿从解剖学上理解。人脑是怎样的一种东西,科学还不能说清楚。心胸是怎么回事就更难说清。对我自己来说,心胸是我在生活中想要达到的最低目标。某件事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认为它不值得一做;某个人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觉得他不值得一交;某种生活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会以为它不值得一过。罗素先生曾言,对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我同意他的意见:不加检点的生活,属于不能接受的生活之一种。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王小波的原话阐述已经非常精彩,不容于旁人改动。
我知道这位曾经感动过中国的作家已经是98年之后的事了,那时刚流行电子书,可以在电脑上毫无忌惮地看他的时代三部曲和所有杂文,其中最打动我的就是这一篇《工作与人生》,我不知道王小波本人在工作和人生的细节上是如何实践的,但我觉得这些道理是好的。正如他的一位恩师所说:“我教给你们的数学,也许你们一辈子都用不到,但我还是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以前我不曾理解过那种心胸的伟大,现在完全能够明白。
我那时已经经历过一些苦难,对于人生有一个模糊的认识,但所知又不甚详细。我觉得王小波的东西给了我一些方向,这些方向也是好的,虽然选择权依然在我手里。
人生就是这样,看得越多,知道的越多,越容易做出选择。因为自己会分拣,会挑选,会抉择。
2001年我曾想过去王小波墓上扫墓,但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他本就不是重视形式的人,我去了反倒流俗。前几天张爱玲的去世才让我猛然醒悟,我还有机会见一见这位改变了很多人思想的作家,还能在他在世的时候为他做一些事。我一定要见到他。
鲁薇很奇怪为何我要对一个被查禁的作家有如此兴趣,95年国内华夏版《黄金时代》被查,就算这样,他的作品在国内也并未出名。16届联合报中篇小说奖也不为人知,连《未来世界》在台湾出版都悄无声息。我对鲁薇说:“这个作家,和金庸一样,有感动中国的力量。金庸用他的小说,而王小波用他的杂文。”
鲁薇摇摇头,表示不可理解。
我也不多说什么,让她尽量给我安排就是了。
鲁薇一边联系美国的卡麦隆一边派人去找王小波,声称是商量出版事宜。王小波的大多数杂文此时还未出版,我把搜集出来的杂文给鲁薇看,鲁薇看完之后开始支持我跟王小波见面,并且声称一定要带上她。
国内的人见一面毕竟比较容易,我懒得动,让鲁薇直接请王小波过来算了,好在此人架子不大,倒是一请就来。
见面的地点就在鲁薇公寓,我知道王小波比较讨厌形式化的东西,这个人跟我一样是那种喜欢往舞台上扔西红柿的人。我们的见面简单而直接,王小波毫不在意旁边还有一个对我冷言冷语,哦不,是连冷言冷语都懒得的鲁倩,以及温婉大方的张小桐。
我请王小波来的另外一层意思自然是希望鲁倩能从中明白点什么,虽然这个希望很渺茫。
鲁薇作为太阳电子的形象代表,自然是一套职业装加文员戴着合情合理的金丝眼镜陪坐一旁,此人经过我一点时间的推荐,已经成了王小波的FANS。
王小波和照片比起来还要更黑一些,头发虽然经过梳理,依然显得乱糟糟,此人小眼睛方块脸,身体强壮,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中国传统作家的样。我对他的生平已经了如指掌,甚至一些关于他处事的哲学也曾研究过一二,此刻见到这个一直未曾谋面但又敬佩无比的作家,说我心中不激动也是假的。
王小波对等他的人居然是三个孩子也有一些惊奇,不过毕竟心态好,基本上没表现出来。
几个人落座,鲁薇把我们一个一个介绍下来,末了开玩笑地说:“王老师不要拘束,我们就当是家庭聚会好了。”
王小波看我正在翻《黄金时代》,有点好奇地问:“看得懂吗?”
我合上书,朝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一笑:“作品只是镜子,更多时候反射出来的还是读者自己想要的内容罢了。”
王小波眨眨眼,这是他的一个小动作,以前在某篇关于他的文字里曾经看到过。
鲁薇在旁边说:“王老师,张小桐小姐很想出版您的《未来世界》简体中文版,不知道您的意思如何。”
王小波笑了:“还有人敢给我出简体版呀?”
张小桐把自己手上的杂志递过去:“王老师知道我的这本杂志吧?现在我们有独立的出版渠道,希望能把您至今为止的所有作品都重新出版一次,我认为您的文章有改变年轻人心灵的力量。”
王小波摆手:“我不是什么老师,人之初好为人师,赚两个小稿费的而已。知要你们能出版,我这方面是没问题的。”
我说:“那么今后您可以在我们的杂志上开个杂文专栏吗?”
王小波想了一下:“一个月多少字?”
“您随便发挥。”我说,“只要别像那些旅行作家和报纸专栏一样对付了事就行,我希望通过《绯红少年》让您的东西被更多年轻人知道,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
最后一句“让他们有更多选择”显然打动了王小波,他想了想说:“没问题,我的杂文集你们能出吗?”
“实话说,我们最想出的是杂文集。”张小桐笑着说,“小说集我们想一起出,三部曲嘛。”
王小波不知道竟然还有人了解他的写作计划,略显惊奇:“你们知道?”
鲁薇笑着说:“是啊,我们想买断您时代三部曲的简体中文版权,您看如何?”
王小波在这个事上比我们还痛快,要知道国内简体中文版敢出时代三部曲的人还真不多,春光文艺出版社算一个,不过人家97年之后开始转型去包装美少年作家和美女作家,虽然主编责编一拨拨换,钱肯定没少来。王小波的东西在95年还算是赔钱买卖,一般出版社不敢接,万一因为查禁的事罢了主编职务又没钱拿,那多划不来?
事儿基本上就这么定下来了,出版的事让已经快升到台长的董庆华来办,我和张小桐要做的就是组?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