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皇帝我怕谁
我听那声音可是板板到肉,心知刘瑾受这杖责,倒是一点没有作假,不由有点佩服这胖太监的胆色。明朝的皇帝有此坏习惯,老喜欢当众打大臣的屁股,因此历史上也有记载着关于明朝的庭杖之事,其中被打死的也不在少数。要知道一般人是根本受不住如此这么重的刑的,不被打个半死也会落个残废的下场。
近百名朝臣们眼睁睁的望着刘瑾受刑,见到了呼呼生风的板子,一下子一下狠地落到刘瑾身上,均是脸色惶然。可以说好些人都看得心惊胆颤,不知道自己哪天会有这样的下场。
不知是刘瑾武功高深,还是他屁股上的肉太厚,他伏在大殿上,挨了许多下板子后,居然吭都没吭一声。不过待打了七八十板后,他的太监锦袍上已经开始见血了,想来是被打得皮开肉绽了。
“啪!”的一声,一名廷卫手中的棍子打都打断了。“八虎”中的焦芳、张允和谷大用等人再也按捺不住了,连忙趁机上前,对着我一齐跪下,哭嚷着请饶道:“皇上,刘公公年事已高,经受不住如此重刑,还请皇上开恩,免了余下的杖责吧!”
我没有答话,只是望向内阁的大员问道:“李大人、杨大人,不知你们几位爱卿意下如何?”
杨一清和李东阳等人了不算笨,虽然我当众打了刘瑾,大快人心,但不能要了他的命,事后也会怕他报复,知道这是我在给他们找台阶下,于是也顺着打起了圆场,替刘瑾说请道:“陛下,如今叛乱未平,实不宜对内多动刑罚。刘公公能当众认错,自领庭杖,皇上也就请格外开恩吧。”
其它的文武大臣们也跟着求情,说了一番好话,于是我开口道:“既然众位卿家都为刘公公说请,那么没打足的数就免了吧……”
张允等人闻言大喜,连忙上去要去掺扶刘瑾,谁知道趴在地上,已经挨了七八十下板子而一直没有吭声的刘瑾,却是突然吃力地张口道:“皇上,君无戏言。既然您已经下旨要罚老奴庭杖一百,现在怎么能没有打足便作数?请皇上让老奴将这杖责受完!”
张允和芳焦等人一阵愕然,对望了一眼,心想该不会是他们老大被打傻了吧?众臣们也是面面相觑,就连处在敌对方面的李东阳和杨一清等人,见闻刘瑾的言行,也不由露出钦佩之色。
我当然也是对刘瑾佩服的紧,心想这太监胖果真是个厉害的角色,不仅对敌人狠,对自己更狠,难怪一直没人能斗得过他。这样的人才是做大事的料,于是挥了挥手道:“既然刘公公如此坚持,那么就打余数打完吧。”
廷卫们换了一根庭杖,接着用刑,在我的示意下,下手也没有留情,认认真真地将那一下百庭杖打足了数。
受完刑罚的刘瑾已是满头大汗,脸色苍白,呼呼地喘着气。屁股开花的他,趴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焦芳和张允等刘瑾的党羽虽然没有受这刑罚,不过见到刘瑾的模样,均是一脸惨色,怀疑低落。其它的文武大臣们也是各怀心思,低头不语。
我借机说道:“刘瑾当众受刑,关于檄文一事就此了结了。朕希望殿上诸位能引以为戒,日后能有责改过,无则加冕,同心协力帮助朕治理好天下!”
众臣工齐身下跪道:“臣等紧遵陛下圣旨,竭力报效朝廷!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吧!”我满意地点了点头,好整以暇地靠在了龙椅,开口说道:“好了,诸位爱卿,现在接着来说出兵平叛的事吧!”
~第一百二十三章大将军王守仁~
经过了刘瑾受刑这个插曲之后,朝会继续进行,除了已决定的出兵平叛之外,我问众臣还有什么别的意见。
户部尚书韩文首先进言道:“起奏皇上,西北兵变单从军事上来说,并不足以为惧,但治国者首先治民心,令民与上同意,故能无往而不利。臣以为陛下除了发兵证讨之外,更应广诏天下,共同声讨此背君叛国的罪人!得到百姓顺应,如此一来,平息叛乱便会事半功倍了。”
“嗯,这是说不仅要从军事上打击他,还要从政治上孤立他。这主意不错。”
我点见赞同了韩文的意见,心想这胖尚书居然还想到的要利用舆论,果然有点材料,不过他的话也同时启发了我,舆论媒体也可以是个很好的统治工具,像后世中国政府,手里就有个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播新闻联播,安抚一下郁闷的老百姓。以五百年前的技术条件,是搞不起电视台的,不过办点报纸什么的应该没问题。
“韩爱卿,朕突然有一个构思,就是朝廷办一份报子,这样可以简单快捷地向百姓传递讯息。”
“皇上,恕臣愚钝,您所说的报纸是何物?”韩文听得一脸疑惑,其它的朝臣们自然也是一头雾水。
“朕的意思是说,由朝廷开办一个像诏书一样的刊物,上面登截一些国家时事,朝廷的政策,比如今年哪个省丰收了,哪个省受了灾,哪位官员政绩突出,哪位官员贪污受贿。可以再加上一些文人学士的诗词文章,以及言论。这样大量的印发,便可以广告天下百姓……”
我费了很多口水解释了一通了,殿上的大臣们才大体明白我所指的报纸是什么意思,他们无一不赞叹我的奇思妙想。
看来改变历史真不是什么大问题,如果我真的把自己的想法实施了,那么我就会成为世界上第一次扮报子的皇帝了。对于自己突如的奇想,我忍不住笑了。
“众位爱卿以为朕的这个构思如何?”
李东阳上前道:“陛下,您真是睿智无比,臣以为此举大有可行。朝廷可以通过这报纸教化开下百姓。大大有利于朝廷的统治。微臣食君之禄,却难有皇上如此奇思妙想,为朝廷出谋划策,实在是惭愧……”
我暗想李东阳这家伙还真是聪明,一下子就猜到了我说要扮报子的意图,不过却听他接着说道,“陛下,关于安化王叛乱之事,您尚未拟定,您看此事……”
李东阳一提醒,我不由拍了拍脑袋,本来早朝是为了商讨出兵平乱之事,却一下子被我拉得跑题了八丈子远,于是说道:“关于报纸之事,就先放下,以后再慢慢研究。现在诸位爱卿对于平叛之事还有什么建议,就一并都说出来吧。”
随后其它大臣们也或多或少地表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最后兵部尚书柳先开进言道:“皇上,按照昨日商定的结果,臣以为陛下应先下旨西北的安定卫、肃州卫和凉州卫联合发兵压制安化王的叛军,将乱事压制在陕西一省,再由朝廷发兵,直抵宁夏、延绥,如此不消息数月,便能平息乱事。”
我点头道:“这事昨天说过了,就照爱卿所说的办吧。你们兵部要准备出兵的工作,最快什么时候能出征?”
柳先开答道:“回禀皇上,只消三日,兵部便能调派十万大军,并督办好粮草、辎重,微臣只等皇上下旨。”
“很好。”我朗声道,“李东阳听旨!”
“微臣在!”
“朕命你们内阁起草诏书,广告天下,声讨叛臣!”
“微臣领旨!”
“兵部尚书听旨!”
“臣在!”
“朕命你督办发兵之日,准备三日后出兵平叛。并传旨边关各卫所,严防北方鞑靼人的动静。”
“臣领旨!”
我一连下了几个圣旨后,微舒了一口气,而这时,兵部尚书还有些疑虑地问道:“陛下,关于此领军平叛的主帅人选,是不是……”
“对了,朕差点都忘了。”我这时才想到了王守仁,于是道:“你们兵部的王守仁在不在,朕很想见见他。”
柳先开答道:“回禀皇上,由于陛下昨日点名要我们兵部的一位主事王守仁领军,所以今早臣以为他在殿外守旨了。”
我微笑道:“那好啊!快传召进来吧。”
小诚子朗声唱喏道:“宣——兵部主事王守仁进见!”
话音落罢,一名三十多岁的壮年男子,中等身材,一张国字脸,腭下留着一捋胡腮,眼神十分坚毅,他着一身整齐的六品官袍,昂首挺胸,大步走进了大殿内。
主事是六部中最低的官职,根本没有资格到金殿议政。王守仁今天可能是第一次走进这里来,不过踏着红毯,经过多名位高权重的大臣们身边时,他却面色如常,步伐稳健,表现的非常镇定自若,一直步到了金阶前。
“微臣兵部主事王守仁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人的名树的影,此时这位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心学”的开创人就跪在了我的面前,我连忙抬手道:“平身吧!”
“谢陛下!”
王守仁朝我叩了一个头,慢慢站起身来,收敛起如隼的目光,泰然自若地接受着我的审视。
我见这王守仁身上果然有种非凡的气质,这档的人才居然在朝廷中混个小小的主事,可真是浪费了。虽然他日后也会有所成就,不过现在因为我,可以让他提早出名了。虽然我不知道自己将来的命运,但我感觉当了皇帝最大的权力,便是可以影响和改变一些人的命运。这让我心中免不了有些激动。
王守仁见我看着他入了神,有些不知所以,便是开口问道:“皇上,微臣斗胆请问皇上召见微臣,不知有何旨意?”
“嗯!”我醒过神来,随口说道:“王爱卿,发生的事情你也应该知道了。朕有个问题想问你。当今天下太平,百姓安生,为什么还会有些人想要谋反作乱呢?”
王守仁知我是在考教他,于是稍作思量,便拱手答道:“回禀皇上,臣以为山中之贼易治,心中之贼难防。”
呵!真不愧为能影响后世的思想家,说起话来这么有哲理性,我满意地点了点头道:“嗯,妙极!兵部主事王守仁听旨!”
王守仁伏身应道:“小臣在!”
我提高了音量道:“今安化王无故起兵作乱,危及朝廷,为祸百姓,其罪难容。朕亲封你为平叛大将军,领精兵十万,前往西北,剿除叛乱!”
王守仁面色平静地听过我的圣旨后,眼中仍是忍不住闪烁起疑惑与惊喜之色。虽然可能在之前已有人向他通过气了,但他怎么也不会料想到,身为皇帝的我竟然会封他这么一个兵部的小吏做大军的统领。
“陛下,请恕臣惶恐。小臣职位卑微,而且在军中毫无资历,恐难当此重任……”王守仁发现身后的文武百官们都在交头接耳,似乎对我这样无故越级提拔一名小吏的做法感到不解或有所异议,便也不敢冒犯接旨。
我之所以这么要重用王守仁,主要是因为见到刘瑾的在宫中的势力如此之大,虽然他不可能造反,对我不利,但总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因此身为皇帝的我重新着手培养起自己的势力。
要培养自己的势力,当然要起用新人,眼下的王守仁就是最好的人先之一,历史上宁王叛乱就是他给搞定的,我当然要重用他了。我还想着等王守仁这次平叛成功回来后,再找个机会把明朝的军制给改革一下,让兵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那样我这个皇帝就可以坐的安稳了。
“王爱卿,朕之前看过一篇你写的奏折,觉得你很有才能,所以才决定要重用你。呵呵!你那折子还是李东阳他们三位大人呈递给朕的。还应该好好谢谢他们。”
我说着望向左边的李东阳、谢廷和刘健三人,他们此时的脸色均是一阵尴尬,我随之笑了笑,又说道:“王爱卿,你是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还是在怀疑朕的眼光呢?”
王守仁被我反问了一句,脸色复杂地变化着,想我如此破格提拔,并委以重任,那便是对他最大的信任。在古代,作为一个臣子来说,这可算是他们最希望得到的东西。因此他的眼神激动了起来,再没有任何顾虑,蓦地跪了下来,以洪钟般响亮的声音道:“微臣遵旨!谢陛下圣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很好!”我微微一笑,走到金阶,亲自扶他起身,并亲密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道,“王爱卿,呵!现在朕该称你王大将军了。你此次领兵伐乱,将朕的旨意带去,如果安化王能认罪罢兵,朕可以从轻发落。如若他执迷不悟,那你就尽快将其剿灭,以免战事拖延,遗祸百姓。总之朕就将这个重任交托给你了。”
昨天太后“干妈”才教了我,为君之道,首先重在御人,在我觉得当皇帝,笼络人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喜欢钱财的就用金银去收买他,喜欢美女的就送他美女,好功名的人就封他高官厚爵,讲义气的人就和他讲义气,像王守仁这种,你让他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他必会对你忠心不二。这也算是封建忠君思想的好处了。
王守仁满怀感激地望着我,信誓旦旦地答应道:“?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