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传奇_替换
得干干净净,感到浑身舒服。第三天,董子宁自问自己的体力已恢复了。所谓恢复,也不过如常人一般的体力罢了,毫无半点内劲。他想:现在我可以去推动那块石头了吧?他点燃火把,满怀希望地爬到那小洞口,双手出尽全力,以为准一推而开,谁知那块大石半点也不动。他咬着牙推了几次,简直如蚍蜉撼树似的。他绝望了,看来,我董子宁不饿死,也必老死在这岩洞里了。他凄然绝望地转回山谷的洞口,呆呆地坐着,失神地望着深谷中乱石草丛。突然,从他怀中滚出一件小小的黄澄澄有东西,“叮当”一声,碰在地面的岩石上。他一看,原来是铜制的马铃铛。他一下又怔住了,这是小魔女那一天在山道上将它当暗器向他发射,给他开了个玩笑。他从地上拾起,喜欢这马铃制作精细有趣,便带在身上。以后,与小魔女接触多了。特别是小魔女离开后,这个马铃更有纪念意义了,更是日夜随身,不时拿出来观赏。现在这个小小的铜马铃,却引起了他千般感触,万般愁思,他本想这一次去云南探望小魔女,了却了这一段缘份,现在却不可能了!不禁长叹一声说:“白小姐呵白小姐,我董子宁再也不能去看你了!辜负了你一片情意。”他更想起了自己再也不能北上寻亲。一想到那渺茫不知音讯下落的父母,可能还在世上四处找寻自己,他们哪里知道我困在这绝谷中?既然我迟早都要死在这里,不如现在早点了结算了。想罢,董子宁一头朝石壁撞击,“咚”地一声,他给石壁反震开来,跌在地上,感到眼前金星乱飞,痛彻入心,再也无力爬起来。等到他再次想向石壁撞去时,蓦然看见自己刚才用头撞去的地方,有一块如拳头大的小石块从石壁上掉了下来,露出一个黑黝黝的小洞孔。他不由一怔,心想:难道这里又是一处岩洞的洞口?叫自己无意中撞开了?要是洞口,说不定它可以通到深谷外的一个岩洞哩!这真是天无绝人之路。董子宁登时大喜,竟忘掉了自己头上还在发痛,急急伸手到小洞孔里,去搬开其他封住洞口的石块。他用力一抽,果然一块小石头又给他抽了下来。显然是有人用石块封闭这一洞口的,用灰土糊起来,做得与四周石壁一模一样,叫人不易发现。不久,洞口越撬越大,摸到二尺宽,一尺高时,再也撬不大了,四周尽是坚硬如铁的岩石。董子宁伸手到里面探了一下,碰到一个小小的木箱子,便将它拿了出来,丢在脚下,再伸手进去试探这小洞口有多深,谁知触手处尽是坚硬的岩石。原来这根本不是什么岩洞口,只是石壁上的一个石龛罢了,深不到二尺,显然是专门为藏这个小木箱而凿的,然后用碎石、灰土将它封闭起来。这个小木箱子,也不知是哪一位古人在哪一个朝代收藏起来的,年久日深,灰土已失去了粘性,给董子宁用头一撞,就撞落了一块石头,暴露了这一秘密。
董子宁又一次陷入绝望,无力支撑身体,颓丧地坐下,看着小木箱子怔怔地发呆。这个小木箱制作异常精致,用名贵坚硬的柚木制成,上下四角用白银包角,一把生满了铜绿的小锁,将箱子锁起来。显然它里面藏有什么希世珍宝。董子宁心想:就(bbs。sept5 九月 论坛』地 球 来 客整理算里面藏有价值连城的希世奇宝,我在这里不能出去,又有何用?倒不如有一箱干粮来得实用。虽然这样,董子宁还是想看看里面装的什么宝贝。他扭开那把小铜锁,这把小铜锁因年久日深,应手而落,不费吹灰之力。董子宁打开箱子一看,更是愕异,它里面装的根本不是什么稀世珍宝,只不过是两部线装的古书罢了,绢质的书面已起霉点、变质,看来收藏的年代很久很久了。
董子宁奇异:这两部是什么书呢?它值得这般地珍藏?藏在这绝谷的岩洞里还不算,还要把它密封在石龛里?不禁拿起一部来看,翻开绢皮书面,第一页写着四个篆体字:《剑术精髓》。
董子宁不禁苦笑一下,自语说,“我内力全无,这书对别人来说,可以说是无价之宝,对我来说,又有什么用?看了叫人伤感。”他丢下《剑术精髓》,又拿起第二部看,封面端端正正也写着四个篆体字:《神功秘笈》。董子宁暗想:什么神功秘笈?便略略翻了一下,书里有字有画,其中还有二十幅人体经脉的走向图。原来这是一部练气功的书。董子宁又苦笑道:“练气功,各家各派都会,只不过各家各门所练的方式不同罢了!这书对我更没用,除非是松月禅师所说的《九阳真经》,才可以使我在短期内完全恢复内力。要练气功,我何不练玄武派的‘玄冥太极内功’?又何必去练其它的?”当他看到扉页上的一行楷书时,上面写着:“此乃武林盖世神功,千万不可外泄,以免招来横祸,慎之!”下面落款是:“甘修竹书。”
董子宁疑惑:甘修竹是什么人?武林中可从来也没有人提到,要是他有盖世神功,江湖中还不流传下来?如少林寺的达摩禅师,武当山的开山祖师张三峰,终南山的全真教主王重阳,他们才具有深奥莫测的盖世神功,哪有甘修竹的?再说上乘内功,当今为武林人士之所推崇的只有三种:一是少林寺“易筋经”,二是武林中传闻的“太乙真经”;再一种便是已经失传三百年的“九阳真经”了。哪有这“神功秘笈”的?这不过是炫耀本门的内功,以为别派所不及罢了!当今武林各门派,又何尝不称自己本门派的武功为上乘武功?象峨嵋派的玉清道长,称自己的剑术为“神剑”哩!这“神剑”招式,半点也伤害不了小魔女的姑姑,反而败在小魔女姑姑的流云飞袖之下,别说比不上凤女恢的剑术。恐怕连自已的大师伯也不及,这算什么“神剑”了?
董子宁没心思再看书中内容,翻到最后一页。只见最后一页的页头上写着几行蝇头般的小字,这么写着:“欲达神功佳境,必须心似白纸,胸如深渊,身若空谷。有内力者,切忌强练,否则走火入魔,终身残废。戒之!慎之!”
董子宁愕然不解,心似白纸,胸如深渊,身若空谷,怎样理会?有内力之人,还不可强练?难道没内力之人,倒可练了?这本练气功之书,别不是左道旁门吧?他再继续看下去:“欲神功告成,需在密不透风之密室中,不使真气外泄,而能全部回到体内,反复多次。此着凶险异常,尤其慎之。”下面落款是“甘维琪字”。
董子宁看了更是疑惑不解。在密不透风的密室中练,那不把自己闷死了?还练什么气功的?这落款怎么又不是甘修竹了?变成了甘维琪?这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看字迹不同,显然是两个人。他们是什么关系?是兄弟达是父子?这甘维琪,也从来没有人说过。董子宁不再看了。将书丢进木箱里,起身踱出洞口,他幻想能在这绝谷中意外发现有一条可以走出去的道路。可是这狭长的绝谷四周,依然是石壁千仞,除非是神仙,能腾云驾雾,才可以飞出去。他想到自己不久死在这里,身躯为虫蚁所噬,变成森森白骨一副,不禁怆然。一声长叹,他又转回岩洞依壁坐下。往往一个人自杀不死,便不想再自尽了,董子宁也是如此。他一眼又看见那一部《神功秘笈》,心想:甘维淇说,有内力者,切忌强练,我没内力,是不是可以练练呢?我既然无事可做,何不练此气功?这总比无聊地坐着等死的强。我迟早都要死在这里了,管它旁门左道和什么走火入魔,终身残废,以它来打发日子吧!
董子宁又重新拿起《神功秘笈》,翻开第一页看。第一页是一幅手太阴肺经的走向图。有这一经脉的各处穴位,自中焦而出,从胸走手,左右共二十二穴。董子宁对这些穴位太熟悉了,闭目也可以知道在手臂的什么部位。图旁有说明和注解,是调气运息之法,说练此人阴肺经,应寅时而练,朝南盘腿而坐,屏弃一切杂念,心如静水,闭气不息七遍,引颈咽气顺之,使意到、气到,力随气生。此外还有练这经脉的口诀和凝神聚气的方法方式。原来《神功秘笈》的二十幅图,每一幅便是一路经脉图,从十二经脉到奇经八脉,都有注解、口诀和练气的方法。董子宁依书而练,练了两天后,便感到一股寒气从手指的少商穴位侵入,沿着经脉经云门到中府,而转入肺部,直至中焦,通体顿生凉意。精神为之一震:显然是练成了。董子宁又翻开第二页来看,心下愕然:咦!怎么不是手阳明大肠经了?而是奇经八脉中的阳跷脉?是不是弄错了?这是练气功的一道最难练的奇脉。一般练气功的人,都是从十二经脉练起,一阴一阳,循环渐进,阴阳相辅。等到十二经脉练成后,再练奇经八脉。不然,便会走火入魔,变成终身残废。看来这《神功秘笈》真是异乎寻常,不同一般,是一部旁门左道的练功书。董子宁转而想,所谓旁门左道,不外乎不按常规,另辟专径练功,为武林中人士视为异物罢了。正象中原武林人士视碧云峰人为邪教一样,我又何必以世俗的目光去看这部《神功秘笈》?我既然迟早都要死在这里,管它什么走火入魔、终身残废的?为练功而死,不强于自杀?于是董子宁将自己的生死置于度外,依《神功秘笈》的次序而练。这阳跷经脉足足练了两个多月,才稍有成效,董子宁感到一股热炎之气,从脚后跟的仆参穴流遍浑身,直冲面部各穴位沿头顶而到脑后,这时,外面已是初冬,北风呼呼,绝谷岩洞里比外面更为寒冷。而董子宁因练了阳跷脉,不但不感到寒冷,反而感到炎热难禁。而这时,绝谷中的山稔子早已吃完,他只好到那深潭中捕捉娃娃鱼当粮食。山稔子能补血旺气,而娃娃鱼更是滋阴补阳的上品,这两样对董子宁练《神功秘笈》更有益处。
董子宁练了半年时光,渐渐感到自己身体起了明显的变化,精神倍添,内力也凝聚了,不象以往行动一下就感到软弱无力,略略到谷底搬动一些枯枝、柴草,便感到上气不接下气。有一次,他试从一株树上攀折一支较粗的枯枝,这手腕粗的树枝居然叫他一折而断。这明显地告诉他:他内力恢复了。董子宁又惊讶又兴奋,暗说:“我真的恢复了内力么?”他又去搬动一块石头,一运气,石头应手而起。他顿时大喜过望,原来我真的恢复内力了。不用等四、五十年。这《神功秘笈》真是一部奇书。有了它,我又何必去盼那失传了几百年的《九阳真经》?一心一意地练神功不更好?他回到岩洞,虔诚地朝《神功秘笈》拜了三拜,心无旁念,全神贯注日夜苦练。
董子宁怎么也不会想到,他所练的《神功秘笈》,正是松月禅师所说的《九阳真经》。
三百多年前,甘氏的祖先是甘修竹,在金兵入侵中原的混乱中,凭自己的轻功和机敏,从少林寺窃取了这部《九阳真经》后,一直深藏隐居在深山老林中,将这部真经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铭刻在心,然后又默写出来,对照一下,全无错漏,然后将《九阳真经》撕成碎片,烧成灰烬,抛落大海中,将自己默写出的《九阳真经》,添上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取名为《神功秘笈》,所以少林寺历代高僧,四处寻找《九阳真经》,全无下落,原因在此。
甘修竹又秘密地迁来人迹罕到的桂黔边上的荒山峻岭中,在沉崖落魂山找到了这一秘密岩洞,化装为当地山民,结庐而居,安家立业,娶妻生子。繁衍下来。
由于甘修竹本身已具深厚的内功,再练九阳真经上的气功,本身的真气与练来的九阳真气相抵触,弄得他气息不顺。而他又急于求成,一下走火入魔,造成半身不遂,虽有绝世神功,人已残废,行动不得,抱恨不已,临终前他诚戒后人,有内力者,切忌强练,练到神功中的三、四成,感到气息不顺,便不能再练下去了。谁知第二代又重蹈复辙,功没练成,又成了残废。第三代甘维琪,凭自己的天聪和毅力,练到了神功的六成,这六成九阳真功,已使他能摘叶飞花伤人,挥绸成刀取人性命,武功罕世少有。由于他遵循祖父的教导,既不与武林人士来往,更不轻易显露武功。一旦显示出来,必杀人灭口,不容对方有一人逃生,泄露自己的真相。
正所谓学武之人,绝无止境。他练到神功的六成后,并不心满意足,仍日夜苦练,一时不慎,又走火入魔,烧断了三焦,因此在《神功秘笈》的最后,写上了自己的教训,连同他甘家的《剑术精髓》,一并藏入这小木箱子里,深藏在这洞中之洞的石龛上,再不轻易传示后人。同时将自己的武功,绘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