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种出好姻缘 作者:风飞凤(起点vip12-08-12完结)
“我得好好想想该怎么办,不然,这是你的人,一个不对,变成咱自己夸自己了。”
“嗯,也是。”
两人都着了便装,但他们的气度,当然和普通人差别很大的。客栈的小二很热情,陈奎秀没有选择坐雅间,就在大厅的角落坐了,要了一个清蒸鱼和几盘凉菜。
“盘子装浅一点,我们就俩人,怕吃不完。”
“哦,老爷太太,河鱼都很大,我们给你蒸个鱼段可好?”小二很贴心地提示。
“哦,好好好。只要滋味好就行。”
客栈建的气派,手头拮据的就不敢进来。茵茵看到这里的客人,衣着都很光鲜,但层次差别也很大,有人吆五喝六,一副暴发户模样,也有文质彬彬,很是斯文。店小二很会说话,客人安顿地妥妥帖帖。
“难怪生意会这么好,这里的管事可不简单。”陈奎秀赞叹。
“是啊,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吃完饭,两人顺着码头随意转了一圈,除了这个客栈,还有果子铺,木匠铺,酱菜园都挂着陈记的牌子,他们也都进去转了,茵茵还一时兴起,每家店铺都买了些东西。
“咱们铺子里的东西,看着都好,价格也贵。幸好这里是码头,人来人往,不乏有钱的主儿,不然,生意恐怕撑不下来呢。”
“你觉得满意不?”陈奎秀问话很奇怪。
“没什么,以前或许会高兴,现在,咱们要那么钱做什么?”茵茵显得很平淡。
由着马车在后面空走,两人随兴而行,沿路上的生意虽然不出奇,但一家家平淡的面容下面,都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一个穿着长衫的老头,坐在路边的桌子跟前,桌子还缺一条腿,用转头摞起来支着。桌子前面,靠着一个木牌,上面写了“代笔”二字。
“不识字才让代笔的,他就这么坐着,也不吆喝,怎能有生意?”茵茵只不过是想开玩笑,陈奎秀却很认真的解释:“这一行大概都这样,那些想要代笔的,看到就能明白吧。”
“镇子还算富裕,都有人不识字,我看,咱们办个义学,让附近的孩子都能有机会读书识字,你看这样可好?”茵茵本来就重视小孩子的教育,这话也是自然而然就冒出来。
“正合吾意。我还没来得及给你说呢。”
“大多数孩子,自己带吃的,学校只管烧水馏馍,提供开水。家境差但还想读书的,由学校提供一日三餐。这个,让村里的里正做个证明就行了。”这时候的人,很重视名声,没人为了几口吃食,自愿当“穷人”,他们还怕背了这样的名声,出门让人看不起。不像后世的某些人,为了利益,脸面都不要。
两人随意乱走,回到家里,天都快黑了,他们也累了,洗漱过后就休息了。
第二天,茵茵和陈奎秀仔细商量了办义学的事儿,两人还到陈家老宅边上的那个客栈后面的地里看了看,觉得那里交通方便,做校址很合适。
陈奎秀没有体育锻炼的概念,打算用个七八亩地就可以,茵茵没答应。
“应该建的大一些,不光请教识字的,还应该教拳脚,我们不能尽教出一些那些个肩不能担手不能提的豆芽菜。”
“豆芽菜?”想着一些文人半弓着腰,细瘦如竹竿,顶着个大脑袋,可不就豆芽菜模样,陈奎秀笑了,“好,如你所说,咱们用二十亩地,建一个校场,孩子每天早上,先练一通拳脚。”
两人商量好了,茵茵便通知陈三大起出银子。他竟然攒出八千两来,一部分埋在他家,大多数埋在地里,那些长工看到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一个个目瞪口呆。
“老爷夫人要用这些银子建一个义学,今后,方圆的孩子都可以过去读书,家贫的还免费给衣服穿,给饭吃。”陈三大解释,“老爷和夫人说,这些都是咱们干出来的,将来那义学开了,咱们的子孙,个个都可以进去。”
“真的?”这些人不是不得已,也不会离开家里做长工,听到这话,一个个面露喜色。不过,有个人还是叹了口气,“孩子出来念书,怎么也得穿体面些,唉”言下之意也是负担啊。
陈三大送银子过去,闲谈之间把这话给说了出来,茵茵和陈奎秀都愣了,茵茵暗暗责怪自己,考虑不周。
“你看,能不能把学校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不管衣食的,另一部分,吃穿都管,但每过六天,要去地里干活,等于他们自己挣钱自己花,这样,孩子不自卑,也个个衣食无忧?”茵茵问陈奎秀。
“不分了,全部都这样,不想干活,那就不要来这里。”
“呵呵,好,到时孩子全部穿一样的衣服,在学校谁也不觉得低谁一头,这样最好。”茵茵很赞成他的提议。
茵茵和陈奎秀开始筹建学校。他召集匠工,商讨学校建的样子,茵茵照着他们的意思,画出了图来。
“这个好。照着这个来建房子,绝不会有错的。”陈奎秀把图纸拿给匠人,那些人听了陈奎秀解说,也觉得好,新学校的方案就这么定下来。
资金充足,人员也有了,那块地的庄稼快要成熟,现在就只等收了庄稼就开工。
到了集日,陈奎秀委托的匠人,帮着看好木料,陈三大负责购买,存储。
方圆二十里的村庄,都贴了告示,让过了八岁的孩子,秋后过来读书,不收一分钱,供吃供穿。
后一个集日,新校址那里,涌了很多人,都是家长来打听的。陈奎秀原本打算,委托那个卖字的,将来守学校大门,好歹给他一碗饭吃,后天听说他是个赌鬼,这才罢手。
其实,那人还是茵茵的老熟人,这是燕玲告示她的。
正文 第二四四章 结束篇
第二四四章 结束篇
“夫人还记得,北落村的那个陈里正吗?”看茵茵眨眼,燕玲一笑,“就是那个想要鸭蛋嫁给他儿子的。”
“哦,想起来了,怎么了?”
“那就是想娶鸭蛋的人啊。他后来倒插门到镇上。”
“怎会倒插门?陈里正还是有能力给他娶媳妇的。”
“镇上这闺女长得好啊,小小的,娇娇的。那女孩家,见他读书识字,又长得俊,就拼命拉拢,他不顾父母反对,寻死上吊的,逼得陈里正答应了,刚开始来这边,还挺好的,那家开了个杂货铺,日子也过得,后来岳父母死了,他就沾上了赌博,家底抖落光了,女人实在受不了,跟人跑了,他最后把铺子都输了,先是给人当伙计,有一回偷了东家的东西,被打了出来,镇上的人都知道他不好,也没人雇他,北落村的哥嫂,也不待见他,不肯收留,他就在那里卖字了。”
想起那张愁苦的皱巴巴的脸,茵茵一阵反胃。
“南落村知道的人很多,都说你有眼光,听说,小红现在都是夫人了?”
“嗯,福生考了进士,皇上就封了她夫人。福生现在也是四品了,在江南做官。鸭蛋日子挺好的。”
“瞧瞧,都是你带掣的她。”
“燕玲姐,码头的陈家客栈,就是你女婿在管着?”
“嗯,明辉那娃当年可是穷的连身周全衣服都穿不上的。跟了蔓儿她爹学编竹器。哎呀,那手巧的,学什么像什么,自己琢磨琢磨,还编出好多花样来,那年的竹器店,都多收了几两银子。”
那他怎么会改行呢?茵茵奇怪。
“蔓儿十四岁那年冬天,冷得邪乎,我病了,码头的客栈刚开起来,一时没人主事,晚上我在家教了,他白天过去照应,刚开始也磕磕绊绊,毕竟才十七岁啊,后来,慢慢顺了,比我管的还好,蔓儿一直跟着我的,当时还在那里。我好了之后,觉得蔓儿大了,女孩子抛头露面不好,让她回家,她还不肯。多好的人家来求亲,她死活不应,我明白孩子的心思,也觉得明辉这孩子好,可惜明辉觉得自己家穷,不敢提亲,这事儿还差点耽误了呢。”赵燕玲笑了一下,“小两口好的蜜里调油,这都成亲七年了,孩子都有了两个,也没给蔓儿大声说过话,我也就不求他们大富大贵,只求心里舒畅。”
“你想得对,这人啊,活着就是经历,好不好全在自己感觉,什么财富地位,不及心里舒畅。”
“嗯,我把蔓儿嫁给明辉,是嫁对了。”
茵茵没说,陈奎秀有意培养这个张明辉。
转眼秋收就完了,这时收割很慢,百姓也都是把玉米穗子编成辫子,挂在家里晾晒着,谷子则贴地皮割下来,晒干积成垛,等冬天闲了才割下穗子碾打,腾出时间,赶紧犁了地,若有合适的墒情,就赶紧种下麦子。尽管庄稼人都累到了极致,这一滩忙下来,仲秋都完了。
学校的地基已经打好了,砖瓦木料也准备齐全,匠人小工都进了工地,人很多,工程却很慢。这时候的人,还是很少能盖起青砖到顶的房子,大多地基用砖,上面用土坯,匠人没有机会练习,砌砖的速度极慢,一本正经拉了垂线,每砌一砖都要左看右比的,唯恐不齐整。校舍建不起来,茵茵到不着急,反正先把前面的客栈腾出来就是。但没有孩子来读书,让她非常意外。
农村人,即使说免费读书,好些还是不肯送孩子过来,女孩子肯定不让,男孩子,到了七八岁,都要帮了大人放猪拾粪捡柴禾照看弟妹,能顶上一个人用的。
只来了三十个孩子,茵茵小小有点沮丧。陈奎秀安慰她:“慢慢就会好,孩子读书识字,说话做事就和人不一样,这些孩子回家,那些就会眼红,说不定带一带,人就多了。”
客栈腾出一个院儿,让来的孩子先住了进去,茵茵让人做了长衫,给孩子们换上,一个个洗的干干净净,穿着青色长衫,摇头晃脑跟着镇上一个老秀才念:“人之初,性本善”,同时学习和人应对的礼仪,三个月下来,原来在村头疯淘的泥猴儿,一个个都规矩起来。
校舍在上冻之前,就全部建好了,茵茵嫌天气太冷,屋子湿气重,就让孩子在客栈过得冬。
以前说好的,每过六七天,孩子要到地里干农活,冬天无非是割谷穗,到棉花地里捡拾遗落的棉花瓣,这些活计不费什么力气,很适合小孩子。到了那一天,他们都换了从家里穿来的短衣,跟着陈三大的人去庄园。
转眼就是腊月里,在小年二十三来的前一天,家长们都依约过来接孩子。能把学校发的长衫穿回家,好些家长都一脸喜色,孩子不用做新衣了,家里能节约一笔开销呢。
茵茵可陈奎秀已经适应了乡村生活,也渐渐习惯自己的新身份,两人早上起来,走出镇子,顺着官道慢跑,陈奎秀会找快空地,打一通拳,茵茵则做些广播操的动作,舒活身体关节。两人活动好了,散步回家,燕玲帮忙雇的厨娘,准备好了可口的清粥小菜,两人再配着渲软的馒头吃过,这才处理一天要做的事情,有时没事可做,有可能看看书,活着听听下人给讲镇上传言的各种八卦,他们往往不置可否,一笑而已。
过了正月十五,那些孩子,都来了陈家镇,准备自己的学业,茵茵欣喜地发现,好些家长领着孩子,怯怯地站在新学校门口,忐忑地询问,这里还收不收学生。
有了一百来个人,小学校很像一回事了,陈奎秀招来一个才从军队回来的中年汉子,当孩子的武术教头。这还是当年跟张仲青练武,后来去了西疆,升成一个小军官,前两年身体不适,退了军籍,才回家娶妻生子的。
“他的功夫怎样?”茵茵不懂这个。
“倒是中规中矩,不好也不差。”动作标准,才能教孩子。
陈奎秀请求褒奖赵燕玲夫妇和陈三大夫妇的奏折,经由苏君青的手,到了皇上跟前,皇上派人来勘查。
这是威王的远房亲戚,他们因为江南的生意,和扈飞雄闹了矛盾。威王曾经拜托陈奎秀劝说扈飞雄退一步,让陈奎秀借故推辞,威王不满,这亲戚来到陈家镇,就不肯直接见陈奎秀,而是悄悄微服私访,他肯定陈奎秀是夸大其辞,没想到调查结果,比陈奎秀说的还好。同来的,还有宫里的太监,他也不敢给皇上说假话,他们回京不久,皇上的封诰就下来了。
赵燕玲被封为“明善夫人”,享七品俸禄。陈三大则赐与皇上御笔亲书牌匾:“忠善之家”,等同七品官员。也就是这两家,不是官员,却享有七品官可以享受的房屋建制,穿衣颜色等等。
陈家镇和南落村的人,都很羡慕他们。
陈三大夫妇和赵燕玲夫妇,都过来拜谢陈奎秀的荐拔之恩。
“我很惭愧,夫人,我也就是守住了自己的本分,其实,我若不是守了你的基业,也过不了这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