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





  总之,第一天生意还不错,不到十二点地时候,备下的菜大部分被抢购完了。 
  楼上,公司正在组织一场交流会。 
  二流希望县政府和各部门在给高原红果蔬的发展出着主意。 
  等众人坐定,二流详细地介绍了公司的现状、发展思路及目前面临的问题,重点提到了公路的问题:“县上都已经定了要修路,可现在为啥迟迟不动手?” 

  二流地发言一结束,交通局的同志马上接口:“关于公路地问题,我们县上正在积极努力,但因为资金、项目手续等问题,一直拖到现在,实在有点对不起阿南镇的老百姓。今天,李县长在这儿,我代表交通局表个态,下来以后,一定把这个事落实好。” 
  其他几个局地领导有知道这件事的原因地,听了交通局的发言,不禁嗤之以鼻。 
  交通局发完言,其他局也接着发了起来。农业局希望公司发展再壮大一点,带动能力再强一点,规模经营的步子再迈得大一点;工商局希望公司规范运行,质量要保证,不能出现食品安全事件;营销商们则希望公司把农产品产量抓起来,每一季蔬菜只有这么一点,根本不够卖。 
  …… 
  这些主意都出得不错,二流认真地记录到笔记本上。前来参会的记者也把一些重要的观点记下来,好充实到接下来的新闻报道之中。 
  最后,李流对各部门提出了要求,要全力以赴地支持公司的发展,把高原红果蔬作为县域农业经济的一块“名片”来打造,能给技术的给技术,能给政策的给政策,尽最大的努力扶持公司加快发展。 
  李县长也提到了公路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明确要求在3月上旬必须动工。并要求施波把今天众人的发言整理一下,出一个县长办公会会议纪要,以文件的形式把任务明确下来。 
  在县级部门之中,交通局掌握着数千万计的资金,算是比较牛的部门。有句话叫住,交通局局长只有两个下场,一种清廉为官,必定提拔一级走上重要领导岗位,另一种是贪污腐化,被关入监牢,接受党纪国法的惩处。 

  几个部门的领导听出来了,这是李县长在给交通局施压,对这个平时牛气的部门,纷纷兴灾乐祸。 
  开完会,吴雅诗让众人到县城里最高档的餐厅用餐,李流为了避嫌,找了个有其他接待的借口,不参加了。交通局的领导不好意思参加,也提前一步走了。二流引导着其他人到餐厅去就餐。酒足饭饱之后,各部门领导、各大记者也都满意地走了。 
  营销商们却不愿意走,都来找二流,希望能够与公司签订长期的营销合同。二流让这些营销商们先与吴雅诗谈,如果谈得拢,再与公司签订正式合同。 
  肖天宇把二流拉到县城的滨江路喝茶,向他诉起苦来:“刘总,现在你们的企业在四县三区都开了分店,这可是直接影响到老哥的生意啊,看我们能不能划分一下营销的范围,实行错位竞争,市区的高原红薯只能由我专卖怎么样?” 
  肖天宇的意思,是想垄断市区红薯的销售,市区销售的垄断会不会影响到公司的发展?二流有点迟疑,说:“这件事我得回去和公司的其他人员商量一下,暂时还不能答复你。”肖天宇对这个答案有点失望。 
  正因为二流的这一点迟,在今后给二流造成了一些麻烦,同时也给公司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遇。 
  开业仪式结束之后,一切又步及了平常的轨道,干笋子在几个新开的店中正式上架,销售情况良好,但相对于还剩下三十万斤的干笋子来说,销售还是显得很慢很慢,还需要想其他办法来促进销售。 
  从目前的情况看,二流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不过,机遇即将出现在他的面前。 
  二流回到高原村,处理了一些村部的事务,又到村子里红薯种植大户那里去看了红薯的长势情况。经过一个冬天的严寒,二流用异能培育出来的红薯种子经受住了考验,红薯的长势良好,再过两个月,红薯的大上市可期。 
  邓羽君已经回来上班了,王与秋也会经常到高原村来到二流家中住下。她看着曾经暗恋的对象与二流亲亲我我的样子,忍不住一阵心痛。 

  刘越清的病情也很稳定,已经到县里的大医院住院了,准备进行最后一次手术。他们一家人都会紧张,希望通过这次手术能够彻底让刘越清好起来。医院对刘越清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连院里最高明的医生都惊叹不已,不明白为什么一个被下了“病危通知书”的人,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能够恢复到如此良好的状态,就连癌细胞也没有再继续扩散? 

  答案,刘越清知道,但二流打了招呼,不让刘越清告诉别人。 
  刘越清只能把答案闷在肚子里。 
  二流的笔记被王志坚拿去了,一字一句认认真真地研读,又根据二流的笔记受到启发,撰写了几篇中医治疗癌症的理论文章,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 
  王志坚一下成为一名知名的专家。 
  王志坚想把二流给抖出来,二流却拒绝了。 


   
    
   
 上一节  目录  下一节   
         
            《二流》 第112节     
      

  
  
  《二流》    第112节 
作者: 离流 
         
 
第148章 行动 

  流拒绝了王志坚,说:“让我治病瞧病可以,让我那些无聊的演讲、全国各地飞来飞去上,我不愿意。 
  ”二流是不想让太多的人知道他的秘密,才这样说。 
  在王志坚的理解保,二流是个实在人,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公司的发展上,他也不想打扰二流现在安静稳定的生活,同时也是为了她的女儿王与秋着想,只好作罢。 
  把荣誉揽在自己身上,王志坚也是乐意的。 
  新学期又开学了,王与秋在学校去报了个道,便拿着一份实习通知书回到镇医院,在医院里报了实习的名,就压根没去上班,整天和二流粘在一起。关于实习的总结,王与秋并不担心,医院看在老院长的面子上,肯定得出实习鉴定,并且还得写好一点。 

  如今,网上的店子在王与秋和二流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开起来了。由于是初次开店,知名度还不高,二流与公司各部部长每人都申请了一个网上帐号,在店子里自己购买自己的商品,增加交易次数,把店子的信誉度赶上去。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信誉度靠买卖的次数和顾客的评价来判定,信誉度低了受人关注的就要低一些。 
  二流则一会儿高原村、一会儿阿南镇、一会儿县城里,好像风筝一样,到处跑。 
  高原村,修路的事情虽然有刘越能负责着,但仍然需要二流去关心。 
  在县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修路的进程很快,估计到三月中旬的时候,第一道悬崖就要被挖通。现在巨石的高度不足以前的三分之一,大多数村民已经能够从巨石上翻过去,继续挖前面的路。等巨石开完,自然就把两边的路连接到了一起。 
  绣林里铺路继续进行,一米来宽的石板路已经铺到了观风台,顺着观风台向前铺了好长一段,估计等这一道悬崖地巨石全部开完的时候,路铺到水库的地方应该不成问题。 
  而第二道、第三道悬崖修通地时候。上次二流经过地那一条路都全部能够修好。到时候形成一个旅游环线。高原村地旅游业就到了发展地时候。 

  如果说现在高原村修地公路是致富路。那这条旅游路便是小康路。二流对此格外重视。有空地时候都要跑去看一看路地修建情况。当修到观风台地时候。站在观风台前。想道:“魏哥可是承诺了地。等我们搞旅游地时候。一定要让他赞助一座塔楼。往这儿一放。成片地原始森林美景尽收眼底。那种感觉才叫舒服啊。” 
  看着路地不断延伸。二流心中地成就感油然而生。等一切发展好了。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就是享福地时候了。 
  但是。现在嘛。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把高原村地产业发展好。 
  高原村。春笋收购已经开始了。 
  春笋与冬笋长相完全不同。春笋从土里冲出来。最后是要长成竹子地。村民们都知道。春笋不能挖尽了。只能间挖。不然楠绣林就没有后续地生机。但即使是间挖。产量也小。高原村地楠绣林就能出产十多万斤。全镇附近地几片竹林。加起来也能出产六七十万斤。烤成干笋在二十来万斤左右。 

  这么大的收购量,需要一百万现金才能周转得过来。二流现在手头上地现金只有五十万,钱又再次紧张起来。幸好,四县三区的销售情况正常,所回拢地资金刚好够运转了。 
  徐夫子经过短暂的休息之后,又再次回到了高原村,烤起春笋来。烤了一季冬笋,他得了七八千块钱,很满意地工资了。这次听说要烤春笋,他把家里正在修建着的房子也暂时放在一边,立刻赶赴高原村烤春笋。 
  春笋要烤到四五月份才能结束,四月底地时候,红薯也该上市了,估计这一季的红薯的量在一千万斤左右,以市县的市场,这么大量的红薯根本销不完,还得把红薯烤成红薯条,装成袋进入超市才行。 
  因此,二流又开始组织修建大烤炉,从现在的四个烤炉变成八个。二流从村民中选了精明的人,跟着徐师傅学烤东西,等将来加工厂建立的时候,让徐师傅当加工厂的厂长。 
  这个想法给徐夫子一说,他高兴得不得了,没想到自己也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因此,干活更卖劲了。 

  二流家的沼气池建设已经完成,两口大沼气池把笋子肃下来的垃圾吃了进去。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沼气就产出来了。二流家再也不用烧柴,全部换成了沼气,都还用不完。 
  于是,徐夫子开始主试验着用沼气来烤红薯,按照二流关于沼气的设想,制作了隔热板。这种全新的改革,必须引起操作方式的改变。徐夫子试验几次以后,都没有成功。但他一点也没有泄气,在二流的利益诱惑和鼓舞下,全身心地投入试验之中。 
  一次一次的试验,徐夫子也逐渐摸出了门道。相信要不了多久,沼气烤炉就会成功。 
  某日,二流正坐在看电视,突然,省电视台播放的一条新闻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从3月1日开始,针对省工商局在市场检查过程中发现干笋中出现过量硫磺的问题,全省即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检查,重点清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稍后还有专题片播放,敬请广大观众关注。” 
  “魏老开始行动了。”这是二流看到这个新闻以后的第一反应。 

  “机会!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是二流的第二反应。随即,二流的心思活动开了,如果能够抓住这次机会,把干笋的销售搞上去,借机抢占市场。 
  二流越想越激动,赶紧拿起电话,正要给刘海打电话。不料,他的电话却首先响了起来,二流接起来一听,正是吴雅诗的声音:“董事长,你看到刚才的新闻没有?” 
  “看了,看了。”二流焦急地说道:“你是不是和刘海在一起?” 
  “是。”吴雅诗笑道:“这可是销售干笋的好机会啊?董 
  是不是该出手了?” 
  “嗯。”二流声音有点颤抖,说:“小吴,你马上和刘总商量一下,我们应该如何操作?拿一个初步的方案出来,我和王与秋马上进城,晚上我们再详谈。” 

  挂了电话,二流又给王与秋打电话。王与秋接起来声音也很焦急,说:“流,出事了。现在我们的一些固定的销售客户,都通过QOO询问我们的冬笋是不是加了硫磺地?这可怎么办?” 
  二流一听,心头一喜,说:“你在网页上发一篇公告,就说我们的冬笋绝对保证质量,绝对不存在放硫磺的事情,如果放了硫磺,买一赔十。你把公告发了之后,再给大家作好解释,收拾好东西。我马上下山,与你一起到县城去,商量干笋的销售问题。” 
  通完电话,二流想了想,这次宣传活动难免与新闻媒体打交道,便把熟悉新闻媒体的邓羽君给带上了。邓羽君高兴得收拾好东西,便与二流一起下山去了。这还是二流第一次带她一起去办事,她感到特别激动。 
  到了镇上,二流把王与秋约起,坐车直奔县城。 
  王与秋看到邓羽君也来了,心头有点不舒服,但二流给她解释这次必须要她帮忙时,她虽然发了点小脾气,但还是顾全大局,只是在坐车地时候,小声地在二流耳朵边嘀咕:“你可不能有什么其他的想法,不然我可不理你。” 

  二流哈哈一笑,也是小声地劝着王与秋,一路劝着就到了县城。 
  邓羽君坐在二人的侧后面,看到二人亲亲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