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丽江山
马澄是个冰雪聪明之人,见我如此,流着泪说:“妾当不负母后厚望……”
我长长的叹了口气:“孩子……皇后,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你……以后,要好自为之啊……”
年幼懂事的刘炟在边上稚气的插嘴:“祖母,你别哭,炟儿给你唱首歌……”
我微微一笑,他站了起来,低低的唱了句:“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
我心中一动,感慰至极。
“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
天上的星星流泪,地上的玫瑰枯萎,冷风吹,冷风吹,只要有你陪……
虫儿飞,花儿睡,一双又一对才美,不怕天黑只怕心碎,不管累不累,也不管东南西北……”
眼前时而微亮,时而昏暗,我转头看向那片看似遥远又似触手可及的夜空,视线渐渐模糊。
朦胧间,天空群星闪烁,光芒耀眼,夜空扭曲旋转,星辰流转,逐渐交织成一幅幅瑰丽的图形。
青龙盘旋,腾爪箕张!
白虎咆啸,奔腾如雷!
玄武交颈,狰狞纠缠!
朱雀翔翼,烈焰焚空!
神志一阵恍惚,四神兽的光芒敛去,天空中浮现出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他们或长衫、或短衣、或披铠、或佩剑……那一张张熟悉的脸上全都洋溢着开心的笑颜。
邓禹、冯异、耿弇、吴汉、朱祜、马武、马成、臧宫、贾复、寇恂、岑彭……
每个人的笑颜都是那么轻松惬意,无声的朗笑从他们嘴里逸出。慢慢的,他们向两侧分开,让出一个通道。通道的尽头现出一位白衣青年,白净无暇的脸孔上,他的双眼微微眯弯,嘴角扬起,笑容略带孩子气,将手中一株金灿灿的嘉穗递向我……
“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
天上的星星流泪,地上的玫瑰枯萎,冷风吹,冷风吹,只要有你陪……
虫儿飞,花儿睡,一双又一对才美,不怕天黑只怕心碎,不管累不累,也不管东南西北……”
屋子里的人一齐哽声吟唱,哭声被呜咽的歌声所取代。我在轻柔的歌声中安详而满足的笑了起来,眼睑眨了眨,终于再也无力支撑,沉沉阖起,眼中饱含的泪水无声的顺着眼角滑入云鬓。
(第四卷?朱雀卷?完)(全书四卷?剧终)
探讨郭圣通在受封贵人前的身份
先要申明,我不是什么历史学家,只是就史书上的一些记载做一番自己的看法和论述,有不同意见者大可拍砖。
关于郭圣通的史书描述:
“光武郭皇后讳圣通,真定槀人也。为郡著姓。父昌,让田宅财产数百万与异母弟,国人义之。仕郡功曹。娶真定恭王女,号郭主,生后及子况。昌早卒。郭主虽王家女,而好礼节俭,有母仪之德。更始二年春,光武击王郎,至真定,因纳后,有宠。及即位,以为贵人。
建武元年,生皇子彊。帝善况小心谨慎,年始十六,拜黄门侍郎。二年,贵人立为皇后,彊为皇太子,封况绵蛮侯。”(《后汉书·皇后纪》)
从这里不难看出郭圣通的家族关系父亲郭昌,母亲是前任真定恭王刘普的女儿,号称郭主,舅舅是现任真定王刘扬,家里还有个亲弟弟郭况。
有很多人把郭圣通和三国曹魏时期的郭女王混做一人。
郭女王:(184年-235年)名嬛,字女王,安平广宗人,是魏文帝曹丕的皇后,谥号为文德皇后。
郭圣通和郭女王虽然都做过皇后,却是不同时代的两个女人,完全不可混谈。
介绍完郭圣通的大致出身背景,接下来回归正题,在这里只是想探讨一下,郭圣通在更始二年(公元24年)由舅舅做主嫁给刘秀,从时间上推论,应该是在三四月份的样子。有很多人说这一场政治婚姻直接把刘秀的原配妻子阴丽华赶下了堂,阴丽华从这一刻成了妾,而郭圣通成了妻。
那事实到底如何呢?虽然最后登上皇后宝座的那一个人的确是郭圣通没错,阴丽华由妻成妾的最终命运也的确是事实。但是纵观史书,却从没断论说是从这一刻,妻妾互换的。
“时真定王刘扬起兵以附王郎,觽十余万,世祖遣植说扬,扬乃降。世祖因留真定,纳郭后,后即扬之甥也,故以此结之。乃与扬及诸将置酒郭氏漆里舍,扬击筑为欢,因得进兵拔邯郸,从平河北。”(《后汉书·刘植传》)
郭圣通与刘秀的婚礼排场的确不小,由史书描述可以看出,是刘秀亲往真定迎亲,且婚礼就直接办在了真定郭圣通住的漆里舍,且刘扬还为此高兴的击筑欢歌。这种感觉怎么看都像是倒插门,且让人想起了刘备娶孙尚香。
应该说这场婚姻算是隆重的,既有大媒刘植,又有嘉宾云集的盛大婚礼,如果由此推论郭圣通一举把阴丽华赶下正妻地位也无不可,但是事实当真如此吗?
婚礼过后没多久,刘秀便去打仗了,郭圣通也许是被留在了真定,随军的可能性很小。等到刘秀被更始帝封做了萧王,打败了王郎,住进了邯郸王宫温明殿,这个时候把郭圣通迁到宫殿同住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刘秀还是得四处打仗,亲征,所以说一直住在温明殿的几率不大,大部分情况下郭圣通应该是独守空闺的。
嫁给刘秀后没多久,郭圣通便有了身孕,按照史书记载,长子刘彊出生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出生于几月份不可考。我之所以执着于刘彊的出生日期,是因为在建武元年大致四月份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值得推敲的事。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刘秀因为出去打仗,然后遭到伏击,最后从前线传到后方的消息是萧王同志不幸身亡。
这个消息一传回来,跟随萧王刘秀打天下的将士们就乱了套了。不过人如果死都死了,最现实的问题便是该如何给这支队伍找个主心骨,也就是所谓的萧王继承人。
“萧王北击尤来、大枪、五幡于元氏,追至北平,连破之;又战于顺水北,乘胜轻进,反为所败。王自投高岸,遇突骑王丰下马授王,王仅而得免。散兵归保范阳。军中不见王,或云已殁,诸将不知所为,吴汉曰:“卿曹努力!王兄子在南阳,何忧无主!”众恐惧,数日乃定。”(《资治通鉴》)
这个时候,吴汉的一句话很费人深思。安抚众将的言语不是把刘彊抬出来继任王位,而是说刘秀的大哥刘縯的儿子还在南阳老家,大家不要慌,不怕没领导人可以捧。
好吧,也许有人要说刘彊小朋友这个时候可能还没出生,那么就算没出生,这会儿也该落胎在娘肚子里了吧。
汉人奉行宗族,讲究子嗣传承,不到万不得已,这一脉血统不会选择旁系。如果说郭圣通这个时候当真是嫡妻的话,那她肚子里的那团肉不论男女都该享有优先权,更何况她背后还有十万兵马的舅舅撑腰。刘扬嫁外甥女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难道这会儿真有便宜占会白白放弃大好机会?
除非只有一个可能性,那就是这个时候的郭圣通,身份仅仅是妾室。按规矩,子凭母贵,老妈的身份决定儿子的身份,刘彊如果是庶子,那么在继承权上不仅不享有优先权,还有可能会彻底踢出局。吴汉最终的选择是忽视刘彊的存在,而选择刘秀的侄子们,而众将居然没有反对。我不禁想问,如果那时候刘秀真的死了,这个萧王太后,到底是郭圣通来当呢,还是阴丽华来当呢?
有人常常说刘秀薄情,有了新欢废了发妻,但是从这样小小的细节可以推出一个理想的结论。在娶了郭圣通后,阴丽华正妻的地位并没有动摇,这个时候阴丽华仍为妻,郭圣通不过是妾。真正把阴丽华名分降了一级的时候,是在刘秀称帝后,当时没有明确这两女人到底谁当皇后,且封后也是件大事,刘秀在征战中就先把这两老婆都封了贵人。之后没几个月,刘秀在洛阳安定下来,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封后的时候,他是很明确的要把这个后位封给阴丽华的,可没想结果却被阴丽华给拱手让了出去。
这么一看,如果阴丽华封贵人之时,是她由妻变妾的开始,那么在建武二年五月推辞后位,以致紧接着的六月份郭圣通荣登后座,便是阴丽华亲手将自己的身份改变,由妻变妾的最终定局。
写到这里忍不住要埋怨一句,我说,阴丽华,你脑子到底是什么做的?贤也不是你这种贤法吧?简直就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搞自虐!
吴季子
年十岁通春秋,上循其头曰“”。阳对曰:“愚戆无比。”及阿乳母以问师傅,曰:“少推诚对。”师傅无以易其辞。
选自《东观汉记·显宗孝明皇帝》
'注释'
上:光武帝刘秀
循:抚摩
吴季子:吴国季札
刘秀口中的“吴季子”是何人?
“吴子使札来聘(1)。”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2)。何贤乎季子?让国也(3)。其让国奈何?谒也(4),馀祭也(5),夷昧也(6),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7),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8)。”故谒也死(9),馀祭也立。馀祭也死(10),夷昧也立。夷昧也死(11),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12)。僚者长庶也(13),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14):“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15),而致国乎季子(16)。季子不受,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17),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18),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19)。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春秋公羊传》
'作者小传'
本篇节选自《春秋公羊传》。《公羊传》的始作者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公羊春秋》作为家学,世代相传至玄孙公羊寿。汉景帝时,公羊寿与齐人胡母子都合作,方才将《春秋公羊传》定稿“著于竹帛”。所以《公羊传》的作者,班固《汉书·艺文志》笼统地称之为“公羊子”,颜师古说是公羊高,《四库全书总目》则署作汉公羊寿,说法不一。但比较起来把定稿人题为作者更合理一些。今本《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写作方法多以设问、自答展开传述。如本篇“吴子使札来聘”即是《春秋》襄公二十九年经文中的一句,以下部分都是《公羊传》对这句话的“微言大义”所作的传述和解释。
'题解'
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国派公子札访问鲁国,《左传》对经过情形有详细记载。当时的吴王馀祭是公子札的二哥。吴国在公子札的父亲寿梦就位时(公元前585年)就已称王。但中原诸国还是视吴国为蛮夷之邦,《春秋》记事称之为“吴子”,“子”的爵位在公、侯、伯之下,所以实际上是贬称。而《公羊传》出于“诸夏”的民族偏见和地域偏见,甚至否认吴国“有君、有大夫”,对《春秋》记事用语理解为抬高了吴国的地位。本文就是《公羊传》解释《春秋》为什么用“吴子”肯定吴国“有君”,用“聘”肯定吴国“有大夫”的。全文层层设问,步步深入,以事实说明公子札的贤、仁、深明大义,使吴国在诸夏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译文'
(《春秋》记载:)“吴子派札来(鲁国)访问。”
吴国本无所谓国君,无所谓大夫,这则记载为什么承认它有国君,有大夫呢?为了表明季子的贤啊。季子贤在哪里呢?辞让国君的位置啊。他辞让君位是怎么一回事呢?谒、馀祭、夷昧跟季子是一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幼而有才干,兄长们都爱他,一起想立他做国君。谒说:“现在如果就这样仓促地把君位给他,季子还是不接受的。我愿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由弟弟依次接替哥哥做国君,最后把君位传给季子。”馀祭、夷昧都说行。所以几个哥哥在位时都勇敢不怕死,每次就餐必定祈祷,说:“上天如果让吴国存在下去,就保祐我们早点遭难吧。”所以谒死了,馀祭做国君。馀祭死了,夷昧做国君。夷昧死了,国君的位置应当属于季子了。季子出使在外,僚是寿梦的庶长子,就即位了。季子出访回国,一到就把僚当作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