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缘今生定+番外 作者:llj275(起点vip2012.12.17完结,平凡生活)
页だ锒蹋栽谡庖淮诒茫胨ツ罹龅莱〉娜思乙埠芏啵揖匙匀灰膊淮怼?br />
无论是哪个朝代,人类的生存法则就是好好活着,只要有条活路就会有人趋之若鹜而并不在乎名声,所以胡尚的职业很快被人看中,并不断有人把儿子送上门来求他收下做学徒,于是这胡尚就精挑细选了这两个徒弟。
章节目录 第八章产后风
当地乡规,孝子们迎祭时除了在间歇时有短暂的休息可以喝水进食外,其它时间是不能离开的,直到该来的亲戚们都来了为止。
按长幼排序,阿根是男丁里的头一个,他人虽跪伏在那里,但心里却时不时地记挂着家里的女人。上午送她回家后,看她气色很差,整个人虚得像一片云,也不知道她能不能自己起来弄吃的。唉,家里只剩了一个阿五让他照看姆妈,这么小的一个人,哪里会照顾人?当时要是让阿三留下就好了。
乘空档休息时,阿根悄悄撩起了幔布一角向外瞄去,一眼看到菊花婶娘的背影,忙轻轻喊道:“婶娘,婶娘!”
菊花婶娘听得有人唤她,回身看到阿根,过来轻声问:“阿根,饿了么?我给你们舀点东西来,你等等。”她刚想转身被阿根一把拉住了:“不,我不饿,婶娘,帮我去屋里看看阿大娘好吗?我有点不放心她。”
“嗯,也是,她刚养了小孩,上午又受了点惊吓,要是做了毛病以后就糟糕了。我马上去看看。嗳,阿文娘,来帮我看牢这里,我有点事去去就来。”
菊花婶娘叫的那个阿文娘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也是杨柳村姓张的,是阿根他们家的远房亲戚。旧时对同一个祖宗传下来的后代,只要数得清支脉的,不管多远,都称为自家人。这阿文家倒底和阿根他们家是一个太太(曾祖)传下来的还是一个太里太(曾曾祖)传下来的,阿根并不太清楚,但是住在一个村里,有了事连邻居都会上门相帮,这远房亲戚自然也是要来的,不同的是邻居们来是帮忙,不需要送白包(前来吊唁的人送给丧家的钱)而亲戚前来是需要送上一个白包的。
菊花婶娘在堂屋里管着分发回赠品的差使,只要有人来祭奠必然会送上一个白包,包里有十几文或二十几文不等的帛金,来人在灵前哭拜过起身,丧家就会回赠一个用黄色毛边纸包着的一个铜板和一块麦芽糖,人手一个大人小孩都有,这铜板一般只有一文钱,家境好一点的也可以是五文、十文,一是向来人表示感谢,二是表示丧事只此一次,三是取“一”和“依”谐音,指失去亲人的家人以后有所依(一)靠。糖是代表丧事一过生活仍然甜美的意思。如遇夏天麦芽糖遇热即化,这块糖就免了。这也是当地风俗之一。
阿文娘听到菊花婶娘喊她,赶快过来,站到了她的位置上,菊花婶娘稍为交代几句,回去头对阿根颌首示意了下,就出门去了。
阿根这才把心放回肚里。
“阿哥,阿嫂怎么了?她不会有事吧?”阿义在后面轻轻问道。
“我也不知道,这里又抽不出身子,只好烦劳婶娘去看看了。”阿根。
阿义叹了口气,没有作声,上午姆妈的行为太奇怪了,他想到现在还没有想通呢。
此时又一批人前来吊唁,他们赶紧跪伏下来。
菊花婶娘赶到阿根家里,还没到门前就听得哭声,这哭声有两种,一种是婴儿细细弱弱的啼哭,时断时续,另一种是小孩子哭叫,喊叫的是什么听不太清楚,菊花婶娘心里一紧,加快了脚步,好在她是一双改良脚(介于小脚和天然足之间),跨步可以很大,一会儿就到了阿根家门口。
只见大门洞开,正屋里一个人也没有,地上打扫得很干净,门边的脚盆里放着一盆尿布还没洗。东屋里传来婴儿啼哭声,进去一看,床上只有小女婴一个,她边哭边把头转来转去,知道她这是饿了。可是没看到阿大娘,她拔脚出来往里面去。
一阵小孩的哭声从厨房里传来,她过去一看吓了一跳,阿大娘倒在灶边失去知觉,旁边四岁的阿五正用手徒劳地试图拉起她,边拉边哭:“姆妈,快起来啊!姆妈,你怎么啦?”他一抬头看到菊花婶娘进来,忙象找到救星一般:“婆婆,快来看看姆妈,她怎么睡在地上不动了呀?”
菊花婶娘一看忙过去一看,阿大娘眼睛紧闭,脸色通红,摸了摸额头,热得烫手,心不好,阿大娘竟然在发烧!产后发烧可不是个好兆头。
这菊花婶娘也算是个自学成才的接生婆,专为杨柳村及其周围几个村子里的女人接生,做的年头久了,自然知道哪种情况是不打紧的,哪种情况是会要命的。眼下阿大娘生下孩子还不到一昼时就出现发烧而且还烧得人事不醒,她知道,这是得了产后风,绝对是要命的病!
产后风其实就是产褥热,旧时没有抗生素可用,全靠中药治疗,这中药入肚吸收到全身需要一个过程,起病急的,往往药性还没起作用,那人就已经不行了,所以得了产后风的产妇十个里倒有八个是救不过来的。
菊花婶娘心里着急,来不及问阿五你娘到厨房里来干什么,就想先把她抱上床再,现在是腊月里,地上太冷了,好好的人坐在地上都吃不消何况这刚生了孩子的人?
但她把手伸进阿大娘的身子底下后发现根本吃不上力,这阿大娘尽管瘦弱也有好几十斤重,菊花婶又是上了一点年纪的女人,又哪里能抱得起来?她试了几次没有成功,就急急对一个手指含在嘴里泪水和鼻涕糊了满脸呆立在一边的阿五:“阿五,快,快去你二阿叔屋里叫你阿爸来,姆妈生病了,快去!”
阿五立刻清醒过来慌慌张张地出去了。
菊花婶娘看到阿大娘犹自昏迷不醒,身上烧得象块炭样烫,怎么叫也叫不醒,又听到东屋传来的一阵阵婴儿啼哭,一时急得六神无主,在这小小的厨房里团团乱转。
她突然看到灶边的水缸,心中忽然有了个主意,马上从竹橱里取了一只粗瓷大碗在缸里舀了点水,含到嘴里,哗地一下喷在阿大娘的脸上,然后蹲在她面前,用指甲狠狠掐住她的人中穴,没想到这一招总算管用,阿大娘微弱地呻吟一声,缓缓睁开了眼睛。
菊花婶娘松了口气,抬手拭去了脸上的汗水,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刚才她可吓坏了。
“我……这是……在哪里?”阿大娘虚弱地问道。
“阿大娘,你觉得怎么样?能不能起来睡到房里去?这地上太凉了,不能睡啊。”看到阿大娘醒来,菊花婶娘忙道。
阿大娘努力地往起挣了一下想坐起来,但又颓然倒下,焦急地:“我……起不来,青柳在哭,她肯定饿了,婶娘……帮我……”
菊花婶娘过去刚想把她扶起来,就听得一阵重而急促的脚步声从远而近。
不一会儿,阿根就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看到睡在地上的女人,顾不得问话,急忙用手一抄一把抱起来直奔房里。
菊花婶娘起身也跟了过去,看到阿根已经把女人放到床上,忙过去帮她脱了鞋,盖上了被子。回身对阿根:“阿根,快去叫姚先生来,阿大娘是得了产后风了!”
“怎么会?”阿根大惊,他自然也知道这产后风的凶险。可是女人生了这么多小孩都没事,这次怎么会得产后风的?
“我识得这病,没错,快去,去晚了阿大娘的命就保不住了。
床上的阿大娘此时又昏睡了过去,嘴里还着胡话。
一边的婴儿哭得声嘶力竭。
四岁的阿五这时也到了,他拉着阿爸的衣服怯怯地叫:“阿爸,我饿……”
“可是……阿爸那边……”阿根现在哪里还顾得上两个小孩,他心急如焚,恨不得拔脚就走去请姚先生,但是一转念想起还在灵堂里的阿爸,又不禁犹豫起来,如果扔下刚去世的阿爸不管,他肯定要背负孽子的罪名永远在人前抬不起头来;但是如果不去,相濡以沫了十几年的女人的命就会不保,四个小孩也将从此没有了姆妈……
“还在多想什么?现在当然是救活人要紧!”看到阿根彷徨无助地满屋打转,菊花婶娘不由拧眉厉声喝道。
“噢噢……晓得了。我马上去!”阿根猛然醒悟过来,拔腿就走。
但到了大门口他又转回来,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向灵堂方向咚咚咚瞌了三个响头,抬起头来含泪向空中道:“阿爸,对不起了,阿大他们不能没有娘啊!等阿大娘好了,我再去阿爸灵前请罪!”
爬起身来又喊道:“婶娘,谢谢你照看一下阿大娘不要离开,等歇如果小阿叔来叫我,你就和他一声我去斜桥请姚先生了。”
“晓得了。快去吧,去迟了,阿大娘的命就保不住了。天快要黑了,看样子好象要落雪,你带件蓑衣去吧。”
“嗯,晓得了。”阿根应道,人却早已出了大门。
姚先生是斜桥镇上的一个老中医,全名叫姚暮初,三代行医,主治小儿妇科,兼看内外科,其实在那个年代的中医先生并没有严格区分科别,病人也分不清什么内科外科妇科的,反正有了病挨不过去了找医生就对了,所以,坐诊行医中医先生基本上是什么都看,算得上是如今所的全科医生了。
这姚暮初接过其父的衣钵行医后曾先后救过几个人,其中一个是当时知县的小妾,这知县是江西人,因路途遥远故而没带家眷前往任所,但孤身在外难免寂寞难耐,于是就在当地纳了一房小妾,那小妾生得花容月貌千娇百媚,很令知县宠爱。
光绪五年,知县小妾小产时发生血崩,命悬一线,令县城所有名医都束手无策,后来还是姚暮初赶到,大胆地用了虎狼之药才算保住了知县小
妾的一条小命,从此斜桥姚暮初的名头就大起来,甚至超过了他的先人。
这知县也算是怜惜人才,觉得这姚暮初在斜桥小镇行医是埋没了,因此在县城里觅了几间房让姚名医去县城行医。可是,那时的医者大都只想提高自己的医术医好更多的病人,没有什么宏大理想和目标,也不想借势做大做强,这姚暮初世代居住在斜桥,根基都在这里,哪里肯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尽管这地方是县城。因此他婉拒了知县的美意,仍然一心一意地做他的小镇医生。
从杨柳村到斜桥有七里路,此时天上已经飘起了零零星星的小雪花,西北风更是吹得紧了,在空旷的田野里,方向不定的风卷着小雪花在暮色里四处飞扬,路上的行人哪怕你穿得再严实,那小雪花也能顺着一切缝隙钻进你的脖梗里袖筒子里,寒彻骨髓。
但此时的阿根一点也不觉得寒冷,他浑身焦燥,心里塞得满满的全是焦灼担忧和……内疚、忐忑……
章节目录 第九章冬雪
鲁荣明和三伯伯父亲三人进城后就分了手,鲁昌轩直奔米行而去,鲁荣明和三伯伯则先去了鲁公祠。
位于东城门里侧的鲁公祠如今已破败得不成样子,右左偏殿仅剩墙垣,只有正殿还留下个框子,但也已摇摇欲坠门窗俱无,里面供着的鲁公塑像已不知去向,但墙上那副赞颂鲁公的对联仍然可辨:舄去古祠留鸟翼,名从青史识鲁公。这也不知出于谁人之手,写得真是非常贴切,可不是么?现在那些鸟儿就在偏殿废墟里做了窝呢!
“唉,好几年不来这里看看了,如今怎么破败得这么厉害?”鲁昌林一边围着已成一堆废墟的鲁公祠转悠一边叹息着。
鲁荣明可没有这么多感慨,他没觉得这破房子有什么好看,也没觉得这鲁公祠和他有什么关系,但是三伯伯一直流连徘徊在这破房子周围,还感叹连连,他只好在一边踢着碎石子,一边画着圈圈耐心地等着。好半天,鲁昌林才吐了口长气,向侄子挥手:“好了,走吧。”
接着两个沿着河边条石板铺就的主街道向西去了玄帝庙。
这条宽阔的能容一辆马车经过的石板路也不知铺就于哪个朝代,石板以两边街沿石作架,条石搭于上面,中间架空,平时,街边居民的生活废水和下雨天的雨水均流入石板下面,进入地下水通道中,顺着走势往下游流,最后泻入护城河,形成一个完整的排水系统。江南多雨,有了这排水系统,雁城就不虞水淹。
不知是因为年代久远还是本身铺的时候就没有铺平整,有的石板踩上去会动,同时还会发出“空通空通”的声音,这让鲁荣明觉得非常好玩,他不停地挑那些活动的石板踩,于是在他的脚步下就发出一连串的“空通”声。
尽管南面在打仗,北面在政变,但夹在南北中间的这个地方还算安稳,唯一让人感到?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