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中原
类的东西。
临淮关之战后,袁甲三系统已经算是彻底覆灭。从俘虏口中得知,自寿州易手之后,苗霈霖试图与我们联系倒戈,被袁甲三发现捆绑装入加了石块的麻袋投入了淮河。这个苗霈霖,真是的。陈浩闻报无语。只有穆藤阿不知所终。
这第三军虽然只有1万人左右,也就相当于第一师的两个团的兵力,但是火力、战斗力并不见比其他两个军差,但是比起其他两个军,特别是第一军各师,好像少点什么,陈浩反复思索,一时未得其解。后来好久还和我研讨这个问题。这次战役我军伤亡轻微。但是弹药和其他物资消耗巨大。不仅炮弹消耗数量惊人,就是子弹消耗也是京郊战役的近10倍,而袁甲三所部的战斗力那是远远比不上英法联军的,也许攻城掠地的需要?好在这次的后勤保障还算有力。也是对方没有足够能力袭击我们的供给线。这支工业化初期的军队,已经表现出对后勤的严重依赖了。和以往部队不同,第三军从建立开始就是一种以强打弱的心态,对武器装备的依赖心态似乎也偏于严重。这个问题恐怕也要想办法解决。而且这是一支纯粹用于战斗的部队,虽然军纪也非常好,但是不担负发动群众之类的工作。甚至连宣传也不屑于去做。
秋永年带了第二军一个团和一些老根据地的地方部队沿淮河东进接受新占领区域。建立根据地的工作将由他来负责,总部有意以这个团为班底组建第二军第七师。安徽战役缴获的武器弹药物资,除了两艘洋炮艇被拖回周口船厂外,其他的都留给了秋永年,这些武器,包括那些洋炮在内,第三军实在都看不上眼的。袁甲三数万人的部队,留下的武器装备其实还是不少的,秋永年将来组建民兵时起码装备的起点要比老根据地高得多。这些武器当年刘奋战、辛兴甚至张林都会抢着要的。
正文 73。 乱与定(15)
秦雄已经到了吉林。带的步兵只有精选出的1万多人。董天赐和刘根的骑兵师全部跟随秦雄进入了东北。现在骑兵师已经扩充到了8000多人。早在京郊战役之后,第三师一部就已经从冀东进入了奉天,当时打得旗号是驱逐逗留在辽东半岛的联军,当然秦雄的部队当时并未进入辽东半岛,当时进入奉天的不到千人,这点部队是无法走的那样远的,何况那里当时不可能是重点方向。后来,英军陆战队在秦皇岛登陆,山海关的八旗军惊走,第三师在逼退联军后顺势占据了山海关,直到慈禧发动政变,第三师始终占据山海关未曾放弃。关外也发展了一小块根据地。我军控制北京后随即向山海关一代增兵。更重要的是运送弹药物资给养。接着以朝廷的名义给盛京将军下令让新任黑龙江将军钦差大臣秦雄带兵进入奉天,沿途官民一体听从调遣,对这些清廷地方大员给出的理由当然是借道东进收复乌苏里江失地,绝对正当,冠冕堂皇,不奉诏当然就是反叛了。当然控制沿途区域是应有之义,不然这样遥远的距离怎样与俄国人开仗?我们遥远。俄国人距离供应基地更遥远,不过自从他们占领海参威后,俄国人的舰队远涉重洋运送来了大批的物资补给,现在他们在远东也有了一支规模不大的以海参威为基地的舰队。海运虽然绕了大半个地球,但是还是比陆上运送方便,运送的数量也大得多。现在他们在所谓的滨海边疆区维持了大约3千步兵和2千骑兵的兵力,海参威和伯力都是坚固设防的要塞,囤积了大批的武器弹药。秦雄的第三师虽然有近2万人,但是直到我军控制了清廷,部队连步枪都无法人手一支,大约只有一半的战士手中有步枪,其中包括了从英法联军缴获和收缴清军的部分洋枪。随着光山、巩县兵工厂生产能力的增加、山西兵工厂的投产,以及我们接受改造的清廷兵器制造局开始生产出步枪、手榴弹,到1862年3月,步枪月总产量达到了5千支,质量也大为提高,尤其光山和巩县两处的产品。步枪紧张的情况虽然尚未完全消除,但是已经大为缓解。黄河北的部队终于开始大规模增添装备了。当然还是优先集中供应有战斗任务的部队,也就是优先供应第三师和骑兵师。巩县兵工厂新近生产出的各种口径的大小炮和炮弹几乎都供应了这支部队。直隶、山东的地方部队和大批的民兵充当了这支部队的后勤运输队。
1861年‘的冬季秦雄是在锦州度过的。
自从得到了斯捷潘诺夫送给我和陈浩的“私人游艇”之后不久,我们开始了从塘沽向葫芦岛的海上输送物资工作。发现了海上输送的便利,我们又征集了一部分民船参与了海上运输工作。当安徽战役结束之后,豫省基地生产的各种物资:武器弹药、粮食、药品、电池、帐篷、服装、电台、收音机等等通过淮河转大运河远远运送到天津,再转运到东北部队。从大运河到达天津的还有淮滨船厂新制造出的9艘同时装备了两门37毫米速射炮和两挺12。7毫米的重机枪艇内还配有两具40掷弹筒的双体快艇。这快艇仍然是20吨级,由于采取了先进的双连体设计,吃水更浅,船体更稳定,而且上部可利用的空间加大了,由于装备了两台经过改进后的柴油机,最大航速达到了惊人的25节。
正文 74。 乱与定(16)
张玉祥带领这9条快艇沿运河北上途中奉命沿途测量了个要点的水道情况。新快艇本来是为淮河战役设计制造的,当时没有能够赶上,让周口船厂的四艘蒸汽动力的“河”字号大出风头。淮滨造船厂的总工程师雪山心中颇决懊恼,虽然他先前制造的17节快艇“淮001——淮012在临淮关也有上好的表现。此次新艇完工,雪山向新艇设计思路的提出者陈浩建议把新艇按照”海“字命名排列“海001——海009”,雪山认为这些快艇已经具备了起码是近海作战的能力。一次加油的续航能力达到了海里,在拖带补给油船的情况下续航能力还可以增加数倍。而且新艇的吨位虽然小于“河”字号,但是火力却大大超过了它们。加上体积小,目标也就小,机动速度如此之快,在近海,列强一般的舰船在对抗中应该是占不到便宜的。像海峡号这样的蒸汽和风帆双动力的舰船,即使一对一在“海”字号交手都没有任何优势,虽然海峡号大炮的口径大,海字号挨上一发它的前主炮射出的炮弹多半吃不消。但是除非能在最远射程首发命中,否则,海字号将在高速接近中把它打得毫无还手能力,尤其到了掷弹筒射程之内,这样的舰船只有被击沉和被俘获的命运了。而37毫米速射炮的射程和海峡号前主炮的射程相差无几。而海峡号的射速相比之下就太慢了。根本无法再有机会瞄准射击这样高速移动的小目标。
陈浩欣然同意了雪山的命名建议。立刻给我发报告知这一情况,派张玉祥带领参加过淮河之战的熟练水兵接收这新下水的9艘快艇以最快的速度北上增援,天津海口的防卫实在薄弱,虽然我们在大沽口和海河沿岸也在加修炮台,而且是钢筋水泥有坚固顶盖的那种,防止出现以往清军露天炮台士兵容易遭到炮火杀伤的情形,但是我们的远射程、大口径的大炮实在匮乏,甚至可以说没有,那样敌海军较大吨位军舰上的大口径炮可以在较远距离轰击我们,而我们一时无法还手,这样的情形我们以往在对清军作战时经常出现,我们可不愿意充当这样挨打的角色。虽然当对手逼近时我们也是可以予以痛击的。有了可以主动还手的东西毕竟还是心中安稳一些,只有想办法消灭掉敌人,才是挫败敌人进攻的最好办法,老是在自己的球门附近大脚解围可不是办法。可以在进攻,无论如何总是有了点主动权的。
张玉祥到达天津后,我立刻指示他和两条俄国军舰在渤海近海进行对抗演练。结果还是非常让人满意的。两条蒸汽和风帆混合动力的俄制军舰实在不是海字号快艇的对手。也许这两条军舰太旧了,与海峡号相比明显差了档次。不管怎样当攻击目标演练还是很有用处的。又重点演练了夜间偷袭。从附近河湾或者海湾、小岛的隐蔽待机处突然杀出攻击锚泊的“俄舰”,此时的“俄舰”更是没有还手之力。
正文 75 乱与定(17)
张玉祥演练出了许多种攻击的战术。甚至演练了偷袭港湾中停泊敌舰的战法。干什吗?要偷袭海参威?不可能吧?那里还有敌人岸上的炮火呢。可是如果在秦雄的陆上部队全力攻击,敌舰全力支援岸上敌人防守要塞得情况下呢?如果又是夜间呢?或许张玉祥的想法还是有道理的。他甚至计划先用其他船只运输油料、在海上某处待机,等他的小小的微型舰队补给后继续突袭,同时用伪装的商船运载一部分油料到朝鲜东海岸等待,另外自己舰队拖带油船、淡水船等等偷袭中补给的方案。这小子,倒是真够胆大妄为的。
快艇到达天津是在夜间,枪炮盖上炮衣,在海河上都是由木船掩护并且由“北塘”、“新塘”两条俄制军舰拖带入海的,天津的洋人谁也没有注意到。快艇出了海河口向北锚泊在一处河口附近的海湾。一点也不引人注目。
但是张玉祥制定的雄心勃勃的偷袭计划看来用不上了。虽然他的消灭敌人舰队,至少不让它发挥太大作用对于收复海参威至关重要的想法我也是认同的。因为俄国的舰队送上门来了。
我一直在向英法公使,特别是英国公使灌输俄国在远东建立海军基地的重大威胁论。其实也许不用我鼓吹他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只是他们在西方与俄国的瓜葛甚多,一时也无可奈何。再说中国这样大,其他地方可以获得利益的地方多的是,犯不上这个时候与俄国碰撞。但是如果清国愿意全力抗俄,何乐不为?反正只会对他们有好处。我提出的进口军舰和造船设备,以及培训海军人员的要求他们都答应了。有钱赚当然是大好事。清国就是有了海军也不可能是大英帝国的对手,至少额尔金坚定地认为。京郊战役纯粹是个意外。第一批留学生中有相当大部分的学习海军的人员。
4月,秦雄带领第三师主力抵达奉天城。盛京将军见到如此多的洋枪洋炮装备起来的军容整齐的队伍,又是奉上谕而来。只有开城迎接。第三师控制了奉天,留下部分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维持地方。同时骑兵进驻辽阳。4月中旬,秦雄率部到达吉林。5月初,刘根带领两个骑兵团拖带二十门大炮进驻宁古塔。物资、弹药开始远远不断向宁古塔输送。中旬,董天赐率两个骑兵团接管了瑷珲城。这只是为后续步兵接管瑷珲预做准备。骑兵从来都不是专门用来守城的兵种。雅克萨不是重点。瑷珲是防御方向。这些地方的清军对我军的到来多数迎合作的态度。赞颂欢呼处处可闻。收复乌苏里江流域的战役在不动声色地积极准备中。
斯捷潘诺夫又站上门来了。这一次他带来了以海参威为基地的俄国远东海军舰队的大部分舰只,共计10条军舰停泊在了天津外海的渤海海面上,显然他是想炫耀一下武力,比起前年英法联军的庞大舰队而言,这只舰队的规模实在太过于逊色了。但是其中有两条700吨级的蒸汽、风帆双动力的“巡洋舰”很是气派威风。在后世这种吨位的舰艇连充当护卫舰都很勉强,可惜此时这可确实算得上“巨舰”。
正文 76 乱与定(18)
虽然这个时候英国人已经造出了万吨巨轮,但是也仅仅是英国一家,况且作为军舰,吨位还很少有超过千吨的级别。
俄国的远东舰队本来是要绕道马六甲海峡回欧洲运送武器弹药等补给的,路过上海,被斯捷潘诺夫这个特命全权公使抓了差来充当讹诈的工具。早一点签订确认侵略成果的条约比运送给养维持军队重要。何况斯公使手中有沙皇的圣谕。这一次可是带了俄国政府正式的带有最后通牒性质以战争威胁来逼迫签订割地条约的。
有了舰队,特别是“尼瓦号”和“图瓦”号两“巨舰”撑腰,斯捷潘诺夫腰杆很硬,信心满满。新修的炮台都加了伪装,而且都不甚大,在斯捷潘诺夫看来,天津的海防还是以往的大沽炮台的旧观,甚至远未恢复到英法攻破海岸以前的状态,北运河还是停泊着一些清军水师的木船,其实这只是民兵的运输船。
从俄舰进入渤海湾我们已经得到了情报。俄使一行上岸后一举一动更是在我们的监视之中。我密令秦雄加紧在前线展开。三日内必须做好进攻的准备。其实这段时间,秦雄一直在向东部输送兵力和物资。此时东北地区还没有一寸铁路。官道也比中原相差甚远,部队很多时候就是在深山老林靠指南针引路而已,还好有后世的指示大致方位的地图。此时刘根率领的两个骑兵团已经到达绥芬河、东宁一线,董天赐也已经率领?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