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中原
在伯力修建了英烈塔。此次收复国土战役中牺牲的全体将士姓名、籍贯刻于塔上以致纪念。
张玉祥留下两艘俄制军舰北塘和新塘驻防海参威港口,自己率领舰队主力在9月中旬返回了天津。天津是初秋,但是黑龙江口已经初飘白雪,相当的寒冷了。
我们在这个战乱的环境中得到了一段至关重要的相对安定的发展时间,这对我们实在太宝贵了。为此,我们对列强做出了许多心痛的让步,但是这样的韬光养晦是值得的。
虽然我们的对手们都在发展,曾国藩在安庆军械所制造出了枪支和蒸汽轮船,李鸿章的枪炮厂改成了江南制造局,用进口生产枪炮弹药,左宗棠在福建建立了专门的现代造船厂,但是他们,包括西方列强,怎么可能有我们发展神速?超前的知识,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把握。还有辽阔的控制区,广大的人口,丰富的资源,雄厚的财力,这都远非后来的日本明治维新可比拟的。而日本几乎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二十年间就成为了东亚强国,其实维新刚刚几年的时候就开始了侵朝图我的活动了。让湘淮军们跟各路起义农民军搏杀吧,战争中,我们在和平建设,当然包括继续建军、强军。
正文 1。扫平内乱
1864年夏,南方湘淮集团对洪氏集团的战争进入了最后分晓的阶段。西南、西北镇压当地起义叛乱的战争也一直没有停止。
只有捻军集团是个例外,除了追随太平军在陕南的部分外,鄂豫皖鲁各地的捻军全部销声匿迹了。但不是一味镇压,主要靠的是招抚。这些人一部分成为了产业工人,一部分成为中华军战士,还有一部分自愿移民到东北新三省去获取他们梦寐以求的土地,大片的土地。移民的交通条件比最初强多了。这些捻军战士到了那里必将是当地屯堡自卫民兵的骨干。为了保卫土地而战斗比当流寇可是正当多了。
自从对俄战争之后,两年内我们控制区没有大的战事。各项建设事业一日千里,突飞猛进。
首先还是军事建设。动乱的丛林法则年代,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就没有一切。
对中华军进行了改编,正式分为了野战军、地方部队和边防部队。
野战军还是三个军,但是都不再是单一步兵军种了。
第一军各师由于不断分化出一些部队担任边防任务或者调拨到海军陆战队之类特殊部队,现在人数已经减少到4万人,仍然分为三个师。第二军现在也扩充到了4万人。也分为三个师,分别驻防在河南、安徽、山西三省。
第三军经过扩充现在达到了1万5千人的兵力。装甲旅正式归入该军。这是我们装备最好的部队,火力相当强大,炮兵、舟桥兵、战车、运输车等数量远远多于其他两个军。下级军官也都是经过军校训练的。我军的第一支航空队目前也隶属于第三军指挥。现在已经有了一支规模不大的动力伞特种大队。简易的单人双翼飞机现在也已制造成功,正在飞行训练中。骑兵师倒是没有太大发展,现在只有1万左右兵力,分为四个骑兵团附一个炮兵营。其规模还没有耿仲民从第一师分出去的驻蒙边防军的骑兵规模。在我们实际控制区内原来清军的八旗兵和绿营兵一律裁撤遣散了。或成为新的产业工人,或到边疆参加屯垦。至于地主团练更是不再存在了。农村地区普遍建立了我们基层政权控制下的民兵组织。我们在控制区把军队的募兵制改为了征兵制,军队分为了义务兵和职业军人两种。大大提高了军队的稳定性以及后备军军人数量,战争动员能力极大提高了。值得一提的是海军的发展。周口和淮滨两个内河造船厂造出了一大批的蒸汽动力和柴油动力的各种军用、民用船只。内河舰队的实力大大增加了。这些船只用于近海的战斗也是可以胜任的。更重要的是设在天津的造船厂,采用英国进口设备聘请了英国造船工程师,在1854年6月制造出了第一艘全蒸汽动力1560吨级的铁甲舰邙山号。舰上只安装了4门8英寸大炮。留下了安装8门辅炮的位置。这些地方我们准备后来再安装我们的37毫米速射炮。图瓦和尼瓦早已修复改名图们好和安东号进驻海参威充当运输舰。
从英国直接采购的两条蒸汽1500吨蒸汽动力巡洋舰和4条700吨级的护卫舰也到达了天津。随舰而来的是我军派赴英国学习海军的第一批人员。其他科目第一批学成回国的人员也有随船回国的。我们的海军正式成军了,张玉祥成了我们第一任的海军司令兼政治委员。设一个远洋舰队——西太平洋第一舰队,基地有烟台、旅顺、天津和海参威四处。司令部设在烟台。另外还有两个内河分舰队——长江舰队和黑龙江舰队。目前在东亚这也算是一支不可轻视的海军力量了。其实包括吃过亏的俄国人在内还都没有认识到我们海军中装备了速射炮的快艇的威力,在大炮巨舰的时代,这些快艇的个头实在太小了。但是他的战斗威力以及多用途的灵活性是无可比拟的,尤其是在新制造的鱼雷艇投入现役之后。我们海军的力量杯大大低估了。这也是我们暂时希望的。
工业生产获得了大发展。钢铁年产量已经达到25万吨,分为河南、山西和奉天三个主要基地。其中最早开发的舞阳钢铁基地产量占了四分之三以上。这在此时的世界已经是很高的产量了。而且生产手段还在不断进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煤炭开采量达到了每年500万吨,河南、山西、直隶、东北都有新开发的煤矿。煤炭产量增加速度极为迅速。石油、冶金、机械制造、化工、制药、电子等行业均有重大发展。
军工行业现在终于可以让我们的正规军全部按照建制标准使用自己生产的制式装备了。而且开始建立武器弹药的战略储备了。用缴获的武器武装正规军的时代过去了,有什么用什么,装备杂乱无章的时代也过去了。从英法俄那里得到的武器现在都成了民兵们的装备。或者部分成为了我们兵工厂收藏室的藏品。在清军各部得到的武器命运大致相同,只是有些充当了我们冶金工业的原料。有些成了在洛阳筹建的博物馆的藏品。
轻武器制造方面不仅是产量大大增加,而且兵器的种类也在增多。半自动步枪、狙击步枪、手枪、轻重机枪、掷弹筒,甚至火焰喷射器……炮兵发展最让人眩目,山炮、野炮、加农炮不断在试验中出现新的突破。现在第一军和第二军都已经建立了军属105毫米榴弹炮团。迫击炮和重机枪在野战军已经配属到每个步兵排,一些步兵班配属了轻机枪和掷弹筒。
早期的木质两栖车已经变成了收藏展览物品了。现在的装甲旅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坦克,但是装备的战车已经与最初不可同一而语了。战车兼有运兵和战场突击的功能,主要武器仍然是机枪。必要时后面拖带轮式山炮或者野炮增强火力。虽然第三军已经实现了机械运输机动,但是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军马。
正文 2。扫平内乱(2)
政治方面,我们在1982年底把民权党改组为大中华党,由徐亮担任党主席,陈浩任副主席。制定了一个相当民族主义的党纲。县一级在政府之外,设立了参议会,实行相当有限的民主。参议会选举产生,但是有选举权的人的条件是苛刻的,被选举人的条件更加严格。总的来说,有选举权的人也就是占了总人口的2%左右,这已经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了。记得原来历史,日本是在明治维新后20年的1890年才确立了有限的君主立宪制度,当时有选举权的人口仅占人口的1%多一点。
满清中央政府已经彻底成了摆设。洛阳的中华临时政府才是我们控制区的真正的行政权力中心。满清的军机处以及各个中央政府衙门实际上成了代我们向其他诸侯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而已。湘淮军系统控制区实际上也处于自治状态。连赋税也不向中央政府缴纳了,借口当然现成:平定叛乱的战争需要。只是关税仍然被我们控制,因为很多地方是洋人代办,湘淮地方诸侯不敢得罪洋人的。我们控制区的关税主权当然自己掌握着。满清贵族已经凋零殆尽,小皇帝也实际上是被软禁在宫中,没有行动自由。连皇宫的费用都被我们不断减缩。没必要让他们过于奢侈浪费。宫女、太监也是不再增添了。等着他们自然减员。国内尚未安定,我们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因为没有实际的统一,所以更要维护形式上的统一,这块招牌暂时还不能丢弃,还有很大用处。但是在我们控制区,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从官员到民众多数已经从内心抛弃掉了这个曾经进行种族大屠杀的代表腐朽与落后的政权。民族主义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洛阳政权代表了民族的复兴与希望,至少在我们的控制区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需要单独介绍一下铁路建设的成就。因为这不仅是成就,而且与即将开始的统一战争密切关联,可以说是与湘军战争的导火索。
到1864年夏天,湘军攻破金陵,洪氏政权灭亡的时候。我们控制区的铁路已经有了巨大发展。京汉线和津浦铁路的两座黄河铁路桥均建成通车。这样京汉线从丰台一直通到了信阳以南湖北境内的广水附近。而津浦铁路也通到了徐州。陕州到开封的铁路向东延伸到了海州也就是连云港的港口,并在徐州与津浦路接通。京汉线从正定向西通到了太原。天津与丰台间早已通车,又向冀东开滦煤矿延伸,而后向东北继续延伸越过山海关通到了锦州,正在继续向盛京、吉林修建。机车车辆采取自造和进口结合方式。人员采取培养、留学和引进结合方式。在正定县附近的石家庄开设了铁道专科学校。
丰台到张家口、济南到烟台的铁路也在修建中。各处的铁路几乎都是同时动工修建的。初期洛阳到信阳、开封的铁路取得的巨大经济利益使得我们发行的铁路建设债券和股票大受欢迎,沿途地方的土地所有人也十分乐意把土地作为股份投入到铁路公司中去。加上我们的中华银行的财力支持。铁路建设出现了类似美国西进般的飞速发展时期。但是修建速度还是比不上美国,那时他们一年修建的铁路以万公里单位计算的。现在我们的铁路包括法国人修建的加起来也也不过3000公里左右。
最大的阻碍来自湘淮军集团。铁路干线的修建当然要优先客货流集中而又建设便利的地区。这样运营后很快会取得极大收益。可是我们的陇海铁路向西阻于潼关。陕西此时已经是湘军的地盘。京汉线和津浦线向南延伸更是到了湘淮集团的根本之地。他们以战乱为由拒绝我们的铁路继续延伸。即使我们以清廷名义下令他们仍然找各种理由推托。湘淮系的重要人物虽然也开始重视发展近代工业,但是却对铁路采取了排斥的态度。只有左宗棠是个例外,但是他控制的闽浙地区暂时也不具备修建铁路的条件,只有在福建发展造船业了。
我们对外的进出口贸易严重依赖长江水道。后来有了天津海口,但是我们的根本之地贸易毕竟利用淮河,长江更为便利,无论出口茶叶、丝绸、玉器、瓷器还是我们制造的工业品。而我们从国外进口的机器设备以及橡胶也是利用水路运输距离我们的制造基地更近。这方面屡屡受到他们的掣肘,不仅要缴纳厘金,有时货物还会被扣留。比如淮滨船厂进口的一些造船设备就曾经被湘军水师劫夺用于安庆造船厂。对此,我们一直隐忍。尽力避免过早与湘淮系发生全面冲突。直到铁路通到海州,情况才有了根本的好转。而湘淮系也认为我们的实力不够,主要是总兵力显得太少。仅仅自保而已。他们前段只是要集中力量对付太平军,暂时顾不上我们而以。至于击败俄军,大约他们真的相信了我们的报道:消灭俄舰队是炮台攻击没有准备的俄军所致,当初曾格林沁也办到过,而且俄海军实力也实在不行,湘军中还是又熟悉洋务的人员,对世界的形势也有个一知半解得了解。收复东北边疆也是因为俄军兵力太少,面临国内改变农奴制度的变动和与土耳其战争的之类的问题不得不主动撤退,俄让我们拣了便宜。而且他们认定我们会因为东北和蒙古地区背上包袱,武力方面根本没有力量向他们主动进攻。等他们从太平军那边腾出手来,剿灭我们应该也不是太难的事情——至少不会比消灭太平军更困难,现在湘淮系也今非昔比,不仅从列强那里购进了大批武器,而且有了好几座兵工厂,连轮船都能制造了。兵力大大增加,占有全部江南国土和江北一部分地方,陕甘川等地也属于他们控制,由于拒不向中央缴纳税收,他们的财政收入也相当可观,毕竟占据着传统的财富集中区域江浙和天府之国四川。加上通商口岸也基本在他们控制区。让湘淮系感到了自己空前强?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