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中原





硪患褪侨ο鹚氖∮位髑墓膊巢慷印W罱ザ⑼畋薄⑺毡狈⑸囊幌盗泄擦降尘拥某逋挥Ω糜胨泄亍K恼庑┬卸艽蟪潭壬霞跚崃说腥硕晕颐墙煌ㄏ叩南叛沽Α!?br />
“那么据你看来,他的部队战斗力怎么样?”

“这位汤司令的部队装备虽然不错,但是部队士气普遍低落。他的部队里裙带风盛行,任人唯亲,军官整体素质差,士兵多为强征的壮丁,战力不强。而且在他的辖区里,军纪败坏,军民关系极为紧张。地方官员贪污腐化十分严重,连他们修筑河堤的款项都被大量贪污挪用。现在他们只控制了了半个河南省,可是赋税却远远高于他们战前全省的水平。”

“照你这么说,他的部队应该就是支那人说的‘银样蜡枪头’,不堪一击了?不对吧,他这么大的名气,总该有些能打的部队吧?”

“是的,他手下原来也有一些很有战斗力的部队,但是在贪污腐化、任人唯亲的风气下,已经为数不多了。不过近年来,有一支原非嫡系的116团表现倒很出色。”

“116团?”

“116团是三年前组建的团队,现在隶属于郑州城防司令部。团长叫陈浩,是中国陆军军官学校炮科的毕业生,参加过淞沪战役。此人在1938年率部攻取过兰封车站。”

“等等,鸠山君,你刚才说是共产党徐亮率部攻取的兰封车站。”

正文 第四十章 谋划进犯(2)

  “是的,将军阁下,当时他们都在开封第四保安团,陈浩是团长,徐亮是副团长。”

“可这个徐亮却是个共产党?”

“是的,将军阁下,在中国,这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关系实在是剪不断、理还乱。”

“请继续说下去。”

“后来,陈浩率领他的部队在开封战役时驻守开封机场,使攻占机场的16师团一支快速部队全部损失。”

“哦?”

“他们又用抢来的16师团的山炮,炮击攻击开封火车站的14师团部队,为此,14师团和16师团还发生了争执。”

“这个可恶的家伙!”

“还有,1938年6月7日至6月10日,此人率部在郑州与中牟间的白沙镇一线设防,皇军一个联队攻击一昼夜,损失惨重,丧失进攻能力,后来接替进攻的部队遭到洪水袭击后全军覆没。”

“鸠山君,你是否认为这个陈浩的战绩有支那方面有意夸大的成份?要知道,支那一个保安团人数不会太多,经过战斗损失,又被徐亮带走相当大一部分—不然徐亮无力袭击兵站,以我们了解的支那的补充能力,怎么可能使这支部队迅速恢复到可以与皇军一个联队抗衡的能力?”

“将军阁下,此事方面军司令部专门下令调查过,陈浩所部是从开封向西撤退途中沿途收拢支那其他部队散失人员得到补充的,撤退到白沙镇后才获得116团正式番号。”

“幺希,一些散兵游勇,惊弓之鸟,到了他的手里却成了战力强悍的团队,此人的确不可小视。奇怪的是,三年过去了,这个战功卓著的陈浩却怎么没有得到提升?”

“这个,据我们了解到的情报,程潜、卫立煌主持一战区的时候都曾想提拔这个人,他的部队也扩充到了三千多人,直接隶属于郑州城防司令部。但是中国军队和其他各国军队一样,从校官提升到将官的程序是很严格的,而这个陈浩在‘中国事变’开始的时候还只是一个中尉,升迁已经够快了。不过,汤恩伯主持后,裙带风盛行,任人唯亲,这个陈浩怕是升迁无望了。”

原田雄吉听到这里,心中竟然涌出一股失望的感觉。原本以为要对垒中国的“名将”汤恩伯,让他感到兴奋,现在听了鸠山的介绍,所谓“名将”其实是草包一个,让他兴趣索然。这陈浩倒算个人物,可惜层级太低——堂堂皇军中将师团长,怎可将支那上校当作对手?他心中有一些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寂感,又随口问了一句:“那个徐亮的资料有吗?”

鸠山很尴尬:“这个,在老百姓中间有不少传说,但似乎都不足为凭,这个,此人在中国政府军中任职时间很短,确实不好搜集资料。”

“好了,暂且不理他,西面支那政府军最近有什么动向?”

“他们时常渡过泛区袭扰,尤其是陈浩所部今年夏季数次炸毁我方修筑的东堤,在我们控制的地区制造混乱。近日开封城内潜伏的敌人活动也很频繁。数日前,宪兵队在小南门搜查过往行人,竟有两名支那便衣人员在城门口拔枪射击。”

“结果如何呢?”

“他们最终被我方击毙了。”

“那么,他们是哪一方面的人呢?”

“这个,尚未搞清楚。”

“鸠山君,难道连开封城内的治安也维持不了吗?”

“将军阁下,最近我们也给了支那谍报人员一次重大的打击!”

“哦?”

“我们捣毁了军统方面在开封的潜伏电台。只可惜让那个柳万祺跑掉了。”

“柳万祺?是什么人?”

“此人是军统的上校情报人员,在敌人一战区情报界大有名气,曾经有好几批潜入敌后的我方情报人员栽在了他的手上。他的谍报人员近年来在开封搜集情报、刺杀和我们合作的中国要员、散布谣言、破坏重要目标。此次带了一个行动小组潜入开封,我得到内线的确切情报后将其包围在一所宅子里,经过激烈交战,柳万祺带的6名谍报人员被消灭,电台被破坏。”

“抓到活口没有?”

“这些人十分顽强,连一名女报务员最后关头也烧毁了密码本服毒自杀了!”

“从我们这些年的经验看,支那人与支那人是很不相同的,有一些即使在我们大日本帝国也算得上是优秀的人物。”

“是的,可也有很多被他们称为‘汉奸’的家伙。”

“鸠山君,你对此是怎么看的?”

“任何民族都会有没有廉耻的叛徒,一般而言,这种人都是少数,但是当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昏庸无能,对内压迫过甚使得内部矛盾激化的时候,一些绝望的人们也会选择背叛,中国自古有‘君不贤而臣走外国’之说。”

“就是说这是一个没有凝聚力的国家。”

“并非如此,他们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占据了辽阔的国土,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是因为他们共同的强大的文化背景有着巨大的凝聚力。”

“他们曾亡国于蒙古。”

“是的,当时蒙古人掌握了全世界最先进的军事技术,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陆军,而整个欧亚大陆的强国只有宋朝与之抗衡的时间最长,而且当时宋朝一直缺乏一位强有力的领导者,也就是所谓的‘明君’,无法凝聚人心、国力,所以既有文天祥、陆秀夫这样的英雄,也出了许多张弘范这样的汉奸。即使如此,他们不到百年就复国了,而且中华文化没有消失。即使蒙古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有意思,鸠山君,那么满清呢,他们统治的时间可要长的多了。”

“满清统治者主动融入中原文明,用汉字,讲汉语,尊崇孔孟,在清朝康乾时期是儒家理论学说真正在社会生活中落实程度最高的时期,满族人先把自己变成了‘中国人’。”

“那么鸠山君,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完全占领这个国家后,也会被他们同化掉?”

“不,这正是我们要避免的。我们拥有强势的科技文明,要用我们日本的文化去取代它们。这首先要消灭、根除他们自身的文化传统,用科技带来的物质文明的暂时优势消除他们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从而让他们再也没有凝聚的基础,产生民族自卑感,自己甘愿成为我们日本民族的附庸,以当上二等、三等的日本人而光荣,到那时,这个所谓的‘中华民族’就再也不存在了,消灭这样一个庞大的民族,只有从精神上入手。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难办的地方就是所谓的‘中原地区’。”

正文 第四十一章 谋划进犯(3)

  “鸠山君,我们马上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了,支那人不能一劳永逸地用洪水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

“就是说,我们要发动进攻了?可是那黄泛区宽度平均有20公里,狭窄的地方也有10公里,而且水的深度总在变化,无法通过较大的船只,我们的重武器无法通过,从东面进攻困难是很大的。”

“鸠山君,正如你所言,这样正可以出其不意,而且我们有空军优势足可以弥补重武器问题,我们从北面佯攻,然后35师团向西主攻,还会有新的部队到达来加强我们的进攻力量,加上对面支那军队战斗力不强,在我们英勇的皇军士兵面前将会不堪一击!”

参谋长白泷理四郎大佐走进来:“报告师团长。”

“什么事?”

“津浦铁路方面消息,运送渡河器材的列车遭到共产党游击队的伏击,渡河器材全部损失!”

“八格!”原田雄吉气得一拍桌子,随即又镇定下来:“我们现有的器材一次可以渡过多少皇军?”

“大约1000人。”

“这不够。你们马上派人砍伐树木,制造船筏。”

“师团长,这样会暴露我们的意图。”

“用兵之道,虚虚实实,我们造船的规模不必太大,加上已有的器材,一次可以渡过三千步兵就足够了。同时放出风声,又对周边地区的共产党和国民党军队进行大扫荡,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可派出部分部队向鲁西南微山湖以西地区佯动。”

“师团长太高明了。”

此时正是法西斯最猖獗的日子。希特勒横扫欧洲大陆,6月22日右闪击苏联,数月时间已逼近莫斯科城下。黑云压城城欲摧。

北平,天空阴沉沉的,没有往日秋季的蓝天白云。敌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冈村宁次大将正对着地图沉思。参谋长安达二十三走进来。

“安达君,你是来报告进攻准备的情况吧?”

“是的,司令官阁下,特别是35师团的情况。”

“35师团?让我先猜一猜。这个原田雄吉在伐木造船,自己解决航渡器材问题。我们三年没有在河南发动攻势了,他着急了。”

“是这样,不仅如此。”

“他是不是为了掩盖目的,扬言要对共产党进行扫荡?”

安达愣了一下,以十分钦佩的目光看着司令官:“是的,而且他还向豫鲁边界一带派出了部队。”

“这个原田,就是爱耍小聪明,他伐木造船未必就会引起汤恩伯的注意。这个汤恩伯,我们是了解的,他是我们日本士官学校炮科的毕业生,他很有可能会认为黄泛区无法渡过重炮和装甲部队,而没有炮兵,我们是无法从东面发动进攻的。”

“可司令官偏偏选择从东面主攻,出其不意。”

“是的,我军兵力不足,北面又受到共产党军队的严重牵制,从东面进攻的胜算要大得多。可是现在原田一边造船,一边扬言要扫荡共产党军队,这正是中国人所说的‘此地无银三百两’,不仅会引起中国政府军的警觉,而且共产党也可能采取围魏救赵之策,主动出击到开封周边以及陇海铁路、汴新铁路沿线,那样的话可真的会牵制了我们进攻行动,虽然原本不是针对共产党军队的。”

“但是,司令官阁下,我们开展华北治安强化运动后,共产党军队的力量已经受到严重打击,他们一些小块的根据地已经消失,变成了所谓的游击区,大块的根据地也大大缩小,人力、物力损失严重,自保都困难,恐怕很难有力量出击了。尤其是在平原地区更是如此。”

“安达君,你不要低估了共产党的能力,他们的坚忍的精神怎样估计都不过分。”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急于发动在河南的攻势呢,集中力量继续扫荡共产党根据地,直到把他们彻底消灭,巩固了后方之后集中优势兵力发动攻势,胜算会更大。”

“安达君,从战役的角度,你的看法是正确的。可是从战略上,我们必须做出进攻的努力。”

“请司令官指教。”

“请注意一下世界局势的变化。”

“是,我们的盟友德国人进攻我们共同的敌人苏联,而且战果辉煌。”

“请继续讲。”

“为了履行盟友的义务,我们有可能北进夹击苏联,迅速将这个奄奄一息的巨人击倒。”

“嗯。”

“为此我们需要巩固的后方,所以首先要击溃正面的支那政府军。”

“然后?”

“挥师北上,击破苏联在远东的部队,与盟友会师。”

“那样的话,我们在与远东苏军的交战中会有很大损失。而我们得到了什么?一大片空寂无人冰雪覆盖的寒冷的荒原(当时西伯利亚尚未发现石油)。德国人占据了全部欧洲大陆,而且将与我们为邻,我们希望有这样一个邻居吗?”

“您是说?”

“是的,盟友不是永恒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和德国就是交战的敌国,就在两年前,欧洲大战爆发的时候,德国和苏联还共同出兵瓜分波兰,在东欧划分势力范围,今天怎样了?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