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中原






“不是手掌,是首长。首长就是我们的领导,比如军长、政委,都是首长。”

听了他的解释,那些人更不明白了。

“那你们中华军来这里干什么呢?”

“我们是要‘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后面的他想不起来了。“反正就是要赶跑万恶的满清鞑子,恢复我们大汉江山!”

“那就是反清复明了?”问话的小伙子可能也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这话当时可是杀头抄家灭族的大罪。

“当然不是!”那战士有些急了,“我们中华军是专门为穷人打天下的,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吃得饱、穿得暖的社会。”

“那当然好了,可是能行吗?天有不测风云,比如遭了天灾,怎么办?”一个年纪较大的百姓问道。

“一处有难,八方支援,咱们中国地方大,不会处处受灾,受灾的地方当然会有我们建立的新人们……不,是新官府救济。看,现在我们还没有坐天下,你们这些人,我们不是也在救济吗?”

看来严学文这些日子的思想教育还是在卓有成效的,但是一些新改概念、新名词可以强力灌输,但是人的行为方式,特别是思维方式则是很难改变的。

我带着严学文和魏辉巡视到此,在圈外听着这个战士的似是而非的解释,哭笑不得,知道他说新官府的时候,严学文忍不住出声纠正道:“我们建立的是人民政府,不是新官府。”

那新兵兴奋、又有点紧张。赶忙立正敬礼:“首长好!”

旁边的百姓见这战士没有下跪,悄声问:“这是你们的哪一级首长?”

那战士悄声说:“是我们最大的首长,就是刚才说的徐政委和严主任。”

那些老百姓一听,呼啦跪了一大片:“草民们见过徐大人、严大人!”

这是哪跟哪呀,我们这个民族真的是很容易下跪的吗?应该不是吧?

正文 第五十五章 扩军(1)

  难民越来越多,竟然有先来的难民稍稍落脚安顿就返回灾区寻找亲朋一同来到这个能吃上饭的地方。

王平开始为粮食消耗速度的迅速增加而担忧了。李哲则抱怨部队的训练受到了影响,他对上次二团在攻击泼皮山战斗中的表现极为不满,战斗结束后,对训练抓得极严格。而此次难民涌来,部队抽调人员负责救济难民,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训练。

我和陈浩在讨论这次难民潮给我们中华军带来的机遇。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这件事也不例外。

在这个时代,在我们计划中的未来军事工业还未建立起来的时候,部队兵员数量的多寡对部队的力量还是有极大影响的,尤其是在我们占领、巩固工业原料产地,以及建立军工生产的过程中,恐怕也要靠众多以冷兵器装备的兵员作为基础力量,而装备少数现代装备的精英部队只能作为王牌突击部队使用。

我们需要兵员。尤其需要那些朴实农民来源的兵员而不是土匪、兵痞。

但我们现在不是政府军,不能用正常的政府征兵手段。我们也不想以抓壮丁之类的强制裹挟手段增加兵员,那样的士兵没有战斗力,有机会就会逃亡。

朴实、善良、本分的百姓一般是不会主动参加反对现政权的军队的。

除非有足够的理由。

打土豪,分田地?

用财富再分配的方法促使他们不得不为了自身利益,为了“保卫胜利果实”而战?

再有走投无路下得到了新的生命,新的希望。

两者都是为了利益。后者获得的利益更大,至少不会担心失去什么,因为他们本来就濒临失去一切的边缘,因而后者支持新政权的态度会更加坚决。

现在,建军村山口外那些越来越多的难民就是在灾荒中失去一切,甚至连生存也难以为继的人。只要充分宣传动员,一定会有人,会有很多人参加我们的队伍。我们对严学文那批政工人员在这些人中的宣传鼓动的能力没有丝毫怀疑。

问题是?

家属安置?首先招收那些没有拖累的,对于有家属又坚决要求参加的,可以考虑发放一些安家费,有苗沛霖送来的十万两白银呢,钱就是要用来花的,有钱不花,钱就成了累赘。还可以考虑在建军村,甚至泼皮山安置部分家属居住。

最大的问题是粮食问题。

原本缴获苗军的粮草加上攻占泼皮山又缴获的山上的部分存粮够我们这支千把人的部队用一年也不成问题,可是现在山口外聚集了近万难民,而且还在增加之中,这样下去,我们的粮食恐怕个把月就会出现危机。不行,不能这样救济下去。最后,我和陈浩商定。立即在难民中招收新兵。选择身强力壮,没有家庭拖累和家庭拖累小的,参军者和家属可进入山口,家属暂时在建军村安置。其他的难民在山口外滞留三日的,就要将其劝离,对特别困难的可以发一点银子作为路费。这也是我们所能做到的最大限度了。

“救济难民本来就应该是现政权的事情。”陈浩也不知是在劝说我还是安慰他自己。

“而且扩军后,我们也要改变原计划,尽快扩大占领区了。泼皮山一带养不起数量较多的军队的。”我说道。

正文 第五十六章 扩军(2)

  招募新兵的工作进展顺利。严学文带的招兵宣传队第一天就在新兵花名册上添加了1千多个名字。

“饥寒起盗心”我和陈浩晚间听取汇报时,忽然脑袋里冒出这半句话来。TMD,老子们可不是盗。

民族解放的大旗加上“均贫富”的传统理想以及对美好世界的憧憬,还有当“开国功臣”博王侯之位的希望。我知道这些人加入队伍不仅仅是饥寒交迫下无奈之举这么简单。当然饥寒是目前的直接原因。

第二天比第一天参加的人数更多。到了第三天晚间的时候,严学文的新兵册上已经记下了第4千名新兵的名字。扩军工作到此告一段落。

这些难民中符合入伍条件的已经不多了。这次迅猛的扩军给我们自身带来的困难和压力也实在不小

首先是粮食问题。新兵连同家属有1万多人。我们现有的粮食存量最多够支持一个半月。如果再加上继续救济新增加难民的部分,恐怕连一个月也支持不了,

第一师改为三三建制,干部奇缺。有些当初在建军村突围时的战士都成了排长、甚至连长。连王平军械所中也不得不抽出人员充实基层连队,这让王平很是心痛。当然抽调的都是军械所原来负责保卫的战斗人员。陈浩师部的参谋军官有几个被派到部队当了营长。辛兴被任命为新组建的第三团团长。他在泼皮山一战中的表现让任何人对此项任命无话可说。骑兵营,实际上仍然只有一个连的兵力,由陈浩师部的侦查参谋齐岳接任。

军装的问题暂时无法解决。现在部队的服装乱七八糟。从笔挺的美式军装到共军徐旅的军装再到团练的号衣。新入伍的人则穿着原来的杂色便衣,有些人衣衫褴褛,简直不成样子。

武器不足。王平军械所留存的步枪都配发到了部队。前些日子入伍的新兵在训练和战斗中表现较好的都获得了新式枪支。比如那个李黑娃,他现在已经是班长了,就弄到了一支七九步枪,高兴得不得了。

可其他的新兵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把缴获苗军和李右的那些刀矛之类的冷兵器全部分发之后,仍然有人没有武器。根据辛兴的建议,专门组建了一支弓箭队。

总部警卫连扩编为直属营,魏辉升任营长。

训练,紧张的训练。军事和政治训练同时进行。新入伍者凡是识字的全部被集中到政治部培训,准备充实基层政工队伍。

行动方案也在紧张酝酿之中。向北、向东防御,向西发展,获取必要的生存空间,这一点早已达成了共识。首先要解决部队的衣食问题。两种方略,第一种攻寨不攻城,向西占领鄂豫皖边的广大农村地区,扩大占领区,但是暂时不攻击县城以上的城市,也就是清政府正式官员驻节的地方。这样的好处是不会引起清政府对我们的太大注意,边远地方的小小“匪患”,一般也就是申令地方官员剿灭,不会派大军来镇压。目前清政府对付太平军和捻军就已经够受的了,又加上正在和英法处于战争状态,不大可能抽调主力到三省边区去对付一些占据山寨、村镇的“小股山匪”。但是,这样做发展速度慢,有可能坐失良机。而且以边区的穷困,能否迅速解决部队的供应问题也未可知。这个时候,我和陈浩都不愿意采取强行剥夺占领取大户人家全部财产的政策。第二种办法就是乘着清军主力不在这个地区的时机,夺取三省边区大别山附近的多个县城,迅速壮大力量,甚至相机夺取信阳这样的战略要地。对于接受清朝官府的物资、财产,我和陈浩是没有任何顾虑的。但是这样可能迅速将清廷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我们身上。老部队在攻取各地的战斗中的弹药消耗难以补充,而新部队的战斗力能否适应大规模战斗还是未知数。尤其是我们准备在豫西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不想成为“流寇”,必须要保有足够的力量占领并且巩固那个地区。

但是无论如何,第一步,西面山脚下的泼河镇必须拿下来。而且要迅速拿下,扫清西进的第一个障碍。

正文 第五十七章 泼河镇(1)

  泼河镇周围群山环抱,峰峦叠翠,山清水秀。东、西、南三面山势较高,北面是较平缓的丘陵。再向北逐渐过渡到平原。南面和西面的山峰离镇子较远。只有东面的泼皮山似乎紧贴着镇子。离镇子最近的山头只有百米之遥。两山之间一条羊肠小道蜿蜒上山。

  山与镇之间有一条自南向北的小河,清澈的河水轻快地在鹅卵石间跳动、奔流。

  我带着一团一营的干部此刻正在离镇子最近的那个山头向镇子里观察。我初时觉得有些奇怪:这个对防守镇子至关重要的山头,这泼皮镇上的团练怎么不派兵力来防守?转念一想,冷兵器时代,距离镇子百米之遥的山头能对镇子有多大威胁?在这山沟里,土炮和鸟铳就算远射程武器了,从这山头都打不到镇子的围墙。虽然镇上的团练也购置了燧发式步枪,但是作战观念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况且镇上的团丁兵力有限,能派多少人守这两个山头?兵力太少简直就是等着让李右他们来宰杀了。依托寨墙用弓箭、鸟铳、火枪控制镇外的开阔地在此时此地对于泼河镇的团练而言的确是合理的选择。

  此时观察地形实际上是验证侦查人员绘制的地图。在图上,泼河镇的情形我早已熟悉了。贾山带了一个侦察班这些天几乎24小时在泼河镇附近轮流值守。

  此时的贾山已经是一团一营的营长了。宣布任命后,张林笑骂:“你小子运气真是好,老子从当兵干到营长用了7年,严学文干到教导员也是7年,而你小子才入伍一年多就混上营长了。好小子,好好干,别给徐政委丢脸!”

  这贾山据说是矿工出身,见了我似乎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似乎是让他为我去死也心甘情愿的那种。

  由一团一营攻击泼河镇在招兵结束的当天晚上就确定下来了。张林在会议上放炮:“谁也不用多说,上次攻泼皮山,二团全团拉出去操练了一回,辛兴也带人去过了一把瘾,就一团看家护院了。这次也该轮到一团出去活动活动了。”

  李哲对上次攻山时本团的表现耿耿于怀,本来很想通过攻打泼河镇找找面子。二团原来的人马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与当初泼皮山之战时不可同日而语了。

  可这张林是军委会委员,第一师副师长,再说他说的也不是没有依据,争不过呀。

  陈浩看他有些丧气的样子,笑道:“小子,好好在家练兵,仗有你打的。”说着在地图上大致一比划,“泼河镇只是个试点。不仅是军事,还有政权建设、经济政策一系列要解决的或者说要试验的问题。待这些问题初步有了答案,这个方向上我们的占领区会迅速扩大,而队伍的扩大会比现在这次更为迅猛。所以你们要抓紧时间训练出一支基本队伍,培养一批政治、军事骨干作为部队的种子。所以现在部队的重中之重的任务是训练,训练,训练!政治、军事双管齐下,训练出一支能打敢拼、政治可靠的钢铁队伍!”

  又笑着看了看我:“至于泼河镇那里,说实在的,没有多大的仗可打。在那里,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任务远远大于军事任务,所以我们决定还是由政委亲自带队指挥。董参谋长和严主任也都参加。你么看,攻城拔寨的事情,我这个军长都不和政委争,你们还瞎争个啥?”

  李哲等顿时无语。

正文 第五十八章 泼河镇(2)

  扩军时有意对一团一营作了加强,明摆着是要把它当作主力样板部队建设了。人数差不多有原来一团全团的人数了。光原来徐旅的骨干就有50多名,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