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金针度与人





章学诚:《章氏遗书》

  章学诚(一七三八~一八○一),字实斋,浙江会稽人。他生在清朝乾嘉考据的盛世,
但却超出考据国外,提倡新的史学和方法。
  中国古代有史官、有史书,但却没有什么史学和方法。最早的史学方法,姑且可说是孔
丘的“约其文词,去其繁重,以制义法”。在这些原则下,出来了《左传》跟《史记》。孔
丘以后,唐朝的刘知几(《史通)作者)、宋朝的司马光(《通鉴考异》作者)、李心传
(《旧闻证误》作者)、清朝的章学诚(《文史通义》作者)、崔述(《考信录)作者)等
出来,相继给史学方法加深了枝叶,其中最有成绩的,就是章学诚。
  《文史通义》出版在一八三二年(道光十二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内容包括易
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全书的重点是“六经皆史”说,并指出单纯
的编纂和考证不算史学,史学得有个人见解才成。章学诚认为六经不过是些古史史料,并不
是“载道之书”,这种见解,根本推翻了“守六经以言道”的传统的错误观点,给九十年后
的国故整理与疑古风气,提供了理论基础。
  章学诚主张“学为实事,而非为空言”。所以他的见解,“颇乖时人好恶”,直到他死
后,才更被人重视。


俞樾:《春在堂全书》

  俞樾(一八二一~一九○六),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他是清朝道光年间的进
士,咸丰年间因为“命题割裂”,被革职为民;又因为“故里无家”,就在江苏苏州住下,
后来到各他讲学三十年。他“生平专意著述”,每一年下来,都“有写定之书,刊行于世”
。中国像他这样勤勉而每年有成绩出来的作者,实在少见。他活了八十六岁。
  俞抛的名著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古书疑义举例》
出得最晚,写得也最炉火纯青。这书共七卷,把古书疑义分类写成八十八条,用前无古人的
科学方法,使人们知道如何认识古书。刘师培说这书“发古今未有之奇”,可谓定评。这书
后来引得刘师培、杨树达、马叙伦、姚维锐等的仿作补作,影响极为深远。
  俞樾的高足有章炳麟、陈汉章。章炳麟后来搞革命,故意写信向他“谢本师”,免得他
被牵累。俞樾说:“炳麟,吾徒也。吾爱炳麟深,此炳麟之所以报恩欤?”陈汉章后来是北
京大学教授。俞樾的学生很多,《清史稿》说“日本文士有来执业门下者”,可见他的拉风
情况。


章炳麟:《章氏丛书》

  章炳麟:(一八六八~一九三六),字枚叔,曾改名章绛,字太炎,以顾炎武又名顾绛
也,浙江余杭人。他是俞樾学生,国学造诣奇高,后倡革命,以“苏报”案坐牢三年,同案
的“小弟”
  邹容庾死。出狱后,东渡日本,主编《民报》,有功革命极大。民国成立后,又被袁世
凯软禁,绝食几死,并谓“吾死以后,中国文化亦亡矣!”一九二二年,组织联省自治促进
会。一九二五年,创刊《华国》杂志。一九三四年,迁居苏州锦帆路,与李根源、金松岑等
组织国学会讲学。一九三五年另设章氏国学讲习会,发行《制言》月刊,提倡读经救国,一
时从者甚众:
  章炳麟的有名学生很多,如黄侃(季刚)、朱希祖(逖先)、钱夏(季中、玄同)、周
树人(豫才、鲁迅)、周作人、沈兼士、汪东等。影响所及,至为深远。他实在是学界的大
龙头。
  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说章炳麟是,‘清代学术史的押阵大将”,“这五十
年是中国古文学的结束时期。……
  恰好有一个章炳麟,真可算是古文学很光荣的结局了!”章炳鳞的地位的确如此。中国
国学与古文,在被时代三振前,在败部的萧条里,章炳麟做了最精彩的个人演出,他死以后
,真有许多东西随他“亦亡矣”!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梁启超是神童,十三岁就考取秀才,十六岁就中了举人。十九岁起拜比他大十六岁的康
有为做老师,学于广州万木草堂三年,对中学西学,有进步性的看法。二十二岁到北京,热
心文化、政治活动。二十三岁联合各省举人一百九十人上书论时局、请变法。二十四岁在上
海办《时务报)。二十五岁到湖南讲学于时务学堂,做蔡锷等老师。二十六岁戊戌政变失败
,逃往日本,几年之间,前后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等,把古文体裁解放,文字生
动感人,笔杆影响之大,无人可及。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北京万人空巷式的欢迎他。他创办《庸言杂志》,参加进步
党,做过总长。一九一五年冒大险反对袁世凯称帝,参加护国战役。一九一七年又参加再造
共和之役,虽与他老师康有为敌对,在所不惜。一九一八年后,专心在思想学术上归根,在
导向工作方面,成绩极高。先后在北京高等师范、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南京东南大学
讲学。一九二九年误于庸医,死在北京。


 
哲学类

李耳:《老子》

  春秋时候(前五七○左右),一位“名耳,字聃,姓李氏”的哲人,被称为老子。
  英国哲学家罗素到中国来的时候,有人向他介绍“老子”,并翻译了几段给他听,他听
了大为惊叹,几乎不相信中国古代思想家竟有这样的奇妙言论!
  《老子》言论的奇妙,有思想史常识的人,都一致同意。但是《老子》一书,行文大古
奥,造句大离奇。其中许多高深的哲理,都蕴藏在这种古奥与离奇之内,想要对哲理登堂人
室,必得先通过这一关不可,这下子就难倒许多人,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不得其门而入。
  历来想打破这一关的人很多,有的从文字学入手、有的从训诂学入手、有的从校勘学入
手、有的从文法学入手、有的从笺注入手、有的从义理入手。……各类解老、喻老、说老之
书,历朝各代都有。但真能适合现代人读,且用新方法加以阐述者,倒不多见。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到一九七四年初,中国大陆出土了帛书《老子》两种,提供了极好的
帮助。它们证明了过去的许多校勘学、训诂学,都错了,这倒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孔丘:《论语》

  孔丘(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字仲尼,山东曲阜人。他被尊为孔子。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丘言行的一部书,也附带记录他的弟子的言行。它的成书,不在
一时,也不成于一人。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是“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而来的;赵翼《陔余丛考》说:“语者,圣人之遗言;论者,诸儒之讨
论也。”先秦古书中引孔丘的话,引就引了,但不提《论语》。《论语》两字的出现,是以
后的事。崔述《洙泗考信录》列举《论语》累积成书的证据,是可信的。
  《论语》传到西汉时候,已经有三种本子,就是“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
。后来前两种失传了,“鲁论语”也残缺了。最早的《论语》本子,已经如此,后代本子的
失出失入,当然更不消说了。
  《论语》既然不过是孔丘的语录、孔门师徒的谈话录,所以它的形诸文字,就不可只就
字面上拘泥,而该想到谈话当时的情况。当然那种情况我们不能深知,记录也容易有错误,
所以我们读《论语》、研究《论语》,应该带着闲适的心情去看它的真与伪、它的一致与矛
盾,而不该抱着严重的读经态度,去想“道贯”它。


列御寇:《列子》

  列御寇,被称为列子,是春秋后期人,比孔子晚七八十年。比庄子早一百年。他住在郑
国,郑国宰相子阳曾送他吃的,他不要,后来子阳为人所杀。他好像是跟当道不合作的。
  《汉书》艺文志中有《列子》八篇,但是现在传下来的《列子》八卷,却不是《汉书》
艺文志着录的,而是魏晋的人伪造的。当然伪造的时候,也会根据一些流传下来的古代材料
,所以它的内容,就是一部“大锅炒”。在它里面,有先秦各家的思想、有秦汉时代的名物
,甚至还有一点佛书故事,很是驳杂,但它的主调还是老庄思路。它在《杨朱篇》中所表现
出来的杨朱思想,甚至比《孟子》中的“为我”、比《吕氏春秋》中的“贵己”、比《淮南
子》中的“全生保真”还激烈,已经超出《庄子》盗跖篇之上,所以《列子》在了解中国思
想,尤其是魏晋思想上,有它重要的地位。
  《列子》被归入道家,道教把它统战成自己的经典。唐朝时候,尊称为《冲虚真经》;
宋朝时候,又加尊称为《冲虚至德真经》,其实《列子》只是《列子》,它不该是道教的宣
传品。


庄周:《庄子》

  庄周(约前三六九~?)被称为庄子。
  《庄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说有五十二篇,如今所存,只有三十三篇。中分内篇七
、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庄子》哲学的特色是它的“出世主义”。这种出世,虽与世俗处,却“独与天地精神
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一派超然物外的状态。
  在人生哲学方面,《庄子》中的意见是“达观主义”。对人生一切寿夭、生死、祸福、
是非、善恶、得失、贫富,一概达观、一概归到命定。而这种达观的获得,则倚靠超出“形
骸乏外”的“出世主义”。这种主义,使人虽在人世,却如同不在人世一样,这样放大眼光
,可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效果。所谓·,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未,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
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
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这种物我一致的极致,就是《庄子》思想的极致。就文体而言
,《庄子》的文字极为优美波谲,是古文中的珍品。


荀况:《荀子》

  荀况(约前三一五~约前二三六)被称为荀卿、荀子。
  荀况是战国晚期的大思想家,他生在赵国,住在齐国与楚国,做的是祭酒和兰陵县(山
东库县)的县太爷,后来终老在那地方,活了八九十岁。
  荀况有两个有名的学生——韩非和李斯;一部有名的书——《荀子》。这书共有三十二
篇,它最早是汉朝刘向整理出来的,取名《孙卿书);再由唐朝杨倞重新整理,定名《荀
子》。书虽然体大思精,可是一直很倒楣,在孟轲做为孔丘接班人的标准下,和荀况自己的
两位不讨人喜欢的接班人的影晌下,它一直被冷落。结果只看到思想粗糙的《孟子》一路风
光,思想精湛的《荀子》却没取得应有的重视。这对荀况是非常不公平的。
  两千年后,我们重新检定荀况的地位,发现他真不愧是给先秦百家齐放思想集大成的人
。他写《非十二子篇》,从社会贤达陈仲、史鳅,到墨家的墨翟、宋猓В椒业纳鞯健⑻?br /> 骈,到名家的惠施、邓析,到儒家的子思、孟轲,他都一个个点名批判。此公的气魄,于此
可见。至于他在《天论》中的进步见解,那种戡天、参天的气魄,更是空前绝后的。


吕不韦:《吕氏春秋》

  吕不韦(?~前二三五)是战国后期的大商人,是“阳翟大贾”(阳翟在河南禹县)。
他经商到赵国的邯郸,正巧碰到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立刻用生意眼判定这个公子“奇
货可居”,便烧他的冷灶。后来这公子继位,就是秦庄襄王,吕不韦投机成功,当了丞相。
庄襄王死后,秦始皇继位,继续请他做丞相,前后掌权十多年,食客三千人,家僮万人。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的食客为他编的书,有二十六卷,一百六士篇,二十万字,内容
是把先秦各家的思想综合,变成一套拼盘式的学说系统。先秦各家的思想,本来是各搞各的
,经吕不韦这样一统战,就全部变成他的“思想食客”了,他自然得意非凡。他把书挂在城
门上,悬赏能够改一字的,赠千金,由此可见他的气派。在哲学派别上吕不韦属于杂家,一
部书什么都一网兜收,当然要杂啊!
  吕不韦自认这书“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而它“备”的方法,却很有技巧。它经常是
用许多寓言、故事、历史来把理论带进场,以反覆设喻来引人入胜。《吕氏春秋》实在是一
部妙书。


刘安:《淮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