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7-中国历代战神





    
    公元1242年春,蒙古军队兵分两路,一路向南追击逃走的匈牙利国王,甚至进入了今天南斯拉夫沿海的达尔马提亚地区。另一路向北冲击奥地利,前锋抵达克洛斯特诺伊堡。    
    对于西欧人来说,蒙古人似乎还是远在天边的一个部落。蒙古人最初的大举西进非但没有让西欧人警觉,相反还让他们幸灾乐祸。公元1238年,当叙利亚人向法兰西和英格兰的国王建议基督教徒和穆斯林联合起来抵御蒙古军队时,温切斯特主教残忍地对英王亨利三世说:“让这些狗互相摧毁,完全消灭,那时我们将会再来,全球性的基督教将在他们的废墟之上建立起来,在全世界,将只有一种教会,一个基督。”    
    然而,随着蒙古人的步步进逼,阴云笼罩了西欧。在上述的同一年,即公元1238年,英格兰东海岸的雅茅斯出现青鱼过剩,究其原因,原来是日耳曼的鱼商惧怕蒙古人,不敢出门贩鱼。    
    在以后的几年中,东方“灾难”的消息越来越多地传向西方,信奉基督教的俄罗斯成了蒙古帝国的一个省,而格鲁吉亚的女王和加利西亚的公爵也发出了绝望的呼救。虽然由于1241年底窝阔台汗的去世使蒙古内部发生了权力之争,从而延缓了战争的进程,但一旦汗位继承问题得到了解决,就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蒙古人的浩荡西进了——除了大西洋的万顷碧波。    
    公元1245年,新教皇英诺森四世认识到形势的严峻,开始挑选使节出使蒙古,寻找战争或和平的答案。面对凶残的敌人,面对谜一样的大漠,意大利人约翰?普兰诺?卡皮尼和葡萄牙人劳伦斯临危受命。    
    卡皮尼的出使使中断了一千年之久的东西方联系又重新恢复,西方人对东方的探索重新开始,西方人这才发现,东方已不是一千年前的东方了。当西方国家还在夜郎自大时,东方国家已经创造出了辉煌的文明和令人炫目的财富。这次出使打开了欧洲朝向东方的窗户,东面风来,给死气沉沉的中世纪欧洲注入了新鲜空气。在一定程度上,是中世纪欧洲的一次思想启蒙。    
    世人兴叹的蒙元帝国    
    再让我们看看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成就。在一步步登上权力顶峰的过程中,成吉思汗发展了自己的战争理论。他创造了闪电战和包围战等革命性的进攻战术,并以此先扫平了东亚的抵抗力量,进而从后方击溃了整个伊斯兰世界,最后让欧洲陈腐的骑士方阵不堪一击。    
    在他的指挥调度下,蒙古帝国从未一次派出超过10万人的大规模军团,却在25年的时间里征服了比罗马帝国400年征战所得还要广阔的土地。他建立的帝国边界从西伯利亚直达印度,从越南直达匈牙利,从朝鲜半岛直到巴尔干半岛。蒙古帝国重新勾画了世界版图,把原来相互隔绝的帝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新世界、新时代的到来划定了新的秩序。    
    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这些民族至今和蒙古族一样尊成吉思汗为祖先。成吉思汗完成第一次西征后,又回来灭了党项族的西夏。成吉思汗的后代又两次西征,一直打到今天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和奥地利的维也纳附近,并且在南俄草原建立了自己的基地。    
    第三次西征则打下了今天伊拉克的巴格达,叙利亚的大马士格,最远达巴勒斯坦的加沙。阿拉伯人都逃到埃及,从而使那里成为今天阿拉伯的中心。最后,蒙古挥军席卷了仅存的南宋半壁江山。蒙古人在北京建元帝国时,在北京的元帝忽必烈(成吉思汗之孙)是蒙古大帝国名义上的“大可汗”。这个“大可汗”之大是我们今日所不能想象的。    
    客观认知的蒙元文化    
    成吉思汗的功绩在现在许多人看来是可以这样表述的。    
    韩国前总统金大中说:“由于有了蒙古人,人类改变了历史,而蒙古人倔强不拔、勇猛无敌的精神和机智敏捷的性格塑造出了伟大的成吉思汗……网络还未出现的七百年以前的蒙古人打通了世界各国的关系,建立了国际关系新秩序。”    
    法国东方史学家格鲁塞说:“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的通道,便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马可波罗得到了释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总主教。”    
    著名元史专家韩儒林讲过:“成吉思汗把东西交通大道上的此疆彼界扫除了,把阻碍经济文化交流的堡垒削平了,于是东西方的交往开始频繁,距离开始缩短了。”


威服四方,方显英雄本色:马背天骄成吉思汗战神档案

    姓名:铁木真又称:成吉思汗    
    年代:元代民族:蒙古族    
    出生:公元1162年卒年:公元1227年    
    特点:运动歼敌深沉有大略    
    战神身世:少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人间的悲凉和复仇的怒火让成吉思汗具有了超出年龄的勇猛与老成。    
    相关人物:札木合王汗摩诃末李    
    主要事件:1.公元1206年,各部贵族在斡难河源头举行盛大集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统一蒙古,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帝国。    
    2.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率20万大军西征,讨伐花剌子模。    
    3.公元1220年,成吉思汗攻下不花剌、花剌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等城。    
    4.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灭亡。    
    震撼声音:“如果我建立大业,一定和追随我到此的兄弟同甘共苦,如果违背誓言,就像这河水一样。”


智慧亮剑,抗倭斗士:“将儒”将军戚继光第一节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出生将门,深受父亲的熏陶及教诲,深深了解身为武人所必备的文武二道。自小勤学苦练,立志疆场,保国卫民。面对猖狂的倭患,他深恶痛疾,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名句。他所率领的部队所到之处让倭寇闻风丧胆,被时人誉为“足称振古之名将,无愧万里之长城。”    
    老来得子取名“继光”    
    人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戚继光的父亲同样是一位正直、清廉的人。他对戚继光的教育和影响可以说是让戚继光受用终生。戚景通,字世显,他治军严明、精通武艺,有着丰富的军事知识,并且为官清廉,从不接受额外的馈赠,亦不对权贵阿谀奉承。    
    继承袭职之后,曾被提升为都指挥和大宁府都指挥使等职,虽然平步轻云,但家境依然清贫。升任江南运粮把总后,人人视为肥缺,第一次运粮进太仓,按老规矩,运粮把总必须给仓官送礼,以免受仓官的刁难,戚景通宁可受刁难也不肯行贿,因而遭到罢绌。    
    戚继光出生那年,戚景通业已56岁,老来得子,使得其高兴不已。戚继光的名字就是寄托着父亲的厚望。之所以取名继光,是由于戚继光出生之际,夜半的天空繁星闪光,第二天清晨,朝霞映照着鲁桥,与房前的红枫及苍松辉映,戚景通便将这自然界的景象与这位初到人世男孩的未来联想起来。“继光”,是希望儿子成人之后能继承光大先祖业绩。    
    因此,对于戚继光,他施与严格的教育,从小就授其读书、识字、习武,灌输其为国尽忠之观念。戚继光的性格,最主要是受了其父的影响。戚继光深受父亲的熏陶及教诲,深深了解身为武人所必备的文武二道。同时,在生活上父亲对戚继光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严以要求授之文武    
    戚继光9岁时便经常以泥土碎石为垒,削竹子为旗杆,以纸旗为号,指挥颇有条理。12岁时,一次,戚景通装修房子,命工人建四户两楹以作为新居。按规定将门之家可装十二扇雕花门户,因此工人跟戚继光说:“公子可请为十二户,以壮观瞻”。    
    戚继光听了他的话后,就去问他的父亲,没想到反遭到父亲的斥责:“尔小子何得贪营华屋,尔能立身守此,以奉祭祀,聚族于斯,使吾不得罪于先人,足矣!不然,即此四户,亦将不保。”戚继光听后大吃一惊,忙问:“立身何在?”他父亲说:“在读书。读书在识忠孝廉洁。否则,无用!”    
    此外,还有一次戚继光穿着一双很讲究的丝履,马上遭到戚景通一顿训斥,指责他小小年纪便如此奢华,成人后岂不变本加厉,将来成为将官,岂不侵吞兵士粮饷。尽管事后明白那丝履是外祖父所赠,母亲王氏要他穿的,但戚景通仍命之脱下。    
    严格的家教,使戚继光自小养成良好的习惯,通晓经史大义。16岁时,有乡人见戚家生活困苦,就对戚继光说:“你的父亲能给你留下什么呀?”事后戚景通知道后,把戚继光叫到跟前问:“你信别人说的我没有什么可留给你的吗?我所留给你的是让你献给皇上的,那可是巨大的财富啊!”    
    青少年时代,戚继光并非在安逸中度过。10岁那年,母亲王氏去世,家庭生活更加拮据;17岁之时,戚景通深染重病,命戚继光入京袭官。临行时,父亲对他说:“吾家产变卖,尽在于此,尔须慎用。”戚继光看着病重的父亲坚定的说:“我一定光大你老人家所留下的‘财富’,怎么敢轻易使用呢。”左邻右舍都对这段对话感到惊讶不已。    
    “国士”之风“将才”之道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戚景通去世了。第二年戚继光世袭了登州指挥检事后,展开了他的军旅生涯。由于山东一带在当时尚称平静,指挥检事这一职务并无太多繁重之任务,戚继光除了一般性的公务外,就是练兵、读书。他想趁年轻之时,能有所作为。后来他考中了武举,在京城这位23岁的有为青年,品德出众,才华横溢,当时已被人们称为“国士”,由朝廷记录为“将才”。许多朝臣期待他为国家建功利业。    
    戚继光回去后升任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沿海的御倭防务。面对倭寇的横行,戚继光愤慨地赋诗说:“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尘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说到倭寇,他们其实是日本内战中失败的武士和一些失去生计的人。他们在元末明初驾着海盗船只,到我国沿海进行抢掠。明朝初年,由于社会安定,海防巩固,倭患尚未酿成大祸。明朝中期以后,特别是在嘉靖年间,随着政治的腐败,海防的松弛,倭寇的侵扰日渐猖獗。他们同明朝治海奸商、海盗等相勾结,不时窜犯我国东南沿海,有时甚至闯入内地,烧杀淫掠,给我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虽然倭寇此时已非常猖獗,势力也不断扩大,但翻开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书卷,我们中华民族向来都是英雄辈出的,每当面临民族危机的时刻,都会有时代的英雄挺身而出,以民族的大义来带领民众去反抗侵略和压迫。这次的倭患同样造就出了我们的抗倭英雄戚继光。倭寇闻其名后纷纷闻风丧胆,称戚继光为“戚虎”。


智慧亮剑,抗倭斗士:“将儒”将军戚继光第二节 闻风丧胆“戚家军”

    戚继光被调往浙江任参将后,他针对沿海卫所废弛﹑军令难行﹑战斗力低的情况,在胡宗宪支持下,亲去义乌等地招募矿夫﹑农民4千多人,训练成著名的“戚家军”。他针对倭寇创造了一种叫做“鸳鸯阵”的战术,这种战术就是将盾牌、长枪、叉、钯、刀、棍等长短兵器相互配合,使其能各尽所长。经过严格的训练,这支部队很快成为英勇善战的精锐之师,令倭寇闻风丧胆。    
    三箭震军重组“戚家军”    
    嘉靖三十五年九月,倭寇进犯龙山,浙江几路明军共同前往抵御。倭酋骄纵,根本不把明军放在眼里,他们兵分三路,在三个倭酋率领下,气势汹汹地冲上来。数量上远远超过敌人的明军竟然抵挡不住,连连败退。戚继光见势,忙跳上一块高石,张弓放矢,一连三箭射倒三个倭寇,稳定了明军阵脚,溃散的明军重新集结,杀退了倭寇。    
    通过这次战斗,戚继光深切感受到要平定倭寇,靠这支贪生怕死的军队是不行的,必须建立一支像“岳家军”那样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精忠报国的新军。于是决心重新招募新兵,组成一支新的军队。嘉靖三十八年九月,戚继光亲自来到浙江义乌,以爱国大义号召当地群众出山应募。当地乡团也在戚继光的感召下纷纷加入新军。他在义乌共招募新军四千多人,带回绍兴。    
    戚继光的募兵原则是只收农民而不收城市居民。他认为来自市井的人都属于狡猾无赖之徒。这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