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改变世界
客支付的40美元中,只有3美元流向中国。构成一只“鼠标”的各种零件主要是由美国制造的,成本约为14美元,批发商和零售商拿去了15美元,“鼠标”的父母——它的设计者、罗技国际公司——拿走8美元,其中一部分交了市场营业税,其余的则要养活在加利福尼亚弗莱蒙厂子里干活的300名美国人。这300人所需的工资远远超过了苏州的4;000名中国工人。中国拿到的3美元还不全是支付工人工资,还要支付电费、仓储费、运输费和其他许多附加成本。
由此可见,小小的旺达真的是“中国制造”吗?不如在它的机壳上印上“中国组装”更为准确。它就是在中国组装,而不是制造出来的。旺达绝非个别现象,它是中美两国工业目前工作方式的一般写照。在许多行业里,中央帝国充当了美国企业的装配车间,一条装配线而已,往往还是装配线的尾段,出成品的那一段。美国公司负责设计、制造或外购零部件,把这些零部件交给中国人去组装,然后再由美国公司进行市场推广和销售。
这种劳动分工的要诀在于,美国企业希望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中牟利。于是只将生产线上对技能要求最低、而又对劳动力密集程度要求最高的一段转移给中央帝国。根据产业的不同,外包给中国人的部分有多有少,在旺达这个产品上,占其整个产值的近8%。其余流程仍掌控在美国人手中,以免过快地在当地出现复制品,同时也为了保证美国市场要求的质量和标准。
这样的劳动分工受到了北京的积极支持。他们从中看到了进入世界大生产链的机会,同时可以在里面学到了许多东西,因此他们不计较单纯充当经济强国的转包商。与日本相反,人们看到中国人大开国门、广吸外资。这正是邓小平战略的基本精神。美国企业并不是最后一批冲进中国的。当然,他们中的不少企业曾经在中国灼伤过翅膀。那些在20世纪80年代投入第一笔资金的企业曾遭遇失望。乔·斯塔威尔,一位美国记者,他在自己的《中国梦》一书中常常以令人失望而又略带调侃的笔触,描写了美国那些大老板们坚持不懈地追求全球最大处女市场的长篇史诗。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他们遥不可及的一个梦。而今,这些梦想才变得越来越实际了。
对一些人来说,中国的确是个大市场。哈兰·桑德士上校就曾梦想能够在天安门广场开设第一家肯德基快餐店,那也许还是在1989年的风波之前。但很快,肯德基的奠基人就已经成为在中国最著名的商业形象。这家企业已在全中国开设了一千多家快餐店,钱可没少赚。另一家快餐店巨擘麦当劳则来得稍晚,但也在中国有了密集的快餐网,包罗了560家店。他们希望不久也达到1;000家。1;000家,这同样是其他许多人的梦想!必胜客已经有110家餐厅,星巴克达到了第70家。中国对外国产品的胃口使所有这些美国企业垂涎欲滴。但是,中国既是一个市场,更是美国企业的生产车间。中国与这些企业组织形成了一体化,对美国来说,这建立起了一种新的工业上的相互依赖,同时也是货币和金融上的依赖。
第二部分与狼共舞(4)
结论
“提出‘两强’的说法还为时过早。就是说,如果想建立中美之间的特殊伙伴关系,以此来左右世界,时机还远未成熟。但是,有这种想法的领导人如果认为,有必要在某一天把它说出来,那也并非无稽之谈。”发表这个论点的人是杰夫里·加登先生,他是前任总统克林顿的国际事务顾问,目前担任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院长,这是一所全美最著名的商学院。无论是在政界还是商界,他都是位有影响力的人物。他的这一论点在美国上层引起了相当广泛的关注。明日的世界经济将围绕两强来组织,那就是美国和中国。美国依旧占据着广泛的统治地位,它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告诉其新的合作伙伴及未来的竞争对手应当跳什么舞,以这种方式来规定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历史昭示人们,世界经济从来就没有实现过共和,最终总是一个帝国赶走另外一个。美国人对此并未忘记。
在北京,人们也基本上同意这一诊断。共产党领导人深信,如果未来有一个国家可以在经济上与美国展开竞争,那就是中国。中国人可能还不具备赫鲁晓夫那样的自信,这位上个世纪50年代的苏联领导人曾经许愿,从70年代开始就能超越美国。但是,中共领导人的雄心其实也不小。他们深信,中国将在世界经济中打上越来越深的印记。邓小平的继任者江泽民曾经说,中国现在别无选择,只能“与狼共舞”,要了解美国,接受它的规则。然而这支舞不会跳个没完没了。
即使“两强说”尚未成为现实,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和中国肯定是新世纪世界经济中两个活力最强的国家。高盛亚洲公司的负责人胡祖六先生发表的计算结果显示,最近四年来,美国和中国共同贡献了世界经济增量的2/3。但两者内部的力量关系很不平衡。总有一只是狼,一只是羔羊。按照通用的方法计算,美国这只狼的国内生产总值高出中国这只羔羊的10倍,人均收入则是中国的10~30倍。即使按照最乐观的假设,在2030年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也不可能超过美国。美国在向全世界发行货币,中国还没有真正的可兑换货币。美国企业统治着经济界所有的重要行业,而他的对手中国在这些行业中还只能蹒跚学步,是一位正在学习认字的儿童。美国在创新和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则更为明显。
但是,即便是中国目前的发展,也已令美国出现了不稳定。中国使美国的消费者成了国王,同时削弱了美国的生产商。中国使美国背上了无止境的、螺旋上升的债务,产生了新的不确定性,形成了新的依赖。尤其重要的是,中国抓住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自然缺陷,吊起了它对外国产品和资本的胃口。通过把狼弄得消化不良,羔羊似乎找到了不必冒过大风险的与狼共舞之道。当然,它也不能把狼弄得太虚弱了,否则羔羊自己也不好受。两位要保持舞步的一致殊为不易。这是一门颇难掌握的技艺,随时可能错步,甚至跌倒,毁掉他们之间的融洽。
第二部分饕餮的胃口(1)
原材料:巨人的饥渴,对全世界来说,价格低廉的日子结束了
东京惶恐不安:公共废弃仓里的废旧纸张不翼而飞,被人拿走卖钱去了。在日本首都的好多街区里,人们都习惯于在月底的几天把废纸集中起来,再卖给硬纸板厂。但是今天,在那些造纸厂开始自己的收购之前,早已有不法商人抢先动手,他们给自己偷去的废纸找到了新的大买主——中国。从2002年到2004年,东京每公斤废纸的价格在两年内上涨了15倍。日本的大商场、农产品加工厂以及制鞋公司已经开始担心,很快将支付不起产品的包装费用了。
2004年,法国的卡奥斯地区发生了这样一件新鲜事,在城南的工业园区内,新开了一家工厂——中国工厂,它雇佣了60名工人干活。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与全法国其他地方的人一样,早已习惯了看到他们的工厂纷纷迁往中央帝国,因为那里的工资是那样低廉。于是,卡奥斯的故事自然尤其引人注目:中国人办的工厂向法国西南部地区的农民回收旧塑料,清洗干净、粉碎,然后再出口到中国,因为那里对塑料的需求蒸蒸日上。中国国内的人将对这些回收的旧塑料进行再加工,制成油桶、管子和盒子,然后在商品上就地打上“中国制造”的字样。当地人不久以后就可能在自己所在城市的小店里发现这些东西。
香港也出了怪事:下水井盖和道路的隔离板常常在夜里失踪,无法解释。当局很怀疑这是当地一些收购废钢铁的人干的,但到目前为止尚无证据。他们认为这种情况与世界市场上废铁价格的飞涨有关。到2004年春天,一吨废铁已经卖到了一盎司黄金的价钱,而中国大陆再次成为这波热潮的策源地。相对于购买贵重和稀有的金属矿石而言,中国人更热衷于低价回收废旧金属,以满足自己工厂不断膨胀的需求。2002~2004年,中国从外国收购的废旧金属总量翻了一番,美国是主要的卖家。北京已经超过韩国和土耳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废旧金属的最大进口商。
旧纸、废塑料、废铁……对中国这只饕餮来说,今天什么都成了好东西。国家的工业化引发了真正的需求爆炸:到处都要购买金属、能源、农业和工业的基础产品。为了建设道路、桥梁、港口、城市和工厂,中国需要大量的木材、混凝土、钢、铝、镍、锌和其他金属。为了让它的电站和工厂运转起来,让火车、飞机和汽车启动,中国需要充足的汽油、铀、煤炭和天然气。为满足新出生的消费者,中国对小麦、大豆、牛肉、棉花、黄金和白银的胃口也变得日益贪婪。
中国的需要量是如此巨大,以至它于的谈判代表在世界原材料市场上一经露面就掀起了轩然大波,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可怕的冲击。本世纪初以来,这种冲击已经演变成一场熊熊大火。每一桶石油、每一吨镍、每一盎司黄金、每一海里的运费、每一蒲式耳小麦,它们的价格都创下了近10年、20年乃至30年的新高。此外,中国对物资需求的长期压力所造成的影响,可能不仅仅限于物价方面。
人们曾经议论,世界经济已不可逆转地向非物质化转移,但中国却提醒大家,人类活动依然要依赖于物质。这种返璞归真让人们重新想起了“老式经济”:田野、矿山、高炉和港口……有人曾说,英特网的出现将使那些旧经济变得毫无用处。但是事实上,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例如法国,人们所说的这种“初级产业”不仅继续存在,而且还将在长期里继续影响其他经济产业:“第二产业”(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
“初级产业”的节奏仍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明显的作用。发达国家的经济体曾经以为,自己已经能摆脱所谓的商业周期。但事情并非如此,我们国家的经济生活还是会追随世界的局势波动,有高峰,也有低谷,有繁荣,也有衰落。如今,中国这只饕餮的到来重新点燃了许多数十年来多少受人冷落的产业,激发了新的研究、创造和投资活动。全球的某些产业,例如农业和核工业,整个都乱套了。甚至,许多涉及到国家主权的重要产业领域也受到了波及,它反映出,随着餐桌旁边那位新食客的加入,整个世界的地缘政治关系正受到深刻的影响。
第二部分饕餮的胃口(2)
恐龙的复活
在美国明尼苏达州被遗忘的一隅,当地一家采矿公司的400名雇员还没有回来工作。2003年,他们所在的埃沃达克矿业公司打了一场官司,结果败诉,矿工们其实也并不曾抱有幻想:因为这个国家的大多数矿厂已经遭遇了这种关门的命运。还有人告诉他们,世界冶金业的生产能力依然过剩。美国总统布什本人也规劝西方的工业家们,要清理门户,言下之意是关掉一些厂子,铁矿石开采得太多徒劳无益。然而随后不久,突然之间光明乍现!这400名矿工被邀请回厂,而且越快越好!
发生了什么事?原来,一个中国的冶金代表团到了那里,说是在美国最边远的地方终于找到了可以满足他们需要的东西。中国的莱芜钢铁集团收购了这家倒闭了的公司及其在当地的一家联盟企业——克里夫兰·克里夫斯公司,让其重新开始采矿。为了供应东方的高炉,中国恢复了美国明尼苏达州的部分矿石生产能力。
在地球的另一角澳大利亚,必和必拓集团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生产集团之一,它的领导人却急得直跺脚。40年来,他们一直开采着这种真正的金蛋——他们有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储藏,自称为“鲸骨之山”。然而眼下,他们却满足不了中国的要求,他们没有巨型的矿石拖车将矿石从深井中运出来。尤其是他们需要更多合格的矿工,可是根本找不到!
曾几何时,差不多是在全世界,矿厂纷纷倒闭,矿业集团追求重组,年轻人也都不愿再干矿工。当然,矿业并不是唯一坠入危机深渊的。一些昔日风光无限的基础产业似乎都在同一时间遭遇了不幸,陷入不可救药的减产。这些产业包括农业、冶金、钢铁、造船、能源、运输等等,不一而足。至少在15年以来,在法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风光的产业只有因特网、信息或电信。煤炭、石油、钢铁乃至黄金,统统都结束了。他们当年的风光让位给了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