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改变世界





绻獾牟抵挥幸蛱赝⑿畔⒒虻缧拧C禾俊⑹汀⒏痔酥粱平穑惩扯冀崾恕K堑蹦甑姆绻馊梦桓斯善苯灰紫低场⒆纸诤拖袼亍P滦说男畔⒑屯ㄐ偶际踅澜绱肓艘桓鲂录驮嗣亲焐瞎易诺拇驶闶侵渡缁帷⒎俏镏示茫杂谡媸岛途咛寰玫囊览瞪俣嗔恕!   ?br />     在巴黎,如同在华尔街以及其他市场一样,那些仍在坚持开矿、生产钢铁或散货运输车的企业在交易所里都举步维艰。但凡有机会,这些公司的老板都要抽身跳出,转而投资“更体面”、“更高端”的产业。学校引导那些优秀的学生从学习真实世界转向虚拟世界。实验室亦将各种手段围绕虚拟世界配置。政治家们自然不能置身事外,他们鼓吹这类知识的力量、魅力和利益,倡导各种脱离“基础产业”的职业。一句话,金钱、青年人、研究和投资都要远离经济生活的各种基础业务。    
    此时,中国来到世界原材料市场,给这种倾向猛击一掌。它提醒世界,人类不会只生活在金融交易、电影、视频游戏和电话之中。他还需要耕耘土地,需要住房、运输工具和许多其他东西。在交易所里,中国已经使许多“恐龙”复活,也就是那些“老式经济”的代表性企业。正当那些网络羚羊们一个个跑得气喘吁吁,有的甚至累倒在地的时候,真实经济中的传统公司却重新焕发了青春(如石油、铁矿石、冶金、造船和运输等产业集团)。这是一个更为普遍的变革信号,“基础产业”正在经济界起死回生。中央帝国提醒我们,和人类本身并无二致,经济生活永远不可能是纯粹抽象的。黄金并非如人们所称的俗物,另外一些金子也不是太多了,如绿金(农业)、黑金(石油)、蓝金(水)和白金(铂)等。不管那是什么颜色的金子,“老式经济”正重获新生,基础产业的回报重新繁荣起来。    
    


第二部分饕餮的胃口(3)

    地里的田鼠,城里的老鼠    
    “谁来养活中国?”——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也不是什么新问题。10年前的1995年,莱斯特·布朗——华盛顿全球政策研究会下属的一家智囊俱乐部的主席——就出版了一本同名著作《谁来养活中国?》。惊慌是无益的,在1960~1961年的“大跃进”之后,中央帝国出现了饥荒。在北京,伟大舵手的继任者们对此仍然记忆犹新。上个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的改革就发端于解放农民,它使农业生产发生了戏剧性的起飞。从莱斯特·布朗发出呐喊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持续增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中国的农业生产是进步最快的,与越南一道并列前茅。不过,解决13亿张嘴的吃饭问题仍然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挑战。    
    中国人的胃口迅速增大,非常迅速,比它的生产量增加得更快。田野里的老鼠开始成群结队地向城市转移。有人说,每年有近1;000万到2;000万人离开农村,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本来是种田的劳力。与此同时,可耕地面积也在迅速减少。1996年以来,已经有670万公顷耕地被用作各种工业园区、公路、铁路和其他工程建设。中国的总耕地面积只剩下12;340万公顷,它必须依靠占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    
    在这种背景下,北京逐渐公开放弃毛泽东时代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雄心,就不是什么令人吃惊的事情了。从前,中国依靠充足的劳动力,自行供给了所需食物的95%。今天,人们的目标是要通过本国的生产满足其需要的90%。事实上,在世界食品经济中,中国的这种变化是很自然的。它选择了融入国际经济,开始在世界市场上做交易——买进自己不出产的物品;卖出本国的“特产”。    
    在中国,没有哪一餐饭能够离开大豆。中国人需要用大豆制成的豆腐、酱油或菜油。即使对这些最基本的食品,中国也开始接受依赖于外部世界。这是个怎样的世界呢?它的头号供应商是美国,如今,卖方又面临好几个拉美国家的竞争,尤其是阿根廷和巴西,大批农民竟相为北京供货。一句话,向外国购买的食品种类已经涵盖了中国消费品种的60%以上。    
    中国粮食生产的起伏没少让领导人揪心。从1998年创纪录的51;200万吨以后,全国的小麦、水稻和玉米产量就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一些农民为灌溉问题所困扰,另一些则更愿意生产水果和蔬菜,因为这些产品往往更赚钱。总的来说,北京正越来越倚重世界市场的供应。中国很快将会每年购进3;000~5;000万吨粮食:小麦、水稻、玉米和菜籽油。从长远来看,中国终究会成为农业净进口国,这一趋势会日益明显。对于那些发达国家的农民来说,很久以来,他们一直受到别人的抱怨,指责他们的劳动只会让粮仓过度膨胀,只知道申请政府的补贴。中国的需求将给他们带来机会。相反,派几个农民去开垦哈萨克斯坦的富余农田,则肯定于事无补,中国依然需要进口粮食。    
    中国的巨大胃口也给转基因作物带来了转机。在日新月异的生物技术那里,中国领导人看到了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改善农产品质量的希望。从1986年开始,中国就在这方面积极开展活动,并且有可能轻而易举地占据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动员了数千名科学家从事这项研究,他们不会遇到任何人为的障碍。需要就是法则,即使研究会涉及到许多未知的领域也不要紧。在中国,人们不会太拘泥于谨慎从事的原则,同时也没有若泽·博韦教皇会来妨碍实验室的工作 。美国的产品在中国受到热烈欢迎,2004年2月,孟山都集团简直喜出望外,当时,中国同意购买它的某些转基因产品(大豆、玉米和棉花),随后又在订单上增加了菜籽油、玉米油和已经从美国进口的转基因番茄汁。实际上,中国本身也是转基因棉花的种植大户,位居世界第一——总共有900万棉农栽种了差不多70万公顷转基因棉。目前,中国正在对130多个转基因作物品种开展积极研究,其中近10种已获准进行大田试种。    
    如果说,中国目前还是世界农产品市场上的大买主,因而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那么到明天,它将会变成卖家,出口那些自己生产的农产品。人们已经在某些市场上看到了它的身影:苹果、香菌、大蒜等等。中国有13亿张嘴,需要量巨大。它也拥有自己的资源:钱、实验室和研究工作等。它有志于此,这是一项长期政策,是对科学的信赖。出于需要,转基因作物在中国会得到强制性的快速发展,这必将使中国在未来占据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中心位置。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转基因作物的例子显示,中国一方面不得不在大多数商品上越来越依赖于世界市场,另一方面也将成为一支重要的创新力量。


第二部分饕餮的胃口(4)

    石油的争夺    
    谁能相信呢?在沙漠王子和毛泽东的子孙后辈之间竟然谱写出了一首田园诗。利雅得和北京一直到1990年才相互认识,在此之前,沙特阿拉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包括外交关系。谁知道,仅仅15年后,他们就彼此爱得发疯,或者说快要发疯了。沙特王国派遣了数千名学子到中国的大学学习汉语,并动员资金和工程师去中国建造炼油厂和石化厂。沙特让中石化集团和俄罗斯的鲁克石油公司负责一部分天然气资源的开发。这本来“顺理成章”地应当是美国大佬们的机会。然而这一次,自1973年以来的第一次,利雅得让华盛顿尝了闭门羹。对北京如此垂青绝非偶然:在这段时间里,沙漠王国已经成为中央帝国的头号石油供应商。这对美国实在是一大痛苦。    
    北京和利雅得之间匪夷所思的调情是一种信号:伴随着中国的工业化,世界石油战争又开始了。两个王国的靠拢并不是无关痛痒的,它已经明确抬出了这场新战争的两大主角:美国和中国。美国一贯视沙特为忠诚的盟友,原谅它的一切。因为沙特的宫殿乃是建筑在全世界最大的油田之上,它是世界头号石油生产国,在石油输出国组织内部举足轻重。不过,在华盛顿和利雅得之间,911事件刮起了一阵寒流——美国人怀疑沙特王室有人资助了本·拉登及其朋友。这真是天赐良机,北京毫不迟疑,它一面宣称与美国合作反恐,一面抓紧时机靠近这台全世界最主要的油泵。    
    与美国近一个世纪以来所做的一样,中国今后也得为其石油供应的安全操心了。它自己的油井趋于干涸,而需求正在爆炸,如汽车的销售量就日甚一日。中国也热衷于推动其他能源的开发,除核能外,中国还寄厚望于天然气。从现在起到2020年,天然气在整个国家能源供应中所占的份额要从3%上升到10%。国家在天然气建设方面投入巨资,例如,它将铺设一条长达4;200公里的天然气管道,相当于万里长城总长的三分之二。这项工程起自大西北的新疆,目的地为上海,计划在2007年竣工,输送12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占全国实际消费量的三分之一)。从现在起到2020年,中国计划总共铺设5万公里长的天然气管道!    
    然而,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这些还是不够。工业化使他们对石油日益感到饥渴,把他们带到世界原油市场上。假如说,每个中国人今天消费的石油和美国人一样多,那中国就会成为真正的吸血蝙蝠:它将每天需要8;500万桶石油,超过目前全世界的石油总产量。当然中国目前毕竟不是美国,它每天的实际消费量是700万桶。不过,它所消耗的黑金中已经有1/3来自进口。按照国际能源署的看法,至2030年,这个比例将达到85%。对能源市场如此严重的依赖使中国领导人深感不安,对世界市场也是如此。中国遇到的主要竞争对手同样是石油的大买主,其购买石油的历史远长于中国,同时又是一个超级强国,这就是美国。将来,两大经济体之间的冲突将是激烈的——在未来几年中,两者的外交,以及它们的军事战略都将带有浓浓的石油味儿。    
    世界会因为石油大战而走向毁灭吗?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人们完全可以谈论后石油时期,谈论有朝一日全世界的油田都干涸后的情况。人们也可以想象,天然气在明天也许会引发同样的博弈,同样的爆炸。不过,就眼前来说,专家们几乎一致认为,石油作为现代经济的主要燃料至少还会维持几十年。问题在于,石油在这个星球上的分布太不公平了(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等等),这使得在今后很长时间内,石油始终将是全世界地缘战略博弈的中心。最近几十年来,世界石油市场始终为强大的美国所统治。而中国正在与“超级大国”美国展开直接而可怕的竞争,这将会深刻改变这个市场的面貌,同时将改变整个星球的政治力量的对比。    
    


第二部分饕餮的胃口(5)

    结论    
    20世纪最后20年,世界经济正处于“历史的终结”的甜蜜假想中。随着集权经济的没落和网络的升起,人们认为世界经济将走向上升,呈现强劲而稳定的增长,出现普遍、共享的繁荣。这会是“幸福的全球化”时期,在所有的人类活动中,大脑都要代替双手,经济最终要和物质分离。商业活动也似乎将不再像过去那样饱受忽高忽低的周期之苦,也不会再受到分配问题的困扰。    
    这时,中国来到了基础产品市场,大力购买原材料、能源和农产品。中国的到来揭开了上述美景的面纱,它告诉我们,经济生活还不是纯粹虚拟的,它永远也不会变成那样。脑袋还永远需要手臂,我们社会的生产活动仍然广泛依赖于那些实实在在的原材料:人们必须到深深的矿井中挖掘煤炭,打井开采石油,耕种小麦。今天,从巴黎向柏林,或从纽约向上海传送声音或图像,已不再需要导线,可是运输锌、钢与大豆却仍然需要港口、公路和铁路。    
    虚拟世界的光芒不能掩盖一个司空见惯的事实:“老式经济”——也就是那些基础工业、大型基础设施、还有农业——它们并没有死亡。中国(明天还有印度)正使它们在全世界重现青春。世界经济重新发现了它们的价值,而且毫无疑问,也要在一段时间内为此付出代价。老牌的工业化国家,尤其是法国,应该意识到,即使是在知识经济中,汽油仍然是昂贵的。即使在非物质经济中,物质仍然有其重要性。经济周期消亡论将要经受严峻的考验,经济冲突消亡论亦然。    
    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的到来影响了原材料价格,也因此改变了市场交易的方式。原材料的卖主大赚其钱,而买主则饱受痛苦,一些出口国喜出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