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与圆3





晒Φ姆ㄔ颉F涫导苹蝗绫浠欤钪匾木褪且┝⒔衲甑募苹衷诘募苹砩闲卸募苹6叶┖煤缶鸵欢ㄒプ觯谧鲋屑煅椤⒏慕⑺伎迹械猛ǖ募苹图绦鱿氯ィ恍械木吞蕴傧胄碌陌旆ǎ傩卸6以谧龅墓讨校憔突嶂鸾フ业阶约旱奶爻ず托巳ぁ!   ?br />     世界第一CEO杰克·韦尔奇在上海演讲的时候,TCL的总裁李东生问了他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才能预测企业10年后的发展方向?”    
    杰克·韦尔奇回答:“预测一年后的情况都是很难的,预测10年后的情况是愚蠢的。”    
    一个人如果总想着有一个完美的人生规划再行动,那么这个人一辈子也做不了一件事情。    
    吉姆·柯林斯的研究正好印证了我的想法。多年来能排名世界500强的企业有几千家,但其中能持续50年上排行榜的只有18家公司。吉姆·柯林斯找出了这18家公司,并研究他们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结果他发现与人们的想象完全不同,这18家公司中,几乎没有哪一家开始就有一个长远规划或者伟大的构想,它们只是在不断地尝试,好的保留,不好的放弃,像达尔文的进化论所说的那样,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不断地进化成功的。    
    山姆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索尼的创始人井深大和惠普的创始人休利德同属传奇人物,但他们创业时都没有伟大的构想,他们只是开始往前走,尝试做任何可能的东西。他们创办事业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只有要成功的意愿和一股伟大的热情,并随时准备取消、修正或改进一种构想。    
    3M的CEO卡尔顿说:“我们公司其实是无意碰上了一些新产品,但是,千万别忘记:一定要行动才能碰上。”    
    行动、改正、尝试,如果你尝试的某些事情有用,就保留下来,没有用的就改正,或是尝试别的事。企业就是逐渐演进的物种,人也是逐渐演进的物种。    
    很多年轻人都想寻找人生中的定位,其实人生中的定位坐在那里想是怎么也想不出来的,对于任何一个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是无法一眼看到自己的人生方向的,只有去做,去尝试,在做中找,在尝试中找,在不断地寻求发展中找。    
    从我自己来讲,我原来也没想到会写书、演讲,我开始就是想办公关公司。办了公关公司后,靠什么赚钱呢?就想到了培训;开始了培训后,发现比公关实际,就专门从事培训了;培训时间长了,我就想,何不写成书呢?这样可以一劳永逸,免得总是重复地讲那些内容,于是我就开始写书了。    
    任何一个人的发展,都是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变化、发展,最终找到人生方向的。包括那些伟大的人物也是这样,毛泽东开始也一定想不到他闹革命求解放,最后能解放中国人民成为国家主席的。事情都是一步步做出来的,关键是你要去做,要在做中思考、改变。    
    中国首富刘氏家族,他们原来是干什么的,不就是卖鹌鹑蛋的吗?他们在卖鹌鹑蛋的时候,能想到自己会成为中国的首富吗?他们能够有长远规划,想到将来要从事地产和金融行业吗?显然不可能。他们只是在做,做了再想如何发展壮大,只是有一颗永远向上的心,总在想着要发展自己,要不断地壮大自己。世界上最好的18家公司都是这样做出来的。开始从小事做起,不断地做大做强,不好的淘汰,好的就继续做下去。    
    西方最有名的军事家克劳塞维兹认为:详尽的计划通常会失败,因为情况一定会变化。所以人生中的关键是要迈出第一步,就像一列火车,开始启动是最难的,然后就慢慢加速,越来越快,越来越容易。人生的旅程也是这样,只要启动了,开始了,并保持变通性,积极主动,追求改善,不断演进,情况就会越来越好。    
    试一试,而且要快,并接受必然会有的失败。不要总躺在那里想,躺在那里说,就订一个看得见的目标,马上开始行动吧!    
    只要开始就会心生热忱,持续为之便能走向成功。关键是要把你人生的火车开动起来!    
    人生中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长远规划,所以关键是要订一个可以马上行动的计划,并即刻行动,在行动中检验、改进、思考,行得通的计划就继续做下去,不行的就淘汰,再想新的办法,再行动。    
    


第一章 生命的意义生命有多可贵

    我们的真性可以比喻成天空,凡夫心的混乱则是云。有时候,天空完全被云所遮蔽了,我们抬头往上看,很难相信除了云之外,还有其他。但只要我们搭乘飞机,就可以发现在云上有无垠蓝空。我们原先认为它就是一切的云,变得如此渺小,远在我们底下。    
                         摘自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    
    一、只有懂得生命是多么脆弱的人,才知道生命有多可贵    
    一个人如果参加过一次至亲好友的葬礼后,他的世界观都会发生改变。    
    当我在火葬场,目送着父亲的躯体进入了熊熊的火焰中,然后出来的只是一坛骨灰。我捧着这坛骨灰,欲哭无泪。这就是我至爱的父亲吗?这就是我活生生的父亲吗?往昔父亲的慈爱、父亲的亲切教导,又一一浮上心头。这个世界多么残酷啊!它为什么罔顾人的情感,让每个人都要经受这失去亲人的痛苦呢?但人生的结局就是如此啊!    
    我从来没有经历过亲朋好友的去世,没想到第一次的经历竟然就是我的父亲。当我和哥哥去殡仪馆为父亲出殡时,殡葬工人动作粗鲁,完全没有顾及到对曾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尊重,我的心被刺痛了。虽然我当时就出言谴责了他们,但我心里明白,在我眼里这是我的父亲,但在他们久已麻木的心里,这只不过是件普通的东西。人死了,真的一切也就完了。这是多简单的道理!但要真的明白,却又多么不容易啊!要不世人为什么要殚精竭虑地争权夺利,不择手段地博取也许根本用不完的财富呢?        
    父亲的去世对我的打击是巨大的,在我的心灵里留下了一层永远抹不去的阴影。从此我就害怕出席追悼会,害怕为逝去的友人送别,因为每一次的送别,都会加重这层阴影。人生就是一场悲剧,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自然规律,是人的最终结局。既然如此,那我们曾经为之热血沸腾的梦想、奋斗,不只是南柯一梦吗?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父母生育我、养育我,自己又刻苦读书,努力考上大学,走上社会后,又经艰苦努力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到头来,还是要走向死亡的归宿。所以无论怎样奋斗,人生的结局最终还是失败。    
    人生是变幻不定的,但惟一可以确定的就是每个人最终的结局都是死亡,既然如此,何况人生还有许多烦恼痛苦,那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我感到茫然……    
    要点:    
    只有懂得生命是多么脆弱的人,才知道生命有多可贵。    
    


第一章 生命的意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有人问我,有什么样的学问是思考生命中最重要的问题,并且已经对其中一些问题找到了解答的——我会指向佛学。如果有人再问我,有什么样的学问能使我们的心灵有寄托,内心更完美、更丰富、更祥和——我会再度指向佛学。    
    我记起少年时,曾在公园里遇见过一位慈祥的新加坡游方老和尚,他拍着我的脑袋说我有慧根,并拉着我合影留念,回新加坡后,他还给我寄来了照片和几本介绍佛教故事的连环画。也许佛家真能帮助我获得解脱,于是我找出了那些连环画,从佛里寻找心灵的平衡。    
    说老实话,由于从小受的教育,我在思想中一直认为佛教是封建迷信,只有那些没有文化的老太太才信。最终改变我观念的是连环画中关于佛祖出家的故事,这是世界文献中探索人类生命意义的最有名的故事之一,它通过四个路见的景象,象征性地描述了佛学的源起和要解决的问题。    
    佛祖释迦牟尼原来叫乔达摩·悉达多,是迦毗罗卫国静饭王的王子。他出生的时候,一个婆罗门相者预言他会离家修游,成为一个出家苦修的圣人,并告诫,不要让他看见任何不幸的事物,如落叶、死尸等。    
    国王为了让王位后继有人,就禁止他离开王宫,并用宫廷无尽的奢华和雍容富贵包围起王子,极力把他同任何不幸的情境隔开。    
    就这样,乔达摩长大了,只知道有富贵和享乐。    
    后来,他娶了年轻貌美的耶输陀罗公主为妻,并有了一个儿子。    
    然而有一天,他终于走出了王宫。在他的皇家马车中,他被车外的景象惊呆了,他看到一个非常衰老的女人。    
    他忙问驾车的人:“这个女人怎么了?”    
    他被告知,每个人最终都会像这女人一样变得苍老衰弱。    
    继续前行,又遇到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和一个没有双腿在路边行乞的残疾人。王子吃惊地领悟到,每个人都会受到病痛的折磨。    
    后来,他们又遇到了一列抬着尸体的送葬队伍,当他知道每个有生命的存在物都将会死去时,他深深地震惊了。但就在他心绪不宁、萦绕在老、病、死的苦恼时,他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眼睛注视着他,并对他很平静地微笑。    
    “在人世的苦海中,这个人为什么还会欣喜?”乔达摩惊问。    
    “他是一位圣者,”赶车人答道,“他已经获得了真理并因此得到了解脱。”    
    这些新的发现,唤起了王子内心对人类的深刻同情。他想,当周围的世界充满苦难的时候,他怎么能够置身于现在这种人为的幸福之中呢?而他又怎能忽视这残酷的事实,那就是他心爱的妻子和儿子终将忍受老迈的痛苦和死亡的结局。    
    乔达摩王子立志离家修行,以寻求解脱人的生老病死,烦恼忧愁之道。于是,在一个深夜,王子望了望熟睡中的妻子和儿子最后一眼,便迅速离开王宫。就这样,29岁的王子毅然抛弃了自己熟悉和钟爱的一切,开始了新的求道生活。    
    出家后,乔达摩先后向两位大师学习,接受苦行方式,磨砺心志,努力通过苦修和无为来探寻人生的至理。    
    他与其他极端禁欲者一样,为了怕吃进小生物而杀生,就只喝滤过的水;为了避免呼吸时吸进小虫子就带上呼吸面具;走路时小心翼翼以防踩到虫蚁身上;进食极少从而减少嗜食的欲望。    
    6年的苦行使乔达摩的身体极度的虚弱,像一具行尸走肉。    
    一天,当他在尼连禅河边洗浴时,突然疲乏无力地倒在水中。要不是抓住岸边垂下的树枝,乔达摩可能就会被缓缓的流水淹死。    
    上岸后,乔达摩又瘫倒在岸边。这时一名牧羊女在河边发现了他,送他一杯羊乳。    
    从那天开始,乔达摩意识到苦行不能悟道,事实上饥饿和脱水只能让他心神散乱,干扰思维,至今仍一无所获。他决心放弃这种极端的苦行,滋补身体以便精进求法。    
    最后,乔达摩来到一株繁茂的菩提树下,跏趺而坐,誓言“不证菩提,决不移身”。乔达摩专心一念,很快进入冥思的高深定境。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他已能够脱离感觉、情感和欲望,进入一种纯粹的清明之境。在第七天的早晨,他睁开眼睛,看到了晨星。在刹那间,他证道了——在突生的极乐中,顿悟生死之源、灭苦之法及究竟极乐。    
    自此,乔达摩成为佛佗,意为觉悟者,人们称他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    
    霍姆斯大法官曾说:科学是对次要的需要做出主要的贡献,而宗教的成就不论多小,却至少是针对最重要的事物。    
    科学给人类带来了飞跃的发展,但它只是关于物质世界的学问,而宗教探讨的却是关于心灵的,关于生与死的问题。佛祖创立佛教正是为了帮助人们从人生的生老病死、烦恼忧愁中获得解脱。    
    那么佛祖悟出了什么呢?我们怎样才能在人世的苦海中像那位圣人一样保持一种欣喜呢?    
    佛学高深玄奥,仅经籍的数量就是任何一门宗教所无法比肩的,我印象中的佛学造旨高深的人士都是藏于深山满腹经纶的高僧,他们都要穷尽一生来研习佛学。清末民初的弘一法师,曾经是一浊世公子,放浪形骸;而后又留学国外,专心学画,最后造诣堪称一代名师,连鲁迅等大师都以能拥有他的墨宝为荣;到了晚年,他却抛弃这一切,潜心研习佛学,著述了多本佛学书藉,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律宗高僧。傅雷形容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