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盗墓 作者:华博





        曹操派兵首盗梁王墓葬 
        在三国争霸初期,曹操的势力范围仍然很小。有些时候,打下的城池往往还没来得及休整,就已经换了新的主人。地盘“朝秦暮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谁都不知道自己能在占领的地盘上盘踞多久。于是,打下的城池经常被洗劫一空。在这种情况下,军队很难实现休养生息的目的。 

        军阀混战使曹操的大军无法长时间休整,也使流离失所的农民看到春种却等不到秋收。这好比刚刚做好的一锅饭,转眼间却变成了别人的盘中餐。于是,在短时间内筹到军饷成了诸侯们四处杀伐攻战的先决条件。 
        
       
      军队的“副业”:曹操盗掘汉梁孝王墓(2) 
         
        为了解决自己的粮饷问题,曹操把目光放在了盗墓这个古老的行当上。众所周知,西汉中期,经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之后,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经济的繁荣使得当时厚葬成风。这也就为曹操偷坟掘墓,盗取金银财宝以充军饷提供了条件。“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这类专司盗墓的官职在曹操的军队里便应运而生。 

        按常理来说,这不是一个光彩的行当,但所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胸怀天下的曹孟德,只要军队能吃上饭、打胜仗,哪里还在乎背上骂名。 
        鲁迅曾经说,“曹操设了‘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专门盗墓”。更为确切的记录是,当时袁绍手下的名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在为袁绍攻伐曹操前发布的檄文中说:“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这篇文字成为古今檄文的名篇。据说正犯头风病的曹操看后,惊出了一身冷汗,头立刻就不疼了。 

        根据陈琳的这篇檄文,曹操盗的应该是位于永城芒砀山的汉梁孝王墓群。 
        三国时代曹操的兵卒,应该是第一批走进汉梁王墓葬的盗墓者。汉梁王墓葬群的每一座墓都用大量上千公斤重的塞石封死了墓道,所以普通的盗墓贼就算找到墓葬的准确方位,也很难进入墓室。为了取得墓葬里的宝物,曹操动用了庞大的军事力量。但即便如此,进入墓室也不是件易事,士兵们要一锤锤地凿,一点点地清理。陈琳在檄文中具体描绘了曹操亲自指挥将士盗掘梁孝王陵墓的情景。文中说:“(曹)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水经注疏》中说:“操引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 

        曹操的部下进入墓室后看到了什么,现在已很难想象。据史料记载,曹操用从墓葬里盗得的宝物,养活了手下的军队3年。西汉盛行厚葬之风,但凡家境殷实的,少不得带些财宝到另一个世界,何况坐拥三百里江山、富可敌国的梁孝王等八代九王? 

        据传陈琳在袁绍失败后,归附曹操集团。曹操曾经对陈琳在此文中揭露他祖上的行为表示不满,对盗掘陵墓的批评却似乎持默认态度。所谓“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设置,或许确有其事。由此看来,曹操盗墓是个不争的事实。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对汉梁孝王墓群进行保护性发掘,在这个三国时代就被盗过的墓群中,仍发掘出了金缕玉衣、大型玉璧等珍贵文物2万余件,许多文物价值连城。可以想象,这个巨大的宝藏,对当时缺衣少食的曹操军队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诱惑。 

        盗墓盗得多了,曹操就悟出了厚葬容易招来盗墓者这个道理。于是,曹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倡“薄葬”的统治者。公元218年,他颁布了一道《终令》,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贫瘠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封土,不植树。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 

        要知道,当时曹操虽未称帝,但权力与地位不亚于帝王,为什么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体力行呢?推想原因有二: 
        其一,他一生主张节俭。据说,他对家人和官吏要求极严。他的儿子曹植的妻子因为身穿绫罗,被他按家规下诏“自缢”。宫廷中的帷帐屏风,破旧之后缝补一下再用,不可换新的。 

        其二,为了防止盗墓。大概是因为自己早年曾干过盗墓的勾当,也曾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他不愿重蹈覆辙,所以一再要求“薄葬”。这个说法比较可信,他的儿子曹丕就曾分析过诸侯墓被盗的原因:“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郭太后也说:“自丧乱以来,坟墓无不发掘,皆由厚葬也。” 

        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同时,他还采取了“疑冢”的措施。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邺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72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从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这72座疑冢,哪座是真的呢?千百年来,盗墓者不计其数,但谁也没发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面对“曹墓不知何处去”的感叹,人们对曹操的奸诈多疑有了更深的认识。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曹操一生节俭,带头“薄葬”,是有积极意义的。在那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时代,身居高位的他,用隐秘的办法处理后事,也是迫不得已。这样做,既保护了自己,也使盗墓者无从下手,这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一千多年过去了,曹操的真正陵寝仍未现踪迹,也许永远是个谜中之谜。 

        墓中珍宝招来群贼如潮 
        曹操以后的近两千年间,汉梁王墓附近到底发生了多少事?又有多少盗墓贼进入过汉梁王墓?这些我们已无法考证。但是就是在频繁被盗的情况下,梁孝王墓里剩余的财物仍然可以让现在的盗墓分子铤而走险。 

        1995年春,在芒砀山发生了一起盗墓大案,一伙盗墓贼炸开了夫子山上的汉梁王墓,盗走价值连城的玉璧等宝物数百件。案件发生后,国内外文物贩子云集永城,准备重金购买这些宝物。 

        接群众举报后,时任永城公安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的王学习为了尽快破案,化装成一个从广东来的文物贩子,打入盗墓贼内部。他先从一个小文物贩子入手,经过一层层的介绍,找到了芒山镇前窑村的一个盗墓贼冯化连。王学习与冯化连商定,以58万元的价格购买冯化连从夫子山一个汉代梁王墓室里盗出来的玉璧、玉衣片、玉环等文物300多件。 

        盗墓贼给王学习蒙上眼,把他领到一个农户家中。看了文物后,王学习又被蒙上眼睛带了出来。最后双方商定:1995年9月7日上午,在永城市薛湖镇一个窑场内交货付款。9月7日那天,王学习带着两名扮成保镖的刑警,开着一辆广东牌照的三菱吉普车,提着58万元现金去赴约。王学习把现金放到窑场让盗墓贼们检验,自己带着一个刑警到两公里以外的一个村庄去验货。当时,另外有14名警察扮成走亲戚的人,在薛湖镇陈寨村内接应。在验货现场,几个歹徒身捆炸药包,手里紧握开关,那架势很清楚:如果交易不成,就同归于尽。 

        王学习把歹徒们引到院子中间时,看到有人身上带着枪。临出门时,王学习突然拔出手枪,顶住带枪那人的头部,缴了他的枪。然后他鸣枪示警,院外的民警迅速冲进房内,当场抓住5人。 

        此次行动中,警方追回夫子山3号墓出土的汉代文物309件。这个抓盗墓贼的故事后来被拍摄成6集电视连续剧《追踪309》。这个盗墓大案被侦破后,盗墓贼们并没有停止冒险,此后的一段时间内,芒砀山汉梁王墓葬群依然经常被盗。 

        汉梁孝王陵墓出土文物 
        汉代梁王生前奢侈腐化压榨人民群众,死后又都梦想继续过天堂般的生活,故不惜重金装饰自身归宿之地宫。两地墓室的陪葬品都极为丰富。 
        1971年12月保安山北侧汉墓发现一套金缕玉衣,玉片精美,金丝的串结超过河南满城汉墓。 
        1986年夏僖山汉墓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金缕玉衣被列国宝。 
        1989年,前窑汉墓发现比较粗糙的玉衣片可能为银缕或铜缕玉衣。 
        在夫子山一、二号汉墓附近群众还拾到很多玉衣片。   
       
      军队的“副业”:曹操盗掘汉梁孝王墓(3) 
         
        另外,在梁孝王王后墓仅车马坑一次就出土珍贵文物鎏金铜车马器等近2000件。柿园汉墓除被专家认定的国宝:巨幅彩绘壁画外,尚有陶器、225万枚铜钱、车马器和兵器等万余件文物出土。 

        夫子山一号墓还未来得及发掘仅开山打石就已经出土20余件陶俑、50余件车马器和金狮头、金羊头等价值连城珍贵的文物。 
        除上述珍品外,现在尚未来得及发掘而已有线索的夫子山二号汉墓,欠角山一、二号汉墓和黄土山等处汉墓又有多少珍贵文物实在难估计。虽然汉代梁国十三陵多被盗,但是仅从残存数万件珍贵出土文物看,所有汉代文物芒砀山都应有尽有了。为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实物资料。 

        现代考古:柔情难度黄泉道 
        1991年4月,河南商丘的村民在永城芒砀山崩山采石,炮声过后,尘烟散尽,一片金黄呈现在人们面前。已经有了经验的村民,很自然地想到了古墓。他们不敢怠慢,立马报告了文物部门。 

        在现场发现的一枚“梁后园”铜印,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重视。考古人员由此初步判断:此墓应是梁孝王王后李氏之墓。 
        李王后墓同梁孝王一样,也是“斩山为廊,穿石为藏”的大型岩洞墓,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该墓是一个由两条墓道、3条甬道、前庭、前室、后室、隧道、排水系统和34个侧室等部分构成的庞大地下建筑群。李王后墓东西全长210。5米,最宽处72.6米,墓内最高处4.4米,总面积1600多平方米,总容积6500余立方米。因为墓内容积巨大,李王后墓曾被称为“天下石室第一陵”。 

        这个墓从东到西贯穿了整整一座山,所以当地老百姓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李王后墓的巨大:“从山东到山西。” 
        其实李后的墓有如此规模也并不令人奇怪,要知道从公元前144年梁孝王去世,到公元前132年李王后去世,李王后墓至少建造了21年。在如此长的时间里,为修建李王后墓所动用的人力之多,花费的财力之大,实在难以想象。 

        李王后墓有东西两个墓道。东墓道位于山峰的东坡,是在岩石上露天开凿的,总长37.7米。东墓道的西端连接前庭,前庭北壁有两个侧室。侧室门口发现刻有“东车”、“西车”字样。东墓道西端有门和甬道相连。甬道南北两侧各凿有两个侧室,是放置陪葬品的地方。 

        李王后墓的前室西部有一斜坡甬道与回廊和后室即主室相连通。后室是李王后墓的主体建筑部分,周围有回廊环绕。后室西半部凿有一长方形凹槽,后室北壁凿有棺床室、侧室和过道。过道西壁有两个小侧室,南侧室为浴室,北侧室为厕所。厕所内有便池及扶手等,当为我国坐便器的最原始形态。在南回廊的东段南侧有一仿楼阁式侧室,被称为储冰室,据说这是我国最早的“冰箱”。 

        据史书记载,汉代丧俗,夫妻“同茔不同穴”。为了在死后能够继续相亲相爱,梁孝王嘱咐后人在他与李王后的墓穴之间挖一条黄泉道。这条黄泉道到现在也可以清楚的看到,是一条从李王后墓中的南回廊中部往南开凿的隧道,可惜这条黄泉道只修了50多米,远远不到200米(李王后的陵穴距梁孝王的主墓穴约有200米)。一对恩爱夫妻因此含恨九泉,千古难以相见。 
        
       
      难填欲壑盗墓补(1) 
         
        :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的民间盗墓 
        作案时间:三国到南北朝期间 
        作案地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受害人:三国到南北朝期间的王公贵族 
        作案人:民间盗墓者 
        作案手段:五花八门 
        作案后果:三国到南北朝期间的王公贵族墓大多遭到破坏。 
        盗墓性质:民盗 
        可信程度:《三国志》等史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