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玛雅
橐话阌闪鲈鹿钩桑惺敝挥形甯鲈隆T?0个组合中每六个月组成一组,每一组一共178或177天,每一组中都有3个或4个30天的月份,所以有些组的天数总和是30+29+30+29+30+30=178天,而有些组的天数总和则是:30+29+30+29+30+29=177天。在九个组合中,每个组合有五个月份,该组合总共有148天,也就是说,该组合一共有30+29+30+29+30=148天。《德累斯顿古抄本》的这些页码是一个日食推算表。既然这些月份组合的时间长度都是固定的,那么,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地球的某个地方日食也应该是可见的。将时间相对较长的30天的月份插入到连续不断的405个连续的月份当中去是一项技术难度很高的工作,因为,把这些月份插入到任何一个部位都不可能使节余时间恰好凑成一整天。
天文观测
有些人可能会问,在没有当代宇航员所使用的现代化工具的古代,玛雅人是如何计算出如此高精密度的天文数据的呢。然而,如果神庙足够高的话,精确度保持在一天以内的一些错误,可以通过明确的改革来纠正。相对于星座的或其他天体的真正意义上的革新来说,这是比较清晰的地平线。在玛雅神庙内部顶端,建有一个木质的十字架形结构。这一结构是当时人们的一个固定观测点,太阳、月亮和其他行星何时从这一观测点升起或落下,被相关人员记录下来作为自然特征的观测结果,当被观测的某一天体升起或落下时向后移动,那么,当它第三次出现这种情况时它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尽管这三个玛雅图示没有任何观测上的意义,但它们是在墨西哥地区发现的。《那塔尔古抄本》中描述的天文台的样子是:在神庙的门廊里是一对十字形的木棒,从这对木棒看过去是一个人的头部。《塞尔顿古抄本》中描述的场景中出现了一只眼睛,藏在一对交叉的木棒形成的V字形的后面,这也是在神庙的门廊里。另外一部墨西哥手稿——《布德莱恩古抄本》,展示了两个交叉木棒中间的一只眼睛,一颗星星正从V字形支架上落下,还有两名观察者。就是用这些简单的工具,玛雅人可能也预测出了日月食和太阳的起落及清晨和傍晚将会出现的星辰。金 星
金星是古代玛雅天文学家重点观测的行星之一。对于金星,玛雅人似乎有两种称呼:Noh ek,也就是伟大的星和xux ek,也就是暴燥的星。兰达曾经提到过金星,他认为它是启明星,但没有为它起名字:“他们用响尾蛇和龟作为夜间的向导,用以推算清晨星星升起的时间。”
金星的一个运行周期是大约583.920天。每个大的循环包括五个连续的过程——每个过程大约580天,587天,583天,583天和587天。但任意五个循环的平均数都接近于583.920天。玛雅人认为,每个过程都是584天,但他们知道,这个数值有点儿太高了。
金星的每个旋转周期分为四个阶段:(1)在作为一种较低级的连接之后,金星作为启明星出现在空中的时间大约为240天;(2)在更高级的连接中,金星将消失90天。(3)之后,金星将在傍晚时分出现在天际,这一时期将持续240天。(4)在最后的结合期中,金星将再次消失14天。玛雅的天文学家兼神职人员们武断地为金星的这四个阶段分配了稍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在金星的整个运行过程还是相同的,时间也保持在584天。根据玛雅天文学家的说法,金星有236天作为启明星升起;在超级连接中将消失90天;又有250天傍晚才会升起;然后在低级连接后消失8天——总共584天。这一划分说明,金星运转的这四个阶段被武断地与月亮的运行联系起来了。
把584天作为金星的一个循环期限未免有些过长。玛雅的神职人员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错误,他们知道每584天,这一循环就会产生8/100天的偏差,他们甚至还知道如何去纠正这一偏差。玛雅人的一个重要的祭祀时期是一个包括金星的五个循环的时间段(5×584=2920天)。他们还计算出了这一时期相当于八个他们的普通纪年的长度(8×365天=2920天)。这一巧合对玛雅人十分有用。它将八个太阳年与五个金星年结合在一起,并且应用一种很方便的阶段来更正金星历法,原来的金星历法比实际的金星年每(八个普通年)慢2/5天。
根据《德累斯顿古抄本》记载,金星历法是真正的三个不同的历法,每一个都包含了行星的65个运行周期。每个金星年相当于104个普通年,但在第一个与第二个,第三个与第四个之间不存在重叠部分。这些更正插入到各个点之中,在这一基础之上,金星年每年584天的历法被广泛地应用于金星的各种测算之中。到第一种历法的第57个金星—太阳年时期,这种偏差已经累积达到了8天。把这一周期向回推溯8天,另一个周期的第一天就开始了。根据第二种历法,到第61个金星—太阳年的时候,这种偏差累积达到4天。按照第二种历法,向回推移4天时间,第三个时期的零点又开始了。使用这种历法纪年,金星太阳体系时期在384年的时间里与行星的运转相协调,直到最终错误累积到达了一定程度,使这种纪年法最终被推翻了。
其他的星辰及星座
Pleiades又叫tzab,在玛雅语中是会发出“沙沙”响声的响尾蛇,也许是因为它的外形让人作出如此联想的吧。Gemini又叫ac,是“龟”的意思。
由此,我们可以设想,也许古代的玛雅人也有他们自己的“黄道十二天宫图”,包括13个位置层,在《佩雷斯古抄本》一书中,“玛雅黄道十二天宫图”大概是出现在第23或24页上。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前三种象征物,或是位置应该是天蝎座、乌龟和响尾蛇。
北极星也有其重要地位。它出现的位置永恒不变,同时,与它相继的其他星座也绕北极星而动,使北极星成为一个可靠的参照物。
第四章建筑之美(1)
玛雅城镇和人口的特性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能证明古典主义时期的考古学遗址是城镇废墟。另一方面,又有很多证据证明那里曾经是宗教中心,它们的作用仅仅是用于进行宗教祭祀活动。玛雅人的居住形式是小型群居,有时一个居住点的规模只有一个家庭那么小,那些茅草屋顶的小房子散布在广大的农村之中。
当第一个西班牙人光顾了玛雅尤卡坦地区之后,这种情况就改变了。在描述16世纪的玛雅城镇时,兰达这样写道:
在西班牙人征服那个国家尤卡坦之前,当地居民以一种高度文明的方式聚居在城镇里。他们修整土地,清除杂草,然后种上优良树种。他们的居住区域布局是这样的——城镇中心是带有漂亮的露天广场的神庙。四周是地主、祭司和那些最显耀的人居住的房屋。然后是最富有的人的住所,离这些寓所最近的是最受尊敬的人,城镇的底层人民只能住在近郊。
毫无疑问,从分散居住到城镇聚居点的出现,这一巨大的跨越性变革发生在托尔特克人入侵尤卡坦之后。这一过程在第五章有详细讲述。
关于古典主义时期玛雅人的居住形式,最可靠的信息来源于对乌瓦夏克吞附近的聚居点的研究。研究的成果是这样的:一条十字交叉的道路纵横城镇之中,道路的中心坐落在废墟的主要部分上。从中心向外辐射直至末端,每条路段有400码宽,1英里长。每条路段都被切成68个正方形,边长100码。每个正方形内又包含着10000个边长1码的小方形。呈十字交叉状的四个路段的总面积有272平方米,也就是272万平方码。这些正方形被认为是政治、宗教中心近郊城镇建设的模本。考古学家们仔细研究了这些正方形,以追寻人工建设,特别是房屋遗址的痕迹,这些房屋大多建筑在高出地面一到二英尺的小土坡上。这些以茅草、小树为材料建筑起来的房屋在城镇被遗弃后的10年内就将彻底消失。
有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土地当中有43%是洋苏木树沼泽或是其他不适宜居住的区域。剩下的57%则是有可能为人类所征服。在这片土地上,A群落和E群落占领了40万平方码的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14。7%),这是乌瓦夏克吞地区八个广场复合体中最大的二个。这样就余下了114万平方码(即114平方米)土地,也就是接受调查的国内可用土地的42。3%。这114平方米的土地上包括52座筑有房屋的小山坡和50座水库,当然,它们的具体位置还不能确定。
既然已知乌瓦夏克吞具有延续了上千年的人类居住史,那么每个时期似乎只有一小部分房屋有人居住。尽管普通的玛雅茅草房的寿命最长不超过30年,那么那些小山坡上的房屋也可能是某一栋民房的重修物。假定每八栋房屋中有一栋有人居住,每栋房屋住5人,那么当时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36人。玛雅人祖传的住宅一般包括两栋或两栋以上的房屋,乌瓦夏克吞附近的小山上有1/3的房屋是这样成群分布的。如果把这些因素也考虑在内,那么刚才我们计算的人口密度就太低了。
准确地划定乌瓦夏克吞的宗教、政治中心的范围是不可能的。但大家一定还记得蒂卡尔,古典主义时期玛雅最大的文明中心,它距离乌瓦夏克吞只有10英里远。这就限定了乌瓦夏克吞的地理范围,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乌瓦夏克吞—蒂卡尔地区高度密集的人口。
玛雅的人口问题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受到了质疑,那就是土地承受能力。现在尤卡坦地区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英里30人。一个近1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相当比例的土地上都种植了出口作物henequen,但进口的谷物只能满足2%的全国需求量。并且,对于当地居民而言,henequen就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如果我们把每平方英里30人作为整个盆地的平均土地承受能力的话——尽管这一数字并不准确,真实数字可能只有它的一半,但也可能是它的两倍——我们依然存在一点困惑:在西班牙征服时期,墨西哥峡谷等高地的人口密度可以达到每平方英里500人,这一数字是相对可靠的,那么高地与盆地人口密度相差的就过于悬殊了。很多现代考古学者认为文化进步与人口密度成比例对应发展。但这一理论在解释玛雅古典主义时期早期主流文化的发展时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把建造宗教中心需要的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进行比较,其结果可以用来验证上文提到的考古学和农业方面的研究成果。
太阳金字塔是墨西哥峡谷最大的、中美洲第二大建筑结构。它的建造使用了100万立方米泥土。据估计1万名兼职劳力工作20年才有可能建成这座金字塔的地基。这样巨大的劳动力需求量大概只能在几步之遥的特奥提华坎才能招募齐,因为这一峡谷的人口密度足以填补需求。
最大的玛雅金字塔的体积是5万立方米多一点,差不多是太阳金字塔的1/20。这两座建筑的比例恰好与两地人口密度的比例(500∶30)惊人相似,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吻合。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估计的人口密度是切合实际的。这样的人口密度可以保证玛雅有足够的劳动力建造宗教中心,即使把为石灰窑收集木材的劳动力、雕刻大量石碑的泥瓦匠和进行玛雅建筑上的个性化精细雕刻的工作者都考虑在内,也还是可以的。
建造玛雅神庙无疑需要大量的人力,但事实上,这项工作更需要独特的洞察力。毫无疑问,这些劳动力包含了大量的手工业艺人、樵夫、石灰烧制匠、石匠,建筑工人以及雕刻师等。相对来说,建造太阳金字塔所需要的技术工人比例要低得多。
尤卡坦的普克地区由于其有限的水源成为人口研究的最佳地点。在该区域内,坐落着四大遗址,它们分别是:乌克斯马尔、卡巴赫、拉布纳和塞伊尔。与尤卡坦15处其他遗址相比,这四处宗教中心在古典主义时期末期大约兴盛了250年的时间。似乎是一夜之间,普克地区的居民掌握了一种新的贮藏食用水的技术,于是大量人口涌入进来。
尽管在尤卡坦北部水平线的位置很高,常年都可以从泉水或是玛雅人挖掘的井中取水,但是在6月份的干旱季节里,普克地区几乎没有水源可寻。人们常常把水从远方运输到这里来,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