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83-王蒙自述 :我的人生哲学
谎诺亩骰蛘甙旅畹亩骰蛘吖诿舾械亩鳌<词姑挥腥魏位乇芎鸵鳎裁挥幸槐臼槭亲盼愕拇耸贝说囟闯隼吹模喾矗切┦槭鞘榈淖髡哒攵运蛩谋耸北说氐那榭龊臀侍舛闯隼吹摹U庋颐蔷捅匦肷朴谑导朴谒妓鳎朴谇郑朴诜治龊妥芙岣爬ǎ朴诖痈髦植煌那榭霾煌某砂艿檬е姓页龉媛烧页鲅剩聊コ龅阃嬉舛础I踔裂в镅哉庵直冉稀八馈钡亩饕彩钦庋邮楸旧涎Ш梅⒁艉涂谟锸呛苣训模阒挥信θヌ淮我淮蔚胤锤刺阅阋У哪侵钟镅晕赣锏娜耸窃跹厮祷霸跹胤⒁簦俨欢系赜胱约旱乃祷白约旱乃捣ㄗ约旱姆⒁粝啾冉希拍苷业矫∮兴慕T亩炼杂谘в镅缘囊庖宀唤鲈谟诙炼四阏诙恋亩鳎腋谟诖釉亩林醒氨鹑说男薮窃炀洌氨鹑说谋泶锓绞胶捅泶锛记伞M痪浠耙残砟苡屑甘种钡郊赴僦炙捣ǎ渲兄挥幸涣街侄杂诖耸贝说卮司炒巳瞬攀亲钍屎系摹T跹诓煌那槭撇煌慕不罢叩纳矸萦氩煌亩越舱叩纳矸萆涎『谜庖恢只蛄街肿罴阉捣ǎ馐侨魏斡镅远帘旧隙嘉薹ń睬宄模挥凶约和ü奘独ǚ疵娴氖吕プ芙峋椋パУ酶厦鞲芨尚?br />
《王蒙自述》 第一部分《王蒙自述》 “学会”不如“会学”
“学会”不如“会学”
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有哪几类东西难于从书本中学到呢?
一是操作性强而学理性少的东西,如游泳,如体操,与其靠书本不如靠示范,更要靠自己摸索实践。其次是不那么高雅不那么美妙的东西,举例略。再次是全新的东西,如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一国两制、文艺新流派新手法的探索等,都是书本上所没有的。我们还可以说,书本上有的就不再是创造,创造就必须依靠书本的同时离开书本、突破书本,到实践里边去另辟蹊径。
尤其根本的是,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新问题,能够训练自己得到过人的智慧,达到崇高的境界,做出更大的贡献,取得成功,做出更加完美的表现,享受更加光辉的至少是更加快乐和健康的人生。所有这些都不是单纯靠书本阅读背诵就能够到手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会碰到自己的独特的遭遇与问题,虽然未必是绝无仅有,却也不会是另一个人前一个人例如书的作者的境遇与问题的翻版。只有在生活中实践中善于体察,善于总结,善于反省,善于切磋,从善如流,随时调整,一点即透……才算得上会学习者。
那么为什么毛泽东认定有的人书读多了反而更蠢呢?我想,一是教条主义害人、本本主义害人。如果因为一味读书而丧失了对生活的鲜活的感觉,因为书本已有的论断而束缚住自己的手脚,因了书本而扼杀一切生机活气,那就是蠢而又蠢的人物了。二是如果读书人离开了实际,而是一辈子从书本到书本,从名词到名词,从概念到概念,自我循环,就会变成那种读书而不明理的人,偏执乖张,误人误己,昏天黑地而又不可一世。三是书本上的东西不可能完全正确,书本上的谬误未必比生活中的谬误少,从书本到书本是很难判断正误的,只有倾听实践的声音,才能食书而化。四是书本还会使一些小有记忆力背诵力的人自我膨胀,自命不凡,空论连篇,欺世盗名,大言不惭,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特别是在革命和战争的关头,毛泽东对那些本本主义者深恶痛绝,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然,“书读得愈多愈蠢”这话也像人间一切其他话语特别是著名话语一样,并非无往而不爽。一个认识一旦用语言表述出来,在获得了相对清晰的语言形式之后却也容易变得凝固乃至片面。一切人类语言的论述,即使是力求全面的,仍然会有其不全面之处,而任何强调一面一点之论,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就是包含着化作谬误的可能。尤其是在革命取得胜利之后,老人家忽视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时期掌握知识掌握新高科技的重要性,忽视了一个经济与科技落后的国家学习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先进,迎头赶上的重要性。此话还被一些原本就无知而且专横的人作为打击迫害知识分子的依据,那就完全离了谱了。
《王蒙自述》 第一部分《王蒙自述》 最高的诗是数学?
最高的诗是数学?
这就是说,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人,不仅善读书,更要善于在生活实践中汲取了悟,既学到书本知识,又学到另类知识,既学到身外之学,又学到身同之学。
那么怎样才能不断地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和灵感,从实践和实际中学习呢?
首先你得爱学习。世上可有各种不学习的理论,其中被蠢人讲得最多的是学了没用,
我学它干什么?有一位朋友,为人很纯朴,到了美国人家组织他参加英语学习班,他便问东道主:“你们明年是否还准备邀请我来?”得到否定的答复,于是认定学英语对他没有意义,便放弃了学习。悲夫!这种急功近利、鼠目寸光、狭隘偏执的态度还能学到什么东西吗?还能有多大出息吗?其实各种学问都是有联系的,语言与逻辑与心理学与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与历史与政治与文艺与人类学与哲学,这种语言和那种语言,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都有许多相连通相影响相交流的渠道,甚至退一万步,哪怕只是为了训练思维增长知识满足求知欲与好奇心,也要活到老学到老。回想童年时代花的时间一大部分用在做数学题上,这些数学知识此后直接用到的很少,但是数学的学习对于我的思维的训练却是极其有益的。时隔半个多世纪了,有时看到上中学的孙子有数学题做不上来,我仍然喜欢拿到一边去做,与我上数学课的时间已经相隔半个多世纪了,多数情况下我仍能做出来,并从中得到极大的快乐。
我相信,学问从根本上说是相通的,真理有自己的统一的品格,世界的统一性既表现为物质的统一性——例如月球上的物质与地球上的物质是统一的——又表现为事体情理上的统一性。我们当中没有什么人有可能生活在类似“大观园”和“荣国府”的环境,但是《红楼梦》里的聚散沉浮、兴衰荣辱、亲疏远近、善恶真伪的事体情理对于我们仍然是亲近可触,振聋发聩,感同身受。再如我们说一个人讲道理,既是为人的特点也是做学问的要求,而不讲道理,既是人格的缺陷又是学问的不足为凭的标志。所以说美德也是统一的,例如实事求是,诚信待人,生气勃勃,宽容耐心,对于差不多所有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对于所有行业也都是必要的,对于所有专业修习来说也是必要的。任何一方面的学习,既有实用的意义,又有从根本上提高智力提升境界的作用,所有的学习都通向智慧的海洋、智慧的巅峰,所有的学问当中都包含着一种追求真理、献身人群、正大光明、有所不为的品格,都包含着普遍适用的道理。自古以来,我们的哲人就思索着寻觅着描写着也想像着论证着这样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普遍适用的大道,或称之为道,或称之为仁,或称之为理,或称之为绝对理念。也许这种对于道的描写主要还只是一种直觉,还谈不上逻辑充分的论证,更谈不上实证,然而这正如对于光明与幸福的向往一样,是与人类与生俱来的理性的诉求。
几年前有一位福建的文学评论家说过一句惊人之语,他说:“最高的诗是数学。”很多人觉得言之莫名其妙。我却相信他说得极妙,我可以感觉他的论述,却无法充分解释它。我感觉,最高的数学和最高的诗一样,都充满了想像,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创造,充满了章法,充满了和谐也充满了挑战。诗和数学又都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人类的精神力量。那些从诗中体验到数学的诗人是好诗人,那些从数学中体会到诗意的人是好数学家。所有的学问都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头脑,更是一种心胸;是一种本领,更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使命;是一种日积月累,更是一种人性的升华。让自己的灵魂震响起学习与学问的交响乐的人是幸福的、高尚的与有价值的;而让自己的人生震响起探索性实践的交响乐的,才能学得通,学得明白,学得鲜活,叫做不但读书,而且明理。而把学问学死学呆,实在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王蒙自述》 第一部分《王蒙自述》 最好的东西是舌头
“最好的东西是舌头”,最坏的呢?
让我们举相声里关于不会说话的人的故事为例:一个人很不善于说话,一天他请客吃饭,见被邀请的客人还没有来齐,便说:“怎么该来的都没来呀?”一部分已到的客人觉得不对味儿,心想莫非我们是不该来的?他们便不快地走掉了。请客者忙道:“怎么不该走的走啦?”另一些客人听了不快,心想难道我们几个才是该走的吗?好吧,我们走。于是他们也走掉了。请客者更急了,连忙喊道:“我说的不是你们!”最后剩下的几个客人心想,原来说的不是他们,那么说是在轰我们了,于是最后的客人也走掉了。这当然只是一个小笑话,然而它说明了语言表述的困境、逻辑的无能为力(后来走掉的三批客人其实他们的思维判断并不符合严格的逻辑规则)、不必要的修饰语(该来的、不该走的)与不直截了当的说法(我说的不是你们)的误事。从中我们不但可以考虑怎样说话更少副作用、更能被人接受,也还能体会到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荒谬。相声中的主人公固然不会说话,但客人们也太能借题发挥,抓住片言只字乱做文章了。做任何事情,做任何判断,都不能只从一句话一个词出发,不能以话为据而要以实际情势为据。你如果参加宴会却又不等宴会举行即退席抗议,除了考虑某一句不得体的话语以外,至少应该考虑一下请客者的全部状况与那里的主客关系全貌。话是个有用的东西,话又是个害人的东西。《伊索寓言》里早就说过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舌头,最坏的东西还是舌头。我国古人也早就体会到了这一点,所以孔子“述而不作”,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他们都注意保持潜在言语的活性,禅宗也不用言语乃至贬低与排斥言语。我们的古人强调“得意而忘言”,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也是很深刻很高明的。
琢磨才能如古人所说的读书明理。读书而不明理,就只能一头雾水,“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明理而不读书,就只能满足于浅俗的小手小脚雕虫小技。把生活当做一部大书读,把一本本的书当做生活的向导和参考,当做谈话和辩驳的对象,那么,学习也罢,生活也罢,一切将变得多么有趣!读书明理,与时俱进,书有尽事有尽而思无穷用无穷,置于明朗之境,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离化境也就越来越近了。
《王蒙自述》 第一部分《王蒙自述》 寻找“教你”的师傅
四 人际二十一条
寻找“教你”的师傅
举一个最最简单的例子,同样一件事,找同样的人配合协助,有的人去办就办不成,有的人去办就办成了,这从书本上是找不到答案的。你只有善于寻找,善于思索,善于分析,善于体察,你才会渐渐懂得如何办事如何去接触陌生人,如何赢得旁人的信任和好感,如何去“求人”,如何向人说明自己的需要和来意,如何暗示自己也可以有助于他人等等。
过去美国有人写过处世奇术之类的书,也译成过中文,但是,第一,美国的处世奇术不一定适合中国;第二,一旦处世有奇术而且能把奇术写出来译出来,这些奇术只能是末流,只能是皮毛,只能是瞎掰,如果不干脆就是骗局的话。
这种人际关系方面的“经验总结”也可能搞得水平极低,搞得很片面直至荒谬。例如有的人求人办事的方法就是送礼,再严重一点就是行贿。很不幸,确实送礼是一个求人的办法,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并不是什么事都可以送礼的,并不是什么礼都可以送的,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送礼的。送礼与行贿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而行贿的后果是严重的,非法的行为就是犯罪,而犯罪就要考虑它将受到的惩罚。还有一点,通过送礼来办事,一个可能是根本办不成,一个可能是恶性连锁反应,愈送礼愈“黑”,事情只能往庸俗恶劣方面发展,而很少事情是由于恶劣化而办成功的,即使成功了你也会付出了过多的代价。就是说,由于你的过分恶俗的表现,你的形象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