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管理能耐





鲜实氖被T谡庵质焙颍蚬讨床坏谩!   ?br />     所以说,中国人有一大特色,就是“不固执”。本来“固执”有一个同义词,叫“执着”,这是一个褒义词,表示一个人坚定、顽强,不达目的不罢休。本来为人执着一点未尝不是好事,但是如果执着得过份,那就成了“顽固”了。“顽固派”一般来说,是比较让人讨厌的。中国人经常说,“识时务者为俊杰”,顽固派不能顺应时势,自然也就是不识时务,难免会被历史所抛弃。    
    对中国人来讲,不墨守成规、不拘泥定法,一切因时而移、因事而异,在变中图存、在变中求进。这才是我们应当秉持的通权变达精神。在中国人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的时代对这种精神作了更精辟的总结,那就是四个字——与时俱进。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我们说,中国人一般还是比较有忧患意识的,譬如那个老是担心天会塌下来的杞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当然,杞人只是个别极端的特例,不足为训;不过就普通中国人来说,他们为人处世也总是很谨慎小心的。    
    中国人不喜欢冒风险,他们多数都是“风险厌恶者”。对此我们可以打一个形象的比方:如果一个人面临两种投资选择:一种是他有百分之百的机会赢得100元,另一种则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赢得300元,却有百分之五十的几率会损失100元。面对这样的赌局,我们该如何选择呢?相信对多数中国人来说,肯定会作出第一种选择。即使第二种选择更诱人,但只要它有风险存在,我们权衡再三以后,还是会选择相对稳妥的一条路,哪怕在收益上打点折扣。虽然说为数不少的人都会有赌徒心理,但那往往是在未来完全无法预期的情况下,人们才容易孤注一掷、放手一搏;如果未来收益的概率能够确定,人们肯定选择风险更小的获益方式。


第三部分 中国人管理的基本能耐第18节 助人成功的五大能耐(2)

    正因为未来总是不确定的,没准什么时候就会有灾祸降临到自己头上,所以传统上中国人一般都保持着警惕的心态,时刻准备应付危机。中国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古训,因此万事早作打算,是不会有错的。有一些中国人很有意思;他们出门时总要抬头看天,哪怕天上阳光灿烂,也不忘带把雨伞预备着,毕竟“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嘛,还是未雨绸缪保险。而传统的中国人在生活中一贯有俭省、储蓄的倾向,就是为了防备将来的不时之需,因为传统的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总是倾向于“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所以传统的中国人对于美国式的“借贷消费”以及信用卡透支行为,是很难认同的。这样我们也不难理解,传统的中国人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思想观念的根源了。    
    中国人在享福的时候不忘过去困苦的时候,常常“饮水思源”、“忆苦思甜”;在和平的时候也时刻警惕战争的威胁,所以中国人的生命力格外顽强。俗话说,“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这便是中国人的人生经验和生活态度。    
    中国人这种居安思危的心态在管理上也带来了诸多的好处。有道是,“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在危机没有到来的时候就要时刻强调危机意识,提前建立妥善的危机预警机制和应对预案,这样才能保证随时应付突发情况,确保一切都能井然有序、万无一失。    
    以和为贵,和气生财    
    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面,和谐是非常强调的一个层面。君子以和为贵,和气方能生财。可以说,“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它的立足点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并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与处世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以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因此,中国人把“和为贵”作为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极力追求人际之间的和睦、和平与和谐。“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所在。以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各守本分互不干涉、“井水不犯河水”也是为了“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谋求对立面的和睦共处同样也是一种“和”。    
    和谐,还有着另外一个层面的意思,那就是要求人们能够倾力合作、精诚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只要上下戮力同心,事业自然就会兴旺发达。所谓“人心齐,泰山移”,便是此理。一些中国人虽然有“窝里斗”的毛病,但一旦遇到外部的严重危机,在大节上还是能够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这正是“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需要的是整体的、全面的团结,而不是局部的、小团体或小圈子内部的团结。那样的话,不仅不是团结,反而意味着分裂。“君子和而不同”,不像小人那样,为了自己的私利暂时“团结”在一起,形成所谓的“朋党”,蝇营狗苟,贻祸无穷。    
    总的来看,“贵和”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重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     
    中国人喜欢和谐,用“和谐的途径”来“解决问题”,才能够“圆满”,和谐而非讨好,是中国人的重要特性,体现在管理上就成了一种“能耐”。    
    明察秋毫;防微杜渐    
    中国人向来都是很敏感、很谨慎的;任何事物的一点细小微渺的征兆都不会轻易放过;粗枝大叶者往往让人瞧不起。而且中国人觉得;在很多小事情上足以折射出一个人的大节。东汉的陈蕃;是清流的领袖;在朝野名声很大。不过他年轻的时候;生活却比较随意;个人卫生习惯也不怎么好;几乎可以用“邋遢”来形容。他居住的斗室;才巴掌大的地方;不要说每天三次消毒;就连打扫;恐怕也得半年一次。不过陈蕃的舅舅却挺讲卫生;有一次戴着口罩去看他;刚进门就看到几只破袜子七零八落地粘在地板上;墙角还横七竖八地摆着几个空酒瓶;瓶盖扔得满地都是;室内看不到天花板;抬头只见一大片蜘蛛网;几只蜘蛛正在那儿呲牙咧嘴、旁若无人地上网。他舅舅看到这里;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皱着眉头捏着鼻子责问陈蕃道:“这么多蜘蛛网还不快打扫打扫;我看你这儿都快成网吧了。”没想到陈蕃却振振有词:“大丈夫当扫除天下;何事一屋尔!”他舅舅也急了;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终于轮到陈蕃没词了。    
    至于陈蕃的毛病改了没有;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个故事却告诫我们:小处不可随便。虽然很多中国人一再标榜“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但如果真有这么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他还是很难得到众人的谅解的。中国人习惯于见微知著;从再小的事物中也能看出大道理。正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就是说中国人从来不肯忽视细节;而且能够以小见大、体察入微。    
    中国人的洞察力也是很强的;有句成语叫“一叶知秋”;看见树上掉下一片叶子;于是那些感情细腻的人就知道;秋天要到了。秋天总是要来的;他比别人知道得早些;自然就能早作打算。对管理者来说;时时处处也都要占这样的先机;我们说;高明的管理者一方面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总揽全局、把握主流;但同时也不能放过一些细枝末节的微小变化。一点小瑕疵可能带来致命危害;大名鼎鼎的“协和”式客机失事;据说起因仅在于一个小小的螺帽;可见斗筲之物往往干系重大;岂能掉以轻心。    
    因此管理者一定要能洞悉微小的事物;并准确地判断其发展趋势;加以适时引导。长江、黄河这样的大江大河;其源头照样不过是涓涓细流;浅得只能浮起小酒杯而已;俗称“滥觞”。所以说;当事物尚处于微小之时;要处置它简单得很;可一旦它成长壮大或羽翼丰满了;再想变易就难了。管理工作中的情形也是如此;任何流弊;必须在它刚露出苗头的时候就予以扼杀;否则若是等到积重难返、尾大不掉;那就一切都晚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是何等深刻的教训!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管理者做到明察秋毫;并且能以身作则;防微杜渐;而不是事到临头了再临阵磨枪。如果见到兔子才撒鹰;羊儿丢了再补牢;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那可不是管理者该干的事。


第三部分 中国人管理的基本能耐第19节 中国人管理能耐的三大特色

    对于不了解中国人的管理者来说,他们都觉得中国人难于管理。因为中国人并不是那么直来直去,你很难根据他的语言和行为来判断他的内心。也就是说,表面上看,中国人实在难以捉摸,有着太多的圆滑机巧。中国人经常说一套做一套,他的言行似乎没什么固定的章法,却总是无懈可击;仔细琢磨一下,他这样做也自有他的道理,谁也拿他没辙。    
    这就是中国人,表面上循规蹈矩,但心里却心明如镜,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操守和原则,只是外人一般不易发觉。世事洞明却深藏不露,这就是典型的中国人的能耐。下面,我们就把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特色作一个深入的剖析,看看它对管理能产生哪些影响。具体来说,中国人的管理能耐体现在这么三个方面,就是“看开而不看破”、“圆通而非圆滑”、“尊重而不盲从”。    
    看开而不看破    
    不要以为中国人凡事都喜欢斤斤计较,其实中国人还是很看得开的;他们最瞧不起的,就是那种锱铢必较、鼠肚鸡肠的人。只要事情能看得开,自然就会心平气和,人世间也就能少了不少无谓的争执。在古人看来,宇宙无限,人生有涯,人的一生,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寂寂无闻,但是拿茫茫宇宙来衡量芸芸众生,每个人不过仅如沧海之一粟而已。人生苦短,何苦为了一丝蝇头小利而争斗不休呢?著名诗人白居易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认为人世间的所谓争斗,不过是“蜗牛角上争是非”而已。看似争抢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到头来争得的不过只是蜗牛角般大小的利益罢了,岂不可笑。所以中国人还是很看得开的,凡事都能退一步想,这样也得以能保全自己。自古以来的高寿者,几乎都是万事能看得开的通达之人。    
    不过,中国人虽然讲求要能看得开,但并不是说这样就要求大家都消极避让、与世无争。这就是“看开”与“看破”的区别。佛家就有“看破红尘”一说,人一旦把红尘都看破了,就会消极而退缩,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空的、假的,也就没有了是非的界限。这样的话,那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思呢?恐怕就只有皈依佛门这一条路了。    
    中国人长期受“中庸之道”的熏陶,分寸感把握得很好。对事情能看得开,但又不看得过分的“开”,不至于看开到“看破”的地步。其实很多事情中国人内心里是相当明白的,但就是不点破。在未破之前,仍旧兢兢业业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即使对现实有所不满,但也不会肆意发泄,仍然恪尽自己的职守。这也就是中国人通常所主张的“尽人事以听天命”。我只管尽自己的力,至于成功不成功,并不计较。禅语云,“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正是这些中国人的生动写照。所以中国人说话办事,总是先来一句“我尽力而为”,虽然并非拒绝帮忙,但还是留了十足的余地;不过这样的回答总让人觉得不是一句准话,难免有些不放心。所以,这类的“尽力主义”也时常为人所诟病,好像它就是一句托辞似的。 其实很多时候,中国人也知道,事情的进展并非是自己所能把握和控制的,自己只能尽力而为,当然也希望对方能看得开。这样说话的人,才是真正客观的人,总比吹牛说大话的人强吧。所以说,这也正是中国人务实的表现,算不上是圆滑的作风。    
    圆通而非圆滑    
    说到圆滑,很多人都会有同感。凡是吃过这方面亏的人,他们总是异口同声地谴责中国人如何如何的圆滑,似乎中国人都跟伪君子似的。那种圆滑之人,天生就没有什么个性,极善于察言观色、巴结奉迎、随波逐流,如同墙头草,风吹两边倒。这样的人倒也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辈,但如果你身边也出现这么一位的话,多少会让你感到不痛快。那种感觉,简直就像如鲠在喉、如芒刺背。你明知道他很讨厌,却又抓不住什么把柄。难道说,中国人全是这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