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管理能耐
大发其财;时下又开始流行开了“出国热”,于是一些少不更事的少男少女纷纷被他们的父母遣送出国。更可笑的是,哪怕是拍个电视剧,也往往题材扎堆、情节撞车、内容雷同,要么是清一色的大辫子清宫戏,要么就是齐刷刷荷枪实弹的警察充斥荧屏,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可见国人的盲从心理,由来也非一日。既然短时期内这种心态无法改变,那么在管理上,就得好好加以利用了。管理者应当注意在员工中多培养一些骨干分子,让他们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如有重大决策,先让他们在员工中造舆论、造声势、造影响,那么事情就会好办得多。只要把风煽起来了,自然就会有跟风的人。
第二部分 中国人能耐面面观第14节 中国人的三大典型
虽然说每个人各有各的能耐,但是对中国人这个群体而言,还是有很多方面的能耐可以得到集中体现。在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国人身上,或多或少能够看出中国人的一些特性。中国有很多极富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的主人公,尽管大都是虚构的,但是在他们身上,却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处世能耐。剖析一下这些典型中国人的形象,对于全面认识中国人,无疑是有帮助的。在这里我们归纳出三种典型的中国人,他们确实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三类人,分别来自于三个著名的寓言或神话故事,同时也是三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叶公好龙。
愚公(精卫)——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愚公移山来自于一个神话传说,在中国人心目中知名度极高。愚公虽然仅仅只是一个神话形象,但数千年来一直受到中国人的褒扬和赞颂,愚公精神,更是历来受中国人的尊崇和弘扬。因为愚公所代表的,乃是中国人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很难说愚公有什么了不起的能耐,但是他有一种强大的意志和精神。面对门前两座大山,愚公发誓要把它们移走。他用的虽然是最原始的方法,但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哪怕搭上子孙后代,也一定能完成自己未尽的事业。愚公的这种精神最终连上天都感动了,能说他不伟大吗?
当然,愚公精神近来也颇受到了一些质疑,不少人提出了“移山不如搬家论”,似乎也很有道理。很多人认为愚公很“傻”,头脑固执、行为偏激、热情有余而理智不足,等等。其实这就是一个寓言而已,何必跟愚公较真儿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一定要学愚公做事的方法,但是这种愚公精神却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
跟愚公类似的神话人物,还有一个“精卫”。传说精卫本是炎帝之女,一天她在东海里游泳,不幸溺水而死。于是她怀着对东海的深深怨恨,死后化为一只鸟,每天从远山衔来树枝和石块扔进东海里,发誓要把东海填平。这只鸟就是精卫。当然,精卫填海的动机并不可取,只是为了发泄私愤而已,还免不了殃及海里的鱼儿,跟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愚公不可同日而语。但精卫的这种精神无疑是可歌可泣的。
愚公和精卫,一个移山一个填海,倒也算是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他们所代表的,都是典型的中国人的精神,也就是一种奋发图强、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
杞人——忧患意识和危机观念
跟愚公比起来,杞人的行为就可笑多了。那个杞人,我们连他姓甚名谁都不曾知晓,只知道他是春秋时的杞国人。杞国本来是在河南一带的蕞尔小国,如果不是因为那个杞人的话,恐怕根本就没多少中国人知道我国历史上还有这么一个国家的存在。
杞人很会异想天开,眼光也比常人远大。当别人都还在为自己的生计犯愁的时候,杞人就已经开始为人类的前途和未来担忧了。大约他平时科幻小说看得太多,一直对共工怒触不周山;天崩地陷,导致女娲补天的传说心有余悸;于是杞人整日仰望青天、忧心忡忡。因为他拿不准自己头顶上的这块天是不是足够结实,没准哪天会突然掉下来。别人拿他实在没办法,只好编造一堆谎言来安慰他,总算打消了他这个荒诞的念头。
杞人已经逝去了好几千年,可是他的轶事却流传至今,成为后世中国人的笑柄。人们总是讥讽他天真幼稚、不识时务、妄想臆测,没来由地瞎操心。可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呢,你不觉得杞人也挺可爱的吗?夸张点说,杞人可谓是中国古代具有宇宙意识的第一人,而且有比较强的探索欲,这正是人类科技进步的动力。再说,像杞人这种具有强烈忧患意识和危机观念的人物,没准哪一天还真的能拯救人类呢。
从杞人身上,我们又可以发现中国人能耐中的两大特色:忧患意识和探索精神。当然如果客观地分析,杞人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他的想法很是荒唐可笑;行为也很荒诞不经,但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中国人一方面需要有杞人的那种忧患意识,时时刻刻注意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树立危机管理的意识和机制;但另一方面也不能片面夸大潜在危险;过于谨小慎微,凡事都怕这怕那,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这样的话恐怕什么也干不成。
叶公——挂羊头卖狗肉的表面文章
我们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愚公是一个正面的、英雄式的人物形象。杞人虽是一个很可笑的反面教材,但他身上并不乏可取之处。而下面我们要谈到的这个叶公呢,估计是没什么人会对他有好感的。
这个叶公看起来是个道貌岸然的忠厚长者,他比前两个人强一点,有名有姓。据记载,此公姓叶名子高,一代名士,还在楚国当着大官,受封于叶地。叶公并无不良嗜好,似乎还深得属下的爱戴。不过叶公也是个附庸风雅之人,他在繁忙的政事之余,也有一点自己的消遣。叶公所好的,倒不是什么金钱美色,而是传说中来无影去无踪、见首不见尾的“龙”。
真正的龙是个什么样子呢?没人见过,叶公也没见过,但他偏偏喜欢跟带龙的事物打交道。于是在叶公居所,到处都刻着龙、绣着龙。无论是桌子椅子台子凳子,还是茶杯茶碗茶壶茶盖,都雕满了龙。叶公没事爱摆龙门阵;喝茶要喝龙井茶;就连吃水果,也偏爱龙眼。反正他的生活中无一处离开龙,就差穿龙袍、坐龙床了。正因为叶公对龙如此顶礼膜拜,结果真的把天上的龙给感动了,于是那条龙就挑了一个黄道吉日,兴云驾雾,专程前来拜会叶公。叶公可没这个思想准备,一见到真龙在大堂上露面,差点吓个半死,从此再也不盲目进行对龙的图腾崇拜了。真可谓是“一朝被龙找,十年怕井绳”啊。
叶公的行为,当然落得个贻笑千古。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叶公的人还是很不少的。这些人往往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表面文章倒是做得很足,但一碰到实际问题,就躲得远远的。这就是典型的平时喜欢唱高调,事到临头却溜之乎也的中国人。他们奉行的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哲学,实则装腔作势、口是心非。对管理者来说,就是要提防这样的人。也许,叶公的行为本身也是不自觉的,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为什么会喜欢龙。总之,像叶公这样的滑稽人物,今天还大有人在。
愚公、杞人、叶公这三个中国古代寓言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地刻画出了典型的中国人的特征,三个角色一正一中一反,倒也相映成趣。直到今天,这三种类型的人在中国人中还是很有市场的。对管理者来说,只有充分把握了中国人的这些心理状态和行动特征,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管理能耐。
第三部分 中国人管理的基本能耐第15节 遇事要能忍的能耐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一向都很欣赏一个“忍”字。认为凡事不可太争意气,很多时候“忍三分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因此当忍则忍、能忍则忍。大家都知道淮阴侯韩信,他在秦末楚汉纷争之际统帅千军万马,可谓战必胜攻必取,何等的威风!谁曾想到当年他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在闹市街头,竟然忍受过市井无赖的胯下之辱。正因为韩信能够忍辱负重,所以最终才能登坛拜将、成其大事。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中国人一向深明此道,几乎个个都是“忍者”。
长期以来,中国人为人处世多少也秉承了“忍为高”这一传统,遇事喜欢隐忍不发;而等到秋后算帐。中国有句很有名的俗语,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也就是要求人们不要一时冲动、意气用事,而应该耐心地忍一忍,蛰伏下来以等待时机。中国有出著名的悲剧《赵氏孤儿》,其中的那些忠勇之士为替冤死的赵盾报仇,苦等了16年,直到其子赵武长大成人才得以报仇雪恨,那是何等的坚忍。此外京剧里面还有一出名剧《红鬃烈马》,第一折就是名段《武家坡》,叙述的是唐朝名将薛平贵和王宝钏的悲欢离合。王宝钏为了等候出征在外的丈夫凯旋,在一座破窑中竟然苦候了18年,何等的辛酸困苦!大家想想看,还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比中国人更能忍的呢?
说到最能忍的中国人;恐怕当数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当年吴越争霸;越国吃了败仗;国家差点都被灭了;这时勾践听从范蠡和文种的建议;自贬身家到吴国;充作吴王夫差的奴仆;干尽了很多下贱的差事。勾践在获得了夫差的信任后逃回越国;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一举灭掉了吴国;尽雪前耻。算下来;勾践前前后后忍了30年。
“忍耐”一词,具有三个截然不同的含义:它是一种能够长期等待而不抱怨,不生气,一切随它去的行为或品质;它又是一种默默而镇定自若地忍受一切苦难的能力或行为;此外它还是“坚忍”这个词的同义词。那么中国人为什么又特别善于忍耐呢?这恐怕也跟中国人长期所处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有关。中国社会长期以来都是高度集权的政治管理体制,在社会管理形式上是典型的层级制官僚体系,上级对下级具有无上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下,下级对上级只能是无条件服从,甚至是逆来顺受。
中国政治上的这一特点同样也反映在家庭的组织形式上。在传统的家庭乃至一个家族中,家长或族长拥有最高权威,可以说一不二,晚辈们只能乖乖服从,就算有所不满也不敢表现出来,因为忤逆不孝乃是中国人观念中莫大的罪过,于是一切都只能忍着。而传统的中国家庭又是很大的,动辄四五代同堂,人一多,就难免会有纷争,一个大家庭内部如果成天吵吵嚷嚷的,那就什么事也干不成。因此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中国人,都会把脾气练得特好,只有脾气好才能忍耐得下去。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大家庭中,通常是子忍其父、弟忍其兄、妹忍其姊、侄忍其叔、妇忍其姑、妯娌忍其妯娌,于是形成五代同堂的团圆局面。唐朝有位名相张公艺,家中虽然九代同堂却和睦融洽。唐高宗问他持家有何诀窍,张公艺却在纸上连写一百个“忍”字。于是,“忍”就被当作齐家甚至是治国的法宝,一辈辈传承了下来。
“忍”这一传统不仅在中国源远流长,而且其影响也波及到了我们的东邻日本。日本人将中国传统的“忍术”发扬光大,形成了独特的“忍者文化”。日本的忍术,堪称独树一帜;简直令人匪夷所思。它是对人身体潜能的极限开发和对人精神意志的极度考验。在传统的日本社会里,要练就一个名副其实的“忍者”,要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磨难,要经历九死一生的魔鬼式训练。忍者具有超强的柔韧性、适应性、应变力和极其过硬的心理素质,能忍受常人难以承受的苦楚、能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环境中生存。
当然,日本人所强调的“忍”,跟中国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忍”还是有差别的。日本历史上有三个最著名的人物: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他们性格迥异。在日本有个传说,如果鸟儿不叫,怎么使它开口呢?织田以武力强迫它叫,丰臣想办法逗它叫,德川坐在一旁耐心地等它叫。日本人最推崇的,是德川的本领,也就是所谓的“忍人之所不能忍”。其实德川的忍术本质上来源于中国,但已经具有了显著的日本特色。比较一下中日两国;忍术的特征;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异。日本人的“忍”更多来自于对上级的听命和服从;是“忠道”;中国人的忍则主要体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