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你没什么音乐天赋;就别天天瞎折腾啦。”天宝从屋子里走出来;小心的关上玻璃门;然后伸手说道:“吉他拿来;看我弹给你听。”
“你什么时候学会弹吉他了?”
“我们学校有音乐课呀。”天宝拿过吉他;一脸傲娇的说道:“我三天就学会弹了。”
她说完之后;坐在藤椅上;调整了一下姿势;然后就叮叮咚咚的弹了起来;还别说;真像模像样的;虽然不是很流畅;但青春无敌;清晨的朝阳;美丽的萝莉;青葱小手如穿花蝴蝶一般飞舞;赏心悦目;美妙异常。
一曲弹完;沈冲鼓掌;连声夸赞道:“真不错;真不错;天宝;你是咱们家第一才女。”
“那当然。”天宝一仰头;把吉他放在座椅中间的茶几上;吐槽道:“姐夫;知道我的厉害了吧?以后早晨好好睡觉;不要再班门弄斧;扰人清梦啦。
“你个小丫头;不要乱用成语。”沈冲哈哈大笑;他拿起吉他;问道:“这是我的独门曲子;你怎么会弹的?”
“本小姐才高八斗;聪明伶俐;听一遍就会弹喽。”
“胡吹海螺。”沈冲嘴角含笑;他轻轻拨了拨琴弦;说道:“你偷了我放在吉他盒子里的简谱吧?”
“那又怎么样?”被揭穿了;天宝也不脸红;死撑着说道:“反正我看一遍就学会了。”
“好;好;天宝你厉害。”沈冲随手弹着和弦;问道:“说吧;这么早起来;又有什么目的?”
“姐夫;还是你最好;善解人意。”天宝卖乖;送了他一个笑脸;说道:“给我也买个吉他好不好?”
“买乐器又不是坏事;你妈不给买?”
“我妈想让我去学钢琴;说钢琴高雅;吉他是地摊玩具。”天宝苦着脸;说道:“可是我讨厌学钢琴;我喜欢吉他。”
“为什么讨厌?”沈冲奇怪的看了她一眼;说道:“钢琴号称乐器之王;挺好听的;我想学都没机会学呢。”
“要学你去学好了;钢琴又什么好;又大又重的;弹的时候还要摆姿势好好坐着;只有你们这些大人喜欢。”天宝说完之后;长长的叹了口气;说道:“钢琴是弹给别人听的;吉他是弹给自己听的;我才不要做给别人弹琴的木偶人。”
沈冲被她充满文艺范儿的姿态和理由弄的哭笑不得;不过音乐这种东西;无所谓高雅不高雅;有兴趣就行;他说道:“既然这样;我星期天就带你去买吉他。”
“谢谢姐夫。”天宝跳起来;给了他一个飞吻;然后跑回屋子里去了。
沈冲看着她的背影;笑了笑;然后埋头继续练习曲子。
沈冲在湾仔买的那栋办公楼还在装修;所以开会的地点;仍然是东方魅力电影公司的会议室。
关于第一届香港金像奖评审团该如何组建;讨论了一个早上之后;最终决定;从内地和台湾;各邀请五名德高望重的电影工作者;剩下的十四名团员;则由香港本地的资深影评人;导演;演员和幕后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至于投票方式;则采用了类似后世世界足球先生的投票方式;每个奖项;评审员可以按照一二三的顺序;填写候选名单;第一名得5分;第二名得3分;第三名得l分;得分最高的候选影片;最终将获得奖项。
“沈总;关于投票方式;还有一个问题。”一个编辑举手问道:“投票是记名还是不记名?”
沈冲乾纲独断;决定了金像奖最核心的几个问题之后;就不再独裁;一切细节都交出来讨论;营造公平民主的讨论气氛;他闻言;问道:“老罗;你说呢?”
“我觉得不记名好。”罗维明看了看笔记本;说道:“评审有来自内地的;也有来自台湾的;记名的话;要是泄漏出去;对评审员本人不太好;容易被人政治攻击。”
沈冲微微点头;问道:“有别的意见吗?”
“我有。”刚才那个编辑又举手;说道:“如果不记名的话;来自内地的只投内地电影;来自台湾的只投台湾电影;会伤害香港和其他地区的参赛电影;无法体现金像奖公正公平的精神。”
“这确实是个问题。”沈冲同样点头;问道:“那你说;该怎么办?”
“我觉得;应该记名投票;不仅要记名;每个评委还要把选择的理由写上。”那个编辑咽了咽口水;继续说道:“当然罗总编考虑的也没错;当前内地和台湾的政治环境不够自由;为了保护评审;我建议除了个评审外;再增设一个独立中立的评审团主席;负责投票的保存和整理工作;等结果出来后;立刻销毁选票;这样就不会出现外泄的情况了。而且设立评审团主席;还有个好处;那就是当两部电影分数相当的时候;能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这个编辑;就是昨天秀优越感的那位;沈冲本来对他颇为不爽;此刻闻言;顿起爱才之心;这厮真是贴心人;觉悟够高——评审团主席;这不正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位置吗?
一个电影奖能否做大做强;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程序是关键;即使做不到“三公”;也要表面上维持“三公”的样子;后世华语电影圈里;各种奖项一大堆;金鸡;金马;百花;华表等等;这其中;除了金马奖还值得一提;其余的谁在乎?
金马奖的份量重;是因为它在90年代改组;重铸了评选程序;制造了表面上“公平公正公开”的样子;所以能逆袭金像奖;成为华语电影圈里第一大奖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想要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氛围;首先一条;电影奖的主办单位要公正;而在现代社会里;观众心中最公正的主办单位是什么?
政府举办会被政治笼罩;公司举办会被利益绑架;所以经营电影奖;最好的单位;是非营利性机构……
《电影时代》和《第一电影评论》都是营利性质的杂志;举办一两届金像奖还行;但做大之后;就很容易被人诟病;所以最好注册一个非营利机构;作为名义上的主办单位。
非营利性机构在经营的时候;会有严格的限制;成立之后;财富对金像奖的影响作用会大幅度减弱;但沈冲绝不会允许金像奖落入别人的手中;因此他需要在评审过程中;占据一个特殊的位置;掌握主动权。
他需要一种在关键时候;能够否决严重违背他意愿的电影获奖的权力——比如《表姐;你好哩》这样的电影。
这个评审团主席;正好符合他的需求。
沈冲心头暗喜;表面不动声色;又问罗维明;说道:“老罗;你说呢?”
“这个想法不错。”罗维明没有多想;赞同道:“二十多个人的评审团;确实该有个主席;柏生;你说呢?”
“我看可以。”
“林总编怎么说?”
“我没意见。”
“ok。”沈冲拿起笔;在备忘录上写下评审团主席几个字;然后说道:“这个主席;你们看请谁合适?”
众人议论纷纷之际;刚才那个编辑举手高声说道:“沈总;你做这个主席最合适。”
“我不行;我太年轻;哪能给一帮老前辈做主席。”沈冲推脱;说道:“而且说句狂妄的话;今年《疯劫》肯定会入围某些奖项的;我去做主席;影响不好;会于扰公平公正的精神。”
“这个不是问题;我们可以设定主席是没有普通投票权的;只有当两部电影分数相同的时候;才能出面决定最终奖项的归属;以金像奖的投票方式;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就算有沈总的电影;也可以临时回避。”那个编辑滔滔不绝的说了一通;然后说道:“沈总;主席这个位置;事关重大;金像奖是你首倡的;又亲力亲为做规划;你来做这个主席;别人才能放心和安心
他这么一番说辞;倒是打动了不少人;陈柏生立刻赞同道:“沈总;何世光说的没错;你来做这个主席;大家都安心。”
“我也觉得不错。”罗维明放下烟头;说道:“这个主席;说白了就是打杂的和背黑锅的;沈老板;你年轻;活动能力强;在两岸三地都有关系;最合适不过了。”
“那好吧。”沈冲不在矫情;一边在纸上记下那个编辑的名字;一边借着话头说道:“我先把这口黑锅背起来;等以后有合适的;再另请高人。”
办一个电影奖;最核心的三个环节——参赛资格;评选程序;颁奖典礼;前两个都讨论过了;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了。
这个话题才讨论了一会;沈冲就忍不住摇头;颁奖典礼是所有环节里最商业化的一环;而在座的大都是卷气十足的文化人;八字相冲;提的建议乱七八糟;不成体系;要么太简朴;不够隆重;要么太飘渺;没有可操作性。
敲了敲桌子;等众人安静下来后;说道:“关于颁奖典礼;我说一下我的想法。”
他站起来;走到会议室尽头的演示板前;拿起水笔;边写边说道:“颁奖典礼有三个主要问题需要考虑;第一个;是来宾安排;香港大会堂的音乐厅只有1400多个座位;容纳不下太多人;销售门票是不可行的;所以除了候选电影的相关工作人员入场外;观礼嘉宾我打算采用邀请制;只有拿着请柬才能入场;该请哪些人;你们要拿个名单出来。”
“第二个;是电视转播;我已经联系了去年奥斯卡的直播制作单位;到时候将由他们负责;至于电视台;我已经初步和h达成了意向;但细节还需要沟通。”
“第三个;是主持人和颁奖嘉宾的选择;主持人很重要;既要庄重严肃;又要娱乐活泼;颁奖嘉宾也要仔细挑选;这方面;你们要讨论个名单出来。”
“沈老板。”罗维明听完之后;举了举手;说道:“我们要不要学奥斯卡;走红地毯?”
“这个需要等美国的制作团队过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沈冲很无奈的说道:“香港大会堂那边的情况你又不是不了解;不是很适合走红毯。”
“我觉得还是不走红毯的好。”陈柏生说道:“走红毯对服饰和仪态的要求很高;华语娱乐圈里;谁都没有走红毯的经验;容易出错;要是直播的时候出了意外;很麻烦。”
“陈大哥说的有道理。”沈冲点了点头;他走回座位;坐下之后;说道:“不过即使没有走红毯的仪式;所有参加颁奖典礼的人员;也务必要穿正式的着装;把这个要求写进请柬里。”
“沈总;你这是难为人啊。”罗维明抱怨道:“你知不知道一套稍微上档次的礼服;得花多少钱?那些导演主演们买得起;幕后的工作人员哪里买得起;总不能拍半年戏;就为了进一次大会堂吧?”
“没事。”沈冲交叉着手;靠在椅背上;轻描淡写的说道:“凡是入围的电影工作人员;礼服一律由我提供;你们的礼服;我也包了。”
会议室里立刻欢声雷动。
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第三卷 第十四章 佳人()
香港;中环;于诺道中l号;富丽华酒店顶楼的旋转餐厅里。
沈冲坐在靠窗的角落里;无视外面美丽的维多利亚港口夜景;而是埋头看最新一期的《远东经济评论》。
他收购这本杂志后;一直按兵不动;从没插手过;一方面杂志的质量确实够硬;另一方面;有关未来经济的信息;他知道的很多;随便说几句;都能让很多人一夜暴富;但何必呢……这世界已经改变了很多;再推波助澜的狂扇翅膀;对以后不利;再说了;他收购《远东经济评论》;可不是为了指导别人致富的;而是为了在关键时候;撼动市场用的。
所谓大言稀声;平时说的越少;关键时候越有分量。
而现在;就有一个很好的下手对象;来磨砺这本刊物——在这一期的《远东经济评论》里;有一个大篇幅的专题报道;内容是佳宁集团的神话。
沈冲去年如彗星般横空出世;被成为“沈财神”;然而他的产业大都在美国;在香港本地;除了玩具之外;再无作为;所以真要论1979年香港;最炙手可热的商业巨子;他最多排个第三;前两名;一个是收购和记黄埔;开创华资收购英资集团先河的李嘉诚;另一个;则是佳宁集团的陈松青。
根据专题中的报道;陈松青原本在新加坡任土木工程师;在当地破产后;19年到了香港;最初是地产项目经理;1975年;他自立门户;创办了一家地产公司;以0万的价格买了一块地皮;一年后;以0万的价格卖给了香港相关政府;大赚一笔;由此挖到了第一桶金;1977年底;注册成立了佳宁集团公司;开始投资旅游、地产、饮食、酒店等不同行业;到了1979年;佳宁集团的资产;仿佛吹气球一样暴涨;大动作不断;成为香港商界瞩目的焦点
比如1979年9月;佳宁集团在赤柱一口气推出八幢复式豪华住宅别墅;每幢售价高达ru0万港币;比市价高了倍多;居然在短短数天内;销售一空;轰动全城;当时刘婶都颇为心动;特意跑去赤柱观摩那些别墅;打算投资;最后犹豫再三;还是舍不得钱;才最终作罢。
到了月;佳宁集团又以puu多万港币的代价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