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这是沈聪,不,现在该叫沈冲了,从原主人留下的日记中得到的主要信息。
人际关系简单到了惨不忍睹的境界,倒是免去了很多交际应酬的麻烦。
确认了身份信息,接下来是经济问题,毕竟不管是要完成外星人设定的任务,还是想花天酒地过小日子,没钱是万万不行的。
沈冲一共找到2000多港币的现金,还有三张存折,存款合计有8万多一点。
钱有点少,不过考虑到香港大学在校学生的身份,也就不难理解了,香港大学的学费和日常花费可不便宜,前世里沈冲一个朋友的儿子读的就是港大,每年学费十多万,住宿费和生活费还要五六万,一般家庭真承受不起。
家里还有古董瓷器数件,画作若干,家具电器若干,以及一堆籍,最后,还有大约80平米的房子一套。
瓷器沈冲不懂,不过看随意摆放的架势,应该现代仿,不值钱。
画倒是有点小惊喜,有几个落款看着眼熟,应该是名人作,其中有一张法条幅,居然是金庸作。
金庸是每个80后心中的一座山峰,沈冲也不例外,刚一穿越就得到金庸的墨宝,倒是小惊喜了一番。
惊喜过后,沈冲第一反应不是收藏,而是想卖掉它……
倒不是沈冲市侩,实在是压力有点大,六个月内参与拍摄一部电影,而现在只有七八万块钱,拿什么去拍电影?
不完成任务,可是要扣一年生命值的如果是穿越前,少活一年也无所谓,反正日子波澜不惊,无趣的很,但穿越之后,到处都是机遇,每天都有刺激,岂能浪费
不过金庸不以法著名,他的作好像不怎么值钱……
家具古色古香,造型不俗,但材质普通,应该也不值钱……电器都是普通货色……籍倒是很多,堆满了房,很多都是武侠小说,这种东西,只能当废纸卖了……
坐在半新不旧的沙发上,对着一片狼藉的房间,沈冲摸着下巴,瞅了半天,也没找到值钱的东西,于是叹了口气,摸了摸饥肠辘辘的肚子,然后站起来,准备出去吃早饭——天大地大肚子最大,吃饱喝足了,再想下一步吧。
况且,20世纪70年代末的香港,肯定别有一番风情,得好好逛逛,体验体验。
……
六天后,1月6日,星期六,腊八节。
“呼……终于完成了。”
沈冲丢下钢笔,仰天长叹。
才万把字的稿子,费了将近两天的时间才写出来,累得腰酸背腿抽筋,没办法,手写效率太低了,还不方便涂改,此时他无比怀念未来那种“所打即所得”的办公环境。
用力捏了捏酸痛的颈椎,站起来做了几个广播体操动作后,沈冲再次坐在桌前,拿起写好的稿子,从头到尾检查了一遍,没有发现疏漏和错误,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具身体的写能力挺不错的,前世里用久了键盘,字写的跟鸡爪子扒的一样,而现在,龙飞凤舞,赏心悦目。
打开抽屉,拿出一个大信封,再拿过一本杂志,将上面提供的投稿地址和收稿人姓名,一笔一划的抄写在信封上,然后将稿子折好,塞进信封,最后用胶水封好。
做完这一切,沈冲再次打开抽屉,拿出来两个同样鼓囊囊的信封,用手摩挲着,好像看梦中情人的情一样,一脸的期待。
这份是投给《南国电影》的……
这份是投给《嘉禾电影》的……
这份是投给《电影双周刊》的……
一共三份稿子,是沈冲这几天辛苦码字的成果。
穿越至今,已经六天了,沈冲还没有去完成试炼任务的打算。
前世他看过几本穿越香港的娱乐文,主角几乎都是靠剽窃电影剧本闯入电影圈,挖第一桶金,沈冲本也打算这么做,虽然他不会写剧本,但系统里有本免费的编剧教程嘛,兑换出来,然后依葫芦画瓢总会的。
但是看了从房里找到的日记后,他就放弃了这个打算。
日记是这身体的父亲留下的,父子都爱写日记,倒是让沈冲捡了便宜,少了很多麻烦。
他是报社编辑,认识很多靠写文吃饭的朋友,其中有几位曾经做过编剧,日记里纪录了几个有关编剧的小故事。
有一个姓周的编剧,写了个武侠剧本,一个老板付了很少的钱作为定金,买走了剧本,电影拍好后,周编剧去要稿酬,老板翻脸说剧本是他自己写的,反咬周编剧讹诈,扯皮扯了一年多,官司费花了不少,一毛钱也没要到,气的周编剧大病一场。
另有一个编剧,写了个本子,被电影公司买走,钱付的很干脆,不料上映后票房不佳,公司老板带着几个龙虎武师找上门,揍了编剧一顿。
日记中还有些零零散散的内容,显示目前香港电影圈里,除非是功成名就如倪匡那种级别,一般编剧酬劳很少,地位低,工作没保障,剧本写好后,老板改,导演改,演员改,阿猫阿狗也能改,等到上映的时候,面目全非,编剧自己都认不出来了。
周编剧输就输在这上边,剧本骨架是他的,但细节全改了,法院也没法判定,最终不了了之。
如此境地,让沈冲对剽窃剧本敬而远之,作为一名电影爱好者,他可不想辛辛苦苦剽窃了一本经典电影剧本,被人改来改去的毁了,那太暴殄天物了。
试炼只要求参与制作拍摄一部电影,并没有详细要求,这其中猫腻很大。
要是没什么追求,完成这种任务非常简单,香港每年出产上百部电影,找部电影,做个路人甲打酱油,完全没有难度……要是节操更低点,去剧组卖饭盒也算是参与拍摄吧?
任务奖励可能低一点,但至少也算完成任务了,不用担心寿命减一年的惩罚。
不过沈冲是个完美主义者,既然系统明确说了参与程度不同,奖励不同,那干嘛不做到最好?
6个月的时间,以香港电影工业的速度,拍两三部电影绰绰有余,完全不用急。
况且他是穿越重生的,还有系统金手指傍身,可谓“左青龙,右白虎”,一切皆由自己掌控,随心而动,“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如此才不枉穿越嘛……哪能随随便便钻进电影圈,低声下气的任人摆布。
正是基于这样的心理,沈冲才没有急着去完成系统要求的试炼。
想要掌控一切,就要抓住根本……拍电影,最要紧的是什么?
是钱
只要有钱,剧本,导演,演员一切都不在话下,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这几天看了不少电影方面的报刊杂志,沈冲大致了解目前香港电影市场的行情:拍一部电影,粗糙一点,六七十万搞定,精良一点,一百万出头。
穿越后,沈冲第一时间就把房子挂上中介市场,现在是二战后出生的婴儿潮一代成家立业的高峰期,强劲的需求推着房价节节攀升,楼市异常火爆,沈冲继承的这栋78平米的房子,靠近观塘市中心,地段不错,二手房每平米市价6000左右,他急着出手,在中介挂了45万的低价,才几天时间,有四五个买家上门看房了。(注1)
房子卖掉后,满打满算有50多万的资金,勉强可以拍一部低成本电影。
但沈冲不准备这么做,他对这个时代香港流行文化了解的太少,在电影行业毫无人脉,拍电影风险太大,一个不小心就血本无归,况且身为穿越党,未来30年整个世界的发展脉络尽在脑海,有的是快速稳妥赚钱的法子——只不过暂时还没找到最合适的而已。
用这50多万做铲子,挖第一桶金,然后再去投资拍电影,才是王道。
虽然还没找到挖第一桶金的门路,但沈冲这几天也没闲着,闯荡影视圈,未必只有编剧一条路,写影评也是不错的路子,评而优则编,编而优则导嘛。
比如大名鼎鼎的“百万大导演”张彻,就是因为影评写的好,写的精彩,被邵逸夫青眼相加,进入电影圈的。
即使不能入行,写影评刷点声望也是好的。
名气即金钱,经历过微博洗礼的沈冲对这个理论信之不疑。
写影评不用看人脸色,不需要专业知识,比写剧本容易多了,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沈冲前世可没少在上写影评,玩这个驾轻就熟。
1979年,香港电影界还没有“档期”概念,元旦这种后世的黄金档期,此时只有寥寥几部电影可看,嘉禾在12月28日上映了洪金宝导演的《赞先生与找钱华》,邵氏针锋相对,在12月30日上映了刘家良导演的《中华丈夫》。
两部电影都是比较传统的旧式武打功夫片,艺术上并无创新,不过此时洪胖子刚崭露头角,刘师傅正春秋鼎盛,两大武术指导各展所长,武打动作设计都很精彩,是香港电影史上比较经典的功夫片。
沈冲前世做过一段时间的广告文案,深谙软文写作的要领,他去电影院把两部电影重看了一遍,然后以自己观感为主,以记忆里残存的络影评为辅,拼凑了两篇花团锦簇的文章,分别投给邵氏旗下的《南国电影》和嘉禾旗下的《嘉禾电影》,相信被采用的几率非常大——除非他写反了地址。
除了这两部电影,沈冲还意外的看到了一部前世很感兴趣,但是一直找不到资源的电影——《茄哩啡》。(注2)
《茄哩啡》是缤缤电影公司发行的一部喜剧电影,沈冲之所以对它很感兴趣,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这部电影有个非常有趣的八卦。
在21世纪叱咤香港娱乐圈的英皇老板杨受成,70年代已经腰缠万贯,事业有成。话说某一天,他在聚会上结识了一位女艺人,两人前往九龙塘开房,不料中途有人通知,说他太太和小姨子听到风声,前来捉奸,杨受成彷徨无计的时候,正巧遇到个同样来开房的好友,他让好友顶缸背黑锅,自己逃回家中假装醉倒,他买通保安,又误导家佣,让他们做了时间证人,使得太太抓不着证据,此事算是不了了之。
这事大概让杨受成很得意,他把这故事当笑话告诉了陈欣健,没想到陈欣健把它写成了剧本,拍成电影《茄哩啡》,还邀请杨受成去参加首映礼,而悲剧的是,杨受成不知道这是自己的故事,请了太太一起去看首映……结果可想而知,两人最终离婚收场。
据说后来杨受成买断这部电影所有版权,有没有销毁不知道,反正从那以后,再没人看过这部电影,后世互联无孔不入,资源丰富如大江大海,也难觅其踪影。
二是这部电影在香港电影史上很有地位——有人认为这部电影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第一朵浪花,是新浪潮运动的。
沈冲一直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不过看过杂志上的电影广告后,觉得这种说法确实很有道理,主创阵容太强大了。
导演严浩,新浪潮主将之一,导演的《似水流年》拿了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电影等六项大奖,《滚滚红尘》更是华语电影中的经典之作,勇夺金马奖八项大奖,成就了绝代佳人林青霞的金马影后梦。
制片何家驹,编剧陈欣健,于仁泰,顾问余允抗,摄影古国华,主演曾江,陈玉莲都是香港电影圈里响当当的名字,连场记日后都是个名角儿——关锦鹏。
现在有机会一窥这部充满戏剧色彩的电影,沈冲自然不会放过。
看过电影后,沈冲不再犹豫,直接从系统里兑换了《香港电影史分卷》,然后以《茄哩啡》为引子,以《香港电影史》为轴线,以未来电影发展脉络为参考,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的写了这份上万字的长篇大论,在文章中直接提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概念,放言香港电影马上将迎来一场革命。
沈冲准备把这篇重量级的稿子,投给正在筹备创刊号的《电影双周刊》,算是送这本注定载入香港电影史册的杂志一份诞辰大礼。
给邵氏和嘉禾写的影评,只能算是小甜点,《茄哩啡》的影评,才是大餐,既然暂时无法做个电影实干家,那就先做个电影理论家吧——“香港电影新浪潮之父”这个头衔太囧,不如先做个“香港电影新浪潮旗手”吧。
沈冲如是想着,他站起身来,将信件装进背包,准备出门邮寄。
正在这时,响起“砰砰砰”的大力敲门声,还有个女声叫道:“阿冲,阿冲,你在不在?”
————————————————————————
注1:数字根据《香港地产百年》中推测,未必符合当时实际,读者勿要较真……
注2:茄哩啡是香港电影圈俚语,死跑龙套的意思,在这部电影上映前,茄哩啡只是口语,之后成为面语。
看首发无广告请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