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一两部电影能起多大风浪?”卓伯棠叹息一声,说道:“《源》本来是3小时30分钟的电影,为了迎合市场,硬是被缩短成2小时10分钟,剪辑的乱七八糟,很多细节表述不清,严重影响了它的质,《原乡人》虽然不错,但是这部电影的人物原型名气不够大,在金像奖上会很吃亏,你想,24个评委里除了5个台湾人,其余的有几个人知道钟理和是谁?哎对了,明年的金像奖评审团名单定了吗?”

    “还没,陈柏生列了个50人的大名单,沈先生还在考虑。”

    卓伯棠哦了一声,他站在电梯前,看着空旷安静的大厅,问道:“香港电影文化中心搬走了?”

    “搬到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了,那边场地大,剧组多,能实地教学。”林年同指了指左边的走廊,说道:“空出来的地方,现在免费借给几个新成立的协会办公用。”

    “都什么协会?”

    “香港演艺人协会,香港国际影评人协会,香港电影导演协会,香港专业摄影师协会,香港编剧家协会,香港电影动作与特技指导协会。”

    卓伯棠被他一连串仿佛说相声一样报名逗乐了,笑着说道:“真够厉害的,香港拍了六七十年的电影,从来没出现过什么协会,现在一下出现这么多”

    “香港电影以前一盘散沙,公司互相拆台,艺人争风吃醋,根本组织不起来,沈先生借着金像奖的机会,站出来把所有人都约在一起谈,他带头,于是就搞起来了,明年金像奖,这几个协会会评选一些专业奖。”

    “《三国演义》里说蛇无头不行,兵无头自乱,沈先生做事大气,眼界又高,愿意出来当领头羊,是香港电影的幸事。”卓伯棠在进电梯之前,又指了指右边,问道:“那边呢?”

    “那边是‘魅友’俱乐部,东方魅力之友,简称魅友,是东方魅力电影公司影迷集会搞活动的地方,前阵子刚成立的,现在还不到一个月,就有上万的会员了,对公司形象和电影宣传都有很大助益。”

    “这倒是个很有意思的创意。”

    两人闲聊着上了三楼,进了《第一电影评论》编辑部,卓伯棠扫了一眼,然后笑着说道:“呵这么自由。”

    确实自由……

    桌子有的横有的竖,椅子有的大有的小,有人西装革履,有人t恤短裤,有人在埋头奋笔疾,有人在踱步念念有词,处处显露着轻松随意的气氛,和传统刻板而又严肃的办公室迥然不同……

    “沈先生说只要能按时交稿,随便怎么折腾都行,所以我也懒得管他们。”林年同拉开总编室的门,请卓伯棠进去,问道:“随便坐,喝茶还是咖啡?”

    “咖啡好了。”卓伯棠没有坐,而是站在落地窗前,看着乱七八糟的编辑部,说道:“台湾有人说沈先生是个独裁者,真应该让他们过来看看。”

    “因为沈先生在新加坡的演讲?”

    “是啊,就是那个精英威权主义。”卓伯棠笑了笑,说道:“据说台湾的蒋总统很欣赏那篇演讲,还特意让外交部从新加坡国立大学要了现场录音记录,所以那些民主斗士就说沈先生是独裁主义者。”

    “那篇演讲我看过报道,没什么嘛,沈先生只是说了一些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才要用精英管理公司之类的话题,每个公司都这样的啊,唯才是举,任人唯贤才能发展……来,咖啡。”

    “年同兄,你写影评是一流,但是政治嗅觉不入流。”卓伯棠接过咖啡杯,在沙发上坐下,说道:“你不在台湾,很多事情都不知道,沈先生明里说的是企业管理,暗里说的是政府要任用精英,用威权而不是民主来维持社会稳定,引导经济发展……算啦,你对这些不感兴趣,我也是道听途说的,不说了。”

    “我对沈先生在新加坡的那个演讲确实不感兴趣,不过我这里有个你应该感兴趣的稿子。”林年同拿起办公桌上一个装订好了的文稿,说道:“你知道的,去年年初,沈先生提出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概念,后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年多来,香港电影发生了很多变化,新人辈出,佳片不断,所以金像奖过后,我们准备搞个总结特刊,这是沈先生写的《香港电影新浪潮与类型电影的演化》,你看看。”

    卓伯棠放下咖啡杯,接过文稿,问道:“沈先生亲自写的?”

    “是的,前天一回到香港就交给我了。”林年同在他身边坐下,说道:“写的很好,立意很高,既总结了过去,又前瞻了未来,对香港电影甚至整个华语电影都非常有指导意义,我准备拿它作为特刊的压轴篇。”

    卓伯棠翻开文稿,凝神细看。

    这篇文稿很长,前半部分是总结1979年以来的香港电影新浪潮种种现象,后半部分则是在讨论电影类型化的问题。

    “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使香港迅速从传统社会向大众社会转变,个人自由程度的扩展以及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疏离都进一步要求个性的舒张和**的满足,正因为如此,所以观众渴求极度张扬的‘狂欢式’的娱乐活动,传统电影所具有的个人性、真实性、启蒙性、批判性、艺术性等特征,已经被大众文化的下列特征所取代——重复化、标准化、娱乐化、商化、世俗化……”注1

    “如何才能让观众走进戏院看你的电影?如果没有大明星,那么唯一可以依仗的,就是类型——标准化生产那些已经被人试过而且成功的东西……”注2

    “爱情片可以细分为多种类型,比如面向少年的纯美爱情电影,面向青年的浪漫爱情电影,面向成年的生活爱情电影……动作片可以细分为很多类型,比如以007为代表的冷战谍战片,以《虎胆龙威》为代表的都市警匪片,以《少林三十六房》为代表的民俗功夫片……恐怖片可以细分为心理恐怖片和感官恐怖片……”

    “电影类型化是商业社会的必然结果,在新浪潮中,当所有的新意都被尝试过后,香港的电影工作者们将会面临这样的难题:既要循规滔矩又要异于他人,既要制造亲切感又要引入新东西……种种成规和类型,不仅是帮助电影人创作的框架,也是展现个人技艺的机会——如果你不能打破成规,那么最好能玩出花样。”注3

    卓伯棠足足看了二十多分钟,等咖啡都凉了,才翻完最后一页,他合上文稿,说道:“看过这篇文章,我感觉马上就能去拍电影了,而且保证卖座。”

    “我看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林年同拿出香烟,分了一根,然后说道:“沈先生把类型电影的拍摄要点和创意手法都说透了,如何针对观众群体,如何设定人物关系,如何处理矛盾冲突等等,都一清二楚,这个稿子,就像一本标准电影拍摄说明,照着它拍,即使不能大卖,但绝对不会亏本。”

    “这种商业经验,按理说都是一个公司的不传之秘。”卓伯棠把文稿放好,问道:“沈先生为什么要把它们全写出来,然后公诸于众?”

    “我也是这么问的,沈先生说电影类型化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这些东西,即使你不讲,过几年别人也一样能琢磨出来,所以干脆都放出来好了。”林年同吐了口烟,又说道:“沈先生还说,电影其实和罐头没什么区别,类型只是玻璃瓶,好不好吃,关键看食物的味道。”

    “话虽如此,但这篇文章一发,肯定会给东方魅力制造不少竞争对手。”卓伯棠还是有些不解,说道:“香港人最擅长跟风,以前光看热闹,不知道怎么跟,现在有了理论指导,沈先生拍什么,他们马上就跟什么,这样会分走很多票房的。”

    “沈先生的态度是,竞争对手越多,他越高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精英嘛,都是竞争出来的,不是养出来的。”

    “真豪气”

    ————————

    注1:根据《流年光影:香港电影七九新浪潮》中的文字改编。

    注2:根据王家卫的言论改编。

    注3:根据《香港电影的秘密》中的文字改编。

    :

第352章 消息() 
罗维明和邱立本喝完咖啡,刚走出咖啡厅,就看到沈冲站在瀑布前和一个穿着浅绿色连衣裙的女人说话,两人对视一眼,上前打了个招呼,就准备闪人。

    “刚好,我正准备找你们俩有点事。”沈冲指了指自己的办公室,示意他们先过去,然后对那女子说道:“青姐,今晚叫上伯母还有阿杰,一起去我家吃饭,好久没见到小囡囡了,我和元元都挺想她的。小囡囡会说话了吗?”

    那女子含笑点头,说道:“小囡囡昨天喊了一声爸爸,把阿杰乐的不知东南西北……”

    邱立本很少看到沈冲在公司里和人聊家常,他回头看了看,小声问道:“罗总编,这是谁?”

    “李小姐的私人秘,动视游戏香港分公司首席技术官闻人杰的夫人。”罗维明见他疑惑,又补充道:“闻人杰就是开发了《吃豆人》的那个电脑高手,《吃豆人》你知道吧?光去年一个圣诞节就卖了100万套,听说现在各种版本的总销量已经超过400万了,每一套要49美元,你算算给老板赚了多少钱。”

    “就是以前在五楼办公的那个?”

    “是啊,很低调的一个人,平时不声不响的,开始我以为是个打字员,后来才知道是个玩高科技的奇才,现在搬到港大那边去了,那里有老板赞助的研究室。”罗维明进了沈冲的办公室,笑着和秋丝雨打招呼,说道:“小雨,大半个月没见,更漂亮了啊。”

    秋丝雨只是一笑。

    她现在确实和以前判若两人,最初来给沈冲做秘的时候,面黄肌瘦,梳着老气的齐耳短发,戴着土气的黑框眼镜,仿佛刚从乡下毕业的学生,而事实上她当时已经在外面工作四五年了,现在则珠圆玉润,衣饰得体,虽然身材不高,容颜也算不上绝色美女,但气质从容,有种含而不露的淡雅,很耐看。

    “别站在外面,进去吧。”沈冲很快就过来了,他把手上的文档递给秋丝雨,说道:“这是金门建筑的一些资料,帮我归纳个提纲,然后做成简报。”

    “好的。”

    沈冲带着邱立本和罗维明进了里间,开门见山的问道:“邱总编,关于《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专题报道,做的怎么样了?”

    “我向香港、新加坡、台湾以及美国几位对内地有研究的经济学家发了约稿邀请,现在已经有四位给了明确答复,另外我在北京的时候,已经和索尼、松下以及可口可乐这几家跨国公司的高层谈妥了电话专访……还有,我准备邀请香港几位知名商人办一个圆桌会议……”

    沈冲8月22日离开北京,23日回香港,今天是25日,而明天,也就是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将会通过由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批准在深圳和珠海设置经济特区……

    在8月26日之前,深圳只是名义上的经济特区,立法之后,才算真正拿到官帽子,所以这一天,也被认为是深圳市的诞生日。

    成立经济特区是大势所趋,并非国家机密,人大的批准只是走个过场,所以沈冲早早的就让《盛世东方周刊》准备出一个专题,一来利用前世的记忆,放点前瞻性的预测,进一步确立杂志的权威地位,二来卖个好给内地,为深圳在海外做个宣传,反正深圳发展的越快,自己这个先行者捞到的好处就越多。

    沈冲听完邱立本的汇报,点了点头,说道:“沈弼先生很看好内地的发展前景,你也可以试试去采访他。”

    汇丰是香港隐形央行,沈弼的言论份量极重,非常有新闻价值,邱立本大喜,连忙说道:“我一会就去安排。”

    “还有一件事。”沈冲拿起办公桌上的一份文件,说道:“我刚刚得到消息,世界银行将会组织30位各个领域的专家代表团于10月份访华,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考察,这件事你派个记者跟踪一下。”

    “世界银行?”

    “中国今年5月份才加入世界银行。”沈冲把文件递给邱立本,说道:“这是有可能去内地的专家名单。”

    邱立本拿过文件一看,里面全是世界银行的专家资料,照片履历齐全,不由的暗自吃惊沈冲人脉之丰富和消息之灵通。

    “北京你也去了不止一回了,应该知道这些专家如果访华,政府一定会组建与之对应的接待团。”沈冲等他收好文件后,又提醒道:“内地对世界银行的来访非常重视,所以这个接待团的成员,很有可能都是内地重点培养的明日之星。”

    邱立本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