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以前做护士的,习惯了。”大婶一边装饺子,一边笑着解释道:“病从口入嘛,吃的东西,还是要干净一点的好。”
沈冲点头,不再说话,默默的看她装饺子。
“大婶,你这饺子正宗是正宗,但香港大部分都是南方人,吃不惯。”临走前,沈冲对中年妇女说道:“你把肉馅里的肥肉放少一点,饺子皮擀薄一点,估计生意会好一点。”
“谢谢你了。”中年妇女感激的说道:“我也正琢磨这个事儿呢,明天就试试看。”
严浩是从摊位前面走的,没看小姑娘洗碗的场面,他等了好一会,看到沈冲提着一袋饺子走过来之后,调侃道:“阿冲,你要是酒量再好一点,就正应了一个成语。”
“什么成语?”沈冲知道严浩想要说什么,故意捧哏,打算借此转换一下压抑的心情。
“酒囊饭袋啊。”
“我是酒囊饭袋,你岂不是肉朋酒友了?”沈冲大笑,笑声很大,但没什么笑意,他一边随着人流走上渡轮,一边胡言乱语:“严浩,你知道我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吗?”
“什么理想?”严浩也知趣,捧了一句。
“吃好,睡好。”
严浩一愣,这算哪门子理想?
“子曰:食色性也。”沈冲摇头晃脑的解释道:“我的理想,就是吃世界上最好的美食,睡世界上最好的美人。”
这次不仅严浩大笑,周围几个听到沈冲话语的路人甲,也跟着笑了……
……
想要收购魔方发明专利的,正是沈冲上次在小白脸的办公室里看到的那个秃顶老外,李开元介绍说他叫拉瑞…尼古拉斯larry…nichols。注2
沈冲拒绝出售魔方专利,但是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以公司的名义和尼古拉斯合资,在美国本地设立魔方生产厂。
沈冲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
刊载了魔方文章的《科学美国人》发行之后,尼古拉斯是最早前来订货的人,现在他开价300万美元的收购专利,说明魔方在北美市场的销售极为火爆,不然他不会开出这么丰厚的条件。
沈冲知道,前世历史上,魔方在没有大做广告的情况下,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在北美卖掉了200多万个,这还只是玩具厂产能不足,市场缺货的情况下的正版魔方销量数据。
而现在,香港的两家玩具厂全负荷运转,一个月的产量才20多万个,还要兼顾日本,东南亚和欧洲的市场,明显不能满足北美市场的需求。
深圳才刚刚改名建市,明年8月才会建特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还要等好几个月才会颁布,此时在内地建厂还不现实,远水解不了近渴。
所以即使在北美生产成本更高,还要和人分享利润,沈冲仍然决定在北美开工厂,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会更快,他可不想因为产能不足,导致历史上的“魔方饥荒”现象重演——因为市场缺货,各种盗版魔方充斥北美,使得正版魔方在恢复产能后也卖不掉了……
尼古拉斯听过沈冲的提议后,表示需要考虑一下,沈冲自无不可,毕竟是几百万美元的大生意,慎重一点是必须的,大手一挥就做决定,只适合他这样的穿越党。
谈完事情,已经夜里七点多了,沈冲在码头吃了一顿饺子,感觉还好,李开元可饿的两眼发昏了。
于是两人没有像往常那样步行回家,而是打了辆出租车回去。
“元元姐,你去学一下驾照吧。”在出租车上,沈冲说道:“我最近太忙,没时间去,你学了以后也方便一点。”
“过几天就去。”李开元答应了一声,抱着沈冲的胳臂,过了一会,说道:“阿冲,我准备在外面买房子了。”
“哦?”这倒是个好消息,以后不用总对酒店跑了,酒店虽然豪华,但毕竟是为过客准备的,缺乏温馨稳定的味道,沈冲很不喜欢,“准备在哪里买?”
“还没定,这几天和馨馨一起跑了几个楼盘。”李开元说道:“天宝也不小了,得有点自己的空间,不能老和我挤在一起睡。”
“要不你去半山买呗。”沈冲提议道:“正好也给天宝换个学校,她学习成绩挺好,要是以后考上了港大,回家上学都方便。”
半山指的太平山山顶及中环之间,东至湾仔,西至薄扶林,南至郊野公园,北至上环的一块区域,半山区居高临下,植被丰富,空气新鲜,又临近上环、中环及金钟这些黄金商业区,不仅坐拥山林之间的清净与幽远,推窗还能看见壮观的维港海景与璀璨的香港夜景,是香港最被推崇的居住地之一。
沈冲记得90年代的时候,某个香港女作家的恋爱小说,在内地风靡一时,中富家公子的标准就是拥有一套千呎半山豪宅——千呎折合内地标准,还不足100平米
“半山太贵了。”李开元显然很心动,但又犹豫不决,”大的买不起,小的住着又太挤,总不能我一个人跑去住半山,把我妈他们丢在观塘。”
“要不你去何文田买个大一点的吧。”下了出租车,沈冲提着装水饺的袋子,提议道:“我前几天去过那里,环境也还不错。”
“好吧,我找个时间过去看看。”
春节过后,魔方开始稳定赚钱了,李开元就死活不让刘婶再去卖水果了,太辛苦,起早贪黑的,这丫头虽然经常和刘婶斗气拌嘴,但心是极孝顺的。
刘婶没活干,就每天烧饭做菜,中午送,晚上等,把李开元养的脸都有点圆了。
沈冲也跟着沾了点光,晚上经常去蹭饭,差不多把李家当自己家了。
“刘婶,李叔呢?”一进门,沈冲就举了举手中的袋子,说道:“今天遇到了一个正宗做北方饺子的摊,老板娘和李叔是同乡,也是山东人,就买了点回来。”
“你李叔做工去了。”刘婶接过袋子,说道:“有家人要打几个衣柜,今晚请他过去看木材。”
嗡嗡嗡时候,长城一片狼藉的时候,李唐就靠做木工养家糊口,沈冲家里那些造型不俗的家具,都是出自他的手。李唐的手艺在周围名气不小,现在虽然回到长城了,私底下还会接活做。
“那先放冰箱里吧,等李叔回来了,煮给他尝尝。”
吃过饭,李开元端着几个盘子,跟着刘婶进了厨房。
沈冲则坐在沙发上,和天宝一起看电视。
“天宝,你的魔方玩的怎么样了?”
“我现在很厉害的哦。”天宝跳下沙发,站在沈冲面前,自豪的大声说道:“没有人比我复原的更快,连老师都比不过我”
“真的?”
“当然是真的。”天宝从沙发角落里摸出一个有点磨损的魔方,递给沈冲,说道:“你打乱它,看我表演给你看。”
沈冲拿过魔方,随便扭了几下,递还给她。
然后就看到天宝那两只青葱小手,仿佛穿花蝴蝶一样,翩翩起舞,几乎是眨眼之间,就复原了魔方。
“看到了吧”天宝得意洋洋的翘着下巴,一副神气活现的得意样子,满脸都是求夸奖的表情。
沈冲震惊了,以他刚才的目测时间,天宝复原魔方的时间应该在十秒左右,这是非常惊人的速度,前世里,复原魔方的最快世界纪录是7。53秒,天宝不过才玩了一个多月,就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天赋可谓惊人。
正想说几句真心实意的夸奖话,就听到厨房里发出“啪”的一声,好像是有东西打碎了。
“怎么了?”沈冲走过去一看,是刘婶失手打碎了一个碗。
“阿冲,元元说的是不是真的?”刘婶一副不能置信的样子,问道:“她说你们一个月赚了两百多万?”
沈冲看着李开元在刘婶背后伸舌头,于是笑着点头,承认道:“是真的。”
“是你和元元每人两百多万,还是一共两百多万?”
“当然是每个人200多万啊。”沈冲无视李开元胡乱比划的手势,说道:“元元姐刚才还在跟我商量,说想买个大房子,给刘婶养老用。”
“姐姐要买新房子吗?”天宝闻言,凑了过来,开心的问道:“在哪里买?有没有我的房间?”
……
走出李家的时候,沈冲还隐约听到欢快的讨论声音,再想到湾仔码头上,那个手臂通红的小姑娘,不由的想起一句词。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
注1:湾仔码头女老板的故事,tvb曾据此改编为电视剧《水饺皇后》
注2:此处老外姓名为致敬,1972年,larry…nichols发明了磁铁结构的2阶魔方。
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第一卷 第二十七章邵氏()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号逸夫,香港最著名的娱乐业大亨,因为在邵家八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旧上海时代人称“邵老六”,在香港功成名就之后,被尊称“六叔”。
邵逸夫1958年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邵氏出,必属佳”的广告语在东南亚街知巷闻,其经典电影作脍炙人口,是一代华人的集体回忆。
香港的城市标签里,如“东方好莱坞”,“娱乐之城”,“旅游胜地”等,大都离不开邵逸夫的功劳。
对这样的人物,沈冲很尊敬,所以这次采访,他亲自出马,一是为了一睹传奇人物的真容,满足身为电影爱好者的执念,另一方面,他想看看邵氏能不能再抢救一下。
如果邵氏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改革僵化的制片部门,重整旗鼓,再战江湖,而不是在几年后黯然退出电影市场,对沈冲的未来计划有很大的好处——好莱坞有七大电影公司,沈冲不求多,一个邵氏,一个嘉禾,能撑着不倒,就是帮助了。
采访进行的很顺利,邵逸夫在清水湾大埔仔的邵氏影城办公室里,给了沈冲和罗孚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
编辑们拟定的采访内容,都是些四平八稳的普通话题,毫无风险性和敏感性,沈冲对这些回答套路早就注定的问题毫无兴趣,他干脆让罗孚担任主采访人,自己充当配角,坐在一旁安静的做记录。
可能是接触过不少次的缘故,罗孚没有出现怯场或紧张的情绪,和邵逸夫的互动很自然,转换话题、引导答案等细节都掌握的相当好,用了4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的预订采访内容。
当邵逸夫回答完最后一个问题后,罗孚目视沈冲,请示下一步的动作。
沈冲轻轻颔首,表示满意他的表现,然后合上速记本,轻轻咳了一下,说道:“邵爵士,我能问您几个问题吗?”注1
“请说。”邵逸夫久居高位,说话间自有一股从容不迫的味道。
“这几个问题比较敏感。”沈冲关掉了录音笔,说道:“邵爵士放心,如果您不同意,我们杂志是不会发表的。”
邵逸夫微微点头,示意他可以提问。
“邵爵士,邵氏去年的电影票房很不理想,在香港电影市场上的占有率持续下滑,面对这样的状况,邵氏将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重振票房?”
“有句老话,叫做一动不如一静。”邵逸夫并没太在意,“我做制片业务,已经快半个世纪了,早就看清了,电影这个行业,就和股票一样,有涨有跌,很正常,关键是不能慌,只要稳得住,就没有大问题。”
唉,稳定固然好,可要是墨守成规,就不行了……
沈冲心中哀叹,然后问下一个话题:“最近两三年里,电影市场日渐火爆,独立制片公司到处挖人,邵氏人才流失严重,请问这个情况,邵氏准备如何解决?”
“这些独立制片公司都是害群之马,只图赚个快钱,毫不顾忌行业的规则”邵逸夫对独立制片公司深恶痛绝,他有些激动的说道:“开三倍四倍的薪酬,把人挖走,弄一些不入流的机器,搭一些乱七八糟的布景,拍出来的电影质量又差,上映之后,票房不好,马上就跑路,老板跑了,下面等着发钱吃饭的伙计怎么办?”
停下来,歇了一会之后,邵逸夫接着说道:“我们邵氏有世界一流的器材设备,一条龙的制片流程,虽然工资不高,但胜在稳定,他们吃了亏,才知道邵氏的好,会回来的。”
独立制片商确实存在邵逸夫所说的问题,粗制滥造,捞一笔就跑,不过最近几年,比较规范的独立制片开始崛起了,比如吴思远的思远电影公司,洪金宝和麦嘉成立的嘉宝电影公司,制作的影片水平都相当不错,票房也是大赚,过不了多久,更多的独立制片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来,从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