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第一卷 第四十章试映会()
百老汇戏院,位于旺角繁华地段,是江之强家族经营的一家老字号戏院,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
戏院是旧式布局,只有一个观影大厅,空间很大,能一次容纳好几百名观众,不过《疯劫》的内部试映会,只有几十个人,东坐一个,西坐一群的,让戏院显得空空荡荡,颇为冷清。
然而当电影放映结束后,这几十个人的掌声极为热烈,声浪在戏院里回荡,仿佛成百上千的观众在鼓掌。
“安姐,恭喜你。”严浩本就坐在许鞍华旁边,电影一结束,他一边站起来鼓掌,一边大声称赞道:“拍的好”
众人也纷纷涌上来,围住许鞍华,表示祝贺。
许鞍华有点激动过头了,热泪盈眶,说不出话,只是带着僵硬的笑容连连点头表示感谢。
沈冲悄悄后退几步,站在人群外,眯着眼睛看着一片雪白的银幕,心中颇为感慨。
《疯劫》这部电影,如果剥离时代背景和创作环境的话,只能算是一部平庸之作,说恐怖吧,场面不够刺激,说悬疑吧,情节不够紧张。在系统里,查询《疯劫》时,前世的旧版只给了“普通级经典电影”即是明证,经过多次观察,沈冲已经知道,获得这种评语的,大致相当于各种络评分站上6分左右的电影。
但要是考虑许鞍华是第一次执导,1天完成剧本,20多天完成拍摄,80万的预算,在简陋的环境里,拍出了这种质量的电影,是极为难得的,其才华毋庸置疑。
而现在,有了沈冲全方位的支持,新版的《疯劫》,系统给的评语是“经典级普通电影”,虽然只是换了个词语次序,档次却升高了不少,这是7分以上的电影才能得到的评价。
虽然电影质量提高了不少,但沈冲还是觉得有些遗憾,以《疯劫》的素材,完全可以拍出一部可以媲美《沉默的羔羊》这样的殿堂级悬疑电影,然而无论是作为制片人的他,还是编剧陈韵文,还是导演许鞍华,都是初次上阵,没有经验,实力不足,而且时间又紧,只能暴殄天物,浪费了这么好的一个题材。
“沈先生,恭喜恭喜。”这时,一个和江之强有几分相像的男子走过来,祝贺道:“这部电影很棒,一定会大卖的。”
“承你吉言。”沈冲笑容满面的和他握手,说道:“文哥是老江湖,说大卖,肯定会大卖,等电影上映了,我就在家躺着,等天上掉钱。”
此人正是江之强的哥哥江之文,他闻言大笑,然后问道:“沈先生,恕我冒昧,你说这部电影,有没有可能在我家的戏院上映?”
“怎么?”沈冲有些惊讶,问道:“你们百老汇不是一直放映西片的么?”
“那倒也不一定。”江之文解释道:“以前香港制片业被邵氏和嘉禾把持,我们这些独立戏院没有片源,迫不得已,只好去欧洲美洲买片子回来放,其实香港本地的独立制作,我们也是很欢迎的。”
“这个得和邵氏商量一下。”沈冲微一沉吟,说道:“我当然希望越多戏院上映越好,不过毕竟和邵氏签了合同,需要先沟通一下,免得起了误会,伤了和气。”
“还是沈先生想的周到。”江之文点头,说道:“那我就等沈先生的消息。”
又随便聊了一会后,江之文有事要办,走开了。
等他走后,沈冲爬上银幕前的高台,用力拍了拍手,高声宣布:“各位,这里不是聊天的地方,我已经在敦煌酒楼定好了席位,请大家移步,咱们去吃宵夜,边吃边聊。”注1
众人轰然叫好,三五成群的走出了戏院。
这次内部试映会,除了几大电影娱乐杂志的记者和编辑外,沈冲还广结善缘,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有可能来的人,统统发了邀请函,许鞍华的人缘好,《疯劫》的主演也不是无名之辈,因此前来观影的人数颇多,在敦煌酒楼开了八桌席位,刚刚好坐满。
在宴席上,沈冲绕了一圈,和第一次见面的人握手认识之后,脑海里“嘀”的一声轻响,任务完成的提示出现了。
“你已经结识超过100名知名电影工作人员,任务完成,获得50枚电影勋章。”
“yes”
沈冲握紧拳头,悄悄做了个动作,发泄一下兴奋的心情,然后心念一转,关闭了提示。
回到自己的座位,看着高朋满座,气氛热烈的厅堂,沈冲忽然有种沧海桑田的感觉——几个月前,他和严浩,舒琪等人在大排档上聚会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那时候,他是个不名一文的穷学生,而现在,却成了一个身家千万的电影公司老板。
人生际遇,神奇如斯
不过比起今天,当时的聚会,只能算是”乞丐版“的群英会,现在才算是初具规模的群英会。
香港地域狭小,电影行业又相对集中,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几乎任何一个电影人,背后都能牵扯出很大一块关系,比如徐克来了,因为他和许鞍华前段时间同在冲印公司做剪辑,比如章国明来了,因为他和许鞍华曾经同在tvb菲林组,比如王晶来了,因为他和舒琪同在香港电影文化中心做导师……
除了幕后,台前的也来了不少人,许鞍华在tvb工作了那么久,主演之一的赵雅芝又是tvb现在力捧的花旦,自然不乏前来捧场的明星,像黄杏秀,郑裕玲等人,都是耳熟能详的名角。
随着财富的累计和见识的增长,沈冲早就过了见到明星就兴奋的年纪,因此结识这些人,也不是很兴奋,他现在最关心的,是几个资深影评人对《疯劫》的看法——这些人的评价,对电影票房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因此他特意把影评人安排在一桌,然后给自己留了个位置。
拿着酒杯,沈冲向其中一名中年男子致意,问道:“石大哥,你觉得《疯劫》如何?”
被沈冲询问的这位,名叫石琪,早在六十年代,就在香港用8mm摄影机拍摄实验电影,现在是《明报晚报》的影评专栏作者,号称“香港影评界第一键笔”,擅长立足香港本土文化剖析电影,观点独到,言辞犀利,他的很多影评,都成为后来研究香港电影的重要参考资料。
“有新意,也有诚意。”石琪先说了两句公认的评语,他把玩着酒杯,沉默了一会,然后说道:“《疯劫》的结构很特别,打破了平铺直叙的单一视角,时空交叉联系,呈现了迷离的气氛和错综的事态,突破了简单化的模式,拍出了复杂的层面,而且杂而不乱,风格统一,这是非常难得的,我觉得,不出意外的话,这将是本年度香港最好的电影。”
“我同意石琪的看法。”另一位资深影评人罗卡放下筷子,说道:“这部电影首尾贯彻,内容和风格统一,虽然结构稍微有点松散,但画面挥洒,细节敏锐,风格写实,而且全片演员的表演都非常精彩,不仅两位女主演出色,几位配角演的也精练动人,总而言之,这确实是今年最好的电影。”注2
沈冲大喜,连忙举杯,殷勤劝酒,说道:“那电影上映后,还请两位多多美言。”
“其实我真不想写《疯劫》的影评。”石琪说道,他放下酒杯,看沈冲愕然,笑着解释道:“好电影就如同钻石,你只能说这是好东西,具体怎么个好法,不好描述,而烂电影,就好像狗屎,指着它随便写,随便骂,读者看了之后,还会叫好,会给你鼓掌,所以我喜欢写烂片的影评,不喜欢写好电影。”
此话一出,满座俱笑。
“石大哥,你要是不写,可别怪我公器私用。”笑过之后,沈冲说道:“下个月《第一电影评论》收稿的时候,我让编辑每天打十个电话催稿。”
“别,别。”石琪连忙服输,说道:“我怕了你们杂志的编辑了,一天几个电话,搞的我现在都耳鸣,走到哪都觉得有电话在响。”
众人又笑,片刻之后,罗卡问道:“阿冲,《第一电影评论》反响如何?”
“还不错,还不错。”沈冲夹了只龙虾,说道:“台湾,新加坡,还有印尼那边,已经有人打电话来订阅了。”
“香港本地呢?”
“马马虎虎吧,加印了一次,一共卖了还不足3000本。”沈冲剥着虾壳,漫不经心的说道:“香港本地人被电影画册养刁了,不太爱看这种纯文字的杂志。”
“沈先生谦虚了,这种杂志本就不靠销量取胜,而是看行业内影响力的。”一个戴着眼镜的记者说道:“邵氏我不清楚,不过在嘉禾,《第一电影评论》可是抢手货,尤其是香港电影市场调查报告那个栏目,邹大老板开会时候亲口说了,所有嘉禾制片部门的人,都得好好研究那份报告。”
他推了推眼镜,继续说道:“就为了这个,斧山道附近报摊上的《第一电影评论》,全被制片部的人买走了。”
“蔡经理也很重视《第一电影评论》,不过大家都心知肚明,邵氏现在是女人掌权,蔡经理早就被架空了。”《南国电影》的一个编辑直摇头,说道:“蔡经理是个有才华的,可惜再有才华,也斗不过枕边风啊。”
“蔡澜在邵氏,确实可惜了。”罗卡叹息了一声,说道:“不过说起来,我更喜欢杂志上余慕云的‘口述影史’栏目,国事、影事、风流韵事,娓娓道来,既有史料价值,又能博读者一乐。”
“老余写的确实不俗,不过最具爆炸性的,还是六叔的专访吧?”石琪说道:“我前几天去交稿,看到《明报周刊》的几个编辑在讨论要不要报道这事,六叔要是真的放弃电影制片,全力经营tvb,香港电影业可是要大地震了。”
“是啊,是啊。”
众人纷纷交头接耳,讨论起来。
这时候,许鞍华和陈韵文走了过来,她们俩面色通红,想来都喝了不少酒。
“沈先生,我敬你一杯,能把《疯劫》拍出来,而且拍的这么好,得多多谢谢你。”
沈冲站起来,拿起酒杯一饮而尽,说道:“安姐,我早说过了,大家各取所需,你拍电影,我赚钱,何必这么客气。”
“我看沈先生可不是只为了赚钱。”陈韵文嘻嘻一笑,也举杯说道:“我也敬你一杯,感谢你当初在我的剧本上乱写乱画,要不然,拍不出来这么好的电影。”
沈冲拿起啤酒瓶,倒了半杯酒,和陈韵文碰了一下后,拿在手中没喝,说道:“陈小姐,我想开一部新戏,你有没有兴趣?”
“安姐姐和我提过了,我非常有兴趣。”陈韵文一仰脖子,很豪爽的干掉了杯中的酒,说道:“沈先生要是看的起我,我马上就可以开工。”
沈冲点头,喝掉了酒,说道:“不急,先休息几天,等《疯劫》上映后,我们开个会,再决定怎么开工。”
石琪闻言,好奇的问道:“《疯劫》还没上映呢,阿冲你又开新戏,不怕蚀本啊?”
“没事,我很看好香港电影市场,亏不了。”
沈冲一笑,他拿起筷子,敲了敲酒杯,发出清脆的声音,示意全场安静,然后大声说道:“各位,借这个机会,跟大伙宣布一个事,我的东方魅力电影制作公司,准备在年内投资拍摄至少5部电影,大家都是业内精英,如果有什么想法,可以来我公司详谈。”
这些人中,有不少是怀才不遇,心中有想法,但苦于没有机会的电影人,闻言一片哗然,大厅里沸反盈天,过了半响,其中一人站起来,高声问了一句:“沈先生此言当真?”
“千真万确”沈冲面带笑容,言之凿凿,心中却对这人默哀:“小胖子,别人有机会,你是没机会的,至少今年没有……”
————————————————————————————
注1:敦煌酒楼是香港著名大众化酒楼,巅峰期在香港有20多家分店,现已结业。
注2:借用了石琪在《香港电影新浪潮》一中对《疯劫》的评价,有改动。
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第一卷 第四十一章反应()
1979年,4月30日,星期一。
风小波站在公司大厦附近的一家报摊前,一边打着哈欠,一边翻着各种杂志,准备买一本用来打发时间——上班很无聊的,尤其是生意清淡的时候。
他口味很杂,买杂志只看封面,要么上面有美女,要么上面有他感兴趣的标题。
翻了几本之后,他把目光投向了《明报周刊》。
封面是一男一女,一坐一站,标准的双人封面照,没什么特别的,那女的虽然看起来身材不错,但算不上特漂亮,也没有漏胸露大腿,风小波对她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封面上的标题——“20岁,3个月,香港最年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