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年轻的千万富豪发家史”
拿起杂志,三下两下翻到封面人物专访栏目。
“沈冲,男,20岁,矩阵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大学肄业生,魔方发明者,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狂赚数千万港币,创造了香港有史以来最快的赚钱纪录,是香港最年轻的千万富豪。”
“李开元,女,24岁,矩阵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创始人和合伙人,香港最年轻的千万女富豪。”
风小波眼皮子跳了跳,20岁,3个月,千万身家?白日梦么?
“老板,这期《明报周刊》你看了没?”
“看了。”报摊老板放下手中的一叠报纸,一副与有荣焉的表情,说道:“说起来你别不信,这期《明报周刊》封面上的两个人,我都见过,就在春节前,他们俩来求我代售魔方,求了好久,我看他们挺可怜的,就帮忙收了一箱子,没想到,这才两三个月,他们就赚了几千万。”
“真的假的?”风小波斜着眼睛鄙视:“你吹牛吧?”
“是真的”报摊的老板见他不信,从报摊后面拎出来一个小纸箱子,指着上面的字迹说道:“你看你看,这就是当时装魔方的箱子,这边还有签名,李开元,看到没,就是《明报周刊》封面上的那个女的,她来收款时候亲笔写的。”
风小波凑过去看了看,确实有个签名,他用手摸了摸,然后问道:“老板,你留着这个纸箱子干什么?”
“我早就看出来他们俩不是凡人。”报摊的老板得意的吹嘘道:“所以留着这箱子,沾沾财气,两三个月赚几千万,说不定是财神童子转世。”
“切”风小波一挥手,鄙视了报摊的老板几句,然后扬了扬手中的杂志,说道:“买一本。”
走进公司大厦,在等电梯时,一个西装革履的家伙瞄了瞄风小波手中的杂志,搭讪道:“最年轻的千万富翁,啊哈?”
“你看过了?”
那人点头,说道:“比拍电影还神奇,一个春节,就卖了10多万个魔方,没过两月,就打入了北美市场,销售额突破500万美元,呵呵,我们公司开了七八年,去年一年的销售额才400多万美元,还不如人家一个月。”
“你说这是真的么?”
“《明报周刊》应该不会报假消息,而且魔方确实很火。”那人拿手指了指天花板,说道:“这栋楼里,每个办公室都能搜出来一堆。”
“说的也是。”风小波点头,别人不说,他自己就有两个,桌子上摆着一个镜面魔方做装饰,抽屉里放着一个普通魔方,无聊时候用来打发时间。
一个早晨,经理都在附近晃悠,风小波一直没机会开小差去看杂志,于是中午和几个同事一起去附近的茶楼吃饭的时候,顺手把杂志也拿了,打算边吃边看。
“哟,小波,你也买了这期的《明报周刊》啊。”一个男同事看到他手中的杂志,说道:“早知道你买了,我就不买了。”
“早上经理发癫,一直在我旁边晃悠,都没机会看。”风小波问道:“你看过了?”
“我们都看了。”一个女同事按了下行的电梯键,然后赞叹道:“沈冲很帅的呀,又会赚钱,那个李开元运气真好,攀上了这样的男人,一辈子都衣食无忧了。”
风小波暗恋这个女同事好久了,闻言很不爽,他摊开卷着的杂志,指着封面,用嘲讽的语气问道:“你说他帅?”
“怎么不帅?”那女孩子瞥了他一眼,说道:“你看看你们,一个个都留着大鬓角,看着就邋遢,看看人家,短碎发,多精神,在看看人家穿的格子衬衫,多清爽,再看看你们,黑西服白衬衫,好像扑克牌似的。”
“就是,就是,个个都以为自己是猫王,是披头士,其实丑的要死。”
“我最讨厌男人留长头发了,又不会打理,头皮屑乱飞,恶心死了。”
同行的几个女同事轮番声讨,风小波和男同事不约而同的摸了摸自己的大鬓角。
挤进电梯,几个女孩子还在叽叽喳喳的讨论。
“我觉得李开元的那件风衣不错,不知道哪里有卖?”
“你傻啊,马上都夏天了,买风衣干嘛?”
“哎,对了,沈冲说他投资了一部电影,马上就要上映了,你们到时候去不去看?”
“去,当然去。”另一个女孩子说道:“不知道他有没有参演?”
“你花痴啊”风小波不屑,作为公司著名的电影通,他觉得有义务给几个女孩子科普电影常识,“人家是老板,哪个老板会亲自去演电影的,邵逸夫演过电影吗?邹文怀演过电影吗?”
“邵逸夫都七老八十了,他演电影谁会去看。”一个女孩子反驳道:“人家沈冲又年轻又帅气,亲自演电影怎么不行?”
风小波张嘴欲驳,想了想还是消停了,古龙都说了,和女人吵架,是天底下最傻的事情。
“听说他投资的电影是根据龙虎山凶杀案改编的,会不会很吓人呀?”
“应该不会吧。”
“哎,小波,龙虎山凶杀案是什么案子?”
“好像是个什么双尸命案,挺轰动的,好多年前的事吧,那时候我还在上中学,记不清了。”
……
费利通fred也买了一本《明报周刊》,他粗通汉语,但对汉字一窍不通,买这本杂志,是因为他认识封面人物之一的沈冲。
那天,秘去买魔方,结果跑了三个街区才买到,他玩了一会之后,敏锐的觉察到这个小玩意,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虽然如此,身为汇丰银行的高级投资顾问的费利通,并没有特别关注魔方,因为在汇丰银行这样的巨无霸眼里,魔方和它背后的公司,就好像蚂蚁腿上的绒毛。
直到有一天,他和远在伦敦的家人通电话,七八岁的小儿子跟他汇报在学校里参加了魔方比赛,这时候,他才恍然发现,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魔方居然已经漂洋过海,席卷全球了。
这么快的扩散速度,让费利通很吃惊,对魔方背后的矩阵科技公司兴趣大增,正好这家公司的财务都是由汇丰处理,于是他在沈冲来办理业务的时候,特意约见了他。
虽然没有聊多久,但沈冲青春年轻的面容,鲜明新颖的想法,还有对未来的远见,都给费利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当他看到印有沈冲封面的杂志的时候,就随手买了一本。
走进办公室,他脱下大衣,摘下帽子,递给秘艾丽,等她收拾好了之后,才问道:“艾丽,你会不会读汉字?”
“先生,我在这里工作了18年,和无数中国人打过交道,他们语言和文字,对我来说,和英文没有任何分别。”
“非常好,你帮我个忙,来翻译一下这篇文章。”费利通打开《明报周刊》,翻到沈冲的专访页面,说道:“不需要逐字翻译,把大意说给我听听就好。”
艾丽拿过杂志,一边阅读,一边随口翻译成英文。
专访开头,用了大篇幅谈论沈冲的身世和魔方的营销,费利通听了一会,感觉有些失望,都是些常规的故事和商业手段,他觉得这份专访的水平太低了,再听下去是浪费时间,于是打算让艾丽停止翻译。
就在这时,费利通听到了”知识经济“的字眼,新颖的观点让他精神一振,开始认真听起来,可惜杂志里只是很简略的论述了一下,很快就没有了,接下来的内容是电影革新之类的话题,费利通对此毫无兴趣。
“艾丽,停一下。”费利通抬了抬手,打断了艾丽的翻译,问道:“刚才的内容里,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是不是这个词?”
“是的,先生。”
“能把有关这个词的内容翻译成文字吗?”费利通说道:“要严肃,准确的翻译。”
“可以。”艾丽看了看杂志,说道:“只有很短一段,没有太多内容,最多十分钟,可以翻译好。”
“那赶紧去做吧。”
“那这篇访谈,后面的内容还需要我继续翻译吗?”
“不用了,我对电影没有兴趣,尤其是中文电影。”
……
清水湾,邵氏片场。
“老蔡,你可真悠闲,一边茶,一边看,好享受。”
楚原走进蔡澜的办公室,一屁股躺在沙发上,长叹一声,抱怨道:“我可累惨了。”
“你可是邵氏的擎天白玉柱,跨海紫金梁,楚大导演要是不忙,我都要失业了。”蔡澜笑着站起来,拿了个杯子,给他泡茶,问道:“《绝代双骄》拍完了?”注1
“还没有。”楚原翻身坐起来,接过茶杯,轻轻喝了一口,说道:“我得缓一缓,偷个懒,再这么搞下去,不仅身体受不了,心也受不了啊。”
“你我真是相映成趣,我是闲的发慌,你是忙的发慌。”
“你天天上班,玩玩画,刻刻印章,工资照拿,生活照过,不知道有多舒服。”楚原唉声叹气的抱怨道:“你知不知道,我有多久没有回家了?”
“多久?”
“其实我也不知道。”楚原苦笑,说道:“自从拍了《流星蝴蝶剑》之后,我每年至少有300天呆在摄影棚里,连续呆了三年多,你说累不累?”
“你跟方小姐求求情,请个假,回家休息几天嘛。”
“方小姐是什么人,你还不清楚吗?”楚原又躺在沙发上,捶着腰说道:“她恨不得我永远呆在摄影棚里,一部电影还没拍完,就来问下一部拍什么了,我只要报个名字,第二天就发通告,说楚原要拍新片了,这样的状况,我就是想走也走不了啊。”注2
“谁让你红呢,邵氏现在的电影,可以没有狄龙,可以没有井莉,但不能没有你楚原。”蔡澜幸灾乐祸的道:“楚千万的大名,谁不知道?只要电影海报上签了你的名字,在台湾票房肯定过千万,你是财神爷啊,方小姐当然得把你供着。”
“我哪里算什么财神爷啊。”楚原挪动了一下脑袋,稍微靠起来一点,说道:“你有没有看最新一期的《明报周刊》?封面上的那小子,才是真财神爷,3个月赚了几千万,我3年拍了15部电影,累死累活,还不如人家一个月赚的零头多。”
“你说他?”蔡澜拿起案头的杂志,竖起封面给楚原看。
“就是他。”楚原见蔡澜神色有异,问道:“你认识?”
“只通过电话,没见过面。”蔡澜放下杂志,说道:“你天天呆在摄影棚里,两耳不闻窗外事,这小子,最近几个月在电影圈里搞出不少事。”
“什么事?”
“一句两句也说不清楚。”蔡澜在案头翻了翻,拣出几本杂志,作势欲抛,说道:“你自己看吧。”
“别,别,我哪有功夫看,《明报周刊》还是今天吃早饭时候,剧务拿给我看的。”楚原连连摇手,“你随便说说。”
“简单的讲,就是他预言香港电影行业正在发生一场革命。”蔡澜放下杂志,说道:“然后他又办了两本电影杂志,鼓吹电影新人和新电影,声势弄的比较大。”
“这没什么吧,听起来和那本《大特写》差不多。”
“你那都是老黄历了,《大特写》去年初就停刊了,几个编辑又办了个《电影双周刊》,才出两期,就被沈冲收购了,改版成一本周刊,一本月刊。”蔡澜拿着一本比较厚的杂志,站起来,递给楚原,说道:“这是他办的月刊,你看看,其中有个香港电影市场调查的栏目,非常有参考价值。”
楚原坐起来,接过杂志,按照目录,翻到蔡澜所说的栏目页面,匆匆看了几眼后,不由自主的坐直了身体,认真看了起来。
楚原从50年代就开始拍电影,国语粤语,时装片古装片,统统拍过,只要再拍一两部电影,导演的电影数量就将突破一百部大关,他可谓电影业的行家里手,绝对的专家。
正因为专业,所以他一眼就看出来这个香港电影市场调查的意义所在,这里提供了上千份有效问卷调查之后得到的结果,内容涵盖电影观众的年龄构成,身份学历,收入多寡,以及观影习惯,戏院选择,还有对国语片粤语片的看法,最希望看到的电影内容等等,足有二十多条,分门别类,条理清晰,对电影公司来说,这是极具参考价值的东西。
楚原匆匆浏览了一下之后,拿着杂志,站起来说道:“本以为这个沈冲,是赚了钱之后,来电影圈随便玩玩的花花大少,不过看了这个之后,我感觉他的心很大啊。”
蔡澜点头,说道:“我也深有同感。”
“你忙吧,我去摄影棚了。”楚原举了举杂志,说道:“这本杂志我拿回去看看。”
“拿去?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