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而且这数字,还是在很多观众进场前从戏院门口的小贩处买过饮料的情况下取得的,如果是内嵌在商场内的多厅戏院,饮料搭配爆米花一起卖的话,利润至少要翻好几倍。
现在三个吸金利器一起运转,沈冲不缺钱了,是时候考虑组建自己的院线了,要做,自然是要做符合未来潮流的多厅戏院。
《追女仔》的营销,就是一次试水。
做院线,需要房地产配合,虽然香港未来地产业火爆异常,利润丰厚,但沈冲对这种土地里刨食的生意毫无兴趣,他准备攀附一个地产大鳄,坐个顺风车。
这个大鳄,完全不需要去费心寻找,任何一个穿越者都会选——和记黄埔。
和记黄埔前身是创办于1860年的和记洋行,本是个三四流的小洋行,不过在六十年代迅速崛起,连续收购了黄埔船坞、屈臣氏等公司,鼎盛时期,其附属和联营的公司高达360家,业务遍及地产,财务,保险,酒店,船务,货仓,汽车,药,进出口贸易等领域,成为仅次于怡和洋行的香港第二大商业机构。
然而由于扩张过快,资金链紧张,和记洋行在1973年的股灾和接下来的石油危机里损失惨重,1975年在印度尼西亚一个重大工程出现违约,资金周转困难,濒临破产,然后汇丰银行趁虚而入,以1。5亿港币收购了33。65%的股份,成为最大股东,接管了公司。
汇丰银行接管后,对和记洋行大肆整顿,改善管理,在1977年把和记和旗下最重要的附属公司黄埔船坞合并,成立了和记黄埔。
根据香港的公司法和银行法,银行不能从事非金融性业务,债权银行可以接管陷入财政危机的企业,但当企业走出危机,经营步入正轨后,必须将其出售。
这给了李嘉诚成为超人的机会——在历史上,1979年9月底,汇丰银行以每股7。1港币的价格,把9000万股和记黄埔的股份卖给了他,而且只需要支付20%的首付。
和记黄埔拥有大量的优质土地资源,李嘉诚购买这些股份,总共才花了6亿多,而短短几年后,仅仅把其中的黄埔船坞改建成住宅建筑,纯利就超过50亿……
除了土地储备,和记黄埔还有近169万平方呎的商业建筑,每年光租金就能赚的盆满钵满。
这笔交易,让李嘉诚一飞冲天,坐上了华人首富的宝座。
在这笔交易之前,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已经超过老牌的置地集团,拥有1400多万呎的楼宇面积,成为“香港地主”,这是他能从汇丰银行手中买走和记黄埔的资本。
沈冲此时自然没有从李嘉诚手中抢食的本钱,他只想喝汤——汇丰银行卖给李嘉诚的股份,只占和记黄埔已发行股份的22。4%,股市里还有大量的流通股,而这些股份,每股只要5。5港币。
和记黄埔现在市值不过30亿左右,而在沈冲穿越前,和记黄埔的市值高达4000多亿,此时不买,更待何时……注1
所以从魔方开始赚钱开始,沈冲不仅自己把多余资金拿去买,还鼓动李开元也去买,这几个月下来,他和李开元手上的和记黄埔股份,已经有200多万股了,虽然和汇丰银行手上的9000万股没法比,但要是没什么追求的话,这些股份,足够花天酒地过一辈子了。
和记黄埔的股票投资回报率虽然惊人,但还是比不上visicalc和俄罗斯方块,沈冲买这些股票,就和投资微软一样,主要目的不是钱,而是为了人。
和记黄埔是四大老牌英资洋行之一,公司内部局势复杂,李嘉诚入主后,一定会继续收购股份,扩大权力,同时和各路小股东打好关系,到时候,沈冲能控制的这几百万股份,就派上大用场了。
沈冲现在不缺钱,但是缺进入上层社会的途径,李嘉诚此时已经是香港有数的大人物,作为引路人在合适不过了。
况且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满世界的搞房地产,沈冲跟在后面建设院线,也会顺风顺水,一举两得。
……
几天前,沈冲还在台北觥筹交错的时候,莉莉就回了美国,要开学了,再不回去,她爸爸就要杀过来了。
莉莉走了,她的朋友海伦娜却来到了香港。
“这是海伦娜,来自ucla的数学家。”在东方魅力电影公司的办公室里,沈冲给双方介绍:“这位是费小蝶。”
“你好。”
“你好。”
“海伦娜,邀请你来香港,是想让帮忙设计一个数学模型。”双方坐定之后,沈冲开门见山的说道:“你听过nrg公司吗?”
海伦娜摇头。
“nrg是国家调查公司的简称,是一家市场调查公司。”沈冲拿起一张纸,写下几个英文字母,示意给两人看,“他们每周为好莱坞的各大电影制片公司提供‘竞争定位’报告,我也想在香港成立一家类似的机构。”
费小蝶看着纸上的文字,疑惑的问道;“什么是竞争定位报告?”
“每一部电影,对不同的观众群体,有不同的吸引力,就好比饮料,十几岁的人喜欢可乐,而三十几岁的人,可能更喜欢啤酒。”沈冲解释道:“竞争定位报告就是在电影上映前,通过电话调查的结果,推断同一时期内,上映的几部电影里,在不同的观众群体里的竞争力。”
“沈总,做这个干什么?”费小蝶是杂志社负责票房数据收集整理的主管,她皱着眉头,说道:“只要看一下票房,哪个竞争力强,哪个竞争力弱,不是一目了然么?”
“如果能在上映前,提前预知电影最受哪个观众群体欢迎,对电影公司来说,岂不是很有用?”
费小蝶不愧是做数据整理工作的,立刻明白了:“沈总的意思,是可以根据数据推测,做针对性的宣传?”
“不仅如此,还可以避免竞争。”沈冲说道:“比如两部在同一观众群体里竞争力相近的电影,可以错开放映档期,避免两败俱伤的情况。”
“我看未必。”费小蝶笑道:“要是邵氏和嘉禾知道数据后,肯定会把电影放在同一天上映,斗个你死我活。”
“大家做电影,都是求财的,不是斗气的,我敢和你打赌,邵氏和嘉禾,一定会错开档期的。”沈冲哈哈一笑,说道:“而且这个调查公司,要做的事很多,作用非常大,要不然,我也不会特意把海伦娜从美国请来了。”
沈冲拿起一份文件,说道:“你之前杂志社负责票房的数据收集整理,做的非常好,现在我想让你去负责这个调查公司,有没有兴趣?”
费小蝶狡黠一笑,接过文件,说道:“只要给钱,让我去做啥都行。”
“至于调查结果的数据算法,就麻烦海伦娜小姐了。”
海伦娜点头,言简意赅的说道:“没有问题。”
——————————————————————
注1:以上数据来自《香港企业购并经典》
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第二卷 第十三章筹备()
根据莉莉的介绍,海伦娜是个非常出色的应用数学家,曾经给通用电气和ibm这样的大公司做过市场调查的数据分析。
只是她性格有点孤僻,不爱交际,喜欢独自工作,所以六月份从ucla获得博士学位后,一直没找到合意的工作。
于是沈冲给房子,给高薪,给自由办公的权利,把她招募到香港,让她配合费小蝶,创办类似nrg的市场调查公司。
nrg是一家私密的市场调查公司,长期以来不为世人所知,直到信息无处不在的互联发达了,才被公众知晓一二。
nrg和好莱坞六大电影发行公司都签订了独家服务合同,它的电话调查数据是各大公司安排电影档期的标准参考文件。
当某部电影的档期与吸引同一批观众的竞争对手产生冲突的时候,相关的电影公司就能看到nrg提供的预警信息,通过比较电影在核心观众群中的吸引力,提前预判哪部电影会输掉竞争,输掉的电影,会重新安排档期——即使新的档期不怎么理想,但总比两败俱伤好。
沈冲就是因为几个风波,才知道nrg的存在。
2002年,米拉麦克斯准备发行《纽约黑帮》,梦工厂准备发行《逍遥法外》,两部电影都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都准备在12月25日圣诞节首映。
然后nrg公司发出了预警,两部电影的主要观众群体是25岁以上的男性观众,在这个群体里,两部电影的竞争力几乎相同。
于是梦工厂的联合创始人杰弗瑞…卡森伯格飞去纽约,和米拉麦克斯的老板哈维…温斯坦共进早餐,经过几次激烈的争论之后,米拉麦克斯妥协了,把首映提前了5天,放在12月20日。
事后,卡森伯格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说了这么一番话:“同一天首映,对我们都没有好处……因为两家公司都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身上投资了很多钱。”
200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是暑期档中的黄金档期,这一天,派拉蒙想上映《世界大战》,华纳兄弟想上映《蝙蝠侠前传》,二十世纪福克斯想上映《神奇四侠》。
然而根据nrg公司的预警,三部电影的主要观众群,是25岁以下的青少年,在这个群体里,它们竞争力差不多,不过因为汤姆…克鲁斯的巨星光环,《世界大战》还会吸引力大批女性观众。
于是根据竞争力排行榜,《世界大战》拿到了7月4日的首映权,《蝙蝠侠前传》被挪到了6月15日,《神奇四侠》后移到了7月8日,避免了激烈的竞争,三部电影的票房都大获成功。
所以自从1978年,nrg公司成立后,好莱坞基本没有再出现定位类似、题材相近大片对撼的场面。
天雷对地火,王牌对王牌的剧情,只适合小说,不适合生意人。
nrg除了提供“竞争定位”报告,帮助电影发行公司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之外,还提供诸如电影和音乐,电影和电视,电影和录像带,电影和流媒体等等数据分析,这些数据,都有助于好莱坞的电影公司修改行业规则,更好的适应时代变化。
而在香港,这方面的研究是一片空白……
要知道,内容是否有价值,完全取决于针对什么样的用户,一部功夫片,对二十多岁的男性,是饕餮大餐,对五六十的妇人来说,是烦人噪音。
在好莱坞,电影公司做发行,很有针对性,千方百计的把主要目标观众对电影院里赶,而在香港,电影公司做发行,是广而告之,毫无目的性,只是贴贴海报,在人群中吼一嗓子——我的电影上映了,快来看啊
好莱坞好像精细化种田,哪里种土豆,哪里种麦子,一清二楚,然后根据不同的种子,施不同的肥料,最大化的收获果实。
香港好比懒人种田,随手撒一把种子,倒一堆肥料,至于长的是什么,长的好不好,就看老天爷赏不赏脸了……
当然这和香港电影市场狭小,竞争力不足有关,电影公司躺在卖方市场的迷梦里,幻想着只要放映,总有收入,不会费心费力去做观众定位分析。
同时香港没有美国那么发达的电影周边产业链,即使有观众定位分析,也找不到针对该群体的广告媒介。
比如《追女仔》,定位很清晰,就是青年情侣群体,但在香港,没有针对这个群体的报纸杂志,想要做广告,只好撒大钱,上销量大的报纸和杂志,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然而现在用处不大,不代表未来用处不大,邵氏嘉禾可以躺着做梦,沈冲不行,随着他计划的展开,以后香港这弹丸之地里,肯定会出现很多的电影公司,不提前安排,弄一个类似nrg这样的市场调查公司做档期协调工作,到时候内耗会非常严重。
香港戏院商会极为弱势,除了票房统计,别无所为,沈冲对此非常不满,这个市场调查公司,如果做大做强了,能形成一个隐形的联盟,代替戏院商会,方便他淘汰那些垃圾电影公司。
不过市场调查公司,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好的,还需要和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配合,这方面,沈冲让费小蝶去和香港的几所大学合作。
费小蝶本是杂志社的会计,《电影时代》和香港戏院商会合作,统计整理历年香港电影票房数据的时候,编辑们都不愿意去干这活,她毛遂自荐来做这个,引起了沈冲的注意。
经过广州之行和台北之行,沈冲得出了两个体会。
第一:自己旗下卧虎藏龙,有很多人才。
第二:即使是前世里鼎鼎有名的成功人士,也未必靠谱。
所以成立调查公司的时候,沈冲也不去费心找记忆里的名人,干脆把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