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搞一些影视培训,也做一些电影文化推广工作,比如国外经典电影放映,电影文化讲座,电影人座谈会之类的活动。
活动场地狭小,办公教学用具老旧,看来资金很紧张啊。
这是沈冲对香港电影文化中心的第一印象,不过硬件嘛,只要有钱就能改善,关键是培训的教学质量……如果教学质量不错,等有钱了,可以考虑收编它。
不过很快,沈冲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收了这个电影文化中心,因为他在走廊上的墙上,看到了一张课程表。
“1978年香港电影文化中心秋季课程表。”
“科目:组建电影工作室,导师:徐克。”
“科目:初级电影制作,导师:章国明。”
“科目:初级编剧,导师:王晶,高志森。”
“科目:导演,导师:蔡继光,方育平,严浩。”注2
……
这导师阵容,星光熠熠啊,《中国好声音》来了都得夹着尾巴。
而且这是超级星光大……大甩卖……学费最贵的是章国明和徐克的课程,360一个学期,最便宜的是王晶领衔的初级编剧课,120一个学期。
放在后世,以这些人的声望,学费后头至少得加两个零,而且只教一节课,而不是一学期。
沈冲站在课程表前感慨万千,舒琪不明就里,问道:“怎么,沈先生也有兴趣来这里做导师?”
沈冲摇头,表面淡定的表示最近很忙,抽不出时间,心中却有一个电影爱好者的灵魂在呐喊。
做导师?
我哪有资格,我想做学员啊……
摇摇头,抛开情绪,沈冲跟着舒琪,走进一间会议室,里面已经有五六个人了,房间里烟雾缭绕,看来都是大烟枪。
舒琪一一介绍给沈冲认识。
蔡继光,目前在tvb担任编导,去年让成龙一炮而红的电影《蛇形刁手》,他是编剧之一。
罗卡,资深影评人,舞台剧编导。
高志森,tvb助理导演。
方育平,tvb编导。
唐基明,tvb编导。
沈冲一边握手,一边感慨tvb真是卧虎藏龙,人才鼎盛。
相互认识了之后,一群人开始闲聊,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性情相近,爱好相同,很快聊得热火朝天,沈冲毕竟是从互联时代穿越来的,脑子里的乱七八糟的信息很多,奇闻怪事,时政要闻,风流八卦,任何话题,他都能插科打诨的说上一段,而且观点新颖,别具一格,把在座的几个说的一愣一愣的,全都佩服他知识渊博。
陆陆续续又来了一些人,沈冲一直没见到徐克的身影,问了一下,蔡继光说徐克被吴思远看重,投资他拍摄一部武侠片,几天前去台湾看外景了。
徐克已经开拍《蝶变》了?注3
沈冲正想着,一个带着眼镜的方脸男子走了进来,满场人顿时齐齐起哄,有的吹口哨,有的敲桌子,弄得那人莫名其妙,站在门口左顾右盼,不敢动弹。
“来,来,严浩过来认识一下。”等喧哗声小了之后,舒琪介绍道:“这位就是写了《茄哩啡》影评的作者沈冲。”
“叫我阿冲好了。”
“你好你好。”严浩握着沈冲的手,说道:“沈先生的文章,太过誉了,太过誉了,担当不起啊。”
“严浩,别对自己脸上贴金了。”罗卡抽着烟,调侃道:“你的电影,只是那篇文章的一个引子而已,人家阿冲根本就没说你拍的好。”
“能做引子也是荣幸。”严浩走过去,拍了拍罗卡的肩膀,“别说我了,你写了这么多年的影评,还不如阿冲一篇文章有见地。”
“严浩,你得请客”旁边的蔡继光也跟着调侃,“阿冲说你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第一朵浪花,以后我们要是有机会拍电影,都得叫你大师兄,做了大师兄,总得摆个酒席,认认小弟嘛。”
“没问题,开完会,我请”严浩豪爽,一口答应下来。
闹了一会之后,人也到的差不多了,正式开始座谈会。
会议先是总结香港电影文化中心成立一年来的各种成果和经验,这和沈冲没多少关系,他坐在一边,听得津津有味,从侧面了解了不少目前香港电影圈的信息。
接着就是沈冲的戏码了,舒琪将他请上主席台,让他详细讲讲文章中提到的”香港电影新浪潮“概念。
后世总结香港电影新浪潮的资料不计其数,沈冲也不需要稿子,凭借着脑海里的记忆,张口就扯。
“五六十年代,特吕佛、戈达尔等电影大师在法国掀起了一场电影革命,被称之为“法国电影新浪潮”,而我所说的新浪潮,就来源于此……”
“上一代电影人,如李翰祥,张彻等人,都来自内地,因为战乱,大量内地人来香港避乱,这些人是电影市场上的消费主力,他们对内地的风土人情有深刻的记忆和直观的印象,因此邵氏出的室内布景,幻想中国类型的电影,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因此成为市场主流……”
“现在,二战后本地出生的婴儿已经长大成人,取代上一辈观众,成为电影市场的消费主力,他们一对内地缺乏认知,二来更喜欢现代文明,因此室内布景的古装电影,对他们来说是老土落伍的象征,并不喜欢看,邵氏出的电影票房每况愈下,就是明证……”
“现在香港电影叙事能力极弱,翻来覆去只有三种类型,古装功夫,噱头喜剧,以及艳情风月,完全不能满足新一代观众的观影需求……”
“大片场的流水线生产制度,师徒相传的江湖作坊式导演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了,香港电影的工业体系需要全面革新,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很快就会得到机会……”
“新浪潮,什么是新?新就是抛弃旧的程式化制作模式和僵化的题材选择,要有独立的个性风格,要有新颖独特的创作技巧和影像语言,要有新的电影艺术特质,要开创更多的题材选择,要关注新的社会风潮……”
沈冲洋洋洒洒,说了一个多小时,将新浪潮的概念,现阶段的市场变化和观众需求,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理念,统统做了详细阐述,说的在座的那些未来电影精英们眼睛发亮,心头雀跃——如果沈冲的预测没错的话,他们很快就会获得机会,抢夺被老一代导演把持的电影制作资源。
演讲结束,全场起立鼓掌,纷纷表达对沈冲的敬意。
虽然说的口干舌燥,但沈冲心满意足,这次演讲效果出奇的好,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这个头衔是跑不掉的了。
事实上,新浪潮运动不过是香港电影工业在适应新时代时,自我调整的一次被动改良,新浪潮的参与者,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对香港电影的意义和影响,只是散兵游勇,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体系,也缺乏理论指导,所以新浪潮来的快,去的也快,对整个华语电影产生的影响力有限,殊为遗憾。
当大潮退却之后,世人回过头,方才重新发现了新浪潮的魅力和意义,可惜那时候,新浪潮的弄潮儿都已经被商业化电影公司收编,棱角也被磨的差不多了。
如果沈冲能带领这群人抵挡住商业化的侵袭,让新浪潮持续时间更久,更有组织,更有创新,或许不久以后,他会成为华语电影界新一代导演的精神领袖。
回到座位,沈冲还没平复极度的心情,旁边一个中年男子凑过来,问道:“阿冲,你刚才演讲里说的那些历史资料和数据,都从哪得来的?”
哪来的?
当然来自从系统兑换的《香港电影史》,兑换之后,自动存储在脑子里,需要时,只要默想,就会打开,非常方便,很神奇。
“哦,我从港大的图馆看到的。”沈冲随口敷衍,反正大学图馆的多,这时候又没有计算机检索系统,不担心被人识破。
这个中年人梳着大背头,而且年纪偏大,在会议室里的一群年轻人中显得比较另类。他是和几个人一起来的,当时会议室很吵,舒琪介绍他时,沈冲没听清楚名字。
“有关这些信息的资料,能复印一份给我吗?”中年男子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沈冲刚才演讲时提到的一些信息,他接着又写了一张纸条,“这是我的联系方式。”
“余慕云。”
沈冲心头一震,原来是他。
2005年,沈冲还在上大学,当时在校内论坛的娱乐版做版主,金像奖颁奖的时候,他在论坛里做文字直播,那年的最佳电影,影帝影后,现在都很模糊了,唯一记住的就是余慕云,和成龙分享了当年的金像奖专业精神奖。
一个从没拍过电影的人,能登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奖台,十分难得,沈冲事后特意去查了查他的资料,然后就记住了。
余慕云,1930年出生,现在差不多50了,六十年代处来到香港,在无人关注香港电影资料保存的年代里,他矢志研究香港电影史,穷一生的精力和金钱搜集整理电影资料,甚至为搜购重要文物而四处筹款,因为他的努力,大量珍贵的香港电影一手资料得以保存,香港电影资料馆成立的时候,他捐赠了5万多份藏,并以非学院资历加入香港电影资料馆,继续为香港电影资料收集做贡献。
余慕云出版了《香港电影八十年》、《香港电影史话》(一至五卷)、《香港电影掌故》等多本大部头的电影专著,内容详实,资料丰富,为香港电影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可以说余慕云为香港电影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获得金像奖,是实至名归。
这种人才,值得尊敬啊……
慎重的将纸条收好,沈冲应允道:“没有问题,只要我能找到,一定复印给你。”
“那多谢了。”余慕云朗笑道:“我收集电影资料十几年了,自以为收集的够多了,今天听了你的演讲,才知道还有好多遗漏。”
沈冲摸了摸鼻子,尴尬一笑……刚才他在脑海里翻了翻《香港电影史》的参考文献索引,排名前三的都是余慕云的专著。
座谈会结束后,大伙又起哄,找了个大排档,宰了严浩一顿,酒足饭饱之后,纷纷作鸟兽散,各回各家。
————————————————————————————————
注1:根据《成龙自述》和吴思远的回忆录。
注2:根据《电影双周刊》创刊号上的内容,敷衍而成,徐克后来自建的公司“电影工作室”,即来自于在香港电影文化中心授课时候的课程名。
注3:根据许鞍华的访谈,徐克大约在这个时候开拍了《蝶变》,根据《吴思远说古》,台湾有个蝴蝶谷,徐克曾去取景。
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第一卷 第九章销售计划()
坐在出租车里,沈冲想起刚才的聚餐的场景,忍不住嘴角上扬。
都是年轻人,又被沈冲的演讲煽动,大伙兴致颇高,聚餐时候你来我往,觥筹交错,热闹非凡。
这具身体酒量不行,沈冲喝了几杯之后,感觉有点头晕,于是停杯旁观,看着高谈阔论,指点江山的众人,油然想起一句曹操的诗。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写这首诗,表露礼待贤才,招揽天下英雄的情怀,沈冲看着眼前的电影人才,也起了类似的心思,罗天下俊才,为我所用,是人生一大快事啊。
收集人才,比收集美女更让人有快感——美女只是装饰,人才却是艺术,况且红颜易老,而才华不灭,越永恒的东西,越值得收藏……
看看眼前,可谓人才济济:
方育平,南加州大学出身,《父子情》《半边人》《美国心》,三届金像奖最佳导演,平淡中见神奇,余味悠远。
严浩,毕业自伦敦电影学院,《似水流年》《滚滚红尘》《天国逆子》都是华语电影中的上佳作,风格厚重,大气沉稳。
冼杞然,开创香港白领电影之先河,《西楚霸王》拍出了港片中少有的宏大雄浑气概,担任德宝电影公司执行董事时,成绩斐然,管理能力一流。
高志森,论票房卖座能力,他是众人中最强的,在新艺城五年里,拍的十部电影合计票房近2亿,可谓赚钱的行家里手。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南海十三郎》都是香港电影难得的精,只不过早期被师父黄百鸣带坏了,在新艺城那几年,学着黄百鸣一味的庸俗化迎合小市民,浪费了才华。
其余如舒琪,蔡继光等是教育达人,罗卡,余慕云是影史大拿……
真是群英荟萃
沈冲忽然想到一个梗,心痒难耐,于是站起来,找大排档老?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