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行无忌闯三国
第二二零章 张德卖书
看到郑玄犹豫的表情,张德便知道恐怕郑玄不肯将书借给自己。其实张德也能够理解,毕竟这个年代,弄本书是很不容易的,文人想要读书,主要是靠借,实在想收藏的便借来找些一本。
如果是一些珍贵的书籍,即使是你想借来抄,恐怕收藏者也不会借给你,毕竟书籍在这个时代太过珍贵了!
张德并没有感到意外,反而一拍手,下人接着抬上来一个大箱子。
郑玄眉头一皱,不悦道:“太尉大人,你这是什么意思,我郑玄启示贪图富贵财物之人,大人如此未免太看不起在下了!”说着郑玄甩手就要离开。
张德见郑玄误会了自己,立刻开口说道:“先生误会了,这些并不是金银财物!”说着亲自过去打开箱子,里面整整齐齐放着的都是书籍。
郑玄回头一看,里面竟然都是书籍,郑玄的脸色顿时缓和下来,原来张德拿来的是书。
一箱子的书,在郑玄看来也是不少的。以来,这年代书籍非常少,二来,这些书全都是纸制的书籍。这可比那些竹简质量高的许多。
有记载司马迁的《史记》,当时是用竹简记载的,一套史记需要一个大车来搬运,而如果用纸来记载,不过厚厚一打,一只手就能拿的了。这整整一箱书如果是换成竹简的话,不知道要用多少车来拉。
郑玄随手拿过来一本,原来是一本《论语》,这《论语》郑玄不知道研究了多少遍了,可谓是倒背如流,郑玄随手翻了翻,并没有发现什么特别,这的的确确是一本《论语》。
郑玄又拿起第二本,竟然还是一本《论语》,紧接着,第三本,第四本……整整一箱,竟然全部都是《论语》!
郑玄惊呆了,说实在话,郑玄是头一次见到这么多本《论语》,那可是整整一箱子《论语》啊,这要抄多长时间才能抄出来!
只是张德抄写这么多《论语》干什么!即使是张德想要学习孔孟之道,也没必要弄这么多的《论语》来啊!
看到郑玄不解的神情,张德笑道:“先生可看出这《论语》有何不同?”
《论语》还能有什么不同,自己可是研究这东西一辈子了!突然,郑玄惊异的发现,这些《论语》竟然全都一样,无论是字体、字形、大小、甚至两个相同的字,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一本也就罢了,可是整整一箱,每一个字都是这样,郑玄真的惊呆了!
“先生,在下刚刚发明一印刷术,此书都是印刷术所造,可日产千册!”张德解释道。
日产千册!虽然这只是现在张德的产量,但是已经足够给予郑玄震撼了。郑玄研究了一本经学,手下门徒子弟不过几百人,而即使是六艺术院这样的北海第一大书院,不过弟子百余人。
郑玄想传播经学,书籍的普及一直都是个障碍,郑玄敏锐的看出,这个“印刷术”能给大汉带来多大的变化,如果真的像张德所说,恐怕用不了多少年,大汉的读书人将会翻上好几番!
……
十天后,张德又来到了郑玄府上,这次仍然带了一个大箱子,但是里面方的却是张德刚刚印制好的《论语郑注》,也就是郑玄注解过的《论语》。
当天,北海城的知名大儒全都汇集郑玄府上,包括六艺术院的管宁。整整一个一个下午,这些北海城的大儒全都集中在郑玄府上。
紧接着,所有人都急匆匆的回到自己的府邸,翻箱倒柜找出了自己得以的著作,来到了郑玄府上。
东汉末期,北海城一直都是大儒的聚集地,比起洛阳长安那些地方的大儒来,待在北海城的大儒都是真正想研究经学的人,很多人都属于那种对名利不是很看重的,所以这不经意的举动,立刻引起了北海士子的主意。
而且,这次太尉大人也在郑玄府上,难道,太尉大人又有什么大动作!
……
三日后,传出了消息,太尉大人要卖书,而且卖的还是郑玄的新作《论语郑注》,这立刻有引起了大家的轰动。这年头,书都是抄的,拿出来卖的人很少,更何况还是《论语郑注这样的书籍,一时间,北海文坛变得风起云涌,文人们都想一睹《论语郑注》的真容。更有人带了大笔的钱财,就是为了能够买到《论语郑注》。
但是让大家都想不到的是,这次张德一卖就是数千本,使得到场的文人每人都乐呵呵的买了一本回去。
紧接着,其他的书籍,像是四书五经,都开始有的出售,而其他大儒的著作,也相应的开始发售。
一时间,作为张德卖书唯一“代理商”的糜家商铺,成了读书人最向往的地方,紧接着,在徐州的糜家商铺,也出现了大批量的书籍。糜家,也因此声名鹊起,特别是在读书人的心中,糜家商铺的地位顿时提高了不少,连带着其他生意都有了不少起色。
而其中收益最大的却是那些寒门士子,像是世家之流,对于儒家典籍当然有不少收藏,但是寒门子弟却不像世家子弟那般家资厚实,往往能有本书看就不错了,根本没有能力去寻找一些孤本典籍来看。而张德也没打算从书本上挣多少钱,基本上书平价出售,所以一时之间,天下士子对张德可谓是感恩戴德。
……
“好个张德,果然厉害!这招妙啊!”田丰拿着一本从青州买的《论语郑注》不住的赞叹道。
严格的说来,田丰并不能算的上是个儒家,相反,田丰更喜欢的是法家的那一套。不过田丰还是命人从北海还来了一些张德“出版”的典籍。
袁绍听田丰夸奖张德,心中有些不悦,问道:“军师,不过是本破书罢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主公,经细作打探,张德发明了一种印刷之术,此书可日出千册啊!”田丰道。
袁绍不屑的哼了一声:“那有怎么样,张德卖的那么便宜,就是他卖万册也挣不到什么钱!”
田丰见袁绍还不明白自己的意思,于是便放下了手中的《论语郑注》,道:“主公,此事之玄妙之处,请听我慢慢道来……”
第二二一章 郭嘉论书
与此同时,郭嘉也在向曹操解释着这次张德的举动。
郭嘉手里拿着一本《论语》,递给曹操,问道:“主公,可识得此书?”
曹操一看郭嘉拿的是《论语》啊,心想郭嘉定然不会无故问自己,于是答道:“操虽不才,自幼不爱儒家之道,但是此书读了也不下白遍了!”
郭嘉点了点头,将《论语》举了起来,又问道:“众位想必读过此书吧!”
两旁文臣武将全都一愣,文臣就不用说了,武将像是夏侯渊、曹仁等人也都是世家出身,虽是武将,但是也是个有文化的武将,像是《论语》这种启蒙读物哪里会没读过?
众人都期待郭嘉的下文,一个瓮声瓮气的声音从曹操身后传来:“军师,俺没读过书,俺不识字!”
哗的一下,大伙都乐了,郭嘉一看,正是新近归降曹操的典韦,郭嘉无奈的摇了摇头,还真有人不配合的。而曹操也叱责道:“不许对军师无礼,听军师说下去!”
只听郭嘉接着说道:“《论语》乃启蒙之物,我等少时都层熟读,不知道典韦将军为何没读过此书?”
曹操知道郭嘉这么问自然有原因,点头示意典韦回答,只听典韦答道:“小时家贫,无钱读书!而且这玩意,只有村里的财主家才有!”
“典韦将军说的不错,典将军幼时之所以读不上书,皆因书少所至!”说着,郭嘉又拿了一本马融的《论语注》问道:“各位可曾读过此书?”
这回,像是李典、于禁等人全都摇了摇头,只有荀家叔侄和刘晔等人点头答读过。
于是郭嘉问道:“李典将军,为何没读过此书?”
李典老脸一红,而旁边刘晔急忙给李典解围道:“军师,此本《论语注》乃是马融大师所著,即使是我当时也是从文若那里借来看的!李典将军没读过很正常!”
听到这里,曹操、荀家叔侄和程昱等人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刘晔,说起来跟皇室还能沾上些亲戚,说起来也勉强算是宗室族人,他想看这本书还需要从荀家来借,可见此书的珍贵。
而如今,张德将大量的名家著作全都印刷后甩卖,使得本来一些很稀少的著作现在可以普及,不用花费太多的钱就能买到,那这样用不了多久,人们就会意识到,想要买书学习,就去青州那里。而长此以往,以后凡是人们想要买书想必都会去青州,那么恐怕用不了多久,天下的文人可都跑到张德手下去了!
而荀家叔侄先想到的并不是人才朝哪里跑,而是家族的生存。在没有印刷术以前,书籍稀少,大量的典籍全都是控制在世家手中,这也使得世家人才辈出,不是因为平民子弟没有人才,而是因为平民子弟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典籍。
而如今不同了,世家好不容易收藏的典籍如今只要在花些钱就能够在商铺中买到,那么很快,平民自己就会涌现出一大批的优秀人才来,那么这些人必然会跟世家子弟争夺生存空间,而一旦世家人才的优势不存在的时候,恐怕就是世家该消亡的时候了……
……
张德大规模卖书的事情很快传遍了天下,更多的诸侯还是当做个热闹来看。而少数的世家已经开始认识到不久将要到来的生存危急,但是却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张德这次做的很聪明,卖书的同时还拉上了郑玄、管宁、高诱这些有才学的大儒,比如张德卖《论语郑注》的时候,专门还搞了个什么“售书仪式”,还特地的把郑玄请了过来。而之后,张德卖的那些北海城大儒的著作,都会搞个“售书仪式”,把书的作者给请过来。
两个月的时间,张德已经搞了二十多次“售书仪式”,平均起来两三天就一次,这使得平时拜师无门的士子们都舍不得离开北海。北海城一跃成为大汉的文化中心。
卖书很成功,张德心里面也很高兴,而那位喜欢“奇淫巧计”的二师叔“南华老仙”,更是亲自跑到了北海,来向张德学习印刷术。而华佗和张机二人也开始书写一些医学典籍,希望能够将自己的心血传承下去。
转眼间就到了年底。
少帝在洛阳举行了祭祖大典,并且宣布,明年将会改元为“光熹”,不在引用原本的“初平”的年号,也就是明年便是光熹元年。
“光熹”这个年年号,在少帝登基之初就曾经用过,当时灵帝去世,少帝即位,年号便是“光熹”,而后,宦官杀了何进,袁绍逼宫,少帝失踪,董卓进京拥立献帝,便用了“初平”的年号。
所以说“初平”是献帝的年号,如今少帝复位,再沿用献帝的年号当然不妥,因此将年号改回了“光熹”。
消息很快传遍了天下,当长安朝廷在得知这个消息以后,举朝震动,国丈董承、侍郎王子服等忠于献帝的官员立刻向献帝进言,改元“建安”。几日后,献帝下旨,来年改元为“建安”,这个本来就属于献帝的年号终于又回到了献帝的头上。
在这一年的除夕之夜,幽州刘虞正在和家人一起的时候,公孙瓒突然发难,公孙瓒命大将田豫镇守渔盐,自己则带着白马从义经过草原绕过了渔阳,直奔上谷。
公孙瓒跟北方游牧民族战斗多年,深得骑兵战法,在上谷骚扰一阵后南下进入了范阳,并且在大年初二的时候袭取了涿郡,也就是刘备的老家。
此时刘虞大军俱在渔阳,后方空虚,听闻公孙瓒接连袭击上谷和范阳二郡,立刻命人从蓟城调兵回援二地。
当蓟城的援军到达涿郡的时候,却没有发现公孙瓒的影子,此时的公孙瓒大军反而出现在了蓟城城下……
汉献帝建安元年,也就是汉少帝光熹元年,正月十五,公孙瓒领白马从义突袭的蓟城,生擒刘虞。这次,也是一个漂亮的大迂回作战。自此,幽州的刘虞势力宣高灭亡。
——————————————————
天哪,今天看新闻才知道,原来今天就是腊八,不知道各位喝腊八粥了没?
第二二二章 陈宫做媒
公孙瓒灭掉了刘虞,但是自己也是损失惨重,白马从义奔袭千里,损失过半,而且还要抽调不少人马防备北方鲜卑、匈奴等族,所以幽州此时十分空虚,对于袁绍来说,正是个大好机会。
可是偏偏这个节骨眼上,袁绍的幼子袁尚却病了。
袁绍有三子,长子袁谭,乃张氏所出,次子袁熙、三子袁尚,都是刘氏夫人所生,刘氏夫人受宠,而袁尚本人也长的相当俊俏,颇有袁绍当年之风,所以袁绍十分偏爱幼子袁尚。
本来这个时侯,袁绍应该大举进攻幽州,但是,袁尚病了,袁绍心疼幼子,硬生生的没有出兵?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