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行无忌闯三国
只见管亥勉强的爬起来,朝张德跪下,满脸眼泪的说道:“谢大人收留!”
第六十一章 终到北海
这时候,黄忠突然开口:“管亥,你刚才前十三招刀法那里学来的?”
“从这里学的。”说着管亥拿出了一本破书递给黄忠。黄忠打开破书一看,里面正是自己家祖传的刀法中的一套,不过因为书破了,只有十三页,管亥也就学了十三招。
以前管亥拿这十三招对敌从无败绩,没有一个人能撑过管亥十三刀。不过那是管亥没和真正的高手过招,要是来个关张级别的高手,管亥一样会被打趴下。
“这书乃是我家传刀法,你从何得来?”黄忠奇怪问道。
管亥便把得到这本刀法的经过说了一遍。五年前,管亥刚刚加入太平道,在卜己手下当个小兵。有一次跟着卜己去南阳,途中管亥肚子疼,便跑到旁边树林里去方便,进了树林,便看见两只黄鼠狼正抢一本书。管亥一来,两只黄鼠狼都被吓跑了,管亥就把书拾起来,心说我大字不认识一个,要这个也没用。又一想反正自己要方便,这东西可比树叶好用多了,于是便准备拿书当厕纸用。
管亥蹲在那方便,反正闲来无事,便打开书来看,可是这书里并没有写字,而是画了一套刀法,那时候的管亥本事一般,但是也是个好武之人,一看便知道这刀法非常精妙,可惜的是这本刀法被野兽争夺,已经残破,只剩下十三页。所以,管亥也只学了十三招。
黄忠这才琢磨过来,前几年搬家的时候的确丢了几本书,没想到被管亥拾到一本,看来这小子和我也是有缘分。想到这,黄忠便说道:“这刀法乃是我家传刀法,一共有三十六招,你只学了十三招,没有学全,而且还满是破绽,你可愿拜我为师?我将剩下的几招教给你!”
管亥一听,当下拜倒,说道:“管亥见过师傅!”
……
收降了管亥三万人马,张德浩浩荡荡的朝北海行进。张德派刘辟初步查看了一下,管亥部真正精壮男子只有八千余人,剩下的不是上了年纪的老头,就是几岁的小孩,而妇女更是占了足足有一万多人。
这三万多人经过可是让附近县城都吓了一跳,都以为这是哪里来的流寇,于是张德所经各县纷纷紧闭城门,有的守军干脆直接逃跑了!
而这一路上因为有三万多人同行,倒是没有盗匪胆敢前来找事。就这样,张德终于到了北海城。
但是到了北海城下,却看到四门紧闭,城上守备森严。城上一员大将正站在那,看着城下张德众人。
此时听城上那人喊道:“何方贼寇,竟敢来犯我北海城!小心我叫你们有来无回!”
张德这才明白,原来城上守军将自己当成贼寇了。不过也难怪,张德一行人除了原来带来的那三千兵马以外,剩下的都衣衫不整,一副流寇模样,所以城上的人才会误会。
张德急忙让刘辟上前解释,城上的守将又看圣旨,又验官印,然后有将张德叫到城下问的比查户口还仔细,总算确认张德是信任的北海太守。
城上守将在确认张德的身份,立刻出城迎接。原来这守将名叫宗宝,是北海的守将,也是现在城中最大的官员。
演义中,宗宝是北海大将,在管亥围北海城的时候出场的,被管亥给杀了。不过张德虽然看过《三国演义》,三国大将张德都知道,不过还不至于到演义中每个龙套任务都能记得清清楚楚。所以张德并不知道宗宝是谁。
张德对宗宝说道:“宗将军,后面这些人都是无家可归的可怜百姓,我准备让他们进城,还轻宗将军安排。”
宗宝摇摇头,说道:“太守大人,请恕末将直言。这么多流民入城,末将以为不可,先不说会不会引起城内骚乱,但是这十万人吃住,就不是一时半会能安排完的。况且万一这些人中有奸诈之徒,城中百姓恐怕会受到波及!”
张德一想这个宗宝说的有理,自己刚才的确是太理想化了,便问道:“不知道宗将军有何良策?”
“太守大人,末将认为不如让这些人暂时驻扎在城外,末将会派人来一起搭建营寨,然后再从长计议!”宗宝说道。
“那好,刘辟管亥,你们二人在城外搭建营寨,让这些人先住下,待我处理完交接事物后,在来处理这三万流民。黄大哥,你带人将粮食先运到城中!”张德说道。
张德并不担心管亥会带人再反,毕竟现在他们没有粮食,而粮食都在城中,所以如果流民再反恐怕就得饿肚子了。
……
张德带人进城后,便径直来到太守府,办理好了交接事物。前任太守已经调到别处,早早就上路了,所以城中最大的官就是张德。
汉代官员制度和后来不一样,毕竟当时没有科举制度。一朝皇帝一朝臣,一任太守一任官。一地太守是朝廷任命的,可是城中其他的官员就是太守自己任命的了。城中官员主要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当地豪门世族,比如蔡瑁和蒯良,不管谁任荆州牧,这两个人因为是荆州大族,所以都会被封个很大的官;而另一种就是官员自己招募的人才,比如高顺,不管吕布所任何职,高顺始终跟着吕布。
所以当上任北海太守卸任的时候,将北海的官员集团都带走了,因此宗宝虽然只是个都尉,却成了城中最大的官员。不过这个宗宝也有点才干,虽然是个武将,但是却能将北海城治理的有条有理。而且这个宗宝在前任太守手下也是那种不得志的人,所以被留在了北海。
官员任命可让张德头痛了,自己手下都是些武将,没有文官,张德头痛了半天,心想还是让宗宝继续管下去,等陈宫被骗来再说。
至于城外那三万流民,张德早就想好了,青州经过黄巾之乱,不少大户不是逃亡,就是被杀,有的是空闲土地,这些流民可以去屯田。而且北海境内有不少强盗贼寇,还有不少小股黄巾残兵,张德也需要人手去剿灭强盗,还北海一个安宁。
不过在这之前,北海城的两个人张德是一定要去拜会的。
第六十二章 张德一请孔文举
北海城内最有名的书院当属六艺书院(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六艺书院教授六艺,院中有不少成名的大儒,可是最有名的当属两人。
一人名叫管宁,字幼安,今天还不到三十岁,可是才名远超不少大儒。管宁不愿意仕官,朝廷多次相招,管宁都想办法推脱了,只是待在六艺书院里做了个清闲的院士。而越是这样,管宁的名声就越大,民间传管宁有“王辅之才”。
另一人名气更大,这人就是孔融孔文举。
孔融这个人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中平元年曾经被举高第,当了侍御史,可是因为和中丞不和,孔融便辞官回家,在家里待了半个多月,闲着没事,便来到北海六艺书院,教教书,和别的大儒切磋一下学问。
这两个人的大名张德都听说过,知道这二人在内政方面很有才干,便想请这二人出手相助。
此时孔融和管宁正在书院后面的小亭中下棋,小童来报:“两位先生,新任北海太守张德大人递贴求见,现在正在门外等候!”
管宁听了只是点了点头,而孔融确是眉头一皱。
孔融是十分厌恶宦官的。孔融是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原来孔融还有个哥哥叫孔褒,兄弟两人关系特别好,孔融十分敬爱自己的哥哥,著名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就是把大梨子让给了哥哥孔褒。
后来孔融的父亲孔宙死了,兄弟二人相依为命,那时候孔融还小,所以孔褒又当哥哥又当父亲拉扯孔融长大,所以在孔融心中,哥哥孔褒是自己最重要的人。
可是在孔融十五岁的时候,却发生了变故。孔褒有个好朋友叫张俭,因为揭发了当权的宦官侯览和他的家人所犯的罪恶,却反遭陷害,官府要抓捕他治罪。张俭就跑到了孔家,寻求庇护,不过正巧孔褒不在家,张俭就没有说明来意,孔融不明所以,就收留了张俭。
后来有人告发孔家私藏逃犯,官府就把孔褒和孔融都抓了起来,孔褒为了保护弟弟,自己认罪,最后被定了罪,杀了头。
这件事情一直让孔融活在无尽的自责中,同时因为张俭是得罪的宦官,孔融将哥哥的死算在了宦官头上,所以孔融从此就憎恨上所有宦官了。此时听到张德来访,孔融自然知道张德是大汉朝最大的宦官张让的儿子,所以孔融眉头马上就皱起来了。
管宁见孔融眉头紧皱,举棋不定,知道孔融又想起了死去的哥哥孔褒,便说道:“先生今日心已乱,这局棋咱们还是来日再下吧。只是这张太守先生是见还是不见呢?”孔融比管宁大几岁,所谓长者为尊,所以管宁称呼孔融为“先生”。
“哼!宦官之子,见他干什么,不见!”孔融厉声说道。
管宁叹了一声说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这句话出自《论语&;#8226;卫灵公》,意思是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样,就自然不会招致怨恨了。
孔融自然知道管宁这时在告诫自己,也叹了一口气道:“幼安兄,我也知道,可是这么多年了,每每想起我兄长,我的心都在痛!”
“先生,当年之事,我也略有所闻,不过人家既然递贴拜见,完全合乎礼数,我等要是不见,于理不合,所谓君子坦荡荡,见一下又何妨呢?”管宁说道。
孔融恍然道:“多亏幼安兄提醒,也罢,我就见这个张德一见,来人哪,让这个张德到厅中等候。”
……
张德在外面等了半天,终于有人把他领到厅中,献上香茶。不久,见两名文士来到了厅中,一人年纪少大些,而另一人则年轻些。张德一猜便知道,年纪大的准是孔融,而年纪小的则是管宁。
张德慌忙起身,道:“张德见过两位先生!”
在汉末,文人地位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孔融和管宁这种大儒级别的人物,一般刺史见了都得恭恭敬敬!所以两人见张德也只是抱了抱拳,算是打了个招呼。
分宾主落座后,管宁先开口问道:“不知道太守大人前来所谓何事?”
张德说道:“在下初到此地,特来拜会两位先生,另外在下也有事情向两位先生求教。还请两位先生不吝赐教!”
“赐教不敢当,不知道太守大人有何事不解?”管宁问道。
“如今黄巾刚平,北海百废待举,可是如今青州境内流民无数,更有黄巾余孽肆虐。张德是武人,带兵打仗还行,可是治理地方恐怕心有余力不足,所以特地前来,向两位先生求教治民之策!”张德说道。
管宁和孔融见张德是为了这事而来,也不好刁难,只听孔融说道:“轻徭役,减赋税,令民众休养生息;外平贼寇,内修仁政,不出三年,必然大治!”
张德见孔融发话,立刻趁热打铁道:“先生既然有大才,何不出仕助我一臂之力,也好造福一方百姓!”
孔融那边听了可就不高兴了,心说凭你一个宦官之子也想要我出山,我刚才肯跟你说这些话已经够给你面子了,想到这越想越气,便要发作。
旁边管宁见了,急忙打圆场道:“多谢太守好意了,我等都是闲云野鹤之人,只想耕种于田间,出仕一事,莫要再提。”
张德急道:“先生岂不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今正是百姓需要两位先生的时候,先生怎能视而不见呢!”
孔融和管宁听了都顿时一惊,好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的太好了,没想到这个张德还颇有文采,难道这张德真是个忧国忧民之人!难不成阉党当中也有为国为民之辈。
张德见两人诧异的望着自己,这才琢磨过来,自己刚才竟然盗用了范仲淹的话,老脸一红,一时间也说不出话了。
终于,还是管宁先看口,道:“张大人,实在是抱歉了!”
————————————————————————————
哎呀!为了这一章,馋虫又查了好几遍《论语》,馋虫以前觉得自己看过不少书,还很洋洋得意!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顺便向大家要下推荐!晚点还有一章!
第六十三章 陈宫来了
只听管宁开口,说道:“张大人,实在是抱歉了!我等真的无意仕官。不过要是我书院中人有不少人颇有才干,如果他们愿意仕官,我一定会推荐到张大人手下,还望大人能够不要嫌弃!”
张德见两人不愿意出仕,也知道自己的身份确实是不受欢迎,而且管宁也答应会推荐弟子过来,张德也算是得到了些好处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